第一屆科舉陸續有人覺醒專屬謀術的例子屢屢出現,令白圖明白,這絕非偶然,而是科舉登榜,真的對覺醒謀術,有某種引導效果!
算起來也並不奇怪——謀術的覺醒,本就是受到自身才能,以及所擔任的官位,兩個方麵的影響。
既然“官位”對謀術有影響,那麽具有儀式感的科舉,會有相似的效果,也就並不奇怪……
為此白圖特地和虞姬、楚姬等等重用的城姬異姬,研究過此事。
虞姬建議白圖,下次科舉的時候,可以營造更強的“儀式感”,或許會有更強的引導效果,說不定屆時登榜前三的士子,能夠當場覺醒相應的專屬謀術!
如此一來,既可以提升楚國的實力,同時也可以增加科舉的吸引力。
而劉曄在取得禮部的海船通商許可後,在等待魏國回信的同時,也開始和戶部商談價格。
和楚國打交道,已經不是一兩次的劉曄,這時已經比較熟悉這個流程,也明白其中的套路。
比如在與禮部商談的時候,更多是針對“允許某種商品可以交易”這種許可的性質,來進行商討,而與戶部商談的時候,則是純粹的“利益”之爭!
隻要價碼夠高,肯定是能夠買到的……
不過這次有些不同,因為之前和禮部商討的時候,就有戶部的主簿在場,所以達成的交易許可中,本身就規定了魏國至少能以“三千萬錢”的價格,買到一艘楚國海軍現役的主艦。
三千萬錢,指得不是漢五銖錢,而是楚幣……
其實最近半年,已經很多諸侯都發現,楚國在力推貨幣交易,而這貨幣正是“楚幣”。
一直以來,因為後漢的商品經濟衰退,而且每逢亂世,諸侯都會例行私鑄坑爹版的劣幣,所以“以物易物”才是大宗交易的主流。
此時鑄幣有沒有什麽抵押物的說法,本身是用鑄幣用的金屬、也就是“銅”來作為貨幣價值的兜底。
然而在曆史上,三國時期魏蜀吳比著鑄錢,而且動輒“當百大錢”、“直萬大錢”——也就是在銅錢上,直接鑄個百、千、萬的字,就規定這一枚可以當成千上萬枚使用……
當然,強行規定也沒用,事實上到了民間,這些百千萬的大錢,價值會劇烈下跌,同時留下斷壁殘垣的貨幣交易體係。
不過要商品經濟真正複蘇,貨幣體係必須重新建立,所以白圖開始著手鑄造楚幣,且逐步在交易中隻認可楚幣!
而其他諸侯如何獲得楚幣?
自然楚國對於各類馬匹、礦藏等等,也都是明碼標價的以楚幣征收。
另外還有恒定的百錢一石收購水稻、麥子等等糧食——楚國的儲糧主要靠官方、半官方的大農場,對民間的收購隻是為了糧價不跌爆,像是今年因為糧價上漲,朝廷就沒有額外收購到太多糧食。
對楚幣各方諸侯都驗證過,也是銅錢,而且是成色很足的銅錢,以重量來說,雖然不到五銖錢、但也有四銖以上……堪稱良心幣。
當然,楚國對外的說法是,楚幣一錢屬於“一銖錢”。
曆史上在經曆過諸侯亂幣之後,“五銖錢”一度被認為是正統的象征——也就是鑄造的錢幣有“五銖”這麽重——“銖”也是一個重量單位。
肯鑄造五銖錢,會被認為是負責任的勢力。
按照漢製,十六兩為一斤,二十四銖為一兩……
漢代一斤約麽是後世的半斤多,五銖也就是3克多些。
而白圖對於這些儀式感滿滿,但背後都是反人類的混合進製已經受夠了,從楚國建立之初,就開始重新規範度量衡。
