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眾,尤其是關東之民,大多都認同一個樸素的道理,即:齊王愛民,當執牛耳。
在民眾千呼萬喚中,齊王高澄應天子之請,再度出山,一肩擔起了風雨飄搖中的元魏王朝。
以上內容,翻譯自張師齊的私人書稿《我與齊王二三事》
廣州刺史張師齊在與友人就書稿展開討論時,曾表示,雖然剛剛重歸一統的大魏是否應該被稱作風雨飄搖,暫且有待商榷,但齊王沒有舍棄天下蒼生,就已經值得萬民慶賀。
沒錯,大魏不能沒有齊王,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3d區不能失去蒂法。
在高澄賦閑的這段時間裏,十八歲親政的天子將國家搞得一團糟,民眾苦不堪言,更讓他們懷念齊王德政。
果然,齊王一出山,立即上奏天子,請免遷往隴西民眾五年租稅,免除遷往關中民眾三年租稅,免除遷徙的並州胡人五年租稅,其中就包括遷往關中的一萬戶胡人,與遷往隴西的一萬戶胡人。
據說高澄更是變賣家產,為遷往隴西的六鎮鮮卑發放安家費,隻不過這種話也就底層鮮卑人會信,但凡有點地位的,無不嗤之以鼻,國庫再空虛,也不至於到逼得小高王變賣家產的程度,但齊王府最近也確實生活儉樸了許多。
不止如此,高澄還下令,加強在各地遷民分配田畝與屋舍過程中的監管,但凡有貪墨者,嚴格按照《太昌律》所定,贓滿三十匹者,治以死罪,未滿三十匹,按貪贓多少,也有相應懲處,情節最輕,也要落個革職查辦。
政令下達,各地遷民無不歡欣鼓舞。
而遷來河南的六鎮鮮卑等各族胡人,更是高呼齊王萬壽。
西遷隴山的漢人能免五年租稅,那是從京畿戶口變成隴西戶口,多給點補償也是應該的。
但六鎮鮮卑從晉陽遷來河南,並不算委屈,卻依舊給免了五年租稅,足以說明許多問題。
齊獻武王雖死,但齊王沒有忘記鄉人,哪怕他在洛陽多年,身邊圍滿了漢人文士,但他的心始終是向著我們六鎮鄉人。
說到底,六鎮鮮卑依舊是高家的基本盤,適當對鮮卑將士施以恩惠,對他們好點,哪怕真有一天,有大將叛亂,憑著高歡、高澄兩代人善待鄉人的情誼,隻需高澄振臂一呼,不敢說臨陣倒戈,至少也不會為叛將死戰。
重新執掌朝政的高澄,在為民眾讓利的同時,立即開始了對各地官員的調動,昔日高歡在晉陽的班底盡數被調至洛陽。
高澄廢除騎兵曹與外兵曹,於洛陽新設中兵署、外兵署。
中兵署依舊由高歡舊僚趙起、徐遠、白建主持,掌管戰兵操訓事宜,其中就包括司州十一萬京畿軍。
而周邊梁、陝、廣三州九萬戰兵,也由中兵署向三州練兵大將段韶、斛律光、高季式下達操訓指示。
至於外兵署,則負責州郡兵相關事宜,由兵部尚書封子繪、司州牧陳元康、以及高歡舊僚唐邕進行管理。
有相國府與大將軍府的存在,陳元康這個司州牧著實幹不了多少本職工作,而高澄讓他坐上司州牧的位置,自然不是要閑置的意思,故而外兵署便是陳元康的用武之地。
不止是中央,高澄也沒有放過對地方的調整,首先是隴西留守竇泰,被調回洛陽。
竇泰生性剛猛,常作先鋒,進取有餘,但用來守備敵方,著實不叫人放心,暫守大散關的王思政因守衛玉璧,兩次擊退宇文泰之功,被任為隴西鎮守大將,繼領一萬鮮卑騎兵與五萬被遷徙至隴西的三河州郡兵。
哪怕作為高澄的嶽父,擔任這麽顯赫的職位,還是要把家卷盡數留在洛陽。
高澄在這方麵向來分得清,如李昌儀、李祖娥等人之父能領家卷赴任,是因為他們手中無兵權,如今給了王思政一萬戰兵,五萬州郡兵,由他全權負責隴西守備,就不能再因其嶽父的身份破例。
畢竟高澄就連對舅父婁昭也沒有例外。
冀州刺史婁昭受命接替潘樂鎮守長安,擔任雍州刺史,同樣繼領一萬戰兵,與五萬三河州郡兵,家卷照樣留在洛陽,當然,高澄對舅父的說法是希望與表兄弟們多親近,同時也讓婁昭給各地鎮守做表率。
