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走在去書房的路上,思考著今日要說的章程。
突然間,他眼珠轉了轉,與走在身後的傳話小太監搭訕道:“本宮看你麵生啊,你是何時來到府裏的?”
“回殿下的話,奴婢趙丘,剛從外侍調過來五天,所以殿下對奴婢沒有什麽印象。”小太監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王安點點頭,道:“原來如此,恭喜公公升官了啊,本宮也沒給公公備下什麽禮物,小小意思,不成敬意。”王安不著痕跡的塞給小太監契刀五百。
小太監趙丘趕緊擺手,很是惶恐的說道:“這奴婢如何敢收啊。”
王安說道:“這是本宮賞你的,你就踏實的拿著吧,難道還有讓本宮拿回來的道理?”
“諾,謝謝殿下,奴婢收下了”小太監很麻利的將契刀五百放進袖口。
這契刀五百乃是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幣改時鑄造的,當五百五銖錢。
王莽幣改的本意是將錢幣大權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但實際上將老百姓的錢收進國庫,造成大批百姓破產,逼得百姓揭竿而起。公元23年起義軍攻破長安城,王莽被起義軍殺死了。
“公公可知父皇找我何事啊”王安又道。
小太監往前快走幾步,走到王安身旁,低聲說道“聽陛下說好像是要校考察殿下的學識,具體奴婢也不太清楚。”
王安的專業就是曆史,自然知道西漢時期宦官是何等重要,所以說才買好這個太監,給予他契刀五百,起碼有消息會告訴王安,不會隱瞞啊。
王安一聽考我學識,心裏踏實了,他專業就是曆史,整個西漢誰能比他學習好,何況這二年他在不停的學習,那就是破紀錄的存在,比那劉秀,雲台二十八將,強上百倍啊。
整個西漢前期,**選用人才的主要渠道:一,是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他們可以推舉兒子或近親之子為“郎”;二,是家庭財產滿五百萬貫的,便可以為“侍郎”,但做這種官時產生的費用是要自理的,再加上要上下打點,所以花費相當大;三,是具有某種特殊技能的,可以享受“特招”待遇。
會有一種就是察舉製也就是科舉製的前身。察舉的標準雖僅有四科,但察舉的具體科目卻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通常指經學)以及明經、明法、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等臨時規定的特殊科目。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實授官職。王莽便是由孝廉晉升的。
王安放開心思後,不一會兒就到了攝宮。
王安與王莽見過禮後,便通通觀看王莽臉色,發現自己這個馬上當登基皇帝的老子今兒個的心情挺不錯的樣子。
西漢自武帝以後,論災異與禪讓的風氣頗盛行。時人認為災異是上天對人君失德的譴責。
有在昭帝之時晆弘以及宣帝之時蓋寬饒上奏禪位,更有哀帝之時聽從方士儒生之言進行改元,但改元之後,西漢的衰運仍然沒變。受災異、禪讓等觀念影響的社會心理,為王莽進行代漢提供了條件,殊不知王莽信讖緯。
西漢末年,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並更加嚴重,農民大量破產,或四處流亡,或淪為奴婢。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王朝統治搖搖欲墜之時,一些儒生開始對漢家國運產生懷疑,提出"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的說法,"易姓改命"論為更多的地主官僚所接受,這也為以後王莽托古改製奠定了基礎。
王莽登基伊始,即附會《周禮》,設想了一整套對社會進行"複古"改革建造“理想國”試圖緩解自西漢中葉以來形成的種種社會危機,並謂之曰"新政"。
"托古改製"的核心內容如下:
一、王田製:土地歸國家所有,禁止自由買賣。
二、奴婢製: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三、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都"(洛陽、邯鄲、宛城、臨淄、成都)設立五均官,**管理五均賒貸及物價,征收商稅,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征收山澤稅。
四、改革幣製。
五、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
六、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王莽最終失敗了,這一失敗,讓王莽失去了所有。同時,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
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也有人說他篡漢、改革家、荼毒社會、愛慕權勢、剛愎自用,待人處事喜怒無常!
