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間房的建成無疑讓人十分高興,此時的心情就像終於攢夠了錢在城裏買到第一套房時的心情。
但是接下來不得不停下建造第二間房的工作,因為建第一間房擠占大量時間讓家裏不多的食物消耗殆盡,已經沒有足夠的食物支撐開建第二間房了!
食物的短缺讓我有些挫敗感,並且這種生活還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得到改善。
隨著季節的到來氣溫也就越來越低,海水溫度恐怕隻有10度左右,下海肯定會十分酸爽,但我想趁著冬天來臨前的最後一段時間再存儲一些魚肉。
不出半個月海水溫度可能就會降到三五度,到那時就根本不想下海了。
把魚塘給裝滿隻是最基本的目標,另外還想再曬一些魚幹,整個冬天都不愁食物才是我的最終目的!
接下來的捕魚工作一共持續一個星期,一共得到一百二十斤的各類海魚,收獲不可謂不大。
以正常的水準來說是捕不到這麽多的,主要是其中有一網運氣爆棚,一網就捕到四五十斤魚。
在我正因為大豐收而洋洋得意時,一個晴天霹靂又降到了我的頭上,唯一的鍋---不鏽鋼水桶被燒穿了!
裏麵煮著的食物損失不說,最讓人頭痛的還是鍋沒了!
它的損失對我的的打擊嚴重程度基本相當於當初打火機報廢一樣,雖然暫時最近幾天燒開水和煮少量東西依然可以重新啟用罐頭盒來解決,但是照目前的情況來看,罐頭盒也撐不過太久。
這樣的日子毫無保障,也絕對不是辦法,我必須尋求其它手段來解決廚具這方麵的問題,如果單純靠在海邊撿的金屬容器來當廚具的話顯然不太現實。
能做鍋的材料很多,但排除金屬材質後就屈指可數了,目前能想到並且以我的技術能最終實現解決餐具問題的手段就是製陶。
製陶,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在中國都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它的工藝和要求非常之多,有製作它的信心也是因為我的要求比較低,應該不存在太高難度的技術障礙。
當然食物充足也是我有時間搗鼓一些往常沒空嚐試新事物的底氣,因為它的製作尤其複雜和需要的時間跨度比較久!
......
對於製陶,大部分流程我還算比較清楚,隻是對燒製的火候和時間長短的問題一無所知,可能會需要不斷的嚐試才能達到最終的要求。
製作陶器的材料非常講究,特別是古代流傳至今且最普遍的白色瓷器一般用的材料都是瓷石。
在島上這麽長時間還沒看到過類似瓷石的石頭,類似的也就是海邊的白色鵝卵石,顯然不能為我所用!
去掉這一選項後原材料的選擇上就不得不用泥土來完成,別無選擇,選擇太少是在島上一直都很鬱悶的一件事。
最合適製陶的泥是黏土,普通泥土很難經受住火的煆燒,這也是製作陶器的局限性,不能那麽隨心所欲。
所以想要獲得陶器前,我需要付出大量地時間去島上各處尋找黏土,並期望著能夠如願以償!
出發尋找的第一天,島上的麵積被我走過接近三分之一的麵積也毫無收獲,讓人莫名擔心島上是否有黏土存在。
不過這種擔心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第二天我就在剛上島時打過汙水的水坑附近找到黏土的存在,隻要找到材料,即便最後不能成功,至少希望已經有了!!!
這一片黏土上的雜草全部清理出來後,我發現它的麵積跟菜地麵積不相上下。
唯一就是擔心會不會認錯,如果它隻是外觀和形態上與黏土相似,但不耐火燒的話,那也完全起不到作用。
所以我在想著先挖一背簍帶回去驗證,如果確定沒問題再進行大規模采集,雖然情況有些急迫,但也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時候!
過程並沒什麽好說的,回來把泥土裏的小石子和雜物全部挑選出來後,再加入適量的水反複揉搓,最後變成麵團一樣的形狀。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實際驗證,雖然以前沒有親自接觸過黏土,不過這個土的手感和黏度明顯比普通的土要好一些,基本可以肯定確定是黏土無疑。
接下來就是再多挖一些黏土回來,可以預想得到剛開始做出來的東西會因為醜陋和手工問題而不能成功,必然會需要大量的製作讓熟練度提升後才有成功的把握。
......
一天時間我總共跑了十多趟,差不多帶回來了好幾百斤黏土,其實看著四五百斤泥土並沒有多大一堆,不過以我目前的需求足夠了,剛開始完全可以從製作較小的器具開始,我並不打算開一個陶器鋪子!
