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墨他們下飛機後,先去了雲南當地的一個貧困村。
貧困村的村長,給他們安排了住的地方。
從小就嬌生慣養的宋文墨,沒有來過這種地方,反而看起來年紀比她小點的高月,適應的更快。
林昭雄交給高月和宋文墨的任務,就是每天都跟當地的村民,嘮嘮家常,了解下村裏的情況。
有事沒事的時候,幫他們做些農活,捎帶收集下素材。
這天,高月和林昭雄去辦別的事情了,隻留下了宋文墨一個人在村莊裏麵。
宋文墨隻好瞎溜達溜達,不知道是性格問題,還是交流問題,她和這裏的村民,很明顯的的搭不上話。
甚至有些時候,他們說話,宋文墨都聽不懂。
宋文墨無奈,隻能四處瞎溜達溜達。
轉眼間,宋文墨他們已經在這雲南的小村莊了住了三天了。
林昭雄告訴她,這是雲南的重點扶貧村,也就是貧困村。
貧困村……
剛開始的時候,宋文墨對貧困村是沒有什麽概念的,但在這裏生活了一陣子,她開始有了些了解。
宋文墨來到這個村子裏,最大的感觸,就是這裏的空氣很清新。
與其說,宋文墨來到這個村莊裏,是來當傾聽者的,更不如說,她是來這個村莊裏當觀察者。
這裏房子看起來很小,但五髒俱全。
唯一的可惜之處,就是來了這麽長時間,她並沒有見到這村子裏的青壯年。
反而見到的最多的,就是老人和小孩。
村長說,因為這個村子是貧困村,所以家裏大部分的青壯年,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還有一些在外地上大學,所以村子裏,隻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那些孩子,就在村子裏的小學上學。現在普及的是九年義務教育,那些學費,書本費,都是不用掏的,尤其是國家,還給發貧困補助,基本上不用擔心什麽。
家裏的老人,每天就是種種地,給孩子們做飯,沒有工資,也就是拿著上麵發下來的低保生活。
雖然,家裏的孩子們會經常打錢回來,但那些老人,都不舍的花,他們把錢都存了起來,說:“留著,給家裏的孩子,上學用。”
有時候,他們還會把自己種的蔬菜,拿到鎮子上賣掉。
現在那些鎮子裏,和城市裏的人,都愛吃我們農村種的菜。
他們說,這種不撒化肥的菜,是綠色蔬菜,健康。
所以,村子裏的人們,都不愁自己的菜賣不出去,隻是量會很少。
村長是近兩年,從上麵調下來的,看著六十多歲了。
但村長說,他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後考了公務員。工作什麽的都是在城市裏,可城市裏住著太鬧騰了。後來,聽說上邊說派人去貧困村,貧困縣去扶貧,他立馬就報名了。他覺得能到這村子裏來工作,也算是享清福了。
每天他都跟著這些村民一起幹農活,每一刻都在找適合,這個村子裏的人們的致富的方式。
可是,村子裏的青壯年實在是太少了,實施不起來。
所以,隻能等!
第一年,的時候,村長把整個村子,逛了個遍。
這個村子啊,不小,但是,有很大的一片荒地。
村長看著眼前的那那片荒地,隨手抓了一把土壤,感受了下土質。
雖然這是片荒地,但土質還是不錯的。
村長向著上級,遞了這份土地的照片,還有他了解的一些資料,給上邊遞了上去。
希望上級,可以批準,讓他來開發這片土地,讓村民們,種上有機菜。
不到一個星期,上級的命令就下來了。
重點扶貧,效率最講究的,就是快!
