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
碣石門刻文便傳到嬴政耳中。
聽到張蒼所著刻文內容,嬴政不由露出了滿意笑容。
他其實對過往刻文撰寫的皇帝之德並不滿意,而且他也一向不喜正麵強調皇帝之德,然以前的朝臣都沒有明白其意,因而並沒有把皇帝之德擴展到一統天下之前。
這次不同。
張蒼卻是領會到了。
而且將平定六國第一次提為‘德並諸侯’。
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以前的刻文,雖然也大書特書皇帝之德,但尚不鮮明,其文辭多為‘奮揚武德’、‘皇帝明德’之類,都沒有從總體上將統一天下,開創文明的大功業歸結為‘德’。
而張蒼所提出的‘德並諸侯’,卻是大大彰顯了德功德政。
甚得始皇之心。
嬴政微微額首,隨即是想到了什麽,看向李斯,道:“朕若是沒記錯,這張蒼跟你是師出同門,都曾在荀子門下拜學”
李斯拱手道:
“回陛下。”
“的確有此事。”
“然臣在荀子門下拜學時,張蒼尚未拜師,等張蒼在夫子門下拜學時,我已來了秦國,開始為陛下效力了,因而臣跟張蒼並無太多交集。”
嬴政點點頭,又道:“朕觀其所著刻文,卻是一位大才之人,又與你師出同門,按理而言,不當如此碌碌無名,因何過往名聲不顯”
李斯神色微異。
開口道:
“陛下或有所不知。”
“張蒼的確學富五車,但其之所以在朝中名聲不顯,甚至還隱隱有‘惡名’,非是因臣善妒,也非是因臣排擠,實是因其自身原因。”
“哦說來聽聽。”嬴政來了興趣。
李斯苦笑道:
“臣遵令。”
“張蒼眼下為禦史府禦史。”
“官職已然不低。”
“但在禦史府中管轄之事卻寥寥,這其實是自有原因。”
“張蒼的確算臣的同門師弟,但他當初仕秦其實並非由臣引薦,而是由王綰老丞相引薦的。
“過去其也一直是老丞相王綰之幹員,在老相府掌秦國上計,而在老丞相去職之時,還特意將其舉薦到禦史大夫府,想讓其總監天下上計,但最終並未得成。”
“張蒼的才能臣略有了解。”
“若論理財之能、經濟之通,隻怕天下無出其右耳!”
“但他之所以官職能升,甚至隻能靠老丞相一步步舉薦,主要因其長相緣故,其肥白如瓠,大白臉膛耀人眼目,全身更無絲毫精悍氣象,因而一直為其他官員認為是沉淪奢靡之徒,得此口碑,自然在朝堂寸步難行,縱然是滿腹才具,也隻能委身與朝堂瑣事。”
“即便如此,也時常被人擔心會貪瀆。”
說到這。
李斯也不由搖搖頭。
聞言。
嬴政也記起何人是張蒼了。
就是以往上朝時,那生得白、又長得肥的那人。
嬴政莞爾,隨即道:
“你既清楚其才能,為何不向朕引薦”
李斯道:
“回陛下。”
“臣也實屬無奈。”
“張蒼畢竟與我師出同門,雖並未有太多接觸,但同為荀子之徒,依舊會為其他人在意,臣若是舉薦張蒼,恐會為其他朝臣認為是任人唯親,臣得陛下信任,位列丞相之職,豈敢因此讓陛下受到外界指責”
“臣惶恐。”
嬴政微微額首。
說道:
“門戶私計確實擾人心神。”
“但朕既然知道了張蒼的才能,豈能再繼續閑置不用”
“此事朕清楚了。”
李斯作揖道:“多謝陛下。”
嬴政道:“此事暫不多提,目下大軍應行進到何處了”
一旁的楊端和出列道:
“回陛下。”
“在涉間將軍的帶領下,八萬多秦軍現已奔赴雲中郡,而今大軍正跟匈奴在河南地對峙,即日便要再度廝殺,若是涉間所率大軍並未被匈奴斥候遊騎發現,現在應該正在大舉越過河南地向陰山草原進發。”
“現在向南殺來的匈奴大軍正於向北殺來的帝國大軍,碰撞在陰山南部草原,隻要蒙恬能按既定計劃,引動這次大決戰,等涉間率領的八萬大軍趕至,內外夾擊之下,足以徹底改變戰局,將匈奴當場擊潰。”
“臣鬥膽做一個預測。”
“待陛下去到雲中郡時,北方戰事已定。”
“臣為陛下賀!”