楚斤和漢斤變化不大,隻是特地在各縣都重新鑄造了標準砣,算是重新精確,相當於後世的半斤、250克。
之後十兩一斤、十銖一兩,也就是一株相當於2.5克,同時最小的楚幣,也正是以一銖為規格,也算是向民間強推“楚銖”與“十進製”的概念。
甚至特地還鑄造了一當十的“大錢”,不是為了省銅,因為大錢的用料也是一兩、小錢的十倍……
至於防偽……主要是靠在鑄造中,加入微量其他金屬,而且銅錢的偽造成本本身就很高——真用同等重的銅來鑄偽楚幣也意義不大,畢竟銅本身也是貴金屬。
加上對國內發現鑄偽幣,立斬不赦,發現外來偽幣直接下調諸侯交易級別的重罰,偽幣問題也不用太擔心。
另外楚國依舊認可主流的一金萬錢——一斤黃金,可作為萬錢使用。
不過僅認可真正的黃金,而不是黃銅……實際上漢代的所謂將“黃銅”稱為“黃金”,也僅存在於封賞的時候,這樣聽起來好聽些,另外就是銅錢作為錢時,會被稱為“金”。
實際上一斤黃金,兌換相當於百斤銅幣的比例,在秦代時就是存在的,這指得也是真正的黃金,漢代人是能夠區分金與黃銅的……
隻是漢代的金價,其實很低,才僅僅是換得百倍重的銅錢。
另外楚國還認可,不是很主流的“三銀換一金”,這是前漢時持續了很久的主流兌換比例,三斤白銀,可以換取一斤黃金。
算是白圖在為銀幣交易鋪路——以銅的儲量,作為交易金屬,遲早有不夠的時候,不過有亶州,銀幣可以放心大膽的用!
開采之後,完全可以用“三銖銀幣”,作為直百錢使用,三兩小腚可以作為萬錢的單位。
隻要“鎖”住亶州的銀礦開采渠道,就不用擔心通脹——亶州的儲銀,在很長時間裏可以碾壓其他銀礦。
至於紙幣,白圖準備等銀幣普及後,再用“銀票”過渡,想來足以堅持到更可靠的貨幣體係建立。
對於楚國在推行“楚幣”上的動作,其他諸侯自然不會沒有察覺,隻是反應各不相同。
漢室名義上禁止楚幣在中原、關中、西涼流通,如果不是事不可為,劉協甚至想收集楚幣,熔鑄成漢五銖錢,來彰顯權威……可惜,他沒錢。
隻能找人寫寫文章,抨擊下楚國改變十六兩、二十四銖進製,背後的違背禮教、有違天道等等……
不過所謂的禁止,也就是京畿一帶,明麵上不會有楚幣流通,實際上雍侯、翟侯、塞侯、鄭侯,根本不會特地製止各自的屬地流通楚幣。
唯有齊侯劉備,堅決禁止楚幣在東萊以外的徐州、青州地區流通。
東萊郡因為有楚國的兩個港口,是貿易大郡,故而一定程度上,能夠容忍楚幣作為流通貨幣。
魏國則是禁止楚幣在民間流通,對世家豪右的大宗交易,睜一眼、閉一眼,但自己與本土的世家豪右往來時,絕不會用楚幣,同時也想要推廣魏錢,可惜魏國沒有楚國的底子,本身商品無法四處輸出,魏錢也難以打開局麵,隻能在魏國民間推動流通。
劉璋則是通過“裝死”、“看不見”來應對。
至於公孫氏和漢中天師道,因為有之前買楚甲、修漢堰的協議,全境通用楚幣……
不過無論如何,作為楚國的貨幣,各大諸侯基本都對其價值有所了解,尤其是作為大鴻臚的劉曄,能夠權衡出“三千萬錢”的意義。
首先魏國沒有囤楚幣的習慣,也不可能將自家的資源,換成楚幣堆在庫房裏,所以要湊三千萬楚幣,肯定就要用三千萬楚幣價值的貨物來換。
總的來說,這是……一大筆錢!
