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一看,是太子反駁,不禁心中大樂:太子有自己的見解,這是他十分願意看到的。當下含笑說道:“哦,說來聽聽。”
“兒臣認為,朝廷已昭告天下:今日選出新科狀元。若拖以時日,必然有負天下。”
“嗯,”英宗點點頭,“鄭愛卿,你認為如何?”
鄭淵略一沉思,道:“啟奏皇上,微臣也認為,比武之事,不可拖延。況且,戰場鏖戰,並非一招二式可製勝,因此,明知力之不繼而拚鬥,方可顯示二人的功底與耐力。”
“嗯,”看來英宗對兵部尚書的答案有些滿意,但他僅是稍稍點頭,也未雲至否,“眾卿還有什麽高見嗎?”說著環視眾臣,“哦?文狀元冷秋河也在?冷愛卿,你認為如何?”
冷秋河站出來拱手奏道,“微臣認為,今日這場比武實不該再進行下去!”
“哦?”英宗輕捋胡須。
冷秋河接著說道:“遲、鐵二人均已比過三場,但二人的對手強弱不一,所以二人戰前所消耗的體力也不一樣。因此,這場比試再比下去就會有失公正。”
“哈哈哈,不愧是文狀元,”楊太師撫掌讚道,“此番見解果然精妙無雙!”
冷秋河沒有理會太子及姚伯儒投來的責怪的目光,繼續奏道,“不過,若改日比試也是萬萬不可!誠如太子所言,況且,武狀元必定會在此二人之中產生,若改日再戰,必會給一些奸詐之徒可乘之機。隻消在二人其中之一身上略作手腳,便會使比試失去意義!”
“冷少傅一言驚醒老夫啊,”鄭淵道,“皇上,微臣還未曾為官之時,也見過不少民間比武,也曾出現今日的狀況。但一旦延遲比試,第二天便會有一人因為各種原因體力大減,或突然重傷甚至身亡,更有市井之徒借機下注賭博,影響甚壞。因此,老臣認為,比賽不可改期!”
“既不可繼續,又不能改期,這該如何是好?”英宗自語道。
台上一片沉默。
“萬歲,還是先終止比賽再說吧!”冷秋河奏道。
眾人一齊向台下看去,隻見場內遲、鐵二人均已力盡,但依然竭力拚打。然而手中的槍好像萬斤重,二人無力的揮動著,已不似先前的勇猛。
“皇上,刀槍無眼,這二人均是我大明王朝不可多得的人才,萬一稍有不慎,有所傷亡,那將是損失莫大啊!”姚伯儒道。
鄭淵見狀也急奏:“望皇上早作定奪!”
“也罷,”英宗歎了口氣,示意鄭淵,“鄭卿。”
鄭淵會意,轉身宣布:“皇上有旨,比武結束!”
“傳朕口諭:所有武舉即刻回驛館侯旨,不得有誤!”
隨著皇帝隨身太監的宣諭結束,五名武舉一同離開。
“冷愛卿,朕已按你的建議終止比武,也決定不再複試。那你說說,這個武狀元,應該給誰?”英宗把難題推給了沉思中的冷秋河。
“呃……,這個嘛……”冷秋河明顯有些遲疑,“恕臣直言,遲、鐵二人應同為武狀元。”
“大膽冷秋河!竟敢無視祖製!“太師氣呼呼地吼道,”臣啟皇上,本朝自洪武皇帝以來,不論文、武狀元,從未有過二人同登榜首之例。冷秋河此舉實屬目無朝綱,有亂祖製!請皇上將其治罪!”
旁邊姚伯儒、鄭淵湊在一起議論開來,太子則一臉擔憂地望著冷秋河。
“冷愛卿,太師欲治你無視朝綱之罪。你可有何說辭?”英宗問道。
冷秋河麵無懼色,“敢問太師,《大明律》哪條哪款寫明:同科不可雙狀元?”
“哼!你當老夫不知?!《大明律》之《舉科》末句分明道:每舉必以最優者為冠。所謂‘最優’必一人,何能兩人同冠?”
“那如果二人旗鼓相當,不相上下,又當如何?”冷秋河又問道。
“怎麽會有不分上下之說?隻要多比試幾場,勝負必有分曉!”楊可渝辯道。
“誠如今日,事非得已,不能進行再比試,難道太師能選出優勝者嗎?”
“這個……”
“如果,強行選出,必有不公之嫌,而武狀元之位又不能空缺,太師意下應該如何?”
這……“楊可渝又在遲疑。
“楊太師,萬事不可拘於先例,非常之期當有非常之舉。此事本朝雖無先例,但如果施行,本朝將是後世的先例!”
“好!”英宗讚道,“好一番說辭!冷秋河所言,甚合朕意!”