現代正常的製作陶器步驟有:曬泥、攪泥、過漿、晾曬去水、揉泥,再機器煉泥、成型等;這其中曬泥就需要三五個月時間讓泥土自然風化。
比起這些專業的手法,我可等不了那麽久,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是我現在的真實寫照!
為盡快把陶器製作出來,收拾停當之後我就開工了,首先是找到一塊比較平整的大石板,然後在上麵一點一點的把泥過手,如果有石子等雜物都挑選出來,再加水調濕,最後在石板上揉合。
當我感覺手感基本合適之後,我先用一個圓滑的木棒當做擀麵杖直接把泥團像平時擀餃子皮一樣的不斷壓平。
再讓它們呈現一個弧度後就變成了一個醜陋的泥碗,然後再通過不斷修形和改進,已經有了三分樣子,隻是我發現和的泥有些太軟,做成幾分鍾就垮了下去,看得第一次沒能成功!
第二次的製作顯然要成功一些,不過也僅限在陶碗,製作其它陶器基本以失敗告終......
三個小時後,我的熟練度已經明顯提升,製作的陶碗已經比剛開始速度提升許多,並且外觀上也順眼許多。
地上擺著二十多個陶碗後,我開始提高難度製作陶盆,陶盆的主要作用我覺得除裝水外可能就是做飯了,所以為預防過不了兩天就燒裂開一個的問題,它的厚度也格外的厚,接近兩公分的厚度。
......
讓我沒想到的是,一次成功!順利得都讓人難以置信,看來我的手藝已經非常不錯了!
最後一個類型是製作陶罐,目前暫時隻缺少這三種用黏土製作的容器,它也是這三種裏製作難度最高的。
過程就......,第一個太醜了不合格,並且用時兩個小時,太費勁了,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
後一天的中午直到做第五個時總算讓我勉強滿意了,我想要的就是這種煲湯的陶罐,體形類似小泡菜壇。
萬事開頭難,做成了第一個,慢慢的就越來越有手感,第二個,第三個,速度越來越快。
罐子我總共做了八個,後麵幾天又陸續做了不少臉盆大小的陶盆,和三個高近一米的大缸.
不得不說玩泥巴還是挺有樂趣的,所以很多大人在回憶起當年玩泥巴的經曆都會覺得很有意思,感歎現代小孩不玩泥巴的童年都不是完整的童年!
雖然形態方麵的塑造已經不成問題,但也還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後麵還得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幹,這期間必須保證陶坯不開裂不變形。
直到最後經過火的煆燒才算是一個合格的陶器,燒製的難度尤其巨大,前途未卜,甚至這地上的幾十個盆盆罐罐到最後一個都剩不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接下來幹躁的過程並不需要太過操心,隻是剛做好時不能移動,天黑前在它們上麵搭上一層草簾防雨水,等過兩天我再把它們搬到塑料布下麵風幹,等完全風幹至少需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
在陶窯前的最後一步就是建造配套設施,它做成後基本在這方麵就不用再花多少精力,我也可以放開做其它的事情,這個配套設施就是燒陶的窯爐!
燒陶的窯我想著不會太大,不僅因為陶器體積小和數量的關係,更多的是可以節省我不少時間,它的體積隻有農村土質磚窯的三分之一大小,但是頂上是封閉的。
雖然沒挖過窯爐,但勉強記得以前看類似燒製瓷器的節目,不過記憶有些模糊,隻能照著記憶再加臨時發揮來做。
......
至於燒出來的陶器能不能合格恐怕也隻有試過才知道,目前來說就是各個環節都需要試驗,通過不斷磨合改進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有磚和水泥的話是最方便的,圍一個拱形的大圓包留下燒柴和放陶器的口子就行,省時省力,現在我隻能在空地的邊緣找一處平緩的小坡挖窯洞。
簡單來說就是挖一個小山洞,然後上麵帶一個煙囪,燒製的時候把成型的陶器放進洞裏之後會把洞口用石頭封住用來保持溫度不會擴散,隻留下燒柴的一個小洞。
“火大”這是現在心情的真實寫照!!!
用木鏟子挖洞是一個非常讓人無力的體力活,尤其是旁邊大樹的遮擋下越往裏挖越黑的情況,可以說窯是被我活活罵出來的,不是挖出來的,
又一星期後,第一窯陶器開始燒製,這一過程最讓我心理沒底的是不知道應該燒製多長時間,失敗是可以預見的,所以我也隻放進去兩隻陶盆。
時間我參照以前小時候家裏燒磚瓦的經驗,燒了一個整整的白天,等溫度降下來我再打開看的時候,我的臉瞬間就黑了!