隻是相比於“最新”主艦的價值,三千萬錢,完全能夠接受。
當然,劉曄在談判成功的一刻開始,就明白楚國肯定是有了更新的造船技術。
隻是現在的劉曄,還傻傻的以為,隻要有“樣品”回去,加上馬鈞的能力,就能夠追上楚國的進度。
然而當劉曄與戶部談判時,終於明白,什麽叫做無恥……
主艦作價三千萬錢?
沒錯,我大楚言而有信,說三千萬、就三千萬,但是……捆綁銷售,必須一次性購買五艘主艦、還有其他配套船艦,甚至還包括三年前下水的二代船艦!
共計作價,三億。
當劉曄指責戶部毀約的時候,步騭表示最終解釋權,歸楚國所有,三千萬一艘的價格並沒有改變。
而在劉曄憤怒的表示,將拒絕楚國屯駐土垠港的時候,戶部也表現平平——那是禮部的事情,別指望我們為了給禮部兜底,而放棄戶部的業績!
劉曄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是真的,這也符合楚國六部的特質。
之所以白圖將對外交易談判,分為禮部和戶部兩部分,就是為了最大程度榨取利益,如果真的因為兩部競爭,而影響到楚國大事的話,殿閣會出麵。
殿閣沒有出麵,則代表楚國、代表楚王並不認為這有什麽要緊……
劉曄這時也想起白圖之前和他說的,明白楚國這是在告訴自己,他知道魏國在仿製海船,所以別想用一艘的價格,就買走楚國的技術!
最終劉曄還是回到了戶部的椅子上,一點點將價格壓到了兩億六千萬,而且並不是降價,而是……楚國同意少賣一些船給劉曄,單價其實還有所提升。
不過魏國本身要的就是樣品,所以捏鼻子認了!
而對於交易期限,楚國隻是說一年內交易——因為主艦還在亶州。
劉曄也並不著急,要湊齊兩億六千萬,也不是一兩月的事情……
算起來也並不奇怪——謀術的覺醒,本就是受到自身才能,以及所擔任的官位,兩個方麵的影響。
既然“官位”對謀術有影響,那麽具有儀式感的科舉,會有相似的效果,也就並不奇怪……
為此白圖特地和虞姬、楚姬等等重用的城姬異姬,研究過此事。
虞姬建議白圖,下次科舉的時候,可以營造更強的“儀式感”,或許會有更強的引導效果,說不定屆時登榜前三的士子,能夠當場覺醒相應的專屬謀術!
如此一來,既可以提升楚國的實力,同時也可以增加科舉的吸引力。
而劉曄在取得禮部的海船通商許可後,在等待魏國回信的同時,也開始和戶部商談價格。
和楚國打交道,已經不是一兩次的劉曄,這時已經比較熟悉這個流程,也明白其中的套路。
比如在與禮部商談的時候,更多是針對“允許某種商品可以交易”這種許可的性質,來進行商討,而與戶部商談的時候,則是純粹的“利益”之爭!
隻要價碼夠高,肯定是能夠買到的……
不過這次有些不同,因為之前和禮部商討的時候,就有戶部的主簿在場,所以達成的交易許可中,本身就規定了魏國至少能以“三千萬錢”的價格,買到一艘楚國海軍現役的主艦。
三千萬錢,指得不是漢五銖錢,而是楚幣……
其實最近半年,已經很多諸侯都發現,楚國在力推貨幣交易,而這貨幣正是“楚幣”。
一直以來,因為後漢的商品經濟衰退,而且每逢亂世,諸侯都會例行私鑄坑爹版的劣幣,所以“以物易物”才是大宗交易的主流。
此時鑄幣有沒有什麽抵押物的說法,本身是用鑄幣用的金屬、也就是“銅”來作為貨幣價值的兜底。
然而在曆史上,三國時期魏蜀吳比著鑄錢,而且動輒“當百大錢”、“直萬大錢”——也就是在銅錢上,直接鑄個百、千、萬的字,就規定這一枚可以當成千上萬枚使用……
當然,強行規定也沒用,事實上到了民間,這些百千萬的大錢,價值會劇烈下跌,同時留下斷壁殘垣的貨幣交易體係。
不過要商品經濟真正複蘇,貨幣體係必須重新建立,所以白圖開始著手鑄造楚幣,且逐步在交易中隻認可楚幣!