村長說的這個荒地,他曾經領著宋文墨去看過,那片地,真的很大,還有許多白色的大棚,村長說,那是溫室大棚,專門給村民們,種植蔬菜的地方。
第一年扶貧的時候,因為老人的勞動力有限,不能過度的勞累,所以進程有些慢。
直到快要過春節的時候,這個工程,才正式的啟動了起來。
春節,所有的外地打工的兒女們,都該回村了。
他們聽說村子裏要建蔬菜大棚,用蔬菜來幫助村子扶貧,他們很是樂意。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健康,這種無公害的蔬菜,才是他們真正所需要的。
全村的兒女都回來了以後,他們紛紛那上鋤頭,鐵鍬,去荒地裏拔草,鋤土。
那些土,表麵都非常的黃,但經過村民的不屑努力,那些土也恢複了正常的顏色。
村子裏,有少數人家養牛,養羊,為了養土,他們有事會讓那些牛羊,去地裏踩一踩。
等土質完全健康,可以種植蔬菜的時候,村子裏才開始了那個龐大的建設溫室大棚的計劃。
大棚建造的很快,沒有兩天便完成了。
宋文墨剛開始還擔心,村子裏的人們,會不會因為土地的分配,還有勞動力的分配,而產生矛盾的時候。
村長卻說,完全不會。
因為,每家每戶的地,都是同等分配的。
他們每天都有固定的時間,去地裏澆水,施肥。
那些青壯年,依然在外地打工補充家用,所以村子裏,都是些老人。
村長找了專門的蔬菜買家,那些供應商,很信任村子,更信任村子裏種蔬菜的村民。
每每村長一想到這裏,他就笑的合不攏嘴。
老人們平常家裏也有地,他們在家裏也會種些蔬菜,供自己食用。
當時買家來的時候,還不相信村裏的大棚菜是有機蔬菜,村民啊,就領著買家,去家裏逛了一圈。
家裏種的菜,和棚子裏的菜,無論是質量,還是成色,都是一樣的。
村民們每天都吃著這些菜,又怎會騙人呢。
有機蔬菜,成熟的時間,較長,價格也較高,那些賣家從中賺取的利潤,也是非常的大。
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降低自己的信用值。
沒有偷著給那些蔬菜加催化化肥。
農村人,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誠實,他們覺得,因為人家對自己的信任,所以菜才能買個好的價格。
村還是那個村,人還是那群人,精神富有了才能真正的富有。
村長每天都在村子的喇叭裏喊這句話,給村民加油打勁,隻有努力的生活,生活才會給予饋贈。
宋文墨在這裏住了三天,每天都跟著村民吃著同樣的食物。
但她覺得,她吃到了此生最好吃的東西,那是這些村民所有的熱愛。
雖然村子裏的老人說話,宋文墨聽不懂,但村子裏的小孩子說話,她還是可以聽懂的,畢竟現在的學校都在普及普通話教育。
那些小孩子,在村子裏上小學,小學畢業以後就直接升鎮子裏的初中。
村子裏教學的老師們,聽說也是被派來支教的。
其中有個女老師,她和宋文墨是相同的姓,每次見她宋文墨都覺得,十分的親近。
村長也是非常喜歡這位宋老師,還經常天調侃宋老師,說讓他的孫子娶宋老師,讓宋老師給他當兒媳婦。
每次這麽一說,宋老師就會尷尬的低下頭去,臉上紅彤彤的,十分害羞。隻是吞吞吐吐的說:“她有喜歡的人了,等過兩年她就要結婚了。”
村長因為這事,還傷心了一把,覺得自己的孫子,沒有這個福氣。
宋老師沒課的時候,宋文墨也經常會去找宋老師聊天。
宋老師宋一年前下來支教的,她說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地方,教育都普及不了,很多孩子都沒有地方上學。
甚至是,每天早上五點,起床,走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走到縣裏的小學。他們滿臉上,都寫著對知識的渴望。
因為這樣,宋老師才毅然決然的決定,下鄉支教。
她覺得,那些孩子,有權利接受更廣泛的知識。
每個月,宋老師都會讓她的家人給她寄一些特大照片。
上課的時候,她就把那些照片都貼到黑板上,讓同學們一張一張的看。
宋老師常常在想,如果村子裏,能有多媒體就好了,這樣孩子們,還能更好的認識外麵的世界。
