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朝的政治核心是名門望族政治,是後戚政治,在一開始時就是依靠分封維持天下穩定,也依靠無數食邑封侯來治理的天下,隻因劉邦在位沒幾年就病逝了,這才由呂後垂簾,後戚政治也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分封食邑,分封的越多,能夠沒有負擔供養國家的人丁就越少,國家就越窮,就沒有財賦來征募兵丁平定此起彼伏的戰亂,而此起彼伏的戰亂也從側麵應證了國家的治理出現了問題以及百姓的不滿、大漢朝的虛弱。


    若想恢複大漢朝往日的強盛,就隻有幹掉無數食邑封侯,弄死無數名門望族,隻有毫無負擔的百姓達到絕對數量,大漢朝才能恢複往日的強盛,想要用政治手段和平解決是不可能的,畢竟大漢朝四百年來不知冊封了多少食邑王侯。


    想要完全去除食邑封侯是不現實的,董卓自身以及一群涼州將領們本身就是食邑封侯中一員,但通過戰爭可以幹掉無數封侯家族,尤其是重立一國一朝。


    新朝建立,大漢朝數百年來分封的諸侯家族就不會被承認,存在下來的食邑封侯隻是新建立王朝自身冊封的諸侯,而新朝初立,食邑封侯新貴們的數量很少,除了國家賦稅外無其他負擔的百姓數量足夠多,國家就會安定,但也可以遇見的是,隨著新王朝走上大漢朝不斷冊封食邑封侯增多,隨著本該供養國家百姓卻轉而供養名門望族後,新王朝最終也會與大漢朝一樣,麵臨同樣的問題而轟然坍塌。


    一樣的問題本質,一樣的宿命輪回,這與造反、爭權、廢不廢帝無關,是“自由農民”減少到一定數量的必然的結果,是貧富差距達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結果。


    大漢朝四百年豢養了太多太多的食邑封侯家族,隻要依然維持著大漢王朝,即便各地諸侯反叛而開啟了一場戰爭,即便通過戰爭獲得了最後勝利,也隻是短暫的續命,無以計數的漢王朝下的封侯家族依然存在,而不是新立一朝,沒有從根子上徹底廢棄漢朝分封的所有食邑諸侯。


    嶄新王朝可以延續三兩百年,魏晉隻能維持數十年,在董虎看來,魏晉事實上就是漢朝的延續,盡管看起來是新立了一朝,事實上魏晉並未徹底廢棄漢朝分封的那些食邑封侯,依然承認著那些名門望族貼附在身上,“自由農夫”的數量並未占據絕對優勢,無論國家賦稅多麽低,無數附庸在各大家族身上的農夫都要承受高佃租、高供奉的沉重壓力。


    在董虎眼裏,魏晉並不能算是一個王朝,隻能算是漢王朝的延續,這種延續是注定不會長久的,魏晉王朝的建立本身就會冊封一些功勳家族,又保留了漢王朝遺留下來的大量吸血家族,王朝怎麽可能長久這不是一個英明君主的出現,也不是一群悍勇將領的保駕護航能夠解決的問題,英明君主、忠勇大將也頂多是延續王朝存續時間,問題並未從根子上解決。


    他不認為董家有為岌岌可危王朝續命的能力,董卓自身就沒有這個理想抱負,有很強烈的權利欲,可若讓他掀翻了大漢朝,或篡漢什麽的……董虎是不信的。


    董家一直遊離在大漢朝的外圍、邊緣,在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二十八日之前,從未涉足雒陽朝堂,屠夫子何進好歹還在雒陽從仕十數年,董卓卻從未涉足雒陽朝堂,極為驕傲的名門望族根本就不鳥他,他董卓憑什麽篡漢


    《三國》電視裏說他有西涼鐵騎二十萬、十幾萬的,他哪來的這麽多兵馬又哪來的西涼鐵騎就算他掌控了美陽大營,算上蓋勳手裏的五都兵馬,一共也就六萬,加上丁原幾千兵馬、西園八營、雒陽十二城門兵卒,一共也沒有十萬兵馬,而且這些還都是地地道道的漢兵,與此同時,韓遂、馬騰還趴在涼州,雖然兩人發生了內鬥,可馬騰卻趴在漢陽郡,還趴在渭水道出入口虎視眈眈。


    董卓是從伍了三十年的老將,自身又是涼州人,就算他與馬騰拜把子,也絕對不會相信馬騰趴在渭水道出入口會真的老實,美陽漢兵肯定還是要防禦韓遂、馬騰再次聯手侵入長安三輔。


    美陽漢兵自建立開始就是為了堵住韓遂、馬騰,董卓成了太師、相國後,依然還會分兵堵著渭水道,蓋勳一開始就不信任董卓,手裏的五都一萬兵馬也不足相信,西園八營、雒陽十二城門、丁原兵馬都是新近吞入的,也不足以相信,也需要美陽兵馬分出一部分精力彈壓雒陽兩三萬兵馬,七分八分的,五萬美陽漢兵能夠真正動用的又有多少可有兩萬、三萬這還沒算上朝堂上明裏暗裏扯腿、反叛的大臣、家族,如此之下,就憑兩三萬漢兵,能夠應對關東諸侯的反叛兩三萬有效兵力能否篡漢改朝換代


