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又是新的一年。
慶安二年,注定是不太平的一年。新年初三這一天,邊關就送來急報。關外韃靼四萬騎兵進犯邊關,連破三座邊城,擄走數萬百姓,搶走金銀糧食騾馬無數。
戰報傳至宮中,頓時朝野震驚!
誰也沒想到,韃靼人會趁著天寒地凍的時候大舉進兵。更沒想到,將邊關守得固若金湯的邊軍會吃這樣的大敗仗!
慶安帝震怒不已,立刻召六部尚書兩位閣老以及一眾武將進太和殿,商議對策!
袁大將軍也進了太和殿。年過七旬發須皆白的袁大將軍身體一直不錯,今日陡然蒼老了許多,進殿後一言不發,就跪了下來。
眾臣皆驚。
慶安帝立刻起身上前,親手扶起老嶽父:“袁大將軍快起身。”
袁大將軍滿臉悲戚自責:“邊軍打了大敗仗,死傷慘重,還失了三座邊城。老臣實在無顏見皇上!”
袁家世代鎮守邊關。袁大將軍在數年前致仕後,長子袁清做了邊軍主將。另有二十幾個袁家子侄兒郎都在軍中,官職高低不同,大大小小都是武將。說邊軍是袁家軍也不為過。
現在邊軍打了大敗仗,袁家難辭其咎。袁大將軍進宮請罪,也是理所當然。
慶安帝強行按納下心裏的怒火,安慰袁大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韃靼人從未在臘月寒冬時出動過,邊軍防備不夠森嚴,驟然交兵吃了敗仗,也在所難免。眼下不是追究誰責任的時候。最要緊的是穩住戰局,擊潰韃靼騎兵。”
袁大將軍這才含淚拱手,謝過天恩。
慶安帝衝太子使了個眼色,太子忙上前,扶穩了袁大將軍。
沈祐身為天子親衛統領,隨時在天子左右,也在太和殿內。不過,這等場合,他沒有說話的資格。
就是太子朱昀,也隻有旁聽的份。
“皇上!”徐閣老沉聲道:“邊關平穩數年,此次韃靼忽然大舉進犯,掠走大齊百姓,我們絕不能姑息忍讓。”
“請皇上下旨,令邊軍全力守住邊關,擊潰韃靼騎兵。”
鄭閣老則拱手道:“老臣以為,朝廷應該派遣兵馬增援邊關。”
邊軍大敗,死傷不少,且士氣低落。要守住邊關,得立刻增兵。
慶安帝略一點頭,麵色沉凝:“眾愛卿不妨議一議,該派多少士兵,以誰為將。”
做了兵部侍郎的袁海,張口舉薦何將軍。
何將軍正值盛年,擅於領兵,又是袁家軍出身。朝廷派兵將增援邊軍,何將軍是一個極佳的人選。
慶安帝思忖片刻,便點頭恩準。緊接著,就是商議增援多少士兵何時啟程之類。糧草輜重兵器戰馬的籌備,也得立刻進行。要讓大軍在最短的時間裏出發。
沈祐也曾數次領兵出京,聽到眾臣商榷軍事,心頭熱血湧動。
以慶安帝的習慣,派遣何將軍增援的同時,還會設幾名副將。以前,他就曾隨何將軍打過兩回仗。
這一回,他是不是又有了出征的機會
……
馮少君守在殿外,聽著殿內不時傳出的激動聲音,馮少君眉頭微微擰了起來。
韃靼騎兵進犯邊關,邊軍打了敗仗
前世這一場大仗,是在兩年後。這一世,提前了兩年。而且,戰勢顯然不太美妙。朝廷要派兵增援,如果何將軍做了主將,慶安帝會讓誰做副將
會讓沈祐去嗎
一想及此,馮少君的眉頭擰得更緊了。
