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趙桓不是一直自詡大宋救星嗎?那麽麵對金兵之前,先把常勝軍給平定了,也是合情合理吧?”
“河蚌相爭,漁翁得利,倘若趙桓贏了,便是公相進諫有功,若是趙桓輸了,自然是身敗名裂。”
“好一個一箭雙雕,公相一出手,果然是不同凡響。”
蔡京聽了一輩子的阿諛奉承,對這些溜須拍馬自然已經免疫,不過這手驅虎吞狼之策,卻是蔡京的得意之作。
他要讓剩下的四大權相睜開眼睛好好看看,他是如何擒住趙桓這條瘋狂的潛龍。
“趙桓是嗎?老夫壓了你十年,一不留神,便讓你冒出頭來,但是想要一飛衝天,還要看老夫答不答應!”
同一時間,後宮西花廳,趙佶和顯肅皇後結伴漫步於花叢之中,顯得極為恩愛和諧。
香蘭不緊不慢的跟在後麵,心卻已經提到了嗓子眼,隻因她聽說趙桓因為一個小小侍女,血洗了朱家。
那朱家可是欽成皇後的族人,若因此觸怒聖顏,隻怕是有趙桓好果子吃。
趙佶在池塘邊站定,背著手,雲淡風輕的提起朱家一事。
“今日定王在朱家可是鬧出不小的動靜,皇後可曾聽說?”
顯肅皇後眉眼帶笑,柔聲回應:“那孩子哪天鬧出的動靜不小?”
“大宋這麽多皇子王爺,當初此子最是能幹,才被封為知易州事幾天,就接管了易州,換做其他王爺,恐怕沒有這個本事。”
“嗬嗬,脾氣是傲了點,但畢竟是陛下的兒子,子承父業,與陛下當年威嚴無二。”
顯肅皇後這番話,既表明了對趙桓的器重,同時又安撫了趙佶。
趙佶的眼神果然緩和了不少:“話雖如此,但朱家畢竟是欽成皇後的族人,朕也要念及舊情。”
“不過好在,今日之事,皆是朱家的家務事,定王更是朱家的女婿,家法處置謀權篡位的賊子,朕確實不便插手。”
“但憑此事,朕倒是並不排斥定王的做法。”
趙佶畢竟是一國之君,打心眼裏痛恨謀權篡位的狗東西,若是恣意縱容,朱家發生的事,豈不是有朝一日會發生到趙佶的頭上?
因此趙佶對朱伯平之死,非但沒有半點氣憤,反倒暗暗稱快。
“朱家的事,由朱家自己解決,倒是今日公相進言,既然定王已經接管易州,那麽平定常勝叛軍,也算是順水推舟。”
“朕知道定王打算在易州阻擊金兵,壓力甚大,可誰讓昌盛叛軍在定王的轄內?朕也無可奈何。”
限速皇後心頭一沉,常勝軍與遼國和金兵早已串通一氣,就連朝廷數次派兵圍剿都無功而返。
趙桓雖然已經接管易州,但畢竟是初來乍到,根基不穩。
無論是內政還是外敵,都足夠趙桓頭疼一陣,現在又要剿滅實力遠勝於趙桓的常勝軍,這不是把趙桓往絕路上逼嗎?
可這畢竟是陛下的決定,顯肅皇後就算再得勢,也不能跟陛下唱反調。
她隻能幽幽輕歎一聲,希望趙桓能夠咬牙渡過這一關,除了在心裏為趙桓祈福之外,她其實能做的非常有限。
三日之後,小釵下葬,整個汴京又是一陣轟動。
像小釵這樣的賤籍,就算用命如草芥來形容,也一點都不為過。
隨便找張草席卷一下,扔到荒野也就是了。
可是小釵的排場,卻不亞於官邸千金,哀樂隊吹吹打打的聲音,不斷回蕩在汴京城,浩浩蕩蕩的送葬隊足足綿延了近百米。
百姓們覺得新鮮,都跑到街上看熱鬧,眾人七嘴八舌,議論不休。
“瞧瞧這排場,就算是真正的官邸千金,也比不上吧?”
“那是,你也不想想這可是王府的侍女,而且還是整個汴京最護犢子的定王府。”
“嗬嗬,真是有錢燒的,這場葬禮辦下來,少說也要千八百兩銀子,有這錢幹點什麽不好,非要花在一個賤籍身上。”
“話不能這麽說,小釵可是定王妃的近侍,情同姐妹,有這排場並不稀奇。”
“哈哈哈,新鮮!堂堂王妃,竟然和賤籍當姐妹,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你懂什麽,這叫重情重義!別看定王暴戾瘋狂,可是你們好好想想,自從定王得勢以來,可曾欺壓過老百姓?”