而其他諸侯如何獲得楚幣?
自然楚國對於各類馬匹、礦藏等等,也都是明碼標價的以楚幣征收。
另外還有恒定的百錢一石收購水稻、麥子等等糧食——楚國的儲糧主要靠官方、半官方的大農場,對民間的收購隻是為了糧價不跌爆,像是今年因為糧價上漲,朝廷就沒有額外收購到太多糧食。
對楚幣各方諸侯都驗證過,也是銅錢,而且是成色很足的銅錢,以重量來說,雖然不到五銖錢、但也有四銖以上……堪稱良心幣。
當然,楚國對外的說法是,楚幣一錢屬於“一銖錢”。
曆史上在經曆過諸侯亂幣之後,“五銖錢”一度被認為是正統的象征——也就是鑄造的錢幣有“五銖”這麽重——“銖”也是一個重量單位。
肯鑄造五銖錢,會被認為是負責任的勢力。
按照漢製,十六兩為一斤,二十四銖為一兩……
漢代一斤約麽是後世的半斤多,五銖也就是3克多些。
而白圖對於這些儀式感滿滿,但背後都是反人類的混合進製已經受夠了,從楚國建立之初,就開始重新規範度量衡。
楚斤和漢斤變化不大,隻是特地在各縣都重新鑄造了標準砣,算是重新精確,相當於後世的半斤、250克。
之後十兩一斤、十銖一兩,也就是一株相當於2.5克,同時最小的楚幣,也正是以一銖為規格,也算是向民間強推“楚銖”與“十進製”的概念。
甚至特地還鑄造了一當十的“大錢”,不是為了省銅,因為大錢的用料也是一兩、小錢的十倍……
至於防偽……主要是靠在鑄造中,加入微量其他金屬,而且銅錢的偽造成本本身就很高——真用同等重的銅來鑄偽楚幣也意義不大,畢竟銅本身也是貴金屬。
加上對國內發現鑄偽幣,立斬不赦,發現外來偽幣直接下調諸侯交易級別的重罰,偽幣問題也不用太擔心。
另外楚國依舊認可主流的一金萬錢——一斤黃金,可作為萬錢使用。
不過僅認可真正的黃金,而不是黃銅……實際上漢代的所謂將“黃銅”稱為“黃金”,也僅存在於封賞的時候,這樣聽起來好聽些,另外就是銅錢作為錢時,會被稱為“金”。
實際上一斤黃金,兌換相當於百斤銅幣的比例,在秦代時就是存在的,這指得也是真正的黃金,漢代人是能夠區分金與黃銅的……
隻是漢代的金價,其實很低,才僅僅是換得百倍重的銅錢。
另外楚國還認可,不是很主流的“三銀換一金”,這是前漢時持續了很久的主流兌換比例,三斤白銀,可以換取一斤黃金。
算是白圖在為銀幣交易鋪路——以銅的儲量,作為交易金屬,遲早有不夠的時候,不過有亶州,銀幣可以放心大膽的用!