婁昭也拿這個外甥沒辦法,不過把兒子放在洛陽也確實好過隨他去關中,畢竟婁昭也沒有謀亂的心思,更能讓兒子們與高澄加深關係。
至於冀州刺史一職,高澄將其交由原瀛洲刺史元孝友。
因並州刺史,高澄嶽父之一的盧道虔病逝,原長安留守潘樂被高澄任作並州刺史,接替斛律金鎮守晉陽,雖然晉陽大軍及其家卷大多被遷至河南,但並州在河東地區,依舊有著特殊意義,更何況並州還是留了由斛律金帶去的兩萬鮮卑戰兵,交由潘樂繼領。
至於斛律金,則依舊擔任恒、朔、燕、雲、顯、蔚六州大都督,坐鎮北疆,同時也負責看住被發去墾邊的蜀兵。
其實就實際而言,自北疆動亂,柔然焚毀六鎮以來,北疆荒廢多年,畢竟就連六鎮鮮卑都已經全數南遷,六州相加,人口或許還不如河南一州之地。
但北疆還是有不少胡民,且地域廣闊,能夠放心置於此地也隻有高歡口中,能夠完全信任的斛律金。
高澄此前已經先後對河南、河北等地區做出區域規劃,如今河東、關隴等地更是不會放過。
首先是河東,高澄改河東為並、肆、汾、晉、建五州,並州刺史自是潘樂,距離洛陽最近的建州刺史由原南汾刺史尉景擔任,也是為了就近看管,免得尉景故態萌發。
其餘肆、汾、晉三州,皆由河東原有刺史中選擇文官擔任。
瀛洲刺史一職由被高澄一手發掘的張德興擔任。
在新近征服的關隴地區,高澄於關中設雍、夏、靈、華、岐、涇、渭、秦、涼九州。
婁昭自是雍州刺史,治長安。
王思政為秦州刺史,鎮隴西之地。
其餘七州皆以當初遣使歸降的原西魏官員留任,由於他們手上的州郡兵早就被宇文泰調集,在渭水一戰後被俘去了洛陽。
高澄順勢在關隴地區實行軍政分離,軍隊分別交由婁昭、王思政統領,即各自統禦一萬戰兵以及五萬州郡兵。
如此,北方區劃經過高澄刪減,共有河南地區:司、兗、青、豫、徐、荊、濟、梁、廣、膠、陝十一州;
河北地區:相、定、滄、幽、遼、瀛、冀七州;
河東地區:並、肆、汾、晉、建五州;
關隴地區:雍、夏、靈、華、岐、涇、渭、秦、涼九州
再加北疆六州,共計三十八州,高澄這一次區劃合並,力度不可謂不大。
賀拔嶽統禦關西時,就曾受封都督關中二十州諸軍事,僅關中就被細分二十州,更別提當時關東足足有八十餘州。
這樣做的意義,自然是裁撤多餘吏員,節省財政開支,同時既細且亂的區劃,雖有利於削弱地方,但並不利於高澄統籌施政。
當然,更重要的是各州合並以後,通過官吏任免,實現對地方的掌控。
政令下達,各地官員有喜有憂,上層官員無需為此憂心,哪怕沒有了刺史一職,高澄也會將他們召回洛陽,在三省六部等府衙為他們安排職位,或加以顯赫虛銜。
而下層被裁撤的多餘吏員雖然利益受損,卻也隻能在肚子裏罵幾句,由於高澄再下一份政令,破例允許此次失去職位的吏員參加科考,至少有一份出路,於是轉而埋頭去準備起了科舉考試。
之所以說是破例,是因為第一次科舉時,高澄曾下達指示,往後不許官吏辭職參考。
第一次科舉考試周期於太昌七年(538年)三月縣試開始,至太昌八年(539年)三月京試結束。
如今三年之期已到,第二次科舉周期將於今年,即太昌十年(541年)三月開展縣試。
雖然離縣試隻有一個多月,考慮到縣試的難度,若他們真的在平日裏用心於政務,憑他們對吏事的熟悉,還是能夠輕易通過的,等過了縣試,便有半年時間再去準備府試。
這次沒有讓元善見出麵背鍋,是因為迫害對象不同,底層民眾或許會被哄騙,但吏員卻火眼金睛,畢竟河南、河北區劃合並都是高澄主導,也不能把人家當成傻子看待。
雖然有不少考生對高澄破例允許被裁撤的吏員們做法,多有不滿,卻也難以改變,畢竟政令已經下達,況且如今的考生可沒有宋、明時候牛氣。
二月十八,高歡陵寢竣工,由於免役錢的存在,高澄招募民夫是要發工錢的,在派遣高隆之前往探查過後,確認沒有差池後,哪怕國庫能餓死耗子,高澄依舊按照自己當初的規定,足額支付了民夫工錢。
二月二十,宜祭祀、入殮、安葬、移柩。
