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大喜,觀其人,乃虎賁中郎將李肅也。
董卓說道:“汝將何以說之?”
李肅說道:“某聞主公有名馬一匹,
號說道赤兔,日行千裏。
須得此馬,再用金珠,以利結其心。
某更進說詞,呂布必反丁原,來投主公矣。”
卓問李儒說道:“此言可乎?”
李儒說道:“主公欲破天下,何惜一馬!”
董卓欣然與之,更與黃金一千兩、
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
李肅齎了禮物,投呂布寨來。
伏路軍人圍住。
李肅道:“可速報呂將軍,有故人來見。”
軍人報知,布命入見。
李肅見呂布:“賢弟別來無恙!”
呂布作揖:“久不相見,今居何處?”
李肅說道:“現任虎賁中郎將之職。
聞賢弟匡扶社稷,不勝之喜。
有良馬一匹,日行千裏,渡水登山,
如履平地,名說道赤兔:
特獻與賢弟,以助虎威。”
呂布便令牽過來看。
果然那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
從頭至尾,長一丈;
從蹄至項,高八尺;
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
呂布見了此馬,大喜,向李肅道謝:
“兄賜此龍駒,將何以為報?”
李肅說道:“某為義氣而來。豈望報乎!”
呂布置酒相待。
酒甜,李肅說道:“肅與賢弟少得相見;
令尊卻常會來。”
呂布說道:“兄醉矣!先父棄世多年,安得與兄相會?”
李肅大笑說道:“非也!某說今日丁刺史耳。”
呂布惶恐說道:“某在丁建陽處,亦出於無奈。”
李肅說道:“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敬?
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何言無奈而在人之下乎?”
呂布說道:“恨不逢其主耳。”
李肅笑言:“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見機不早,悔之晚矣。”
呂布說道:“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
李肅說道:“某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
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
呂布說道:“某欲從之,恨無門路。”
李肅取金珠、玉帶列於布前。
呂布驚說道:“何為有此?”
李肅令叱退左右,跟呂布說道:
“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將此奉獻。
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
呂布說道:“董公如此見愛,某將何以報之?”
李肅說道:“如某之不才,尚為虎賁中郎將;
公若到彼,貴不可言。”
呂布說道:“恨無涓埃之功,以為進見之禮。”
李肅說道:“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耳。”
呂布沈吟良久說道:“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
李肅說道:“賢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
但事不宜遲,在於速決。”
呂布與李肅約於明日來降,李肅別去。
是夜二更時分,呂布提刀徑入丁原帳中。
丁原正秉燭觀書,見布至,說道:
“吾兒來有何事故?”
呂布說道:“吾堂堂丈夫,安肯為汝子乎!”
丁原說道:“奉先何故心變?”
呂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級,大呼左右:
“丁原不仁,吾已殺之。肯從吾者在此,不從者自去!”
軍士散其大半。
次日,布持丁原首級,往見李肅。
肅遂引布見董卓。
董卓大喜,置酒相待。
董卓先下拜說道:“卓今得將軍,如旱苗之得甘雨也。”
呂布納董卓坐而拜之說道:
“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
董卓以金甲錦袍賜布,暢飲而散。
董卓自是威勢越大,自領前將軍事,
封弟董旻為左將軍、鄠侯,
封呂布為騎都尉、中郎將、都亭侯。
李儒勸董卓早定廢立之計。
董卓乃於省中設宴,會集公卿,
令呂布將甲士千餘,侍衛左右。
是日,太傅袁隗與百官皆到。
酒行數巡,董卓按劍說道
“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廟;
吾將依伊尹、霍光故事,
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帝。
有不從者斬!”
群臣惶怖莫敢對。
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說道:
“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
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
董卓怒說道:“天下事在我!
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
袁紹亦拔劍說道:“汝劍利,吾劍未嚐不利!”
兩個在筵上對敵。
且說董卓欲殺袁紹,李儒止之:
“事未可定,不可妄殺。”
袁紹手提寶劍,辭別百官而出,
懸節東門,奔冀州去了。
董卓對太傅袁隗說道:
“汝侄無禮,吾看汝麵,姑恕之。
廢立之事若何?”
