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邊境,大戰一觸即發。


    不過沐春心態很是輕鬆,甚至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把對麵的三國聯軍放在眼裏。


    這樣的感覺,不僅僅是體現在沐春的身上,包括所有的將軍,千戶,百戶,總旗。


    甚至是那些跟隨作戰的土司,對於對麵的十多萬人,亦是沒有一人有著懼怕之色,反而隻有期待。


    在他們的眼裏,對麵的不是十多萬的敵人,反而是十多萬的香饃饃,等著去搶著爭奪功勞。


    在後邊的軍士們,甚至在擔心,待會若是晚了點,功勞會不會被前軍所奪取呢。


    好歹給咱們留一碗湯啊。


    倒也不怪沐春這邊的將士們有如此的想法,主要是曾經的定邊之戰,打得過於誇張了一點。


    定邊之戰,作為明朝初年粉碎麓川的東南亞霸權關鍵一戰,其意義甚至還要大於明英宗時代粉碎麓川恢複舊土野心,將麓川驅逐到緬甸北部的麓川之役。


    定邊之戰中,大將軍沐英擊破麓川號稱三十萬的大軍,使得麓川王國從人口數百萬的西南強國崩塌成一家土邦,其壯烈激昂堪稱蕩氣回腸。


    巔峰的麓川算上勢力範圍,極為廣大,虎踞西南,即便緬甸也雌伏其下。


    定邊之戰前,麓川王國已經擴張到了版圖的極限,其勢力範圍北至永昌、大理,南至猛潤,西達今印度阿薩姆邦,東至猛老,其內的人口在兩百萬上下。


    和大明自然是沒辦法比,但在東南亞一帶,已經是感覺沒有什麽對手了。


    周邊的各個小國,每年都要給出大量本土的孝敬,才能避免不受到麓川王國的侵襲。


    麓川是在蒙元末期奪取威遠、遠幹二府。


    而永昌、景東便是在明軍入滇之後,才實現占領。


    麓川王國在蒙元時期,名義上接受蒙元的冊封,實際上是完全獨立,並沒有受到任何的限製,便就如同現在大明的朝貢國一般。


    能夠在蒙元鐵騎之下,保持這樣的狀態,可見麓川王國的強大。


    當然,並不是說麓川王國可以對付蒙元鐵騎,隻是因為地理的特殊性,蒙元鐵騎在這樣的環境下,戰力受到很大的限製。


    在蒙元初期,忽必烈遠征倭國失敗兩次後,打安南也跟著失敗。


    而西南這邊的氣候環境,和安南大同小異。


    蒙元軍隊在那個年代雖然戰無不勝,但是,也是有條件的。


    他們不適合叢林作戰。


    蒙古人本來生活在嚴寒的草原地區,濕熱的叢林氣候,讓他們完全不適應。


    在這樣的地方,他們容易生病,更容易引發瘟疫。


    蒙元的戰術打法主要是以騎兵突擊為主,遠程奔襲,戰術包抄,騎射作戰。


    這樣的戰術打法,讓他們在歐洲戰場、西亞戰場上所向披靡。


    但也是這樣的戰術,在叢林中一點兒作用也沒有。


    因為騎兵根本就跑不起來。


    騎兵無法奔襲,也沒辦法按照騎兵的方式作戰。


    因此,當蒙元軍隊和安南軍隊作戰的時候,差不多就相當於“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安南那邊但凡有點想法的將領,都不會傻到跟騎兵去硬碰硬,拖延下來,吃虧的就是蒙元了。


    在安南失利後,自然對於西南這些地方,也就沒有了什麽想法。


    而雄踞西南的麓川王國,在蒙元晚期,利用蒙元的軟弱不斷擴張領地。


    當明軍入滇後,早就嚐到好處的麓川王國更是沒有任何收斂,完全不怕與新生的大明王朝抗衡。


    在定邊之戰前,麓川已經和大明進行了三次戰役,兩勝一負。


    除了摩沙勒寨之戰的小敗之外,思瓦發和思倫發時代分別取得了永昌和景東之戰的勝利,令控製線繼續北進到永昌、景東一線。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


