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頂開鑿和傾倒硝石隻用了半天,下山時再順便把滯留在水槽裏的石頭全部趕下山去,等我到山腳下時簡直都驚呆了。
山腳處的硝石足足堆成一座小山,初步估計也有一千斤以上,即便在山頂傾倒時有心理準備,也止不住為自己的奇思妙想瘋狂點讚!
我簡直太開心了,要是像開始那麽一趟一趟傻傻地運下來,這一堆起碼要三到四天才能收工,而現在隻用了半天,再運回家也隻需要兩天時間。
這都不是最重要的,不用反複上山和下山對自己來說才是最省心的,平坦的道路運輸起來輕鬆得多!
要是頻繁地上山運輸石頭下來,再不停上山,相信要不了多久自己就會對爬山產生心理陰影,進而導致自己不再想著製冰。
當一件事情太過麻煩,得到的回報感覺還不如付出時,那這件事肯定也不會長久。
把山腳下的硝石全部搬回家裏後,隻剩下把硝石敲碎後放進地窖裏這最後一步,讓其開始發揮作用。
除了地窖還沒完全投入使用外,還有一個容器的問題,千算萬算沒想到還差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
小型的容器當然有很多,可惜再多也沒什麽用,用它們產出一點食用的冰可以,想用來給地窖降溫相當不合適,估計有限的地麵挨個放著陶罐都效果不大!
陶缽因為開口較小也不好用,它是給玉米和花生量身打造的,適合的隻有陶缸,可惜隻有三四口,其中水缸還不能動。
但事已至此,再不舍得也必須先空一口陶缸出來搬進地窖裏試驗它的效果,我也很想知道地窖和冰的結合會產生什麽樣的效果!
把一口大陶缸扛進地窖,下一步是把硝石砸碎,最好是砸成拇指般大小,輾成粉末之後化水會有不少損失。
個頭太大的話效果又會有所減弱,經過多次試驗還是選擇折中處理,輾成粉末效果肯定更好,可是工作量也能增加很多!
裝上大半陶缸砸碎的硝石後再把裏麵裝滿水,最好是剛好淹沒硝石,讓其能充分地發生反應,並在大缸的水麵再放一個裝滿水的陶盆。
要是順利的話不僅陶缸裏的水會凝結成冰,連水麵的陶盆裏的水都可能會變成冰塊。
......
直接跟硝石發生反應的水因為擔心健康問題無法直接入口,陶盆裏的水卻可以,它沒有與硝石直接接觸,還是幹淨的淡水!
這也是我想得到可食用的冰或者冰水唯一的辦法,直接接觸的水我可沒信心飲用。
陶缸裏裝滿水沒有等待多久就能夠感受到細微的變化,倒進陶缸裏的常溫水正在慢慢地降溫,不得不感慨世界之奇妙......
幾分鍾過去水溫比剛倒進去時下降好幾度,一刻鍾就有了一絲冰水的感覺,雖然還很輕微,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硝石製冰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水裏大量的熱被硝石所吸收,然後水的溫度自然不斷下降!
心裏其實很想呆在陶缸旁邊等待著裏麵的水全部變成冰,但呆久之後也有些無聊,畢竟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
所以還是在外麵忙碌,隻是偶爾心係於它時才進去看一眼,當一個小時過去再進入地窖時,又陶缸裏的狀態驚呆了。
水麵開始有一層薄冰,哪怕厚度還跟一張紙差不多,但萬裏之行始於足下,非常有希望達到我心中所想的狀態。
不得不為之驚歎化學是一門神奇的學科,悔不當初沒有把它學好,要是再學好一些的話,可能還能製作出其它得力的工具或者高超的效果!
同時心裏也在暗自鼓勁,希望它再加把勁讓所有的水全部凝結成冰,那樣的話才能徹底把地窖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冰箱,作用也會比以前強大無數倍!
我的殷切期望是有效果的,當三個小時後我再次進入地窖時,迎麵而來的居然是一絲寒意。
雖然症狀還很輕微,從外麵的溫度下進入地窖把寒意效果放大很多倍,卻也是一個極好的現象,至少證明用硝石給地窖降溫的辦法是可行的!
......
下降的溫度讓人對陶缸裏的水更加感興趣,所以快速向它衝了過去查看情況。
陶缸裏的水跟兩個小時前大不一樣,由那時的一層薄冰變成了硬邦邦的冰塊,水麵上的冰已經凝結到超過十公分的厚度。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部和下部的水也會變成冰快,就連放在陶缸水麵的陶盆裏的水下也有一半左右結成了冰,陶盆更是深深陷在陶缸的冰裏,費了很大力氣才拿出來!