袁隗說道:“太尉所見是也。”
董卓強調:“敢有阻大議者,以軍法從事!”
群臣震恐,皆雲一聽尊命。
宴罷,董卓問侍中周毖、校尉伍瓊說道:
“袁紹此去若何?”
周毖說道:“袁紹忿忿而去,
若購之急,勢必為變。
且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
倘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
山東非公有也。
不如赦之,拜為一郡守,
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
伍瓊說道:“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
誠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
卓從之,即日差人拜紹為渤海太守。
九月朔,請帝升嘉德殿,大會文武。
董卓拔劍在手,對眾說道:
“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
今有策文一道,宜為宣讀。”
乃命李儒讀策說道:
“孝靈皇帝,早棄臣民;
皇帝承嗣,海內側望。
而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居喪慢惰:
否德既彰,有忝大位。
皇太後教無母儀,統政荒亂。
永樂太後暴崩,眾論惑焉。
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
陳留王協,聖德偉懋,規矩肅然;
居喪哀戚,言不以邪;
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
茲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後還政,
請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
李儒讀策畢,董卓叱左右扶帝下殿,
解其璽綬,北麵長跪,稱臣聽命。
又呼太後去服候敕。
帝後皆號哭,群臣無不悲慘。
階下一大臣,憤怒高叫:
“賊臣董卓,敢為欺天之謀,
吾當以頸血濺之!”
揮手中象簡,直擊董卓。
卓大怒,喝武士拿下:
乃尚書丁管也。
卓命牽出斬之。
管罵不絕口,至死神色不變。
董卓請陳留王登殿。
群臣朝賀畢,
董卓命扶何太後並弘農王及帝妃唐氏永安宮閑住,
封鎖宮門,禁群臣無得擅入。
可憐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廢。
卓所立陳留王協,表字伯和,靈帝中子,即獻帝也;
時年九歲。改元初平。
董卓為相國,讚拜不名,
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李儒勸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薦蔡邕之才。
卓命徵之,邕不赴。
董卓怒,使人謂邕說道:
“如不來,當滅汝族。”
邕懼,隻得應命而至。
董卓見邕大喜,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
卻說少帝與何太後、唐妃困於永安宮中,
衣服飲食,漸漸少缺;
少帝淚不曾幹。
一日,偶見雙燕飛於庭中,遂吟詩一首。
詩說道:“嫩草綠凝煙,嫋嫋雙飛燕。
洛水一條青,陌上人稱羨。
遠望碧雲深,是吾舊宮殿。
何人仗忠義,泄我心中怨!”
董卓時常使人探聽。
是日獲得此詩,來呈董卓。
董卓說道:“怨望作詩,殺之有名矣。”
遂命李儒帶武士十人,入宮弑帝。
帝與後、妃正在樓上,宮女報李儒至,帝大驚。
儒以鴆酒奉帝,帝問何故。
儒說道:“春日融和,董相國特上壽酒。”
太後說道:“既雲壽酒,汝可先飲。”
儒怒說道:“汝不飲耶?”
呼左右持短刀白練於前說道:
“壽酒不飲,可領此二物!”
唐妃跪告說道:“妾身代帝飲酒,
願公存母子性命。”
儒叱說道:“汝何人,可代王死?”
乃舉酒與何太後說道:“汝可先飲?”
後大罵何進無謀,引賊入京,
致有今日之禍。
儒催逼帝,帝說道:“容我與太後作別。”
乃大慟而作歌,
其歌說道:“天地易兮日月翻,
棄萬乘兮退守藩。
為臣逼兮命不久,
大勢去兮空淚潸!”
唐妃亦作歌說道:“皇天將崩兮後土頹,
身為帝姬兮命不隨。
生死異路兮從此畢,
奈何煢速兮心中悲!”
歌罷,相抱而哭,
李儒叱說道:
“相國立等回報,汝等俄延,望誰救耶?”
太後大罵:“董賊逼我母子,皇天不佑!
汝等助惡,必當滅族!”
