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也要有正當的理由,為了大漢朝為了不住分封貴族、養出無數名門望族的大漢朝


    別扯淡了!


    ……


    大漢朝若自己不亂,董虎是不會動亂天下的,若帝國走到了盡頭,他也絕對不會繼續沿著大漢朝、魏晉的腳步前行,對於他來說,分封、名門望族就與親手製造一些“寡頭”勢力,親手培養一群動亂天下的諸侯沒有任何區別。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德者從人直,從天下百姓之正者謂之德,造反的借口也隻能是“天下百姓”四字!


    以身作則,親身為所有人做榜樣,隻有告訴一群涼州混蛋們什麽才是“德”時,他們才會向下麵兵卒傳遞正麵的德行,由上而下,由一而眾,逐漸改變涼州人的性子,涼並邊地人的性子什麽時候變成了“天下百姓為重”時,涼並人才不會成為另一個屠戮天下的羌胡,才會變成為天下戍邊的一群人。


    蔡邕的感覺沒有錯,若朝廷不亂,董虎是不會太過介入的,會任由朝廷運轉,至於朝廷是不是將他當成小反賊,他才不會在乎這些呢,此時的大漢朝還沒有對他發動進攻的能力。


    何太後和宦官們都沒有預想到董卓會在這個時候突然撤軍,原本的擔心也放了下來,可這才幾日


    大將軍何進、太傅袁隗、司徒丁宮、司農曹嵩、尚書令盧植、太中大夫楊彪……幾乎所有人,全都彈劾宦官貪墨不法、諂媚禍國,全都一副立即弄死所有宦官架勢,整個皇宮瞬間陷入惶恐之中……


    身份地位不同了,山字營、北地營始終趴在雒陽城邊上虎視眈眈,這讓剛剛垂簾天下的何太後極為擔憂,可這還沒高興了幾日呢,自己的親大哥就要一舉弄死了所有宦官,就要親手斬去她的羽翼,她又如何不怒


    大漢朝的皇帝多是幼年登基,需要太後垂簾天下,但太後畢竟是宮闈內婦人,治理天下必須要有一些人在旁輔佐、傳話什麽的,而中常侍宦官就是這樣的人,由太後下達旨意,由中常侍將懿旨送往尚書台,再通過尚書台向外宣旨……所以中常侍宦官極為重要。


    宮內都是婦人,沒有了宦官傳達太後旨意,就隻能用一些男人,那會不會有“y亂後宮”流言蜚語盡斬內廷宦官,其實就是讓太後或皇帝徹底成為泥雕木塑,盡管何進是何皇後的親哥哥,那也絕對不行!


    在何進得知了胡三果然帶著一兩萬人離開了河南縣後,一改之前策略,群臣不再理會張讓、趙忠等人,而是將所有火力集中在蹇碩頭上,先幹掉“威脅劉辯皇位”的宦官,隻是事情很怪異,何太後卻沒有當堂讓人將蹇碩抓起來治罪。


    張讓、趙忠等人見一幹大臣不再拿自己開刀後,慌亂的心髒也稍微穩定了些,但他們知道,能救他們性命的隻有太後何氏和皇帝劉辯,原本還倒向董太後的他們,此時也一個個弓著身子跟在何氏身後……


    又爭吵了半日,一幹人眾星拱月跟隨著何氏進入內宮,還沒等她與劉辯坐下呢,張讓、趙忠等人就又趴伏跪在地。


    “太後救命啊……”


    “行了!”


    不等張讓哭嚎哀求,何氏便不耐煩擺手阻止。


    “隻要你們日後好好侍奉本宮和陛下,大將軍又怎麽會殺你們”


    或許是今日朝堂上並未有人激烈彈劾張讓等人的罪過,一幹宦官心下稍安了些。


    “我等就是娘娘、陛下的奴才,絕對不敢稍有不敬,更不敢得罪大將軍……”


    聽了張讓“不敢得罪大將軍”話語時,何氏眉頭不由皺了下,正待開口,一小宦官急匆匆走入。


    “稟陛下、太後,車騎將軍求見。”


    小宦官伏地說著何苗求見,何氏默默點頭。


    “準。”


    說罷又看向一幹伏在地上的宦官。


    “陛下初登大寶,你們當謹之慎之,以往的混賬事情就不要做了,太皇太後那裏若有什麽不妥,當立即告知本宮!”


    不等張讓開口,段珪慌忙膝行上前。


    “娘娘放心,太皇太後稍有風吹草動,奴才們絕不敢稍有隱瞞,還望娘娘憐憫,救救奴才們啊……”


    一群宦官又是一陣苦苦哀求,何氏稍微勸慰了幾句後,在何苗走入時便將所有人趕了出去。


    “唉……”


    沒了外人,何氏這才露出些疲憊,一邊幫著劉辯去除掉冠冕,一邊歎氣。


    “陛下晏駕,偌大的皇宮隻剩下小妹和辯兒孤兒寡母,二兄你是願意做忠臣,還是想做霍光、竇憲、梁冀那般權臣想讓何家老少皆死”


    何苗心下大驚,忙起身跪在地上,十四五的劉辯同樣吃驚看著有些疲憊的娘親。


    “太後何出此言,臣……”


    “二兄不必如此,此處無外人,小妹若不將二兄當成親人,也絕對不會當麵說了這樣的話語。”