村子裏,除了村長的家裏,都沒有電視,他們的家裏隻有一個座機電話,專門聯係在外工作的子女。
村長前幾個月買了一個投影儀,說以後每天晚上,都在網上下載一些新聞啊,什麽文化類的綜藝節目,給大家放著看。
宋文墨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去看,因為隻有那個時候,是全村的村民都整整齊齊的坐在一起,一起看著眼前的屏幕。
宋老師知道,他們是從城市裏來的記者,這次跑這麽遠來這個貧困村,肯定是來收集材料的,所以便允許宋文墨去她的課堂聽課,拍照。
宋老師還偷偷的給宋文墨講了一些,村長沒有跟她說的一部分事情。
關於那個溫室大棚蔬菜,村子裏幾乎每家都分到了土地,但隻有村長他們家沒有。
村子裏種地的都是老人,他們難免有時會忙不過來,身體不適的時候,不能去大棚內給土地施水,澆肥。
所以,一直都是村長一個人,從裏忙到外。
貧困村的村長,給他們安排了住的地方。
從小就嬌生慣養的宋文墨,沒有來過這種地方,反而看起來年紀比她小點的高月,適應的更快。
林昭雄交給高月和宋文墨的任務,就是每天都跟當地的村民,嘮嘮家常,了解下村裏的情況。
有事沒事的時候,幫他們做些農活,捎帶收集下素材。
這天,高月和林昭雄去辦別的事情了,隻留下了宋文墨一個人在村莊裏麵。
宋文墨隻好瞎溜達溜達,不知道是性格問題,還是交流問題,她和這裏的村民,很明顯的的搭不上話。
甚至有些時候,他們說話,宋文墨都聽不懂。
宋文墨無奈,隻能四處瞎溜達溜達。
轉眼間,宋文墨他們已經在這雲南的小村莊了住了三天了。
林昭雄告訴她,這是雲南的重點扶貧村,也就是貧困村。
貧困村……
剛開始的時候,宋文墨對貧困村是沒有什麽概念的,但在這裏生活了一陣子,她開始有了些了解。
宋文墨來到這個村子裏,最大的感觸,就是這裏的空氣很清新。
與其說,宋文墨來到這個村莊裏,是來當傾聽者的,更不如說,她是來這個村莊裏當觀察者。
這裏房子看起來很小,但五髒俱全。
唯一的可惜之處,就是來了這麽長時間,她並沒有見到這村子裏的青壯年。
反而見到的最多的,就是老人和小孩。
村長說,因為這個村子是貧困村,所以家裏大部分的青壯年,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還有一些在外地上大學,所以村子裏,隻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那些孩子,就在村子裏的小學上學。現在普及的是九年義務教育,那些學費,書本費,都是不用掏的,尤其是國家,還給發貧困補助,基本上不用擔心什麽。
家裏的老人,每天就是種種地,給孩子們做飯,沒有工資,也就是拿著上麵發下來的低保生活。
雖然,家裏的孩子們會經常打錢回來,但那些老人,都不舍的花,他們把錢都存了起來,說:“留著,給家裏的孩子,上學用。”
有時候,他們還會把自己種的蔬菜,拿到鎮子上賣掉。
現在那些鎮子裏,和城市裏的人,都愛吃我們農村種的菜。
他們說,這種不撒化肥的菜,是綠色蔬菜,健康。
所以,村子裏的人們,都不愁自己的菜賣不出去,隻是量會很少。
村長是近兩年,從上麵調下來的,看著六十多歲了。
但村長說,他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後考了公務員。工作什麽的都是在城市裏,可城市裏住著太鬧騰了。後來,聽說上邊說派人去貧困村,貧困縣去扶貧,他立馬就報名了。他覺得能到這村子裏來工作,也算是享清福了。
每天他都跟著這些村民一起幹農活,每一刻都在找適合,這個村子裏的人們的致富的方式。
可是,村子裏的青壯年實在是太少了,實施不起來。
所以,隻能等!
第一年,的時候,村長把整個村子,逛了個遍。
這個村子啊,不小,但是,有很大的一片荒地。
村長看著眼前的那那片荒地,隨手抓了一把土壤,感受了下土質。
雖然這是片荒地,但土質還是不錯的。
村長向著上級,遞了這份土地的照片,還有他了解的一些資料,給上邊遞了上去。
希望上級,可以批準,讓他來開發這片土地,讓村民們,種上有機菜。
不到一個星期,上級的命令就下來了。
重點扶貧,效率最講究的,就是快!