李儒大怒,雙手扯住太後,直攛下樓;
叱武士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
還報董卓,卓命葬於城外。
自此每夜入宮,奸淫宮女,夜宿龍床。
嚐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
村民社賽,男女皆集。
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
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
懸頭千餘顆於車下,連軫還都,
揚言殺賊大勝而回;
於城門外焚燒人頭,
以婦女財物分散眾軍。
越騎校尉伍孚,字德瑜,見李儒殘暴,
憤恨不平,嚐於朝服內披小鎧,
藏短刀,欲伺便殺卓。
一日,李儒入朝,孚迎至閣下,拔刀直刺卓。
李儒氣力大,兩手摳住;
呂布便入,揪倒伍孚。
李儒問說道:“誰教汝反?”
孚瞪目大喝說道:“汝非吾君,
吾非汝臣,何反之有?
汝罪惡盈天,人人願得而誅之!
吾恨不車裂汝以謝天下!”
李儒大怒,命牽出剖剮之。
孚至死罵不絕口。
董卓自此出入常帶甲士護衛。
係統提示:恭喜你和董卓的好感度提升友人,
你們2人相處,
讓你獲益匪淺,
你從董卓處獲得了武力(92-74)10=1點武力,
智力(53-78)10=0智力,
另外,你可以從董卓的特性中,
領悟沙漠戰擅長。
係統提示:恭喜你和華雄的好感度提升友人,
你們2人相處,
讓你獲益匪淺,
你從華雄處獲得了武力(91-75)10=1點武力,
智力(31-78)10=0智力,
另外,你可以從華雄的特性中,
領悟決鬥。
決鬥:加快單挑時氣力上升速度。
係統提示:恭喜你和李儒的好感度提升友人,
你們2人相處,
讓你獲益匪淺,
你從李儒處獲得了武力(25-76)10=0點武力,
智力(91-78)10=1智力,
另外,你可以從李儒的特性中,
領悟卑鄙。
卑鄙:單挑時有少許機率,命令士兵加入戰局。
係統提示:恭喜你和賈詡的好感度提升友人,
你們2人相處,
讓你獲益匪淺,
你從賈詡處獲得了武力(43-76)10=0點武力,
智力(97-79)10=1智力,
另外,你可以從賈詡的特性中,
領悟心眼。
心眼:戰前布陣時,有機率隨機消除敵方一個軍師技。
獲得了這些特性之後,
司馬熙翔不再閑著,
徑直離開長安,
遊曆天下,
結交了甘寧、典韋、徐庶、張白騎四人,
隨後,
司馬熙翔隨後去了潘陽城,
邀請甘寧、典韋、徐庶、張白騎四人,
一起共謀大事,
司馬熙翔花費自己大部分金錢,
招募私軍5000名,
隨後一人統帥一千兵馬,
占據了潘陽城,
這當然不是合法的,
不過,
司馬熙翔和董卓,
可是好友關係,
而董卓為了天下太平,
獲得更好的支持,
於是冊封司馬熙翔為太守。
這是正式的冊封,
名正言順。
司馬熙翔於是,
讓甘寧維持治安,
讓典韋訓練新兵,
讓徐庶主持開發,
讓後張白騎負責巡邏,
開始治理這座城,
這可是司馬熙翔的基地。
司馬熙翔五人花費大量心血,
進行建設。
時袁紹在渤海,聞知董卓弄權,
乃差人齎密書來見王允。
書信的大意是:
“卓賊欺天廢主,人不忍言;
而公恣其跋扈,如不聽聞,
豈報國效忠之臣哉?
紹今集兵練卒,欲掃清王室,
未敢輕動。
公若有心,當乘間圖之。
如有驅使,即當奉命。”
王允得書,尋思無計。
一日,於侍班閣子內見舊臣俱在,
王允說道:“今日老夫賤降,
晚間敢屈眾位到舍小酌。”
眾官皆說道:“必來祝壽。”
當晚王允設宴後堂,公卿皆至。
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麵大哭。
眾官驚問說道:“司徒貴誕,何故發悲?”
王允說道:“今日並非賤降,
因欲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托言耳。
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
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
誰想傳至今日,乃喪於董卓之手:
此吾所以哭也。”
於是眾官皆哭。
董卓說道:“汝將何以說之?”