裏麵隻剩下一灘碎渣,時間顯然太長了,第一次宣告失敗!
但是接下來不得不停下建造第二間房的工作,因為建第一間房擠占大量時間讓家裏不多的食物消耗殆盡,已經沒有足夠的食物支撐開建第二間房了!
食物的短缺讓我有些挫敗感,並且這種生活還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得到改善。
隨著季節的到來氣溫也就越來越低,海水溫度恐怕隻有10度左右,下海肯定會十分酸爽,但我想趁著冬天來臨前的最後一段時間再存儲一些魚肉。
不出半個月海水溫度可能就會降到三五度,到那時就根本不想下海了。
把魚塘給裝滿隻是最基本的目標,另外還想再曬一些魚幹,整個冬天都不愁食物才是我的最終目的!
接下來的捕魚工作一共持續一個星期,一共得到一百二十斤的各類海魚,收獲不可謂不大。
以正常的水準來說是捕不到這麽多的,主要是其中有一網運氣爆棚,一網就捕到四五十斤魚。
在我正因為大豐收而洋洋得意時,一個晴天霹靂又降到了我的頭上,唯一的鍋---不鏽鋼水桶被燒穿了!
裏麵煮著的食物損失不說,最讓人頭痛的還是鍋沒了!
它的損失對我的的打擊嚴重程度基本相當於當初打火機報廢一樣,雖然暫時最近幾天燒開水和煮少量東西依然可以重新啟用罐頭盒來解決,但是照目前的情況來看,罐頭盒也撐不過太久。
這樣的日子毫無保障,也絕對不是辦法,我必須尋求其它手段來解決廚具這方麵的問題,如果單純靠在海邊撿的金屬容器來當廚具的話顯然不太現實。
能做鍋的材料很多,但排除金屬材質後就屈指可數了,目前能想到並且以我的技術能最終實現解決餐具問題的手段就是製陶。
製陶,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在中國都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它的工藝和要求非常之多,有製作它的信心也是因為我的要求比較低,應該不存在太高難度的技術障礙。
當然食物充足也是我有時間搗鼓一些往常沒空嚐試新事物的底氣,因為它的製作尤其複雜和需要的時間跨度比較久!
......
對於製陶,大部分流程我還算比較清楚,隻是對燒製的火候和時間長短的問題一無所知,可能會需要不斷的嚐試才能達到最終的要求。
製作陶器的材料非常講究,特別是古代流傳至今且最普遍的白色瓷器一般用的材料都是瓷石。
在島上這麽長時間還沒看到過類似瓷石的石頭,類似的也就是海邊的白色鵝卵石,顯然不能為我所用!
去掉這一選項後原材料的選擇上就不得不用泥土來完成,別無選擇,選擇太少是在島上一直都很鬱悶的一件事。
最合適製陶的泥是黏土,普通泥土很難經受住火的煆燒,這也是製作陶器的局限性,不能那麽隨心所欲。
所以想要獲得陶器前,我需要付出大量地時間去島上各處尋找黏土,並期望著能夠如願以償!
出發尋找的第一天,島上的麵積被我走過接近三分之一的麵積也毫無收獲,讓人莫名擔心島上是否有黏土存在。
不過這種擔心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第二天我就在剛上島時打過汙水的水坑附近找到黏土的存在,隻要找到材料,即便最後不能成功,至少希望已經有了!!!
這一片黏土上的雜草全部清理出來後,我發現它的麵積跟菜地麵積不相上下。
唯一就是擔心會不會認錯,如果它隻是外觀和形態上與黏土相似,但不耐火燒的話,那也完全起不到作用。
所以我在想著先挖一背簍帶回去驗證,如果確定沒問題再進行大規模采集,雖然情況有些急迫,但也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時候!
過程並沒什麽好說的,回來把泥土裏的小石子和雜物全部挑選出來後,再加入適量的水反複揉搓,最後變成麵團一樣的形狀。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實際驗證,雖然以前沒有親自接觸過黏土,不過這個土的手感和黏度明顯比普通的土要好一些,基本可以肯定確定是黏土無疑。
接下來就是再多挖一些黏土回來,可以預想得到剛開始做出來的東西會因為醜陋和手工問題而不能成功,必然會需要大量的製作讓熟練度提升後才有成功的把握。
......
一天時間我總共跑了十多趟,差不多帶回來了好幾百斤黏土,其實看著四五百斤泥土並沒有多大一堆,不過以我目前的需求足夠了,剛開始完全可以從製作較小的器具開始,我並不打算開一個陶器鋪子!
