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士遠回道:「殿下,這半株登無憂,的確出自逸王府,但是有關登無憂的所有事宜,皆是胡家所告知。」
他說這話的時候,神色非常嚴肅,顯然所說出來的並非簡單之事。
「胡家?」
胡美人的家族、十五皇妹鄭釧的外祖家?
這半株登無憂,當中竟然還牽涉到胡家?
「當初胡家遷往嶺南之時,托竇家照顧十五公主,還對我祖父說了一事,便是有關登無憂的。」
竇士遠邊說著邊回憶當初的事情,或許因為當中涉及鄭釧,他的神色稍微溫和了一些。
在竇家看來,既胡家有了這樣的托付,便是沒有半株登無憂,他們也會想方設法照顧十五公主的。
但是,胡家實在是溫和厚道之人,總覺得給他們添了麻煩,遂給了祖父一張圖畫。
這張圖畫,畫著一株褐色植物,葉似鋸齒,中有白絨毛,是一株竇家人都沒有見過的植物。
胡家人告訴他,此物劇毒,隻需要半株,連服三日,便可以讓一個人悄無聲息地死亡,並且令人難以察覺。
胡家畫下登無憂,便是讓他們多加提防。
這樣的毒物存在,讓竇家大驚失色,竇士遠的祖父當即就要將此事上稟朝廷,以便讓天下人提防。
但是,胡家人阻止了他,原因很簡單,就是此物不可再生了。
這登無憂,原是前朝皇宮所遺留下來的,培養的法子早就失傳,曆久經時,大德朝就隻有三株而已,都在內庫保管著。
這樣的東西,幾乎不可能出現皇宮之外,更不會為禍民間。
胡家之所以說出登無憂,一是為了提醒竇家,二來……也還是為了鄭釧。
畢竟,鄭釧是皇宮中人。
「既如此,這半株,怎麽會在你手中?」
這登無憂既然隻有三株,那價值自然不用說,宮中內庫中的東西,要流出來,那簡直難如登天。
但確確實實,這半株此刻就被竇士遠拿出來了。
更重要的是,前一世,林珺手中也有半株。
竇士遠說,這是從逸王府所得,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當年逸王出宮開府,自要大宴賓客,我祖父也在受邀之中,在席間如廁的時候,不小心見到逸王府長史落下一物,就是這半株。當時祖父來不及喚住逸王府長史,待要回到席中要歸還的時候,逸王卻匆匆結束了宴會。第二日,逸王府長史便暴斃了。」
竇士遠寥寥數語,卻透露了太多東西。
鄭吉能想象到當時是什麽情況,也知道竇家為何之後不敢透露這半株登無憂的存在。
這半株登無憂,極有可能是逸王通過什麽途徑從內庫所得,卻被府中長史偷走。
這逸王府長史,定是旁人安插的了。
這的確是因緣巧合,這半株登無憂落在了竇家人手中,剛好知道它存在的人手中。
這太過匪夷所思,但是……
竇士遠有什麽理由說謊呢?
「殿下,祖父一直悄悄保留著登無憂,直到現在……」竇士遠解釋道。
當初的祖父,得到登無憂之後,驚懼得難以入眠,最後還是決定當作什麽都不知道一樣。
祖父一直保留著這半株登無憂,是想竇家多一個平安的憑仗。
這些,竇士遠心知肚明,他沒有說出來,也相信殿下都懂。
這半株登無憂,便是竇家投靠的誠意。
「你們怎麽會想到程邕之死,是因為這一物?」鄭吉繼續問道。
竇士遠搖搖頭,道:「殿下,我們並不確定,但是程大
人的症狀和胡家人所描述的太過相似。正好,可以趁此機會去驗證,也讓登無憂之事公諸於眾。」
在竇家看來,把程邕之死與登無憂聯係上,有太多好處。
既可以解長定殿下之憂,又可以將登無憂告知天下,還能將手中的半株登無憂處理掉,且能讓皇上去掉對殿下的戒心,可謂一箭數雕。
這不是最好的時機,還能有什麽最好的時機呢?