李肅說道:“某聞主公有名馬一匹,
號說道赤兔,日行千裏。
須得此馬,再用金珠,以利結其心。
某更進說詞,呂布必反丁原,來投主公矣。”
卓問李儒說道:“此言可乎?”
李儒說道:“主公欲破天下,何惜一馬!”
董卓欣然與之,更與黃金一千兩、
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
李肅齎了禮物,投呂布寨來。
伏路軍人圍住。
李肅道:“可速報呂將軍,有故人來見。”
軍人報知,布命入見。
李肅見呂布:“賢弟別來無恙!”
呂布作揖:“久不相見,今居何處?”
李肅說道:“現任虎賁中郎將之職。
聞賢弟匡扶社稷,不勝之喜。
有良馬一匹,日行千裏,渡水登山,
如履平地,名說道赤兔:
特獻與賢弟,以助虎威。”
呂布便令牽過來看。
果然那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
從頭至尾,長一丈;
從蹄至項,高八尺;
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
呂布見了此馬,大喜,向李肅道謝:
“兄賜此龍駒,將何以為報?”
李肅說道:“某為義氣而來。豈望報乎!”
呂布置酒相待。
酒甜,李肅說道:“肅與賢弟少得相見;
令尊卻常會來。”
呂布說道:“兄醉矣!先父棄世多年,安得與兄相會?”
李肅大笑說道:“非也!某說今日丁刺史耳。”
呂布惶恐說道:“某在丁建陽處,亦出於無奈。”
李肅說道:“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敬?
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何言無奈而在人之下乎?”
呂布說道:“恨不逢其主耳。”
李肅笑言:“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見機不早,悔之晚矣。”
呂布說道:“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
李肅說道:“某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
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
呂布說道:“某欲從之,恨無門路。”
李肅取金珠、玉帶列於布前。
呂布驚說道:“何為有此?”
李肅令叱退左右,跟呂布說道:
“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將此奉獻。
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
呂布說道:“董公如此見愛,某將何以報之?”
李肅說道:“如某之不才,尚為虎賁中郎將;
公若到彼,貴不可言。”
呂布說道:“恨無涓埃之功,以為進見之禮。”
李肅說道:“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耳。”
呂布沈吟良久說道:“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
李肅說道:“賢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
但事不宜遲,在於速決。”
呂布與李肅約於明日來降,李肅別去。
是夜二更時分,呂布提刀徑入丁原帳中。
丁原正秉燭觀書,見布至,說道:
“吾兒來有何事故?”
呂布說道:“吾堂堂丈夫,安肯為汝子乎!”
丁原說道:“奉先何故心變?”
呂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級,大呼左右:
“丁原不仁,吾已殺之。肯從吾者在此,不從者自去!”
軍士散其大半。
次日,布持丁原首級,往見李肅。
肅遂引布見董卓。
董卓大喜,置酒相待。
董卓先下拜說道:“卓今得將軍,如旱苗之得甘雨也。”
呂布納董卓坐而拜之說道:
“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
董卓以金甲錦袍賜布,暢飲而散。
董卓自是威勢越大,自領前將軍事,
封弟董旻為左將軍、鄠侯,
封呂布為騎都尉、中郎將、都亭侯。
李儒勸董卓早定廢立之計。
董卓乃於省中設宴,會集公卿,
令呂布將甲士千餘,侍衛左右。
是日,太傅袁隗與百官皆到。
酒行數巡,董卓按劍說道
“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廟;
吾將依伊尹、霍光故事,
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帝。
有不從者斬!”
群臣惶怖莫敢對。
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說道:
“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
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
董卓怒說道:“天下事在我!
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
袁紹亦拔劍說道:“汝劍利,吾劍未嚐不利!”
兩個在筵上對敵。
且說董卓欲殺袁紹,李儒止之:
“事未可定,不可妄殺。”
袁紹手提寶劍,辭別百官而出,
懸節東門,奔冀州去了。
董卓對太傅袁隗說道:
“汝侄無禮,吾看汝麵,姑恕之。
廢立之事若何?”