“可皇上,如果一下出現兩名武狀元,恐怕……”鄭淵還是有些擔心。
“哎,鄭尚書,您認為此番武舉比之往年如何?”冷秋河問道。
“無論總體還是個人,實力要比往年的強!”鄭淵肯定的說。
“皇上,”冷秋河再奏道,“本朝天下升平,國泰民安,天下大治。這次武舉更是人才濟濟,高手如雲,出現兩個武狀元,也隻算是稀鬆平常之事。若把他們擺在適當的位置,對於江山社稷有百利而無一害。也可顯示本朝的開化聖明、皇上的英武明斷。”
英宗總算沒有被冷秋河的這一摞高帽給壓暈了,道:“冷愛卿所指‘適當的位置’為何?可大膽明說,無需打啞謎了。”
“是。皇上,恕臣直言:近年來北方韃鞡屯兵境上,意圖明顯。而我大明也在北關準備多時。臣以為,應多向邊關調遣兵將,以備不測。”
“你的意思朕明白了。唉,還是冷卿的脾氣呀!”英宗沒來由的感歎道。
“謝皇上惦念!”冷秋河拜謝。眾人又是不解。唯鄭淵若有所思。
“好吧。令知製誥擬旨:遲文星、鐵英傑同為武狀元。唉!朕累了,回宮吧!”英宗起身。
“皇上起駕!”
“臣等恭送皇上!”
隔日,禦書房內,英宗對案前侍立的冷秋河道:“少敏啊,你覺得真的有這樣做的必要嗎?”
冷秋河鄭重地點點頭,“臣鬥膽說一句皇上不愛聽的話:皇上不可能永遠替太子照料他的江山;太子必須全麵了解他的江山;太子應該學會打理他的江山!”
“唉!”英宗歎了口氣,忽然間好像蒼老了許多,“是應該曆練曆練見深了。”說著他半倚在椅背上,半眯起眼緩緩道,“昔年朕微服出巡,隨行的僅爾父一人,你認為這次見深帶多少人合適啊?”
“微臣認為,問題並不在隨行人員多少,而在於這些人的能力,以及當時的狀況。”
“哦?”英宗睜了睜眼。
“昔年‘鎮北城’冷玄冷將軍,雖於文辭不通,但武藝高強,精於謀略,可謂當時將才,由他保駕,自然萬無一失。”
“你直呼爾父姓名?”
“這隻是臣對家父的客觀評價。朝堂之上理應避嫌,這樣才不妨公正!”
“好!好個公私分明的冷秋河!”英宗讚道,“那目前呢,難道當朝無人可比冷玄嗎?”
“恕臣直言:當今朝廷政局皇上應該清楚。著這種情況之下,想找一個智勇及忠誠可比我父之人,實為不易。”
英宗點頭示意冷秋河接著說。
“目前大明與韃鞡關係緊張,大明境內定然有不少外族密探,萬一被他們得知少主身份,那後果將不堪設想。況且,據臣所知,現在中原武林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動蕩。”
“如此說來,太子這次出巡危險比較大了?”
“皇上聖明。所以臣以為,隨行的侍衛數量應該從多處考慮!”
英宗點點頭,“你認為派什麽人比較合適呢?”
“呃,這個臣就不必多言了,”冷秋河道,“臣相信皇上定然有自己的肱骨力量。”
“嗯,好你個冷秋河!”英宗笑道,隨即正容喚道,“來人啊,傳太子、武狀元及錦衣衛指揮使關抒!”
“萬歲,臣是否……”
“少敏在此便是。”
“遵旨。”
不一會,內監便領四人來到禦書房。
“臣等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
“謝萬歲!”
“朕此次宣你們前來,是為了商議太子微服出巡的保駕事宜。”
“可皇上……”今日剛剛外出公幹歸來的關抒立覺不妥,其他人也有此意,倒是太子正喜滋滋的用眼神讚揚冷秋河。
“關愛卿不必多言,朕意已決!”英宗打斷關抒。
太子見深麵露喜色。
“臣願誓死保衛太子殿下!”遲文星和鐵英傑同時叩倒在地請命道。
“關愛卿意下如何?”
“臣以為不可。”高大魁梧的關抒道,“兩個金科武狀元是當前朝中議論的焦點,他二人到何處去任職,也必有一番爭論。他二人若隨太子出行,此事便難掩人耳目。”
“此言有理。”英宗點點頭。
“微臣可以調集錦衣衛中的精英隨行,以保太子殿下周全。”關抒又奏道。
“嗯,”英宗未雲置否,“冷愛卿,你怎麽看?”