啊哈哈......,我得到冰了,一直想念的冰箱也快有了,簡直是一件喜大普奔的大好事!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所有的期待也都變成現實......
此時的氣溫不算低,陶盆裏的冰水也完全不會感覺到寒冷,大口喝進嘴裏隻有暢快,簡直渾身的每一個毛孔都在散發著愉悅。
現在的季節還不是跟它最配的,等到七八月份時才是最好的季節,想到在炎熱的夏天吃上加入紅糖的冰棍、喝上冰水,那才是真正的神仙般日子!
即便炎熱的夏天讓水結冰難很多,想要吃上冰棍的難度提高不少,但喝上冰水卻毫無問題。
況且冰水隻是作用之一,低溫的地窖可以保存各種易腐壞的食材,延長保存時間。
夏天扛不住時還能躲到地窖裏麵乘涼,想到炎火夏日能在冰涼的地窖裏呆著,就抑製不住心裏的激動心情!
硝石對我的作用簡直太大了,它的發現讓人高興得想大哭一場!
......
當然高興歸高興,它也給我增加不少工作,每一種新發現都會增加我的工作量,但它可能還要更麻煩一些。
首當其衝的肯定是需要采集和運輸硝石回來,畢竟凝結的冰會隨著硝石的效能減弱而重新化開。
失去作用後的硝石也會報廢,經過驗證發現第二次的效果遠遠比不上第一次,我也不可能反複地折騰,還不如抽時間得到新的效果最佳的硝石。
第二大麻煩跟容器有關,這次製冰陶器數量不夠的問題再次凸顯出來,並且是非常突出!
其中又以大號陶缸的缺失最為嚴重,大號陶缸數量本來就不夠,廚房裏占用一口,製冰再占用一口,剩下用來裝玉米和花生等糧食的數量就完全不夠了。
更窘迫的是一口大陶缸在地窖裏用來製冰也不夠用,產生的製冷效果還遠遠達不到冰箱的效果,哪怕隻是用來保鮮都不夠。
假如此時外麵的溫度在三十度左右的話,沒有這口大缸估計在二十度左右,加上這口大缸製冰所帶來的降溫效果勉強能達到十五度以內。
降溫五度效果是不錯,可十五度的溫度用來延長食材的保鮮可就沒多大用處了,了勝於無!
隨著氣溫升高地窖的溫度還會升高,一兩個月後可能會接近四十度,地窖裏估計也會上升到接近二十度,這還是用了冰的效果。
沒用冰的話白天估計會接近二十五度,而我的目標是五度,還差著十萬八千裏!
原本還算富裕的空間隻是暫時的,等一段時間大部分東西都搬進來之後顯得比較有限,製作陶器的黏土運輸起來也不那麽容易,不然的話簡直恨不得做出十口二十口大缸,再放五口八口在地窖裏,讓裏麵的溫度降到零度!
可迫於各種現實情況下,不得不做出相當程度的妥協,尤其是空間不足也限製了發揮。
......
妥協之後我認為再放上兩口比較適合,三口大號陶缸同時工作起碼能讓溫度長期保持在十度以內。
那樣即便炎熱的夏天不能保證,其它季節完全沒有問題,在冬天時說不定還能降至零下。
現在卻是用最低的標準也達不到,再也沒有多餘的陶缸能空出來,反而還需要補一兩口回去,因為三個月後玉米和花生成熟又會用到大量容器!
看到巨大的缺口,必須要再製作成功至少三到四口大號陶缸才能滿足要求,要是半成品的話估計更是需要六口以上,因為它的成功率一直都不高,能有一半的成功率都算運氣相當好。
哪怕是不知燒製陶器多少次的現在,對燒成功陶缸也沒多少信心,有時候就連擺放的位置稍有不慎都可能導致失敗。
後麵的兩三天我一直在圍著陶缸轉,從最初的和水調泥到製作出成品,手法異常熟練也需要三個小時左右才能做成一口。
最終完成六口大缸時才停下繼續製作的打算,六口不多不少,正好可以分為兩窯燒製!
也幸好開始之前家裏還存放著幾百斤黏土可以供我揮霍,不然這時候應該會極不情願地回到本島運輸黏土,還需要至少兩趟才能運回來足夠六口陶缸的黏土。
這時候就隻能寄希望於燒窯時的成功率了,我可不想來回奔波回本島運輸黏土。
隻可惜地窖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經過考察期後才能投入正式的使用,不然在裏麵製冰應該更有氣氛一些。
不過也沒什麽,剛好陶缸風幹也要一段不短的時間,要是在相差不多的時間內都投入使用就更皆大歡喜!