至於是不是真的,那都是可以驗證的。
鄭吉默了一瞬,才道:「不用驗證了,程邕之死,定與登無憂有關。」
前世,登無憂的作用已經被驗證過了,令惠南姑姑付出了性命。
眼前這半株植物,竟然牽涉到那麽多人。
宮中、胡家、竇家……不,還有安樂侯府和林家。
前世,林珺手中的半株,又是從何而來?
林珺的背後,定有另外一個人,這個人是逸王嗎?還是宮中其他什麽人?
這個時候,她忽然想起了先前母妃突然出現孕信的事情。
若沒有鄭釧所說的那本胡美人手劄,那麽她破局不會那麽容易。
準確來說,恩澤還是來自胡家。
現如今,程邕之死,兜兜轉轉牽連出來的還是胡家。
她突然發現,這幾件事,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都與胡家或多多少有聯係。
再進一步來說,就連當初她的出宮開府宴,如果沒有她重生的話,真正被犧牲的人是鄭釧,同樣與鄭釧有關。
還有皇後娘娘想為太子麾下將領魏闕作媒,所求的,便是鄭釧,還是與胡家有關。
胡家在當中,存在竟然這麽強烈,這是她之前忽略了的!
必須要讓人去查一查遠在嶺南的胡家了!
她看著竇士遠所呈上來的半株植物,不由得想:前世竇家選擇了逸王府,是不是別有隱情呢?
但這個,並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現在竇士遠出現在長定公主府,且獻上了這半株植物。
「殿下,我們認為,這半株交給殿下,才會更有用。」竇士遠這樣說道。
他不避耳目前來長定公主府,便已經做了想要的事情。
便要看殿下如何處置了。
鄭吉示意李行恩接下這半株登無憂,回道:「本殿已有主意,放心吧。」
程邕之死,她原本有破解之法,但竇士遠送來這一物,那麽她先前的破局之法便不是上策了。
她腦中隱隱有一個更好的主意,但她想,還得找人商量商量。
她想與之商量的,唯有一人。
當晚,鄭吉喬裝夜行,悄悄出現在太傅府。
他說這話的時候,神色非常嚴肅,顯然所說出來的並非簡單之事。
「胡家?」
胡美人的家族、十五皇妹鄭釧的外祖家?
這半株登無憂,當中竟然還牽涉到胡家?
「當初胡家遷往嶺南之時,托竇家照顧十五公主,還對我祖父說了一事,便是有關登無憂的。」
竇士遠邊說著邊回憶當初的事情,或許因為當中涉及鄭釧,他的神色稍微溫和了一些。
在竇家看來,既胡家有了這樣的托付,便是沒有半株登無憂,他們也會想方設法照顧十五公主的。
但是,胡家實在是溫和厚道之人,總覺得給他們添了麻煩,遂給了祖父一張圖畫。
這張圖畫,畫著一株褐色植物,葉似鋸齒,中有白絨毛,是一株竇家人都沒有見過的植物。
胡家人告訴他,此物劇毒,隻需要半株,連服三日,便可以讓一個人悄無聲息地死亡,並且令人難以察覺。
胡家畫下登無憂,便是讓他們多加提防。
這樣的毒物存在,讓竇家大驚失色,竇士遠的祖父當即就要將此事上稟朝廷,以便讓天下人提防。
但是,胡家人阻止了他,原因很簡單,就是此物不可再生了。
這登無憂,原是前朝皇宮所遺留下來的,培養的法子早就失傳,曆久經時,大德朝就隻有三株而已,都在內庫保管著。
這樣的東西,幾乎不可能出現皇宮之外,更不會為禍民間。
胡家之所以說出登無憂,一是為了提醒竇家,二來……也還是為了鄭釧。
畢竟,鄭釧是皇宮中人。
「既如此,這半株,怎麽會在你手中?」
這登無憂既然隻有三株,那價值自然不用說,宮中內庫中的東西,要流出來,那簡直難如登天。
但確確實實,這半株此刻就被竇士遠拿出來了。
更重要的是,前一世,林珺手中也有半株。
竇士遠說,這是從逸王府所得,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當年逸王出宮開府,自要大宴賓客,我祖父也在受邀之中,在席間如廁的時候,不小心見到逸王府長史落下一物,就是這半株。當時祖父來不及喚住逸王府長史,待要回到席中要歸還的時候,逸王卻匆匆結束了宴會。第二日,逸王府長史便暴斃了。」
竇士遠寥寥數語,卻透露了太多東西。
鄭吉能想象到當時是什麽情況,也知道竇家為何之後不敢透露這半株登無憂的存在。
這半株登無憂,極有可能是逸王通過什麽途徑從內庫所得,卻被府中長史偷走。
這逸王府長史,定是旁人安插的了。
這的確是因緣巧合,這半株登無憂落在了竇家人手中,剛好知道它存在的人手中。
這太過匪夷所思,但是……
竇士遠有什麽理由說謊呢?