“微臣認為,關大人所言甚是。所以這些人必須是不經常出宮辦差的高手。”
英宗沒有作聲,似乎仍在猶豫,畢竟事關重大。忠臣均保持沉默,太子也一臉焦急,生怕英宗收回成命,唯有不斷向冷秋河使眼色。
“兒臣認為,朝廷已昭告天下:今日選出新科狀元。若拖以時日,必然有負天下。”
“嗯,”英宗點點頭,“鄭愛卿,你認為如何?”
鄭淵略一沉思,道:“啟奏皇上,微臣也認為,比武之事,不可拖延。況且,戰場鏖戰,並非一招二式可製勝,因此,明知力之不繼而拚鬥,方可顯示二人的功底與耐力。”
“嗯,”看來英宗對兵部尚書的答案有些滿意,但他僅是稍稍點頭,也未雲至否,“眾卿還有什麽高見嗎?”說著環視眾臣,“哦?文狀元冷秋河也在?冷愛卿,你認為如何?”
冷秋河站出來拱手奏道,“微臣認為,今日這場比武實不該再進行下去!”
“哦?”英宗輕捋胡須。
冷秋河接著說道:“遲、鐵二人均已比過三場,但二人的對手強弱不一,所以二人戰前所消耗的體力也不一樣。因此,這場比試再比下去就會有失公正。”
“哈哈哈,不愧是文狀元,”楊太師撫掌讚道,“此番見解果然精妙無雙!”
冷秋河沒有理會太子及姚伯儒投來的責怪的目光,繼續奏道,“不過,若改日比試也是萬萬不可!誠如太子所言,況且,武狀元必定會在此二人之中產生,若改日再戰,必會給一些奸詐之徒可乘之機。隻消在二人其中之一身上略作手腳,便會使比試失去意義!”
“冷少傅一言驚醒老夫啊,”鄭淵道,“皇上,微臣還未曾為官之時,也見過不少民間比武,也曾出現今日的狀況。但一旦延遲比試,第二天便會有一人因為各種原因體力大減,或突然重傷甚至身亡,更有市井之徒借機下注賭博,影響甚壞。因此,老臣認為,比賽不可改期!”
“既不可繼續,又不能改期,這該如何是好?”英宗自語道。
台上一片沉默。
“萬歲,還是先終止比賽再說吧!”冷秋河奏道。
眾人一齊向台下看去,隻見場內遲、鐵二人均已力盡,但依然竭力拚打。然而手中的槍好像萬斤重,二人無力的揮動著,已不似先前的勇猛。
“皇上,刀槍無眼,這二人均是我大明王朝不可多得的人才,萬一稍有不慎,有所傷亡,那將是損失莫大啊!”姚伯儒道。
鄭淵見狀也急奏:“望皇上早作定奪!”
“也罷,”英宗歎了口氣,示意鄭淵,“鄭卿。”
鄭淵會意,轉身宣布:“皇上有旨,比武結束!”
“傳朕口諭:所有武舉即刻回驛館侯旨,不得有誤!”
隨著皇帝隨身太監的宣諭結束,五名武舉一同離開。
“冷愛卿,朕已按你的建議終止比武,也決定不再複試。那你說說,這個武狀元,應該給誰?”英宗把難題推給了沉思中的冷秋河。
“呃……,這個嘛……”冷秋河明顯有些遲疑,“恕臣直言,遲、鐵二人應同為武狀元。”
“大膽冷秋河!竟敢無視祖製!“太師氣呼呼地吼道,”臣啟皇上,本朝自洪武皇帝以來,不論文、武狀元,從未有過二人同登榜首之例。冷秋河此舉實屬目無朝綱,有亂祖製!請皇上將其治罪!”
旁邊姚伯儒、鄭淵湊在一起議論開來,太子則一臉擔憂地望著冷秋河。
“冷愛卿,太師欲治你無視朝綱之罪。你可有何說辭?”英宗問道。
冷秋河麵無懼色,“敢問太師,《大明律》哪條哪款寫明:同科不可雙狀元?”
“哼!你當老夫不知?!《大明律》之《舉科》末句分明道:每舉必以最優者為冠。所謂‘最優’必一人,何能兩人同冠?”
“那如果二人旗鼓相當,不相上下,又當如何?”冷秋河又問道。
“怎麽會有不分上下之說?隻要多比試幾場,勝負必有分曉!”楊可渝辯道。
“誠如今日,事非得已,不能進行再比試,難道太師能選出優勝者嗎?”
“這個……”
“如果,強行選出,必有不公之嫌,而武狀元之位又不能空缺,太師意下應該如何?”
這……“楊可渝又在遲疑。
“楊太師,萬事不可拘於先例,非常之期當有非常之舉。此事本朝雖無先例,但如果施行,本朝將是後世的先例!”
“好!”英宗讚道,“好一番說辭!冷秋河所言,甚合朕意!”