嬴政笑道:
“朕同樣期盼如此。”
“等把匈奴徹底趕跑,朝廷也可以清理六國餘孽了。”
“六國餘孽害國害民,朝廷必須要放開手腳,大力整肅,唯此,才能還天下一個長久的安寧太平。”
眾朝臣齊聲道:“臣定為陛下掃清六國餘孽。”
嬴政緩緩點頭,又道:“我等君臣,既往還是小覷了六國餘孽,朕也沒有想到,六國餘孽竟能有如此險惡之密謀,還有如此膽大之心機,更有當眾鬧事之實力。”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其狠其黑,莫此為甚!”
姚賈沉聲道:
“這些年朝廷忙於文明改製,加上重心一直在地方匈奴南下,因而有些放鬆了對六國餘孽的監管,加上上次大量六國貴族逃亡,讓地方的餘孽實力得以大漲,但六國餘孽終究淪為了跳梁小醜,隻會弄些似是而非的‘讖語’,讓人貽笑。”
其餘朝臣竟皆點頭附和。
數月以來,天下讖語層出不窮。
去年便有一種說法是:今歲冬月,彗星出於西方,主來年大凶。
而在一月前,又弄出了‘亡秦者胡也!’
盡管種種消息議論紛紜流播,地方更是雪藏著一種難言的騷動,底層民眾也越來越感覺惶惶不安,但朝廷群臣根本不為所動,甚至選擇了迎難而上。
所謂大凶,便指匈奴。
始皇帝更是大手一揮,命蒙恬北擊匈奴。
甚至為此開始北上巡狩!
就是要將這個讖語直接正麵擊破!
而這就是帝國君臣的自信。
鄭國遲疑片刻。
開口道:
“讖語之事,臣認為不當視為兒戲。”
“雖然我等對此心知肚明,但地方民眾不然,他們並不知事情真相,稍微被人蠱惑,就可能信以為真,而且這次讖語傳播力度十分之大,已近乎世人皆知,臣認為當讓地方官吏,嚴肅處理讖語之事,無比消弭這些負麵之事。”
姚賈道:
“鄭治粟內史,此話過矣!”
“這次讖語之事,其實對朝廷利大於弊。”
“固然這條讖語早晚會傳至匈奴耳中,但這未嚐不是朝廷想見到的。”
鄭國眉頭一皺。
疑惑道:
“姚廷尉何出此言”
“而今涉間正率領大軍趕赴戰場,為的便是出其不意,內外夾擊,將匈奴大軍徹底擊潰,從而讓北方戰事平息,若是匈奴聽聞了這個消息,定然會心生警戒,這豈非是誤了朝廷這數年來謀劃之事”
姚賈笑道:
“鄭治粟內史,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朝廷謀劃北方戰事,的確已有數年之久,但天下危害,並非隻有匈奴,朝廷一直以來,忌憚的除了匈奴,便是擔心匈奴跟六國餘孽勾結,這則讖語出自六國餘孽,這個消息,朝堂知道,等傳到匈奴,匈奴人也定會知道。”
“這無疑會加劇兩者間的不信任。”
“分化離間。”
“本就是正常謀略。”
“而今六國餘孽主動送上來,朝廷豈有不接受的道理”
“至於你所擔心的,其實大可不必。“
“如今大軍跟匈奴大軍正處於對峙階段,消息傳播蔽塞,等匈奴人聽聞消息,恐怕戰事已經停息了,這其實是給了朝廷口舌,讓朝廷能借此反擊胡人,而且還能把朝廷早早計劃好出兵的計劃,扣到六國餘孽頭上,進一步分化兩者的聯係。”
聞言。
鄭國若有所思。
他自然聽明白了姚賈所說何事。
他自然聽明白了姚賈所說何事。
朝廷暗自發兵的事,其實早已經定下。
無論有沒有讖語事件,朝廷依舊會按照既定計劃進行。
但六國餘孽突然炮製出一則讖語,卻是給了朝廷‘出兵’的口舌,進而讓朝廷主動出兵之事,變成朝廷為了預防被動出兵,這一來一回,意味可就不一樣了。
朝廷主動出兵。
匈奴跟六國餘孽,今後隻會聯係更加緊密。
但因為這則讖語,朝廷出兵之事便會被轉嫁到六國餘孽頭上,這無疑加劇了六國餘孽跟匈奴之間的不信任,尤其這次策劃若無意外,匈奴更是會遭遇一場大敗,匈奴到時甚至會把落敗之事歸咎到六國餘孽頭上。
而這顯然是朝廷樂於見到的。
鄭國不再言語。
嬴政道:
“讖語之事不用過多在意。”
“朝廷並不畏任何讖語,若是認為靠讖語便能動搖帝國,朕隻能說,這是六國餘孽在癡人說夢,然六國餘孽雖對天下大勢看不明晰,但他們對天下的危害其實眼下是在匈奴之上,在地方,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搜刮地方田地之甚,觸目驚心。”
“這是複辟勢力對朝廷的宣戰!”