「殿下,祖父一直悄悄保留著登無憂,直到現在……」竇士遠解釋道。
當初的祖父,得到登無憂之後,驚懼得難以入眠,最後還是決定當作什麽都不知道一樣。
祖父一直保留著這半株登無憂,是想竇家多一個平安的憑仗。
這些,竇士遠心知肚明,他沒有說出來,也相信殿下都懂。
這半株登無憂,便是竇家投靠的誠意。
「你們怎麽會想到程邕之死,是因為這一物?」鄭吉繼續問道。
竇士遠搖搖頭,道:「殿下,我們並不確定,但是程大
人的症狀和胡家人所描述的太過相似。正好,可以趁此機會去驗證,也讓登無憂之事公諸於眾。」
在竇家看來,把程邕之死與登無憂聯係上,有太多好處。
既可以解長定殿下之憂,又可以將登無憂告知天下,還能將手中的半株登無憂處理掉,且能讓皇上去掉對殿下的戒心,可謂一箭數雕。
這不是最好的時機,還能有什麽最好的時機呢?
至於是不是真的,那都是可以驗證的。
鄭吉默了一瞬,才道:「不用驗證了,程邕之死,定與登無憂有關。」
前世,登無憂的作用已經被驗證過了,令惠南姑姑付出了性命。
眼前這半株植物,竟然牽涉到那麽多人。
宮中、胡家、竇家……不,還有安樂侯府和林家。
前世,林珺手中的半株,又是從何而來?
林珺的背後,定有另外一個人,這個人是逸王嗎?還是宮中其他什麽人?
這個時候,她忽然想起了先前母妃突然出現孕信的事情。
若沒有鄭釧所說的那本胡美人手劄,那麽她破局不會那麽容易。
準確來說,恩澤還是來自胡家。
現如今,程邕之死,兜兜轉轉牽連出來的還是胡家。
她突然發現,這幾件事,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都與胡家或多多少有聯係。
再進一步來說,就連當初她的出宮開府宴,如果沒有她重生的話,真正被犧牲的人是鄭釧,同樣與鄭釧有關。
還有皇後娘娘想為太子麾下將領魏闕作媒,所求的,便是鄭釧,還是與胡家有關。
胡家在當中,存在竟然這麽強烈,這是她之前忽略了的!
必須要讓人去查一查遠在嶺南的胡家了!
她看著竇士遠所呈上來的半株植物,不由得想:前世竇家選擇了逸王府,是不是別有隱情呢?
但這個,並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現在竇士遠出現在長定公主府,且獻上了這半株植物。
「殿下,我們認為,這半株交給殿下,才會更有用。」竇士遠這樣說道。
他不避耳目前來長定公主府,便已經做了想要的事情。
便要看殿下如何處置了。
鄭吉示意李行恩接下這半株登無憂,回道:「本殿已有主意,放心吧。」
程邕之死,她原本有破解之法,但竇士遠送來這一物,那麽她先前的破局之法便不是上策了。
她腦中隱隱有一個更好的主意,但她想,還得找人商量商量。
她想與之商量的,唯有一人。
當晚,鄭吉喬裝夜行,悄悄出現在太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