對此,王安並不想做什麽評價,既然來到了漢末,那就慢慢看唄。
王莽看著王安,提起一些情緒,問道:“皇兒,最近一段時間在跟夫子讀書都學了什麽呀?”
王安道:“回父皇陛下,皇兒近日正在看《孫武兵法》和《六韜》。”
“哦?你都已經看這些書籍了?《論語》和《孟子》可曾讀過?”王莽疲憊的臉上透露出吃驚的神色。
“讀過了。”王安點頭道。
王莽聽完一愣,心中暗道,這才讀書兩年的時間,皇兒居然都讀過《論語》和《六韜》了?
我當年十六歲的時候才學完《論語》和《孟子》呢,至於《孫子兵法》和《六韜》更是二十歲的時候才開始看的。我得考一考他,可不能讓他小小年紀就學會說謊騙人。
王莽皇帝想到這裏,說道:“我有一個疑問,不知道皇兒能不能替我解答。”
“請父皇陛下示下。”
“古語既有‘君子遠庖廚’,為何還有‘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樣的比喻?君子既然要遠離廚房,怎麽又能將治國比作做菜呢?豈不衝突?”王莽笑吟吟的看向王安,看他如何作答。
王安心裏一笑,這個馬上當皇帝的老爹這是在考他呢。
“回父皇陛下,‘君子遠庖廚’,並非指君子要遠離廚房,這句話出自《孟子》中的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意思就是但凡有血氣的東西都不要去殺它,推崇的是不忍之心,讓君子不要造殺孽,是孟子勸誡齊宣王要實行仁術。
而“治大國如烹小鮮”,則是出自《道德經》,表達的意思是治理一個大國不宜翻來覆去,不要動輒擾民,更不要亂折騰。”
王安的一番解答,頓時讓王莽目瞪口呆,他隻是心血來潮的考較一下王安,隻要能說出這兩句話出自哪裏就可以,表示王安沒有說謊,的確已經讀過四書五經了。
可王莽沒想到,這老三居然連意思都表達的無誤,甚至連‘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出自《道德經》,卻並非出自四書五經的話,都能理解的這麽好?
這太讓王莽震驚了,自己這太子,還真非他莫屬了,真乃大才啊。
王莽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笑容,大笑道:“哈哈,春秋甘羅,方七歲,舉神童,吟詩作對,十二歲就被封做丞相。我兒不比他差啊。”
看見王莽十分高興,王安雖麵有笑意,但表現的很平靜,並不因此驕傲自滿。
這讓王莽更加的驚訝,小小年齡就能做到如此,實屬不易。
王安滿意的點了點頭,接著問道:“皇兒可熟讀了?”
他覺得,能知道不代表熟讀,知道文章意思也並不難,每天有夫子講筵,萬一這個問題在此之前有人對安兒提過呢?
不得不說,王莽想多了,他自己是窮苦出身,怕兒子騙他。
“自然可以!”王安毫不謙虛,他需要好好的表現,爭取搞到實權,特別是軍權。
王莽興奮的也不知都該說些什麽了,又接著說道:“來,陪我一起來批閱奏疏。”
王安一聽,心中一震,就這麽接觸到了核心力量,未免也太簡單了吧。
==========================================
關於稱呼的問題:
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
但這個稱謂一般是大朝和詔書裏出現。但私底下和普通人無異,一般用‘我’‘吾’自稱。而‘朕’這個自稱不止皇帝能用,太後、皇後,也可以用在已出土文字可以證明呂,竇兩位太後當政時所發布的詔書皆稱朕,後人認為她們倆個借皇帝名義做事,其實不然,在同時代皇帝詔書上一般都自稱“予”。大臣這些一般稱皇帝為‘陛下’,親近點的可以叫君上那些抱著大腿喊君上的要麽是元老大臣要麽是皇帝他們家親戚。
漢代萬歲這個詞很普通,常用於普通人家祝壽用,比如祝某某老萬歲。打勝仗也可以用比方說:大漢萬歲。至於吾皇萬歲~對不住您得到一千多千後唐朝才能見到。
突然間,他眼珠轉了轉,與走在身後的傳話小太監搭訕道:“本宮看你麵生啊,你是何時來到府裏的?”