“朝廷一直以來,都有意容忍,但匈奴之事事了,便該清掃窠臼了。”
“對此。”
“諸位愛卿有何良策”
四下安靜。
沒人選擇主動開口。
嬴政眉頭微蹙。
姚賈目光看了一眼四周,開口道:“六國餘孽之事,的確為惡甚重,但臣認為,現在言之尚為時尚早,匈奴才是目下關鍵,臣懇請陛下,派長公子北上監軍,務必畢其功於一役,將匈奴徹底擊潰於河南之地,讓北方戰事徹底平息。”
“再則。”
“魯縣襲殺之事,影響十分惡劣。”
“六國餘孽襲殺的更是朝廷官員,此更是罪加一等。”
“好在秦尚書令吉人自有天相,並無大礙,而今身體也大有恢複,但朝廷政事不能停歇,這一月多以來,各地抓捕儒生四百多名,臣建議讓秦尚書令親自處刑儒生,以正視聽。”
“請陛下明鑒。”
姚賈話音剛落。
楊端和連忙反駁道:
“此話謬矣。”
“長公子目下在泗水郡,主管田地新政,而今新政尚未見到眉目,豈能輕易北上”
“此外,秦尚書令身體尚未完全康複,而且剛經曆一場生死大劫,豈能如此草草的去參與處刑儒生再則,儒家之事早已有定論,何須讓一個病人去處刑”
“臣不同意姚廷尉的建議。”
姚賈冷笑道:
“楊衛尉,此言差矣。”
“大秦一直以來都奉行盡職盡責,秦尚書令上次奉命抓拿儒生,不僅沒有將孔鮒、孔襄等人抓拿歸案,反倒讓他們逍遙法外,更為甚者,還因此引動了一場暴動,若非秦尚書令負傷,臣定向陛下彈劾。”
“而且處置儒生,本就是秦尚書令分內之事,何以不能繼續”
兩人此刻已是劍鋒相對。
互不退讓。
其他朝臣沒有參與。
他們隱隱是察覺到了什麽。
兩人看似在據理力爭,其實都各有心思。
而起因是由一則傳言,一則沒人證實,也沒人敢提出的傳言。
這是一場關乎儲君的爭鬥!!!
也正因為這兩人的爭執,儲君之爭開始顯露明麵。
而且也必定愈演愈烈。
李斯老神叨叨的站著,並沒有對此發表任何看法,他不會輕易站隊,但他已經相信了,那則傳言的真實性。
秦落衡或許的確是大秦公子。
以楊端和等人為代表的關中氏族,定然會站在秦落衡一方,而扶蘇這些年深耕朝堂,在朝中也是有不少大臣投靠,尤其是楚係及原六國出身的官員,原本扶蘇在朝廷一家獨大,但此時因為秦落衡的突然冒出,一切都有了變數。
這自然引起了姚賈等官員的不安。
所以便有了這次的進諫。
姚賈之意很明確。
眼下北方戰事已到了最終決戰之時,而且極大可能是秦軍大勝而歸,這時讓扶蘇北上,無疑是想讓扶蘇承這份大功,加上扶蘇跟蒙恬交好,扶蘇定可以在這次戰事中,謀取到不小的名望和聲譽。
進一步夯實穩固自己的地位。
而儒家雖然‘聲名狼藉’,但在地方卻廣有聲譽,若是秦落衡主導坑殺儒生,勢必會讓地方民眾生出厭惡之情,這顯然對秦落衡並無益處。
其中博弈,可見一斑。
楊端和正是看出了姚賈的心思,所以才極力出聲阻攔。
李斯微不可查的看了眼姚賈跟楊端和,目光微微一沉,他已然明白,這樣的爭鬥,恐怕日後還會繼續發生,直到儲君正式確立。
但儲君的定選。
終究是由陛下決定的!