齊王高澄與一眾家屬送葬於邙山,天子元善見親送出城。
在民眾千呼萬喚中,齊王高澄應天子之請,再度出山,一肩擔起了風雨飄搖中的元魏王朝。
以上內容,翻譯自張師齊的私人書稿《我與齊王二三事》
廣州刺史張師齊在與友人就書稿展開討論時,曾表示,雖然剛剛重歸一統的大魏是否應該被稱作風雨飄搖,暫且有待商榷,但齊王沒有舍棄天下蒼生,就已經值得萬民慶賀。
沒錯,大魏不能沒有齊王,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3d區不能失去蒂法。
在高澄賦閑的這段時間裏,十八歲親政的天子將國家搞得一團糟,民眾苦不堪言,更讓他們懷念齊王德政。
果然,齊王一出山,立即上奏天子,請免遷往隴西民眾五年租稅,免除遷往關中民眾三年租稅,免除遷徙的並州胡人五年租稅,其中就包括遷往關中的一萬戶胡人,與遷往隴西的一萬戶胡人。
據說高澄更是變賣家產,為遷往隴西的六鎮鮮卑發放安家費,隻不過這種話也就底層鮮卑人會信,但凡有點地位的,無不嗤之以鼻,國庫再空虛,也不至於到逼得小高王變賣家產的程度,但齊王府最近也確實生活儉樸了許多。
不止如此,高澄還下令,加強在各地遷民分配田畝與屋舍過程中的監管,但凡有貪墨者,嚴格按照《太昌律》所定,贓滿三十匹者,治以死罪,未滿三十匹,按貪贓多少,也有相應懲處,情節最輕,也要落個革職查辦。
政令下達,各地遷民無不歡欣鼓舞。
而遷來河南的六鎮鮮卑等各族胡人,更是高呼齊王萬壽。
西遷隴山的漢人能免五年租稅,那是從京畿戶口變成隴西戶口,多給點補償也是應該的。
但六鎮鮮卑從晉陽遷來河南,並不算委屈,卻依舊給免了五年租稅,足以說明許多問題。
齊獻武王雖死,但齊王沒有忘記鄉人,哪怕他在洛陽多年,身邊圍滿了漢人文士,但他的心始終是向著我們六鎮鄉人。
說到底,六鎮鮮卑依舊是高家的基本盤,適當對鮮卑將士施以恩惠,對他們好點,哪怕真有一天,有大將叛亂,憑著高歡、高澄兩代人善待鄉人的情誼,隻需高澄振臂一呼,不敢說臨陣倒戈,至少也不會為叛將死戰。
重新執掌朝政的高澄,在為民眾讓利的同時,立即開始了對各地官員的調動,昔日高歡在晉陽的班底盡數被調至洛陽。
高澄廢除騎兵曹與外兵曹,於洛陽新設中兵署、外兵署。
中兵署依舊由高歡舊僚趙起、徐遠、白建主持,掌管戰兵操訓事宜,其中就包括司州十一萬京畿軍。
而周邊梁、陝、廣三州九萬戰兵,也由中兵署向三州練兵大將段韶、斛律光、高季式下達操訓指示。
至於外兵署,則負責州郡兵相關事宜,由兵部尚書封子繪、司州牧陳元康、以及高歡舊僚唐邕進行管理。
有相國府與大將軍府的存在,陳元康這個司州牧著實幹不了多少本職工作,而高澄讓他坐上司州牧的位置,自然不是要閑置的意思,故而外兵署便是陳元康的用武之地。
不止是中央,高澄也沒有放過對地方的調整,首先是隴西留守竇泰,被調回洛陽。
竇泰生性剛猛,常作先鋒,進取有餘,但用來守備敵方,著實不叫人放心,暫守大散關的王思政因守衛玉璧,兩次擊退宇文泰之功,被任為隴西鎮守大將,繼領一萬鮮卑騎兵與五萬被遷徙至隴西的三河州郡兵。
哪怕作為高澄的嶽父,擔任這麽顯赫的職位,還是要把家卷盡數留在洛陽。
高澄在這方麵向來分得清,如李昌儀、李祖娥等人之父能領家卷赴任,是因為他們手中無兵權,如今給了王思政一萬戰兵,五萬州郡兵,由他全權負責隴西守備,就不能再因其嶽父的身份破例。
畢竟高澄就連對舅父婁昭也沒有例外。
冀州刺史婁昭受命接替潘樂鎮守長安,擔任雍州刺史,同樣繼領一萬戰兵,與五萬三河州郡兵,家卷照樣留在洛陽,當然,高澄對舅父的說法是希望與表兄弟們多親近,同時也讓婁昭給各地鎮守做表率。
婁昭也拿這個外甥沒辦法,不過把兒子放在洛陽也確實好過隨他去關中,畢竟婁昭也沒有謀亂的心思,更能讓兒子們與高澄加深關係。
至於冀州刺史一職,高澄將其交由原瀛洲刺史元孝友。