    藍玉在捕魚兒海一戰,使得大明獲得階段性的勝利,而西南地區的失利,讓朱元璋非常不爽。


    北元那邊的殘餘覆滅,讓大明可以抽出更多的兵力,來平定西南。


    隨著朱元璋一道諭旨,二十萬大軍集結,要一鼓作氣,蕩平麓川。


    雖說二十萬大軍,便和遠征倭國那樣,並未全是戰兵,輔兵也包含了許多。


    但以大明的戰力,這些軍士都是久經沙場,加上一路連勝,士氣如虹。


    麓川王國也有著自己的野心。


    定邊以北,是著名的紅河,流入安南北部。


    從據永昌、景東到進取定邊,麓川的戰略目的都在於全據紅河天險。


    如果能進一步北上占領大理所在的洱海盆地進行防禦,那麽防線就徹底圓滿無缺,即便不能占領大理,紅河源頭的險峻地形同樣難以侵入和進行兵力投送。


    因此,在得知明軍正在大規模集結之後,麓川國主思倫法,舉國之力,發動號稱三十萬的大軍,進攻定邊。


    思倫法盤踞麓川,除了車裏等地區外,周邊幾乎所有傣撣民族地區均被“麓川”所兼並。思倫法自稱“麓川王”。


    倘若麓川真的得以在明軍大舉進入雲南之前,全據紅河天險,建立穩固防禦。


    那麽大明即便是集結再多兵力,就算是再來個二十萬軍,戰力再強上幾分,也會因為天險、後勤等各方麵的因素,而導致對於麓川無法形成威脅。


    那思倫法這個麓川王,便是名副其實了。


    當時大明在雲南的兵力極為稀薄。


    但沐英仍然意識到定邊不可不救。


    當然,如果他慘敗甚至被麓川擒殺,大明在雲南的軍事力量就會徹底崩潰,這也正是思倫發希望的。


    因此,沐英以少量兵力與思倫發決戰,無疑是極大的軍事冒險。


    思倫法是麓川開國雄主思汗法的孫子,雖然也有幼子的說法。


    其在麓川內部的權力鬥爭中勝出,殺死前任國主思瓦發而繼位,並曾在景東之戰中擊敗明軍。


    此時麓川也正處於上升期,顯然堪稱勁敵。


    麓川的兵力,是大軍三十萬,戰象百餘頭。


    麓川的兵力構成,無軍民之分,聚則為軍,散則為民。


    遇有戰鬥,每三人或五人出軍一名,擇其壯者為正軍,呼為“錫剌”。


    錫剌持兵禦敵,餘人荷所供。


    故軍行五六萬,戰者不滿二萬。


    則麓川雖然全民皆兵,然而戰兵輔兵劃分非常嚴格。總共動員三十萬人,戰兵當在八萬到十萬。


    而沐英這邊,隻有堪堪三萬人,長途奔襲至於定邊。


    雙方實力對比極為懸殊。


    麓川的步兵雖然在方陣作戰技巧上不如明軍,但更擅長遊擊、伏擊和山地格鬥。訓練度方麵,麓川也有直屬於君主的精銳武士。


    作為東南亞霸主,麓川能夠從中南半島招募兵源,來自印度、緬甸和老撾的優質仆從弓手,與麓川本國培養的精銳標槍手、強弩手互相配合,形成很強的遠程火力。


    甚至在騎兵上,麓川也可以說實力不菲。


    滇馬中並不缺乏可以用於作戰者,最原始的馬鐙就發源於西南地帶。


    由於馬匹體型較小,麓川騎兵無法披掛厚重的馬鎧,防禦力不足,然而耐力頑強,擅長翻山越嶺,更加適合叢林山地作戰。


    沐英馳援定邊,人人皆乘馬,但其中不可能都是騎兵。


    有很大一部分是騎馬步兵。


    時三月十五日,明軍抵達定邊,此時麓川軍隊正在圍城,他們修築了堅固的土木工事,建造大量攻城武器攻城,令城池搖搖欲墜。


    沐英見麓川軍營地堅固,沒有倉促發動進攻,而是在麓川軍營對麵設立營寨工事與其對峙。


    隨後,明軍三百名鐵騎出營挑戰,麓川軍派出步兵數千人、戰象三十餘頭出戰。


    麓川的領軍將領乘坐戰象直衝明軍陣列,雲南前衛指揮張因率領前鋒騎兵五十餘人直衝對方戰象。


    張因發騎弓射中敵將乘坐的戰象左膝,戰象受傷撲倒後,麓川將領被甩落,之後被明軍騎兵射殺。


    明軍三百名騎兵趁勢全軍突擊敵陣,麓川軍抵擋不住徹底崩潰逃回營寨。


    此戰,明軍告捷,斬首數百級,大大打擊麓川士氣。


    然而,這一戰殲敵有限,並沒能打破定邊府的圍困。


    之後,沐英召開軍事會議,他認為這次麓川攻打定邊是有備而來,兵馬眾多、聲勢浩大。


    而定邊被圍攻,已經快支撐不住。


    如果不能速戰速決,拖下去此消彼長,定邊很可能失守,那時候局勢將不堪設想。