直至正午,小朝會也沒散。慶安帝令人去禦膳房傳膳,眾臣留在太和殿裏吃了午飯,繼續商榷戰事對策。
大半日過後,眾臣才出了太和殿,一個個麵色凝重。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腳下走得飛快。一打仗,最忙的就是兵部和戶部。兵部要點兵,準備兵器戰馬。戶部要籌備糧餉。接下來一段日子,兵部和戶部的日子都不好過。
慶安帝隻留下了袁大將軍和袁海父子兩個,好生寬慰了一番,又吩咐太子朱昀送他們出宮。
此時正是用兵之際,不能寒了邊軍將士的心。對袁家也得盡力安撫。
朱昀也明白此中道理,送外祖父和嶽父到宮門處,低聲道:“外祖父,嶽父,你們隻管放寬心。戰事一時失利,父皇不會因此降罪。”
袁大將軍苦笑一聲,看著嫡親的外孫兼孫女婿,長歎道:“這些年,邊關還算太平,沒打過大仗。你大舅舅,守城有餘,魄力不足。吃了大敗仗,隻怕心中惶惑,接下來戰事更不順利。”
知子莫若父。長子袁清在軍中二十幾年,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不少。不過,袁清手段不夠淩厲,性情也略有些軟。平日裏看不出來,到了吃敗仗的要緊關頭,隻怕袁清頂不住。
袁大將軍心急如焚,恨不得親自騎馬去邊關。奈何歲月不饒人,他已經年過七旬,已經無力穿盔甲騎馬再戰了。
袁海也清楚自己兄長的脾氣,心裏暗歎一聲,口中卻道:“父親也別太過憂慮。邊軍戰力雄厚,都是精兵,一定能抵擋得住。”
至少能撐到朝廷援兵抵達。
朱昀自小就和外家走動密切,娶了袁敏之後,就更親近了。此時見外祖父滿臉焦慮嶽父強顏歡笑,朱昀心裏頗不是滋味,很快下了一個決定。
送走袁大將軍父子,朱昀回了太和殿,對慶安帝說道:“父皇,兒臣想隨大軍一同去邊軍督戰!”
慶安帝眉頭一動,目光驟然銳利,像刀鋒一般掠過朱昀的臉:“這是誰的主意”
慶安帝能擊敗其餘皇子做上太子順利登基,少不了袁家的鼎力支持。慶安帝不是過河拆橋的人,登基之後,對嶽家依然親近。
不過,這絕不代表,他會容忍袁家挑唆太子去邊軍督戰。
朱昀頂著慶安帝淩厲的目光,鎮定地應道:“請父皇息怒。這件事,和袁家無關。是兒臣自己的主意。”
“邊軍失利,吃了敗仗,士氣低落。朝廷派兵增援,也得派人督戰。兒臣是大齊太子,這份重任,兒臣當仁不讓!”
慶安二年,注定是不太平的一年。新年初三這一天,邊關就送來急報。關外韃靼四萬騎兵進犯邊關,連破三座邊城,擄走數萬百姓,搶走金銀糧食騾馬無數。
戰報傳至宮中,頓時朝野震驚!
誰也沒想到,韃靼人會趁著天寒地凍的時候大舉進兵。更沒想到,將邊關守得固若金湯的邊軍會吃這樣的大敗仗!
慶安帝震怒不已,立刻召六部尚書兩位閣老以及一眾武將進太和殿,商議對策!
袁大將軍也進了太和殿。年過七旬發須皆白的袁大將軍身體一直不錯,今日陡然蒼老了許多,進殿後一言不發,就跪了下來。
眾臣皆驚。
慶安帝立刻起身上前,親手扶起老嶽父:“袁大將軍快起身。”
袁大將軍滿臉悲戚自責:“邊軍打了大敗仗,死傷慘重,還失了三座邊城。老臣實在無顏見皇上!”