因並州刺史,高澄嶽父之一的盧道虔病逝,原長安留守潘樂被高澄任作並州刺史,接替斛律金鎮守晉陽,雖然晉陽大軍及其家卷大多被遷至河南,但並州在河東地區,依舊有著特殊意義,更何況並州還是留了由斛律金帶去的兩萬鮮卑戰兵,交由潘樂繼領。
至於斛律金,則依舊擔任恒、朔、燕、雲、顯、蔚六州大都督,坐鎮北疆,同時也負責看住被發去墾邊的蜀兵。
其實就實際而言,自北疆動亂,柔然焚毀六鎮以來,北疆荒廢多年,畢竟就連六鎮鮮卑都已經全數南遷,六州相加,人口或許還不如河南一州之地。
但北疆還是有不少胡民,且地域廣闊,能夠放心置於此地也隻有高歡口中,能夠完全信任的斛律金。
高澄此前已經先後對河南、河北等地區做出區域規劃,如今河東、關隴等地更是不會放過。
首先是河東,高澄改河東為並、肆、汾、晉、建五州,並州刺史自是潘樂,距離洛陽最近的建州刺史由原南汾刺史尉景擔任,也是為了就近看管,免得尉景故態萌發。
其餘肆、汾、晉三州,皆由河東原有刺史中選擇文官擔任。
瀛洲刺史一職由被高澄一手發掘的張德興擔任。
在新近征服的關隴地區,高澄於關中設雍、夏、靈、華、岐、涇、渭、秦、涼九州。
婁昭自是雍州刺史,治長安。
王思政為秦州刺史,鎮隴西之地。
其餘七州皆以當初遣使歸降的原西魏官員留任,由於他們手上的州郡兵早就被宇文泰調集,在渭水一戰後被俘去了洛陽。
高澄順勢在關隴地區實行軍政分離,軍隊分別交由婁昭、王思政統領,即各自統禦一萬戰兵以及五萬州郡兵。
如此,北方區劃經過高澄刪減,共有河南地區:司、兗、青、豫、徐、荊、濟、梁、廣、膠、陝十一州;
河北地區:相、定、滄、幽、遼、瀛、冀七州;
河東地區:並、肆、汾、晉、建五州;
關隴地區:雍、夏、靈、華、岐、涇、渭、秦、涼九州
再加北疆六州,共計三十八州,高澄這一次區劃合並,力度不可謂不大。
賀拔嶽統禦關西時,就曾受封都督關中二十州諸軍事,僅關中就被細分二十州,更別提當時關東足足有八十餘州。
這樣做的意義,自然是裁撤多餘吏員,節省財政開支,同時既細且亂的區劃,雖有利於削弱地方,但並不利於高澄統籌施政。
當然,更重要的是各州合並以後,通過官吏任免,實現對地方的掌控。
政令下達,各地官員有喜有憂,上層官員無需為此憂心,哪怕沒有了刺史一職,高澄也會將他們召回洛陽,在三省六部等府衙為他們安排職位,或加以顯赫虛銜。
而下層被裁撤的多餘吏員雖然利益受損,卻也隻能在肚子裏罵幾句,由於高澄再下一份政令,破例允許此次失去職位的吏員參加科考,至少有一份出路,於是轉而埋頭去準備起了科舉考試。
之所以說是破例,是因為第一次科舉時,高澄曾下達指示,往後不許官吏辭職參考。
第一次科舉考試周期於太昌七年(538年)三月縣試開始,至太昌八年(539年)三月京試結束。
如今三年之期已到,第二次科舉周期將於今年,即太昌十年(541年)三月開展縣試。
雖然離縣試隻有一個多月,考慮到縣試的難度,若他們真的在平日裏用心於政務,憑他們對吏事的熟悉,還是能夠輕易通過的,等過了縣試,便有半年時間再去準備府試。
這次沒有讓元善見出麵背鍋,是因為迫害對象不同,底層民眾或許會被哄騙,但吏員卻火眼金睛,畢竟河南、河北區劃合並都是高澄主導,也不能把人家當成傻子看待。
雖然有不少考生對高澄破例允許被裁撤的吏員們做法,多有不滿,卻也難以改變,畢竟政令已經下達,況且如今的考生可沒有宋、明時候牛氣。
二月十八,高歡陵寢竣工,由於免役錢的存在,高澄招募民夫是要發工錢的,在派遣高隆之前往探查過後,確認沒有差池後,哪怕國庫能餓死耗子,高澄依舊按照自己當初的規定,足額支付了民夫工錢。
二月二十,宜祭祀、入殮、安葬、移柩。
齊王高澄與一眾家屬送葬於邙山,天子元善見親送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