袁隗說道:“太尉所見是也。”
董卓強調:“敢有阻大議者,以軍法從事!”
群臣震恐,皆雲一聽尊命。
宴罷,董卓問侍中周毖、校尉伍瓊說道:
“袁紹此去若何?”
周毖說道:“袁紹忿忿而去,
若購之急,勢必為變。
且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
倘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
山東非公有也。
不如赦之,拜為一郡守,
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
伍瓊說道:“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
誠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
卓從之,即日差人拜紹為渤海太守。
九月朔,請帝升嘉德殿,大會文武。
董卓拔劍在手,對眾說道:
“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
今有策文一道,宜為宣讀。”
乃命李儒讀策說道:
“孝靈皇帝,早棄臣民;
皇帝承嗣,海內側望。
而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居喪慢惰:
否德既彰,有忝大位。
皇太後教無母儀,統政荒亂。
永樂太後暴崩,眾論惑焉。
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
陳留王協,聖德偉懋,規矩肅然;
居喪哀戚,言不以邪;
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
茲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後還政,
請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
李儒讀策畢,董卓叱左右扶帝下殿,
解其璽綬,北麵長跪,稱臣聽命。
又呼太後去服候敕。
帝後皆號哭,群臣無不悲慘。
階下一大臣,憤怒高叫:
“賊臣董卓,敢為欺天之謀,
吾當以頸血濺之!”
揮手中象簡,直擊董卓。
卓大怒,喝武士拿下:
乃尚書丁管也。
卓命牽出斬之。
管罵不絕口,至死神色不變。
董卓請陳留王登殿。
群臣朝賀畢,
董卓命扶何太後並弘農王及帝妃唐氏永安宮閑住,
封鎖宮門,禁群臣無得擅入。
可憐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廢。
卓所立陳留王協,表字伯和,靈帝中子,即獻帝也;
時年九歲。改元初平。
董卓為相國,讚拜不名,
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李儒勸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薦蔡邕之才。
卓命徵之,邕不赴。
董卓怒,使人謂邕說道:
“如不來,當滅汝族。”
邕懼,隻得應命而至。
董卓見邕大喜,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
卻說少帝與何太後、唐妃困於永安宮中,
衣服飲食,漸漸少缺;
少帝淚不曾幹。
一日,偶見雙燕飛於庭中,遂吟詩一首。
詩說道:“嫩草綠凝煙,嫋嫋雙飛燕。
洛水一條青,陌上人稱羨。
遠望碧雲深,是吾舊宮殿。
何人仗忠義,泄我心中怨!”
董卓時常使人探聽。
是日獲得此詩,來呈董卓。
董卓說道:“怨望作詩,殺之有名矣。”
遂命李儒帶武士十人,入宮弑帝。
帝與後、妃正在樓上,宮女報李儒至,帝大驚。
儒以鴆酒奉帝,帝問何故。
儒說道:“春日融和,董相國特上壽酒。”
太後說道:“既雲壽酒,汝可先飲。”
儒怒說道:“汝不飲耶?”
呼左右持短刀白練於前說道:
“壽酒不飲,可領此二物!”
唐妃跪告說道:“妾身代帝飲酒,
願公存母子性命。”
儒叱說道:“汝何人,可代王死?”
乃舉酒與何太後說道:“汝可先飲?”
後大罵何進無謀,引賊入京,
致有今日之禍。
儒催逼帝,帝說道:“容我與太後作別。”
乃大慟而作歌,
其歌說道:“天地易兮日月翻,
棄萬乘兮退守藩。
為臣逼兮命不久,
大勢去兮空淚潸!”
唐妃亦作歌說道:“皇天將崩兮後土頹,
身為帝姬兮命不隨。
生死異路兮從此畢,
奈何煢速兮心中悲!”
歌罷,相抱而哭,
李儒叱說道:
“相國立等回報,汝等俄延,望誰救耶?”
太後大罵:“董賊逼我母子,皇天不佑!
汝等助惡,必當滅族!”