“回殿下的話,奴婢趙丘,剛從外侍調過來五天,所以殿下對奴婢沒有什麽印象。”小太監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王安點點頭,道:“原來如此,恭喜公公升官了啊,本宮也沒給公公備下什麽禮物,小小意思,不成敬意。”王安不著痕跡的塞給小太監契刀五百。
小太監趙丘趕緊擺手,很是惶恐的說道:“這奴婢如何敢收啊。”
王安說道:“這是本宮賞你的,你就踏實的拿著吧,難道還有讓本宮拿回來的道理?”
“諾,謝謝殿下,奴婢收下了”小太監很麻利的將契刀五百放進袖口。
這契刀五百乃是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幣改時鑄造的,當五百五銖錢。
王莽幣改的本意是將錢幣大權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但實際上將老百姓的錢收進國庫,造成大批百姓破產,逼得百姓揭竿而起。公元23年起義軍攻破長安城,王莽被起義軍殺死了。
“公公可知父皇找我何事啊”王安又道。
小太監往前快走幾步,走到王安身旁,低聲說道“聽陛下說好像是要校考察殿下的學識,具體奴婢也不太清楚。”
王安的專業就是曆史,自然知道西漢時期宦官是何等重要,所以說才買好這個太監,給予他契刀五百,起碼有消息會告訴王安,不會隱瞞啊。
王安一聽考我學識,心裏踏實了,他專業就是曆史,整個西漢誰能比他學習好,何況這二年他在不停的學習,那就是破紀錄的存在,比那劉秀,雲台二十八將,強上百倍啊。
整個西漢前期,**選用人才的主要渠道:一,是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他們可以推舉兒子或近親之子為“郎”;二,是家庭財產滿五百萬貫的,便可以為“侍郎”,但做這種官時產生的費用是要自理的,再加上要上下打點,所以花費相當大;三,是具有某種特殊技能的,可以享受“特招”待遇。
會有一種就是察舉製也就是科舉製的前身。察舉的標準雖僅有四科,但察舉的具體科目卻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通常指經學)以及明經、明法、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等臨時規定的特殊科目。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實授官職。王莽便是由孝廉晉升的。
王安放開心思後,不一會兒就到了攝宮。
王安與王莽見過禮後,便通通觀看王莽臉色,發現自己這個馬上當登基皇帝的老子今兒個的心情挺不錯的樣子。
西漢自武帝以後,論災異與禪讓的風氣頗盛行。時人認為災異是上天對人君失德的譴責。
有在昭帝之時晆弘以及宣帝之時蓋寬饒上奏禪位,更有哀帝之時聽從方士儒生之言進行改元,但改元之後,西漢的衰運仍然沒變。受災異、禪讓等觀念影響的社會心理,為王莽進行代漢提供了條件,殊不知王莽信讖緯。
西漢末年,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並更加嚴重,農民大量破產,或四處流亡,或淪為奴婢。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王朝統治搖搖欲墜之時,一些儒生開始對漢家國運產生懷疑,提出"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的說法,"易姓改命"論為更多的地主官僚所接受,這也為以後王莽托古改製奠定了基礎。
王莽登基伊始,即附會《周禮》,設想了一整套對社會進行"複古"改革建造“理想國”試圖緩解自西漢中葉以來形成的種種社會危機,並謂之曰"新政"。
"托古改製"的核心內容如下:
一、王田製:土地歸國家所有,禁止自由買賣。
二、奴婢製: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三、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都"(洛陽、邯鄲、宛城、臨淄、成都)設立五均官,**管理五均賒貸及物價,征收商稅,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征收山澤稅。
四、改革幣製。
五、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
六、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王莽最終失敗了,這一失敗,讓王莽失去了所有。同時,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
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也有人說他篡漢、改革家、荼毒社會、愛慕權勢、剛愎自用,待人處事喜怒無常!