    何氏說了這樣的話語,何苗心髒卻狂跳不止。


    “這些日子裏,蔡先生為辯兒講了些我朝史書之事,小妹在旁聽了些……”


    “我朝皇帝如辯兒這般年幼登基者眾,天子年幼無法理政治國,由太後垂簾、戚族輔國也是不錯的,大將軍竇憲,大將軍鄧騭,車騎將軍閻顯,大將軍梁冀、竇武……他們哪一個都貴極一時,然權傾朝野之時,亦是家毀族亡之時。”


    何苗心下大恐,何氏為兒子整理了下衣衫後,起身來到何苗身旁,將他拉了起來……


    “蔡博士說,權傾朝野不是他們身死的關鍵,肆意擺弄皇帝才是他們身死的根由!”


    “張讓、趙忠、蹇碩等人該殺,可二兄想過沒有,他們都死了後,小妹與陛下又當如何大兄是竇憲、鄧騭、閻顯、梁冀、竇武呢還是那篡漢的王莽”


    何苗嚇得麵色蒼白,身子一軟就要倒在地上,何氏伸手將他拉住,麵上也多了些感慨。


    “小妹和辯兒孤兒寡母的,除了大兄、二兄外,小妹還能依靠誰呢但有些事情卻不是小妹願意看到的。”


    蔡邕性子單純些,偏偏這樣的人能夠感受到他人感受不到的東西,他能感受到董部義從一幹將領更願意爭霸天下,也能感受到董虎又與他人不同,察覺到董虎的態度其實是與大漢朝的未來聯係在一起的,大漢朝若就此轉而開明政治,由此轉而中興,那小子就隻會老老實實帶著一幫混蛋鎮守邊疆,可若天下真的亂了……


    或許蔡老頭不願意看到大漢朝就此成為曆史,也不願意看到董虎成為一個反賊,自打跑回了雒陽後,有事沒事就跑來皇宮,與小皇帝劉辯講解他編纂的《東觀漢記》史書,何皇後很願意有這麽一個德望頗高的老臣教導兒子,也時常在一旁聽著老人講解“漢朝那些事兒”故事。


    太傅袁隗、尚書令盧植都沒有蔡邕入宮勤快,這老兒也不怕他人說什麽流言蜚語,幾乎是一日一入宮,最擅長的詞賦、音律、書法什麽的一律不講,就與劉辯講解漢朝發生的故事,而且中心思想就是善待功臣什麽的,好像很擔心小皇帝要殺董虎,逼得他造反似的。


    劉辯年僅十四五,但他是皇帝劉宏的嫡長子,又生長在你死我活的激烈政治爭鬥中,按理說他應該極為早熟才是,事實卻與之相反,他的弟弟劉協遠比他成熟的太多,之所以會變成這樣,還是因為環境使然,劉協自幼跟在董太後身邊,而劉辯自幼則是仙人史子眇的道童。


    劉辯自幼被史子眇養大,身邊根本沒有什麽玩伴,接觸的又是道家“無為”理念,也直接造成了他的單純、膽小性子,當年第一次見到董虎時,喂雞的娃娃就差點哭了出來。


    劉辯膽子怯懦了些,董虎卻很滿意,在他看來,天下一旦大亂,勢必造就一個權臣出來,盡管誰也不知道這個權臣最後會不會取而代之,但皇帝會麵臨兩種選擇,一個是窮盡所能與權臣扯腿,一個是放手讓權臣盡情施展才能,繼而平定天下。


    與權臣扯腿,要麽權臣身死,要麽權臣一刀砍了皇帝,但不管是哪個結果,帝國都不會再有中興的機會,國運注定到此為止。天下大亂,人心大亂,一旦殺了很有能力的權臣,也絕對不會再有另一個能力權臣向帝國效忠,改朝換代也無可避免。


    給予有能力的權臣完全信任,給予權臣毫無保留的支持,雖然最後有一半……甚至更高概率被人取而代之,但也有一定概率因這種完全的信任而感動了他人,繼而赤膽忠心向皇帝效忠,而且即便最後被人取而代之,最終掉了腦袋,史書也會對這段“君臣”功過記下濃重一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很大的原因還是帝國某些政策造成的因果,能為了天下億萬百姓而放棄權利、宗廟社稷,讓天下重回平靜祥和,即便死了,即便被一手扶起的權臣篡位了,也算是為曆代帝王做下的混賬事情畫下一個完美的句號,也當無任何可以遺憾的。


    不能容得下權臣,一旦天下大亂,不僅會讓天下遭受更為長久的戰亂,結果也必然被人改朝換代,連一丁點中興機會都無。可若能夠完全信任一個權臣,推心置腹給予毫無保留的支持,即便最後改朝換代了,也注定是曆史上一代賢君,無形中也不知救活了多少流離失所百姓。


    兩個選擇,或許最後的結果並無不同,意義上卻有天壤之別。


    《三國》已經足夠證明了一件事情,劉協是絕對不能與權臣尿一個壺裏的,隻要給了劉協一丁點機會,權臣就是個死,但劉辯自幼經曆不同,董虎反而覺得眼淚汪汪的小道童更為可愛些,也願意與怯怯懦懦的小家夥相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西涼兵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蛤蟆吞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蛤蟆吞地並收藏三國之西涼兵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