袁家世代鎮守邊關。袁大將軍在數年前致仕後,長子袁清做了邊軍主將。另有二十幾個袁家子侄兒郎都在軍中,官職高低不同,大大小小都是武將。說邊軍是袁家軍也不為過。
現在邊軍打了大敗仗,袁家難辭其咎。袁大將軍進宮請罪,也是理所當然。
慶安帝強行按納下心裏的怒火,安慰袁大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韃靼人從未在臘月寒冬時出動過,邊軍防備不夠森嚴,驟然交兵吃了敗仗,也在所難免。眼下不是追究誰責任的時候。最要緊的是穩住戰局,擊潰韃靼騎兵。”
袁大將軍這才含淚拱手,謝過天恩。
慶安帝衝太子使了個眼色,太子忙上前,扶穩了袁大將軍。
沈祐身為天子親衛統領,隨時在天子左右,也在太和殿內。不過,這等場合,他沒有說話的資格。
就是太子朱昀,也隻有旁聽的份。
“皇上!”徐閣老沉聲道:“邊關平穩數年,此次韃靼忽然大舉進犯,掠走大齊百姓,我們絕不能姑息忍讓。”
“請皇上下旨,令邊軍全力守住邊關,擊潰韃靼騎兵。”
鄭閣老則拱手道:“老臣以為,朝廷應該派遣兵馬增援邊關。”
邊軍大敗,死傷不少,且士氣低落。要守住邊關,得立刻增兵。
慶安帝略一點頭,麵色沉凝:“眾愛卿不妨議一議,該派多少士兵,以誰為將。”
做了兵部侍郎的袁海,張口舉薦何將軍。
何將軍正值盛年,擅於領兵,又是袁家軍出身。朝廷派兵將增援邊軍,何將軍是一個極佳的人選。
慶安帝思忖片刻,便點頭恩準。緊接著,就是商議增援多少士兵何時啟程之類。糧草輜重兵器戰馬的籌備,也得立刻進行。要讓大軍在最短的時間裏出發。
沈祐也曾數次領兵出京,聽到眾臣商榷軍事,心頭熱血湧動。
以慶安帝的習慣,派遣何將軍增援的同時,還會設幾名副將。以前,他就曾隨何將軍打過兩回仗。
這一回,他是不是又有了出征的機會
……
馮少君守在殿外,聽著殿內不時傳出的激動聲音,馮少君眉頭微微擰了起來。
韃靼騎兵進犯邊關,邊軍打了敗仗
前世這一場大仗,是在兩年後。這一世,提前了兩年。而且,戰勢顯然不太美妙。朝廷要派兵增援,如果何將軍做了主將,慶安帝會讓誰做副將
會讓沈祐去嗎
一想及此,馮少君的眉頭擰得更緊了。
直至正午,小朝會也沒散。慶安帝令人去禦膳房傳膳,眾臣留在太和殿裏吃了午飯,繼續商榷戰事對策。
大半日過後,眾臣才出了太和殿,一個個麵色凝重。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腳下走得飛快。一打仗,最忙的就是兵部和戶部。兵部要點兵,準備兵器戰馬。戶部要籌備糧餉。接下來一段日子,兵部和戶部的日子都不好過。
慶安帝隻留下了袁大將軍和袁海父子兩個,好生寬慰了一番,又吩咐太子朱昀送他們出宮。
此時正是用兵之際,不能寒了邊軍將士的心。對袁家也得盡力安撫。
朱昀也明白此中道理,送外祖父和嶽父到宮門處,低聲道:“外祖父,嶽父,你們隻管放寬心。戰事一時失利,父皇不會因此降罪。”
袁大將軍苦笑一聲,看著嫡親的外孫兼孫女婿,長歎道:“這些年,邊關還算太平,沒打過大仗。你大舅舅,守城有餘,魄力不足。吃了大敗仗,隻怕心中惶惑,接下來戰事更不順利。”
知子莫若父。長子袁清在軍中二十幾年,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不少。不過,袁清手段不夠淩厲,性情也略有些軟。平日裏看不出來,到了吃敗仗的要緊關頭,隻怕袁清頂不住。
袁大將軍心急如焚,恨不得親自騎馬去邊關。奈何歲月不饒人,他已經年過七旬,已經無力穿盔甲騎馬再戰了。
袁海也清楚自己兄長的脾氣,心裏暗歎一聲,口中卻道:“父親也別太過憂慮。邊軍戰力雄厚,都是精兵,一定能抵擋得住。”
至少能撐到朝廷援兵抵達。
朱昀自小就和外家走動密切,娶了袁敏之後,就更親近了。此時見外祖父滿臉焦慮嶽父強顏歡笑,朱昀心裏頗不是滋味,很快下了一個決定。
送走袁大將軍父子,朱昀回了太和殿,對慶安帝說道:“父皇,兒臣想隨大軍一同去邊軍督戰!”
慶安帝眉頭一動,目光驟然銳利,像刀鋒一般掠過朱昀的臉:“這是誰的主意”
慶安帝能擊敗其餘皇子做上太子順利登基,少不了袁家的鼎力支持。慶安帝不是過河拆橋的人,登基之後,對嶽家依然親近。
不過,這絕不代表,他會容忍袁家挑唆太子去邊軍督戰。
朱昀頂著慶安帝淩厲的目光,鎮定地應道:“請父皇息怒。這件事,和袁家無關。是兒臣自己的主意。”
“邊軍失利,吃了敗仗,士氣低落。朝廷派兵增援,也得派人督戰。兒臣是大齊太子,這份重任,兒臣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