山腳處的硝石足足堆成一座小山,初步估計也有一千斤以上,即便在山頂傾倒時有心理準備,也止不住為自己的奇思妙想瘋狂點讚!
我簡直太開心了,要是像開始那麽一趟一趟傻傻地運下來,這一堆起碼要三到四天才能收工,而現在隻用了半天,再運回家也隻需要兩天時間。
這都不是最重要的,不用反複上山和下山對自己來說才是最省心的,平坦的道路運輸起來輕鬆得多!
要是頻繁地上山運輸石頭下來,再不停上山,相信要不了多久自己就會對爬山產生心理陰影,進而導致自己不再想著製冰。
當一件事情太過麻煩,得到的回報感覺還不如付出時,那這件事肯定也不會長久。
把山腳下的硝石全部搬回家裏後,隻剩下把硝石敲碎後放進地窖裏這最後一步,讓其開始發揮作用。
除了地窖還沒完全投入使用外,還有一個容器的問題,千算萬算沒想到還差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
小型的容器當然有很多,可惜再多也沒什麽用,用它們產出一點食用的冰可以,想用來給地窖降溫相當不合適,估計有限的地麵挨個放著陶罐都效果不大!
陶缽因為開口較小也不好用,它是給玉米和花生量身打造的,適合的隻有陶缸,可惜隻有三四口,其中水缸還不能動。
但事已至此,再不舍得也必須先空一口陶缸出來搬進地窖裏試驗它的效果,我也很想知道地窖和冰的結合會產生什麽樣的效果!
把一口大陶缸扛進地窖,下一步是把硝石砸碎,最好是砸成拇指般大小,輾成粉末之後化水會有不少損失。
個頭太大的話效果又會有所減弱,經過多次試驗還是選擇折中處理,輾成粉末效果肯定更好,可是工作量也能增加很多!
裝上大半陶缸砸碎的硝石後再把裏麵裝滿水,最好是剛好淹沒硝石,讓其能充分地發生反應,並在大缸的水麵再放一個裝滿水的陶盆。
要是順利的話不僅陶缸裏的水會凝結成冰,連水麵的陶盆裏的水都可能會變成冰塊。
......
直接跟硝石發生反應的水因為擔心健康問題無法直接入口,陶盆裏的水卻可以,它沒有與硝石直接接觸,還是幹淨的淡水!
這也是我想得到可食用的冰或者冰水唯一的辦法,直接接觸的水我可沒信心飲用。
陶缸裏裝滿水沒有等待多久就能夠感受到細微的變化,倒進陶缸裏的常溫水正在慢慢地降溫,不得不感慨世界之奇妙......
幾分鍾過去水溫比剛倒進去時下降好幾度,一刻鍾就有了一絲冰水的感覺,雖然還很輕微,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硝石製冰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水裏大量的熱被硝石所吸收,然後水的溫度自然不斷下降!
心裏其實很想呆在陶缸旁邊等待著裏麵的水全部變成冰,但呆久之後也有些無聊,畢竟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
所以還是在外麵忙碌,隻是偶爾心係於它時才進去看一眼,當一個小時過去再進入地窖時,又陶缸裏的狀態驚呆了。
水麵開始有一層薄冰,哪怕厚度還跟一張紙差不多,但萬裏之行始於足下,非常有希望達到我心中所想的狀態。
不得不為之驚歎化學是一門神奇的學科,悔不當初沒有把它學好,要是再學好一些的話,可能還能製作出其它得力的工具或者高超的效果!
同時心裏也在暗自鼓勁,希望它再加把勁讓所有的水全部凝結成冰,那樣的話才能徹底把地窖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冰箱,作用也會比以前強大無數倍!
我的殷切期望是有效果的,當三個小時後我再次進入地窖時,迎麵而來的居然是一絲寒意。
雖然症狀還很輕微,從外麵的溫度下進入地窖把寒意效果放大很多倍,卻也是一個極好的現象,至少證明用硝石給地窖降溫的辦法是可行的!
......
下降的溫度讓人對陶缸裏的水更加感興趣,所以快速向它衝了過去查看情況。
陶缸裏的水跟兩個小時前大不一樣,由那時的一層薄冰變成了硬邦邦的冰塊,水麵上的冰已經凝結到超過十公分的厚度。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部和下部的水也會變成冰快,就連放在陶缸水麵的陶盆裏的水下也有一半左右結成了冰,陶盆更是深深陷在陶缸的冰裏,費了很大力氣才拿出來!