    於是眾將一致同意,發下戰書,次日與麓川軍作總決戰。


    第二日,明軍分為三隊,都督馮誠領前隊,都督同知寗正領左隊,湯昭領右隊。


    沐英發下軍令,“退後者必斬”。


    麓川軍除了留下少量兵力圍城,也全部出營與明軍決戰,陣勢龐大,如同汪洋大海,一眼望不到邊際。


    兩軍相遇後,麓川軍便驅趕戰象衝陣。


    其戰象全部身披鎧甲,背上立有戰樓,象兵便立於戰樓射箭。


    戰象左右兩旁又各有短槊一根,配合戰象衝刺。


    沐英一聲令下,火銃兵紛紛開火,硝煙彌漫。


    神機箭也紛紛向麓川軍發射。


    麓川步卒聞聲,不知何物,紛紛膽寒。


    對於火器,麓川這邊明顯缺乏足夠的了解,畢竟西南地處偏遠,消息傳播不易,很多情報,還停留在蒙元時期。


    然而戰象經過嚴格的訓練極為悍勇,起初竟然不怕火器,頂著火炮火銃,向明軍繼續衝擊而來。


    明軍按照計劃擺成三列,用火器循環射擊,這便是沐英操練之下,大明得以征戰天下,連番得勝的火銃三段擊。


    在火銃三段擊下,戰象漸漸受到驚嚇,全部調頭回奔,麓川軍龐大的陣勢遭到戰象衝擊,中軍飛速向內塌陷。


    此時,訓練有素的麓川騎兵隨即如同利箭一般,從兩側的山坡居高臨下殺來。


    然而指揮張因、千戶張榮祖馬上乘勝率領騎兵跟進,與麓川騎兵廝殺在一起。


    麓川騎兵以槍槊作戰,是近戰的格鬥騎兵,卻因為馬種緣故,缺乏盔甲,雖有數量優勢,卻在盔甲精良的明軍猛攻下,同樣不支。


    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夠傳承數千載,其中在軍備上的優勢,是四邊各族,天下萬國,都是無法比擬的。


    麓川雖強,但西南地處貧瘠,除了少數將領,其餘戰兵對比明軍來說,可以說是裝逼簡陋。


    這時,沐英更是擺出火炮勁弩,一起發射,聲響震天,狂暴的火力打擊在麓川軍陣中,令麓川軍的混亂越發加劇。


    麓川軍試圖逃入工事,借助工事分層次抗擊來化解明軍的衝擊力。


    然而明軍以火炮粉碎了工事的關鍵部位,攻破麓川營寨,隨後放火焚燒,麓川軍崩潰奔逃。


    不甘心的思倫法仍然想作困獸之搏,令麾下驍將昔剌亦率國王直屬的精銳武士,直衝明軍左軍。


    這些武士在亂軍當中,秩序全然不亂,先投標槍,命中率極高,造成巨大殺傷,而後揮刀衝殺,明軍左翼竟然一時被逼退。


    沐英在高處掌握全局,以令旗和號令指揮全軍戰鬥,看到敵軍在陣中縱橫馳突,立刻做出應對,取佩刀叫人取左路軍大將都督同知寗正的首級來。


    因為先有軍令“退後者必斬”。


    寗正眼見有人從高地上持沐英的佩刀奔下,肝膽俱裂,為了立功贖罪,仰天長嘯。


    求取沐英再給一次機會。


    沐英當然不是說一定要殺他,便就準許其戴罪立功。


    都督同知寗正不敢再有絲毫懈怠,親自領兵突進敵軍陣營,發揮出所有戰力,遂反敗為勝。


    麓川大將昔剌亦見寗正部突然間銳氣百倍,雖不知何故,但已經無法再支撐不下去,入陣而走。


    思倫法的蠻王大軍失去鬥誌,精兵被紀律較差的軍隊所拖累,頓時潰散。


    明軍大獲全勝,斬首三萬餘級,俘虜一萬餘人,還捉獲了三十七頭戰象。


    麓川戰象幾乎損失殆盡,士兵除了被明軍擊殺、俘獲外,在回逃的路上或傷病,或失散,或饑餓,死者不知凡幾,死屍枕藉。


    定邊之戰粉碎了麓川的霸權,思倫發的威望也崩潰,不得不向大明賠款乞降。


    便就是這樣曾經的輝煌,讓如今的沐春,完全有俯視三國聯軍的實力。


    畢竟,除了沐英換成沐春,其餘的將領,可都是健在啊。


    1秒記住愛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皇長孫:朱棣送我上皇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執筆見春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執筆見春秋並收藏大明皇長孫:朱棣送我上皇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