    《三國》說的董卓跟個傻子似的,事實卻相反,董卓用兵極為沉穩,即便到死的那一刻他也沒有經曆過真正大敗,是個極為厲害的統兵大將,他是不可能看不到前有袁曹關東聯軍、後有韓馬涼州賊虎視眈眈,也不可能看不到朝堂上文武大臣的貌合神離,更不可能不知道手下涼州將領們的品性。


    穀盂


    如此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情形,不憨不傻的董卓怎麽可能會有“篡漢”心思


    反正董虎是不信的,而他的後戚建議、試探也證明了心下判斷,雖然他不認為成了後戚家族,或是成了名門望族一員,董家就真的能為大漢朝續命,但卻對當下的董家最為有利,能夠合法的被天下人認同的途徑。


    大漢朝是後戚政治,從呂後開始就是如此,延續了幾百年的政治體係,天下百姓會本能的認同,即便有些清流文人依然會罵著“篡逆”話語,但也一定有很多家族是默認的。


    董家成為後戚,依托“大將軍”而成為權臣,這是大漢朝政治規矩認可的事情,就如曹操嫁女後,曹操成為帝國權臣也是符合規矩的,荀彧一直都盡心盡力輔佐曹操,直至曹操成為魏王時,荀彧才開始激烈反對,甚至已死明誌。


    道理其實是一樣的,成為後戚家族,繼而成為輔佐帝王的權臣,這是符合大漢朝政治規矩的,可若不是後戚卻執掌天下兵馬、朝政大權,這就有著明顯的篡逆不臣之心,是所有忠臣都要竭力反對的!


    董卓、董瑁父子能夠從後戚建議裏看到的好處,自然也不會有任何反對,對董虎自身同樣有著諸多好處,不僅進一步加強了父子心中的分量,同時也能為緊張的局勢降火,既然董家走後戚政治是符合大漢朝規矩的,就會有些家族猶豫、觀望,就會本能的想著用大漢朝的規矩來與董家對抗,如此一來,不僅朝堂內外敵人少了一部分,伐董的屁事興許就沒有了也不一定,盡管他對此也很懷疑,可不管怎麽說,為自己爭取了些時間卻是一定的。


    在冀縣時,他就與董卓去了封信件,勸諫董卓不要廢掉劉辯,或者說暫時不要廢掉,涼州軍剛剛涉足帝國權利中樞,穩住陣腳極為重要,而一旦廢掉了劉辯就會給他人“清君側”借口,想要穩住陣腳什麽的就不要想了,這也是他極為不願意看到的情形,與親近劉辯姐弟、願不願意改朝換代沒有關係,隻是從涼州軍集團利益考量。


    隻是叔侄兩人在認知上有很大的區別,董虎認為留著劉辯,借助固有的皇權來穩住陣腳,董卓卻認為必須要讓清流文人認可才能穩住局勢,而要讓清流文人認可就必須要清除掉何家所有影響,為“閹黨”事情徹底畫上個句號。


    董卓的想法是挺好,讓天下士人認可自己,能夠最短時間內獲得清流士人的認可,最短時間內爬到權利巔峰,可天下哪裏會有這麽好的事情


    叔侄兩人在認知上出現偏差,或者說董虎先知先覺,知道“廢帝事件”會給涼州軍帶來如何的傷害,內心裏並不願意董卓為了權利而如此急切廢帝,可現在……


    說啥都是晚了!劉辯已經成了弘農王,袁紹、袁術、曹操三個家夥已經逃了沒影,關東諸侯伐董已經無可避免,剩下的就隻有盡可能避免繼續給人借口,而後戚就是唯一可選道路。


    董虎、董瑁不似兄弟勝似兄弟,有些話語沒必要遮遮掩掩,兩兄弟……或者說董卓,乃至任何一個明眼人都知道董虎所統領的臨洮一係兵馬是如何的危險,防備、戒備肯定是要有的,無論誰坐在權利寶座上都是如此,劉宏活著時候,他不會反叛,董卓活著時候,或者說朝廷局勢不是大亂情況下,他也不會有任何動作,可若董卓死了,董旻、董瑁無力製止涼州軍發生內戰,他就要成為涼州軍的統領,這點不會改變,不會因為與董瑁是兄弟就會發生意誌偏移。


    話語說了清楚,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兄弟歸兄弟,該堅持的還是要堅持的,董瑁認同了他的“後戚”建議後,在起身告辭時,董瑁堅持將他送到房院門口時就已經表明了態度。


    董卓死後,董旻、董瑁成了大將軍的話,還不能穩住局勢,不能避免涼州軍發生內鬥,董虎強勢上位也怪不了他人,而且他的上位也能最大化的保護董家,這點董瑁看的很清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西涼兵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蛤蟆吞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蛤蟆吞地並收藏三國之西涼兵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