啊哈哈......,我得到冰了,一直想念的冰箱也快有了,簡直是一件喜大普奔的大好事!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所有的期待也都變成現實......
此時的氣溫不算低,陶盆裏的冰水也完全不會感覺到寒冷,大口喝進嘴裏隻有暢快,簡直渾身的每一個毛孔都在散發著愉悅。
現在的季節還不是跟它最配的,等到七八月份時才是最好的季節,想到在炎熱的夏天吃上加入紅糖的冰棍、喝上冰水,那才是真正的神仙般日子!
即便炎熱的夏天讓水結冰難很多,想要吃上冰棍的難度提高不少,但喝上冰水卻毫無問題。
況且冰水隻是作用之一,低溫的地窖可以保存各種易腐壞的食材,延長保存時間。
夏天扛不住時還能躲到地窖裏麵乘涼,想到炎火夏日能在冰涼的地窖裏呆著,就抑製不住心裏的激動心情!
硝石對我的作用簡直太大了,它的發現讓人高興得想大哭一場!
......
當然高興歸高興,它也給我增加不少工作,每一種新發現都會增加我的工作量,但它可能還要更麻煩一些。
首當其衝的肯定是需要采集和運輸硝石回來,畢竟凝結的冰會隨著硝石的效能減弱而重新化開。
失去作用後的硝石也會報廢,經過驗證發現第二次的效果遠遠比不上第一次,我也不可能反複地折騰,還不如抽時間得到新的效果最佳的硝石。
第二大麻煩跟容器有關,這次製冰陶器數量不夠的問題再次凸顯出來,並且是非常突出!
其中又以大號陶缸的缺失最為嚴重,大號陶缸數量本來就不夠,廚房裏占用一口,製冰再占用一口,剩下用來裝玉米和花生等糧食的數量就完全不夠了。
更窘迫的是一口大陶缸在地窖裏用來製冰也不夠用,產生的製冷效果還遠遠達不到冰箱的效果,哪怕隻是用來保鮮都不夠。
假如此時外麵的溫度在三十度左右的話,沒有這口大缸估計在二十度左右,加上這口大缸製冰所帶來的降溫效果勉強能達到十五度以內。
降溫五度效果是不錯,可十五度的溫度用來延長食材的保鮮可就沒多大用處了,了勝於無!
隨著氣溫升高地窖的溫度還會升高,一兩個月後可能會接近四十度,地窖裏估計也會上升到接近二十度,這還是用了冰的效果。
沒用冰的話白天估計會接近二十五度,而我的目標是五度,還差著十萬八千裏!
原本還算富裕的空間隻是暫時的,等一段時間大部分東西都搬進來之後顯得比較有限,製作陶器的黏土運輸起來也不那麽容易,不然的話簡直恨不得做出十口二十口大缸,再放五口八口在地窖裏,讓裏麵的溫度降到零度!
可迫於各種現實情況下,不得不做出相當程度的妥協,尤其是空間不足也限製了發揮。
......
妥協之後我認為再放上兩口比較適合,三口大號陶缸同時工作起碼能讓溫度長期保持在十度以內。
那樣即便炎熱的夏天不能保證,其它季節完全沒有問題,在冬天時說不定還能降至零下。
現在卻是用最低的標準也達不到,再也沒有多餘的陶缸能空出來,反而還需要補一兩口回去,因為三個月後玉米和花生成熟又會用到大量容器!
看到巨大的缺口,必須要再製作成功至少三到四口大號陶缸才能滿足要求,要是半成品的話估計更是需要六口以上,因為它的成功率一直都不高,能有一半的成功率都算運氣相當好。
哪怕是不知燒製陶器多少次的現在,對燒成功陶缸也沒多少信心,有時候就連擺放的位置稍有不慎都可能導致失敗。
後麵的兩三天我一直在圍著陶缸轉,從最初的和水調泥到製作出成品,手法異常熟練也需要三個小時左右才能做成一口。
最終完成六口大缸時才停下繼續製作的打算,六口不多不少,正好可以分為兩窯燒製!
也幸好開始之前家裏還存放著幾百斤黏土可以供我揮霍,不然這時候應該會極不情願地回到本島運輸黏土,還需要至少兩趟才能運回來足夠六口陶缸的黏土。
這時候就隻能寄希望於燒窯時的成功率了,我可不想來回奔波回本島運輸黏土。
隻可惜地窖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經過考察期後才能投入正式的使用,不然在裏麵製冰應該更有氣氛一些。
不過也沒什麽,剛好陶缸風幹也要一段不短的時間,要是在相差不多的時間內都投入使用就更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