(
70
碣石門刻文便傳到嬴政耳中。
聽到張蒼所著刻文內容,嬴政不由露出了滿意笑容。
他其實對過往刻文撰寫的皇帝之德並不滿意,而且他也一向不喜正麵強調皇帝之德,然以前的朝臣都沒有明白其意,因而並沒有把皇帝之德擴展到一統天下之前。
這次不同。
張蒼卻是領會到了。
而且將平定六國第一次提為‘德並諸侯’。
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以前的刻文,雖然也大書特書皇帝之德,但尚不鮮明,其文辭多為‘奮揚武德’、‘皇帝明德’之類,都沒有從總體上將統一天下,開創文明的大功業歸結為‘德’。
而張蒼所提出的‘德並諸侯’,卻是大大彰顯了德功德政。
甚得始皇之心。
嬴政微微額首,隨即是想到了什麽,看向李斯,道:“朕若是沒記錯,這張蒼跟你是師出同門,都曾在荀子門下拜學”
李斯拱手道:
“回陛下。”
“的確有此事。”
“然臣在荀子門下拜學時,張蒼尚未拜師,等張蒼在夫子門下拜學時,我已來了秦國,開始為陛下效力了,因而臣跟張蒼並無太多交集。”
嬴政點點頭,又道:“朕觀其所著刻文,卻是一位大才之人,又與你師出同門,按理而言,不當如此碌碌無名,因何過往名聲不顯”
李斯神色微異。
開口道:
“陛下或有所不知。”
“張蒼的確學富五車,但其之所以在朝中名聲不顯,甚至還隱隱有‘惡名’,非是因臣善妒,也非是因臣排擠,實是因其自身原因。”
“哦說來聽聽。”嬴政來了興趣。
李斯苦笑道:
“臣遵令。”
“張蒼眼下為禦史府禦史。”
“官職已然不低。”
“但在禦史府中管轄之事卻寥寥,這其實是自有原因。”
“張蒼的確算臣的同門師弟,但他當初仕秦其實並非由臣引薦,而是由王綰老丞相引薦的。
“過去其也一直是老丞相王綰之幹員,在老相府掌秦國上計,而在老丞相去職之時,還特意將其舉薦到禦史大夫府,想讓其總監天下上計,但最終並未得成。”
“張蒼的才能臣略有了解。”
“若論理財之能、經濟之通,隻怕天下無出其右耳!”
“但他之所以官職能升,甚至隻能靠老丞相一步步舉薦,主要因其長相緣故,其肥白如瓠,大白臉膛耀人眼目,全身更無絲毫精悍氣象,因而一直為其他官員認為是沉淪奢靡之徒,得此口碑,自然在朝堂寸步難行,縱然是滿腹才具,也隻能委身與朝堂瑣事。”
“即便如此,也時常被人擔心會貪瀆。”
說到這。
李斯也不由搖搖頭。
聞言。
嬴政也記起何人是張蒼了。
就是以往上朝時,那生得白、又長得肥的那人。
嬴政莞爾,隨即道:
“你既清楚其才能,為何不向朕引薦”
李斯道:
“回陛下。”
“臣也實屬無奈。”
“張蒼畢竟與我師出同門,雖並未有太多接觸,但同為荀子之徒,依舊會為其他人在意,臣若是舉薦張蒼,恐會為其他朝臣認為是任人唯親,臣得陛下信任,位列丞相之職,豈敢因此讓陛下受到外界指責”
“臣惶恐。”
嬴政微微額首。
說道:
“門戶私計確實擾人心神。”
“但朕既然知道了張蒼的才能,豈能再繼續閑置不用”
“此事朕清楚了。”
李斯作揖道:“多謝陛下。”
嬴政道:“此事暫不多提,目下大軍應行進到何處了”
一旁的楊端和出列道:
“回陛下。”
“在涉間將軍的帶領下,八萬多秦軍現已奔赴雲中郡,而今大軍正跟匈奴在河南地對峙,即日便要再度廝殺,若是涉間所率大軍並未被匈奴斥候遊騎發現,現在應該正在大舉越過河南地向陰山草原進發。”
“現在向南殺來的匈奴大軍正於向北殺來的帝國大軍,碰撞在陰山南部草原,隻要蒙恬能按既定計劃,引動這次大決戰,等涉間率領的八萬大軍趕至,內外夾擊之下,足以徹底改變戰局,將匈奴當場擊潰。”
“臣鬥膽做一個預測。”
“待陛下去到雲中郡時,北方戰事已定。”
“臣為陛下賀!”