對此,王安並不想做什麽評價,既然來到了漢末,那就慢慢看唄。
王莽看著王安,提起一些情緒,問道:“皇兒,最近一段時間在跟夫子讀書都學了什麽呀?”
王安道:“回父皇陛下,皇兒近日正在看《孫武兵法》和《六韜》。”
“哦?你都已經看這些書籍了?《論語》和《孟子》可曾讀過?”王莽疲憊的臉上透露出吃驚的神色。
“讀過了。”王安點頭道。
王莽聽完一愣,心中暗道,這才讀書兩年的時間,皇兒居然都讀過《論語》和《六韜》了?
我當年十六歲的時候才學完《論語》和《孟子》呢,至於《孫子兵法》和《六韜》更是二十歲的時候才開始看的。我得考一考他,可不能讓他小小年紀就學會說謊騙人。
王莽皇帝想到這裏,說道:“我有一個疑問,不知道皇兒能不能替我解答。”
“請父皇陛下示下。”
“古語既有‘君子遠庖廚’,為何還有‘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樣的比喻?君子既然要遠離廚房,怎麽又能將治國比作做菜呢?豈不衝突?”王莽笑吟吟的看向王安,看他如何作答。
王安心裏一笑,這個馬上當皇帝的老爹這是在考他呢。
“回父皇陛下,‘君子遠庖廚’,並非指君子要遠離廚房,這句話出自《孟子》中的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意思就是但凡有血氣的東西都不要去殺它,推崇的是不忍之心,讓君子不要造殺孽,是孟子勸誡齊宣王要實行仁術。
而“治大國如烹小鮮”,則是出自《道德經》,表達的意思是治理一個大國不宜翻來覆去,不要動輒擾民,更不要亂折騰。”
王安的一番解答,頓時讓王莽目瞪口呆,他隻是心血來潮的考較一下王安,隻要能說出這兩句話出自哪裏就可以,表示王安沒有說謊,的確已經讀過四書五經了。
可王莽沒想到,這老三居然連意思都表達的無誤,甚至連‘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出自《道德經》,卻並非出自四書五經的話,都能理解的這麽好?
這太讓王莽震驚了,自己這太子,還真非他莫屬了,真乃大才啊。
王莽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笑容,大笑道:“哈哈,春秋甘羅,方七歲,舉神童,吟詩作對,十二歲就被封做丞相。我兒不比他差啊。”
看見王莽十分高興,王安雖麵有笑意,但表現的很平靜,並不因此驕傲自滿。
這讓王莽更加的驚訝,小小年齡就能做到如此,實屬不易。
王安滿意的點了點頭,接著問道:“皇兒可熟讀了?”
他覺得,能知道不代表熟讀,知道文章意思也並不難,每天有夫子講筵,萬一這個問題在此之前有人對安兒提過呢?
不得不說,王莽想多了,他自己是窮苦出身,怕兒子騙他。
“自然可以!”王安毫不謙虛,他需要好好的表現,爭取搞到實權,特別是軍權。
王莽興奮的也不知都該說些什麽了,又接著說道:“來,陪我一起來批閱奏疏。”
王安一聽,心中一震,就這麽接觸到了核心力量,未免也太簡單了吧。
==========================================
關於稱呼的問題:
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
但這個稱謂一般是大朝和詔書裏出現。但私底下和普通人無異,一般用‘我’‘吾’自稱。而‘朕’這個自稱不止皇帝能用,太後、皇後,也可以用在已出土文字可以證明呂,竇兩位太後當政時所發布的詔書皆稱朕,後人認為她們倆個借皇帝名義做事,其實不然,在同時代皇帝詔書上一般都自稱“予”。大臣這些一般稱皇帝為‘陛下’,親近點的可以叫君上那些抱著大腿喊君上的要麽是元老大臣要麽是皇帝他們家親戚。
漢代萬歲這個詞很普通,常用於普通人家祝壽用,比如祝某某老萬歲。打勝仗也可以用比方說:大漢萬歲。至於吾皇萬歲~對不住您得到一千多千後唐朝才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