村長說的這個荒地,他曾經領著宋文墨去看過,那片地,真的很大,還有許多白色的大棚,村長說,那是溫室大棚,專門給村民們,種植蔬菜的地方。
第一年扶貧的時候,因為老人的勞動力有限,不能過度的勞累,所以進程有些慢。
直到快要過春節的時候,這個工程,才正式的啟動了起來。
春節,所有的外地打工的兒女們,都該回村了。
他們聽說村子裏要建蔬菜大棚,用蔬菜來幫助村子扶貧,他們很是樂意。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健康,這種無公害的蔬菜,才是他們真正所需要的。
全村的兒女都回來了以後,他們紛紛那上鋤頭,鐵鍬,去荒地裏拔草,鋤土。
那些土,表麵都非常的黃,但經過村民的不屑努力,那些土也恢複了正常的顏色。
村子裏,有少數人家養牛,養羊,為了養土,他們有事會讓那些牛羊,去地裏踩一踩。
等土質完全健康,可以種植蔬菜的時候,村子裏才開始了那個龐大的建設溫室大棚的計劃。
大棚建造的很快,沒有兩天便完成了。
宋文墨剛開始還擔心,村子裏的人們,會不會因為土地的分配,還有勞動力的分配,而產生矛盾的時候。
村長卻說,完全不會。
因為,每家每戶的地,都是同等分配的。
他們每天都有固定的時間,去地裏澆水,施肥。
那些青壯年,依然在外地打工補充家用,所以村子裏,都是些老人。
村長找了專門的蔬菜買家,那些供應商,很信任村子,更信任村子裏種蔬菜的村民。
每每村長一想到這裏,他就笑的合不攏嘴。
老人們平常家裏也有地,他們在家裏也會種些蔬菜,供自己食用。
當時買家來的時候,還不相信村裏的大棚菜是有機蔬菜,村民啊,就領著買家,去家裏逛了一圈。
家裏種的菜,和棚子裏的菜,無論是質量,還是成色,都是一樣的。
村民們每天都吃著這些菜,又怎會騙人呢。
有機蔬菜,成熟的時間,較長,價格也較高,那些賣家從中賺取的利潤,也是非常的大。
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降低自己的信用值。
沒有偷著給那些蔬菜加催化化肥。
農村人,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誠實,他們覺得,因為人家對自己的信任,所以菜才能買個好的價格。
村還是那個村,人還是那群人,精神富有了才能真正的富有。
村長每天都在村子的喇叭裏喊這句話,給村民加油打勁,隻有努力的生活,生活才會給予饋贈。
宋文墨在這裏住了三天,每天都跟著村民吃著同樣的食物。
但她覺得,她吃到了此生最好吃的東西,那是這些村民所有的熱愛。
雖然村子裏的老人說話,宋文墨聽不懂,但村子裏的小孩子說話,她還是可以聽懂的,畢竟現在的學校都在普及普通話教育。
那些小孩子,在村子裏上小學,小學畢業以後就直接升鎮子裏的初中。
村子裏教學的老師們,聽說也是被派來支教的。
其中有個女老師,她和宋文墨是相同的姓,每次見她宋文墨都覺得,十分的親近。
村長也是非常喜歡這位宋老師,還經常天調侃宋老師,說讓他的孫子娶宋老師,讓宋老師給他當兒媳婦。
每次這麽一說,宋老師就會尷尬的低下頭去,臉上紅彤彤的,十分害羞。隻是吞吞吐吐的說:“她有喜歡的人了,等過兩年她就要結婚了。”
村長因為這事,還傷心了一把,覺得自己的孫子,沒有這個福氣。
宋老師沒課的時候,宋文墨也經常會去找宋老師聊天。
宋老師宋一年前下來支教的,她說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地方,教育都普及不了,很多孩子都沒有地方上學。
甚至是,每天早上五點,起床,走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走到縣裏的小學。他們滿臉上,都寫著對知識的渴望。
因為這樣,宋老師才毅然決然的決定,下鄉支教。
她覺得,那些孩子,有權利接受更廣泛的知識。
每個月,宋老師都會讓她的家人給她寄一些特大照片。
上課的時候,她就把那些照片都貼到黑板上,讓同學們一張一張的看。
宋老師常常在想,如果村子裏,能有多媒體就好了,這樣孩子們,還能更好的認識外麵的世界。
村子裏,除了村長的家裏,都沒有電視,他們的家裏隻有一個座機電話,專門聯係在外工作的子女。
村長前幾個月買了一個投影儀,說以後每天晚上,都在網上下載一些新聞啊,什麽文化類的綜藝節目,給大家放著看。
宋文墨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去看,因為隻有那個時候,是全村的村民都整整齊齊的坐在一起,一起看著眼前的屏幕。
宋老師知道,他們是從城市裏來的記者,這次跑這麽遠來這個貧困村,肯定是來收集材料的,所以便允許宋文墨去她的課堂聽課,拍照。
宋老師還偷偷的給宋文墨講了一些,村長沒有跟她說的一部分事情。
關於那個溫室大棚蔬菜,村子裏幾乎每家都分到了土地,但隻有村長他們家沒有。
村子裏種地的都是老人,他們難免有時會忙不過來,身體不適的時候,不能去大棚內給土地施水,澆肥。
所以,一直都是村長一個人,從裏忙到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