嬴政笑道:
“朕同樣期盼如此。”
“等把匈奴徹底趕跑,朝廷也可以清理六國餘孽了。”
“六國餘孽害國害民,朝廷必須要放開手腳,大力整肅,唯此,才能還天下一個長久的安寧太平。”
眾朝臣齊聲道:“臣定為陛下掃清六國餘孽。”
嬴政緩緩點頭,又道:“我等君臣,既往還是小覷了六國餘孽,朕也沒有想到,六國餘孽竟能有如此險惡之密謀,還有如此膽大之心機,更有當眾鬧事之實力。”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其狠其黑,莫此為甚!”
姚賈沉聲道:
“這些年朝廷忙於文明改製,加上重心一直在地方匈奴南下,因而有些放鬆了對六國餘孽的監管,加上上次大量六國貴族逃亡,讓地方的餘孽實力得以大漲,但六國餘孽終究淪為了跳梁小醜,隻會弄些似是而非的‘讖語’,讓人貽笑。”
其餘朝臣竟皆點頭附和。
數月以來,天下讖語層出不窮。
去年便有一種說法是:今歲冬月,彗星出於西方,主來年大凶。
而在一月前,又弄出了‘亡秦者胡也!’
盡管種種消息議論紛紜流播,地方更是雪藏著一種難言的騷動,底層民眾也越來越感覺惶惶不安,但朝廷群臣根本不為所動,甚至選擇了迎難而上。
所謂大凶,便指匈奴。
始皇帝更是大手一揮,命蒙恬北擊匈奴。
甚至為此開始北上巡狩!
就是要將這個讖語直接正麵擊破!
而這就是帝國君臣的自信。
鄭國遲疑片刻。
開口道:
“讖語之事,臣認為不當視為兒戲。”
“雖然我等對此心知肚明,但地方民眾不然,他們並不知事情真相,稍微被人蠱惑,就可能信以為真,而且這次讖語傳播力度十分之大,已近乎世人皆知,臣認為當讓地方官吏,嚴肅處理讖語之事,無比消弭這些負麵之事。”
姚賈道:
“鄭治粟內史,此話過矣!”
“這次讖語之事,其實對朝廷利大於弊。”
“固然這條讖語早晚會傳至匈奴耳中,但這未嚐不是朝廷想見到的。”
鄭國眉頭一皺。
疑惑道:
“姚廷尉何出此言”
“而今涉間正率領大軍趕赴戰場,為的便是出其不意,內外夾擊,將匈奴大軍徹底擊潰,從而讓北方戰事平息,若是匈奴聽聞了這個消息,定然會心生警戒,這豈非是誤了朝廷這數年來謀劃之事”
姚賈笑道:
“鄭治粟內史,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朝廷謀劃北方戰事,的確已有數年之久,但天下危害,並非隻有匈奴,朝廷一直以來,忌憚的除了匈奴,便是擔心匈奴跟六國餘孽勾結,這則讖語出自六國餘孽,這個消息,朝堂知道,等傳到匈奴,匈奴人也定會知道。”
“這無疑會加劇兩者間的不信任。”
“分化離間。”
“本就是正常謀略。”
“而今六國餘孽主動送上來,朝廷豈有不接受的道理”
“至於你所擔心的,其實大可不必。“
“如今大軍跟匈奴大軍正處於對峙階段,消息傳播蔽塞,等匈奴人聽聞消息,恐怕戰事已經停息了,這其實是給了朝廷口舌,讓朝廷能借此反擊胡人,而且還能把朝廷早早計劃好出兵的計劃,扣到六國餘孽頭上,進一步分化兩者的聯係。”
聞言。
鄭國若有所思。
他自然聽明白了姚賈所說何事。
他自然聽明白了姚賈所說何事。
朝廷暗自發兵的事,其實早已經定下。
無論有沒有讖語事件,朝廷依舊會按照既定計劃進行。
但六國餘孽突然炮製出一則讖語,卻是給了朝廷‘出兵’的口舌,進而讓朝廷主動出兵之事,變成朝廷為了預防被動出兵,這一來一回,意味可就不一樣了。
朝廷主動出兵。
匈奴跟六國餘孽,今後隻會聯係更加緊密。
但因為這則讖語,朝廷出兵之事便會被轉嫁到六國餘孽頭上,這無疑加劇了六國餘孽跟匈奴之間的不信任,尤其這次策劃若無意外,匈奴更是會遭遇一場大敗,匈奴到時甚至會把落敗之事歸咎到六國餘孽頭上。
而這顯然是朝廷樂於見到的。
鄭國不再言語。
嬴政道:
“讖語之事不用過多在意。”
“朝廷並不畏任何讖語,若是認為靠讖語便能動搖帝國,朕隻能說,這是六國餘孽在癡人說夢,然六國餘孽雖對天下大勢看不明晰,但他們對天下的危害其實眼下是在匈奴之上,在地方,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搜刮地方田地之甚,觸目驚心。”
“這是複辟勢力對朝廷的宣戰!”