開采之後,完全可以用“三銖銀幣”,作為直百錢使用,三兩小腚可以作為萬錢的單位。
隻要“鎖”住亶州的銀礦開采渠道,就不用擔心通脹——亶州的儲銀,在很長時間裏可以碾壓其他銀礦。
至於紙幣,白圖準備等銀幣普及後,再用“銀票”過渡,想來足以堅持到更可靠的貨幣體係建立。
對於楚國在推行“楚幣”上的動作,其他諸侯自然不會沒有察覺,隻是反應各不相同。
漢室名義上禁止楚幣在中原、關中、西涼流通,如果不是事不可為,劉協甚至想收集楚幣,熔鑄成漢五銖錢,來彰顯權威……可惜,他沒錢。
隻能找人寫寫文章,抨擊下楚國改變十六兩、二十四銖進製,背後的違背禮教、有違天道等等……
不過所謂的禁止,也就是京畿一帶,明麵上不會有楚幣流通,實際上雍侯、翟侯、塞侯、鄭侯,根本不會特地製止各自的屬地流通楚幣。
唯有齊侯劉備,堅決禁止楚幣在東萊以外的徐州、青州地區流通。
東萊郡因為有楚國的兩個港口,是貿易大郡,故而一定程度上,能夠容忍楚幣作為流通貨幣。
魏國則是禁止楚幣在民間流通,對世家豪右的大宗交易,睜一眼、閉一眼,但自己與本土的世家豪右往來時,絕不會用楚幣,同時也想要推廣魏錢,可惜魏國沒有楚國的底子,本身商品無法四處輸出,魏錢也難以打開局麵,隻能在魏國民間推動流通。
劉璋則是通過“裝死”、“看不見”來應對。
至於公孫氏和漢中天師道,因為有之前買楚甲、修漢堰的協議,全境通用楚幣……
不過無論如何,作為楚國的貨幣,各大諸侯基本都對其價值有所了解,尤其是作為大鴻臚的劉曄,能夠權衡出“三千萬錢”的意義。
首先魏國沒有囤楚幣的習慣,也不可能將自家的資源,換成楚幣堆在庫房裏,所以要湊三千萬楚幣,肯定就要用三千萬楚幣價值的貨物來換。
總的來說,這是……一大筆錢!
隻是相比於“最新”主艦的價值,三千萬錢,完全能夠接受。
當然,劉曄在談判成功的一刻開始,就明白楚國肯定是有了更新的造船技術。
隻是現在的劉曄,還傻傻的以為,隻要有“樣品”回去,加上馬鈞的能力,就能夠追上楚國的進度。
然而當劉曄與戶部談判時,終於明白,什麽叫做無恥……
主艦作價三千萬錢?
沒錯,我大楚言而有信,說三千萬、就三千萬,但是……捆綁銷售,必須一次性購買五艘主艦、還有其他配套船艦,甚至還包括三年前下水的二代船艦!
共計作價,三億。
當劉曄指責戶部毀約的時候,步騭表示最終解釋權,歸楚國所有,三千萬一艘的價格並沒有改變。
而在劉曄憤怒的表示,將拒絕楚國屯駐土垠港的時候,戶部也表現平平——那是禮部的事情,別指望我們為了給禮部兜底,而放棄戶部的業績!
劉曄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是真的,這也符合楚國六部的特質。
之所以白圖將對外交易談判,分為禮部和戶部兩部分,就是為了最大程度榨取利益,如果真的因為兩部競爭,而影響到楚國大事的話,殿閣會出麵。
殿閣沒有出麵,則代表楚國、代表楚王並不認為這有什麽要緊……
劉曄這時也想起白圖之前和他說的,明白楚國這是在告訴自己,他知道魏國在仿製海船,所以別想用一艘的價格,就買走楚國的技術!
最終劉曄還是回到了戶部的椅子上,一點點將價格壓到了兩億六千萬,而且並不是降價,而是……楚國同意少賣一些船給劉曄,單價其實還有所提升。
不過魏國本身要的就是樣品,所以捏鼻子認了!
而對於交易期限,楚國隻是說一年內交易——因為主艦還在亶州。
劉曄也並不著急,要湊齊兩億六千萬,也不是一兩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