現代正常的製作陶器步驟有:曬泥、攪泥、過漿、晾曬去水、揉泥,再機器煉泥、成型等;這其中曬泥就需要三五個月時間讓泥土自然風化。
比起這些專業的手法,我可等不了那麽久,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是我現在的真實寫照!
為盡快把陶器製作出來,收拾停當之後我就開工了,首先是找到一塊比較平整的大石板,然後在上麵一點一點的把泥過手,如果有石子等雜物都挑選出來,再加水調濕,最後在石板上揉合。
當我感覺手感基本合適之後,我先用一個圓滑的木棒當做擀麵杖直接把泥團像平時擀餃子皮一樣的不斷壓平。
再讓它們呈現一個弧度後就變成了一個醜陋的泥碗,然後再通過不斷修形和改進,已經有了三分樣子,隻是我發現和的泥有些太軟,做成幾分鍾就垮了下去,看得第一次沒能成功!
第二次的製作顯然要成功一些,不過也僅限在陶碗,製作其它陶器基本以失敗告終......
三個小時後,我的熟練度已經明顯提升,製作的陶碗已經比剛開始速度提升許多,並且外觀上也順眼許多。
地上擺著二十多個陶碗後,我開始提高難度製作陶盆,陶盆的主要作用我覺得除裝水外可能就是做飯了,所以為預防過不了兩天就燒裂開一個的問題,它的厚度也格外的厚,接近兩公分的厚度。
......
讓我沒想到的是,一次成功!順利得都讓人難以置信,看來我的手藝已經非常不錯了!
最後一個類型是製作陶罐,目前暫時隻缺少這三種用黏土製作的容器,它也是這三種裏製作難度最高的。
過程就......,第一個太醜了不合格,並且用時兩個小時,太費勁了,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
後一天的中午直到做第五個時總算讓我勉強滿意了,我想要的就是這種煲湯的陶罐,體形類似小泡菜壇。
萬事開頭難,做成了第一個,慢慢的就越來越有手感,第二個,第三個,速度越來越快。
罐子我總共做了八個,後麵幾天又陸續做了不少臉盆大小的陶盆,和三個高近一米的大缸.
不得不說玩泥巴還是挺有樂趣的,所以很多大人在回憶起當年玩泥巴的經曆都會覺得很有意思,感歎現代小孩不玩泥巴的童年都不是完整的童年!
雖然形態方麵的塑造已經不成問題,但也還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後麵還得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幹,這期間必須保證陶坯不開裂不變形。
直到最後經過火的煆燒才算是一個合格的陶器,燒製的難度尤其巨大,前途未卜,甚至這地上的幾十個盆盆罐罐到最後一個都剩不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接下來幹躁的過程並不需要太過操心,隻是剛做好時不能移動,天黑前在它們上麵搭上一層草簾防雨水,等過兩天我再把它們搬到塑料布下麵風幹,等完全風幹至少需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
在陶窯前的最後一步就是建造配套設施,它做成後基本在這方麵就不用再花多少精力,我也可以放開做其它的事情,這個配套設施就是燒陶的窯爐!
燒陶的窯我想著不會太大,不僅因為陶器體積小和數量的關係,更多的是可以節省我不少時間,它的體積隻有農村土質磚窯的三分之一大小,但是頂上是封閉的。
雖然沒挖過窯爐,但勉強記得以前看類似燒製瓷器的節目,不過記憶有些模糊,隻能照著記憶再加臨時發揮來做。
......
至於燒出來的陶器能不能合格恐怕也隻有試過才知道,目前來說就是各個環節都需要試驗,通過不斷磨合改進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有磚和水泥的話是最方便的,圍一個拱形的大圓包留下燒柴和放陶器的口子就行,省時省力,現在我隻能在空地的邊緣找一處平緩的小坡挖窯洞。
簡單來說就是挖一個小山洞,然後上麵帶一個煙囪,燒製的時候把成型的陶器放進洞裏之後會把洞口用石頭封住用來保持溫度不會擴散,隻留下燒柴的一個小洞。
“火大”這是現在心情的真實寫照!!!
用木鏟子挖洞是一個非常讓人無力的體力活,尤其是旁邊大樹的遮擋下越往裏挖越黑的情況,可以說窯是被我活活罵出來的,不是挖出來的,
又一星期後,第一窯陶器開始燒製,這一過程最讓我心理沒底的是不知道應該燒製多長時間,失敗是可以預見的,所以我也隻放進去兩隻陶盆。
時間我參照以前小時候家裏燒磚瓦的經驗,燒了一個整整的白天,等溫度降下來我再打開看的時候,我的臉瞬間就黑了!
裏麵隻剩下一灘碎渣,時間顯然太長了,第一次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