“可皇上,如果一下出現兩名武狀元,恐怕……”鄭淵還是有些擔心。
“哎,鄭尚書,您認為此番武舉比之往年如何?”冷秋河問道。
“無論總體還是個人,實力要比往年的強!”鄭淵肯定的說。
“皇上,”冷秋河再奏道,“本朝天下升平,國泰民安,天下大治。這次武舉更是人才濟濟,高手如雲,出現兩個武狀元,也隻算是稀鬆平常之事。若把他們擺在適當的位置,對於江山社稷有百利而無一害。也可顯示本朝的開化聖明、皇上的英武明斷。”
英宗總算沒有被冷秋河的這一摞高帽給壓暈了,道:“冷愛卿所指‘適當的位置’為何?可大膽明說,無需打啞謎了。”
“是。皇上,恕臣直言:近年來北方韃鞡屯兵境上,意圖明顯。而我大明也在北關準備多時。臣以為,應多向邊關調遣兵將,以備不測。”
“你的意思朕明白了。唉,還是冷卿的脾氣呀!”英宗沒來由的感歎道。
“謝皇上惦念!”冷秋河拜謝。眾人又是不解。唯鄭淵若有所思。
“好吧。令知製誥擬旨:遲文星、鐵英傑同為武狀元。唉!朕累了,回宮吧!”英宗起身。
“皇上起駕!”
“臣等恭送皇上!”
隔日,禦書房內,英宗對案前侍立的冷秋河道:“少敏啊,你覺得真的有這樣做的必要嗎?”
冷秋河鄭重地點點頭,“臣鬥膽說一句皇上不愛聽的話:皇上不可能永遠替太子照料他的江山;太子必須全麵了解他的江山;太子應該學會打理他的江山!”
“唉!”英宗歎了口氣,忽然間好像蒼老了許多,“是應該曆練曆練見深了。”說著他半倚在椅背上,半眯起眼緩緩道,“昔年朕微服出巡,隨行的僅爾父一人,你認為這次見深帶多少人合適啊?”
“微臣認為,問題並不在隨行人員多少,而在於這些人的能力,以及當時的狀況。”
“哦?”英宗睜了睜眼。
“昔年‘鎮北城’冷玄冷將軍,雖於文辭不通,但武藝高強,精於謀略,可謂當時將才,由他保駕,自然萬無一失。”
“你直呼爾父姓名?”
“這隻是臣對家父的客觀評價。朝堂之上理應避嫌,這樣才不妨公正!”
“好!好個公私分明的冷秋河!”英宗讚道,“那目前呢,難道當朝無人可比冷玄嗎?”
“恕臣直言:當今朝廷政局皇上應該清楚。著這種情況之下,想找一個智勇及忠誠可比我父之人,實為不易。”
英宗點頭示意冷秋河接著說。
“目前大明與韃鞡關係緊張,大明境內定然有不少外族密探,萬一被他們得知少主身份,那後果將不堪設想。況且,據臣所知,現在中原武林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動蕩。”
“如此說來,太子這次出巡危險比較大了?”
“皇上聖明。所以臣以為,隨行的侍衛數量應該從多處考慮!”
英宗點點頭,“你認為派什麽人比較合適呢?”
“呃,這個臣就不必多言了,”冷秋河道,“臣相信皇上定然有自己的肱骨力量。”
“嗯,好你個冷秋河!”英宗笑道,隨即正容喚道,“來人啊,傳太子、武狀元及錦衣衛指揮使關抒!”
“萬歲,臣是否……”
“少敏在此便是。”
“遵旨。”
不一會,內監便領四人來到禦書房。
“臣等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
“謝萬歲!”
“朕此次宣你們前來,是為了商議太子微服出巡的保駕事宜。”
“可皇上……”今日剛剛外出公幹歸來的關抒立覺不妥,其他人也有此意,倒是太子正喜滋滋的用眼神讚揚冷秋河。
“關愛卿不必多言,朕意已決!”英宗打斷關抒。
太子見深麵露喜色。
“臣願誓死保衛太子殿下!”遲文星和鐵英傑同時叩倒在地請命道。
“關愛卿意下如何?”
“臣以為不可。”高大魁梧的關抒道,“兩個金科武狀元是當前朝中議論的焦點,他二人到何處去任職,也必有一番爭論。他二人若隨太子出行,此事便難掩人耳目。”
“此言有理。”英宗點點頭。
“微臣可以調集錦衣衛中的精英隨行,以保太子殿下周全。”關抒又奏道。
“嗯,”英宗未雲置否,“冷愛卿,你怎麽看?”
“微臣認為,關大人所言甚是。所以這些人必須是不經常出宮辦差的高手。”
英宗沒有作聲,似乎仍在猶豫,畢竟事關重大。忠臣均保持沉默,太子也一臉焦急,生怕英宗收回成命,唯有不斷向冷秋河使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