“朝廷一直以來,都有意容忍,但匈奴之事事了,便該清掃窠臼了。”
“對此。”
“諸位愛卿有何良策”
四下安靜。
沒人選擇主動開口。
嬴政眉頭微蹙。
姚賈目光看了一眼四周,開口道:“六國餘孽之事,的確為惡甚重,但臣認為,現在言之尚為時尚早,匈奴才是目下關鍵,臣懇請陛下,派長公子北上監軍,務必畢其功於一役,將匈奴徹底擊潰於河南之地,讓北方戰事徹底平息。”
“再則。”
“魯縣襲殺之事,影響十分惡劣。”
“六國餘孽襲殺的更是朝廷官員,此更是罪加一等。”
“好在秦尚書令吉人自有天相,並無大礙,而今身體也大有恢複,但朝廷政事不能停歇,這一月多以來,各地抓捕儒生四百多名,臣建議讓秦尚書令親自處刑儒生,以正視聽。”
“請陛下明鑒。”
姚賈話音剛落。
楊端和連忙反駁道:
“此話謬矣。”
“長公子目下在泗水郡,主管田地新政,而今新政尚未見到眉目,豈能輕易北上”
“此外,秦尚書令身體尚未完全康複,而且剛經曆一場生死大劫,豈能如此草草的去參與處刑儒生再則,儒家之事早已有定論,何須讓一個病人去處刑”
“臣不同意姚廷尉的建議。”
姚賈冷笑道:
“楊衛尉,此言差矣。”
“大秦一直以來都奉行盡職盡責,秦尚書令上次奉命抓拿儒生,不僅沒有將孔鮒、孔襄等人抓拿歸案,反倒讓他們逍遙法外,更為甚者,還因此引動了一場暴動,若非秦尚書令負傷,臣定向陛下彈劾。”
“而且處置儒生,本就是秦尚書令分內之事,何以不能繼續”
兩人此刻已是劍鋒相對。
互不退讓。
其他朝臣沒有參與。
他們隱隱是察覺到了什麽。
兩人看似在據理力爭,其實都各有心思。
而起因是由一則傳言,一則沒人證實,也沒人敢提出的傳言。
這是一場關乎儲君的爭鬥!!!
也正因為這兩人的爭執,儲君之爭開始顯露明麵。
而且也必定愈演愈烈。
李斯老神叨叨的站著,並沒有對此發表任何看法,他不會輕易站隊,但他已經相信了,那則傳言的真實性。
秦落衡或許的確是大秦公子。
以楊端和等人為代表的關中氏族,定然會站在秦落衡一方,而扶蘇這些年深耕朝堂,在朝中也是有不少大臣投靠,尤其是楚係及原六國出身的官員,原本扶蘇在朝廷一家獨大,但此時因為秦落衡的突然冒出,一切都有了變數。
這自然引起了姚賈等官員的不安。
所以便有了這次的進諫。
姚賈之意很明確。
眼下北方戰事已到了最終決戰之時,而且極大可能是秦軍大勝而歸,這時讓扶蘇北上,無疑是想讓扶蘇承這份大功,加上扶蘇跟蒙恬交好,扶蘇定可以在這次戰事中,謀取到不小的名望和聲譽。
進一步夯實穩固自己的地位。
而儒家雖然‘聲名狼藉’,但在地方卻廣有聲譽,若是秦落衡主導坑殺儒生,勢必會讓地方民眾生出厭惡之情,這顯然對秦落衡並無益處。
其中博弈,可見一斑。
楊端和正是看出了姚賈的心思,所以才極力出聲阻攔。
李斯微不可查的看了眼姚賈跟楊端和,目光微微一沉,他已然明白,這樣的爭鬥,恐怕日後還會繼續發生,直到儲君正式確立。
但儲君的定選。
終究是由陛下決定的!
(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