李儒大怒,雙手扯住太後,直攛下樓;
叱武士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
還報董卓,卓命葬於城外。
自此每夜入宮,奸淫宮女,夜宿龍床。
嚐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
村民社賽,男女皆集。
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
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
懸頭千餘顆於車下,連軫還都,
揚言殺賊大勝而回;
於城門外焚燒人頭,
以婦女財物分散眾軍。
越騎校尉伍孚,字德瑜,見李儒殘暴,
憤恨不平,嚐於朝服內披小鎧,
藏短刀,欲伺便殺卓。
一日,李儒入朝,孚迎至閣下,拔刀直刺卓。
李儒氣力大,兩手摳住;
呂布便入,揪倒伍孚。
李儒問說道:“誰教汝反?”
孚瞪目大喝說道:“汝非吾君,
吾非汝臣,何反之有?
汝罪惡盈天,人人願得而誅之!
吾恨不車裂汝以謝天下!”
李儒大怒,命牽出剖剮之。
孚至死罵不絕口。
董卓自此出入常帶甲士護衛。
係統提示:恭喜你和董卓的好感度提升友人,
你們2人相處,
讓你獲益匪淺,
你從董卓處獲得了武力(92-74)10=1點武力,
智力(53-78)10=0智力,
另外,你可以從董卓的特性中,
領悟沙漠戰擅長。
係統提示:恭喜你和華雄的好感度提升友人,
你們2人相處,
讓你獲益匪淺,
你從華雄處獲得了武力(91-75)10=1點武力,
智力(31-78)10=0智力,
另外,你可以從華雄的特性中,
領悟決鬥。
決鬥:加快單挑時氣力上升速度。
係統提示:恭喜你和李儒的好感度提升友人,
你們2人相處,
讓你獲益匪淺,
你從李儒處獲得了武力(25-76)10=0點武力,
智力(91-78)10=1智力,
另外,你可以從李儒的特性中,
領悟卑鄙。
卑鄙:單挑時有少許機率,命令士兵加入戰局。
係統提示:恭喜你和賈詡的好感度提升友人,
你們2人相處,
讓你獲益匪淺,
你從賈詡處獲得了武力(43-76)10=0點武力,
智力(97-79)10=1智力,
另外,你可以從賈詡的特性中,
領悟心眼。
心眼:戰前布陣時,有機率隨機消除敵方一個軍師技。
獲得了這些特性之後,
司馬熙翔不再閑著,
徑直離開長安,
遊曆天下,
結交了甘寧、典韋、徐庶、張白騎四人,
隨後,
司馬熙翔隨後去了潘陽城,
邀請甘寧、典韋、徐庶、張白騎四人,
一起共謀大事,
司馬熙翔花費自己大部分金錢,
招募私軍5000名,
隨後一人統帥一千兵馬,
占據了潘陽城,
這當然不是合法的,
不過,
司馬熙翔和董卓,
可是好友關係,
而董卓為了天下太平,
獲得更好的支持,
於是冊封司馬熙翔為太守。
這是正式的冊封,
名正言順。
司馬熙翔於是,
讓甘寧維持治安,
讓典韋訓練新兵,
讓徐庶主持開發,
讓後張白騎負責巡邏,
開始治理這座城,
這可是司馬熙翔的基地。
司馬熙翔五人花費大量心血,
進行建設。
時袁紹在渤海,聞知董卓弄權,
乃差人齎密書來見王允。
書信的大意是:
“卓賊欺天廢主,人不忍言;
而公恣其跋扈,如不聽聞,
豈報國效忠之臣哉?
紹今集兵練卒,欲掃清王室,
未敢輕動。
公若有心,當乘間圖之。
如有驅使,即當奉命。”
王允得書,尋思無計。
一日,於侍班閣子內見舊臣俱在,
王允說道:“今日老夫賤降,
晚間敢屈眾位到舍小酌。”
眾官皆說道:“必來祝壽。”
當晚王允設宴後堂,公卿皆至。
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麵大哭。
眾官驚問說道:“司徒貴誕,何故發悲?”
王允說道:“今日並非賤降,
因欲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托言耳。
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
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
誰想傳至今日,乃喪於董卓之手:
此吾所以哭也。”
於是眾官皆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