“說的沒錯!定王雖暴戾,卻是整個大宋足重情義的王爺,此乃我萬民之福也。”
在一眾百姓的注視下,出殯隊伍逐漸離開街道,朝著城外而去。
趙桓專門花了二百兩銀子,從城外一個地主手裏,買下事先修建好的墓塚。
趙桓和朱璉,親自參加下葬儀式,包括城中的達官顯貴都來看熱鬧。
畢竟王爺主持侍女的葬禮,這種事兒,別說大宋,縱使放眼古今也絕無僅有,有人感歎趙桓的情義,自然也有人嘲諷不止,覺得趙桓不過是嘩眾取寵而已。
麵對周遭的指指點點,趙桓毫不在意。
畢竟小釵為王府和朱璉奉獻出了一生,若是趙桓因為小釵的卑賤身份,就無視其昔日的功勞,那未免也太混蛋了。
“開始下葬!”
隨著趙桓高亢的嗓音,回蕩在墓塚周圍,長福立刻帶人把棺木抬起,緩緩放入墓穴之中。
朱璉看著棺木一點點消失在視線裏,雖心痛無比,但對於趙桓的所作所為,卻充滿感激。
就算以後沒有小釵護著了,隻要王爺的心還在她身上,這世上就沒人能夠欺負她。
“王爺……謝謝你。”
從不言謝的朱璉這次卻破例了,不僅親口向趙桓表達感謝,甚至還輕輕拉住趙桓的袖子,這種舉動,擱在以往,朱璉是絕對不會做出來的。
看著這個為她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男人,朱璉早已經將趙桓視為至死不渝的夫君。
隻是生性清冷淡薄的緣故,很多事她不願意表達出來而已。
趙桓同樣注視著棺木,不動聲色的攥住朱璉微微顫抖的小手,語重心長道:“傻丫頭,跟本王永遠都不必說謝。”
“你是本王的結發妻子,本王為你赴湯蹈火乃是天經地義。”
“河蚌相爭,漁翁得利,倘若趙桓贏了,便是公相進諫有功,若是趙桓輸了,自然是身敗名裂。”
“好一個一箭雙雕,公相一出手,果然是不同凡響。”
蔡京聽了一輩子的阿諛奉承,對這些溜須拍馬自然已經免疫,不過這手驅虎吞狼之策,卻是蔡京的得意之作。
他要讓剩下的四大權相睜開眼睛好好看看,他是如何擒住趙桓這條瘋狂的潛龍。
“趙桓是嗎?老夫壓了你十年,一不留神,便讓你冒出頭來,但是想要一飛衝天,還要看老夫答不答應!”
同一時間,後宮西花廳,趙佶和顯肅皇後結伴漫步於花叢之中,顯得極為恩愛和諧。
香蘭不緊不慢的跟在後麵,心卻已經提到了嗓子眼,隻因她聽說趙桓因為一個小小侍女,血洗了朱家。
那朱家可是欽成皇後的族人,若因此觸怒聖顏,隻怕是有趙桓好果子吃。
趙佶在池塘邊站定,背著手,雲淡風輕的提起朱家一事。
“今日定王在朱家可是鬧出不小的動靜,皇後可曾聽說?”
顯肅皇後眉眼帶笑,柔聲回應:“那孩子哪天鬧出的動靜不小?”
“大宋這麽多皇子王爺,當初此子最是能幹,才被封為知易州事幾天,就接管了易州,換做其他王爺,恐怕沒有這個本事。”
“嗬嗬,脾氣是傲了點,但畢竟是陛下的兒子,子承父業,與陛下當年威嚴無二。”
顯肅皇後這番話,既表明了對趙桓的器重,同時又安撫了趙佶。
趙佶的眼神果然緩和了不少:“話雖如此,但朱家畢竟是欽成皇後的族人,朕也要念及舊情。”
“不過好在,今日之事,皆是朱家的家務事,定王更是朱家的女婿,家法處置謀權篡位的賊子,朕確實不便插手。”
“但憑此事,朕倒是並不排斥定王的做法。”
趙佶畢竟是一國之君,打心眼裏痛恨謀權篡位的狗東西,若是恣意縱容,朱家發生的事,豈不是有朝一日會發生到趙佶的頭上?
因此趙佶對朱伯平之死,非但沒有半點氣憤,反倒暗暗稱快。
“朱家的事,由朱家自己解決,倒是今日公相進言,既然定王已經接管易州,那麽平定常勝叛軍,也算是順水推舟。”
“朕知道定王打算在易州阻擊金兵,壓力甚大,可誰讓昌盛叛軍在定王的轄內?朕也無可奈何。”
限速皇後心頭一沉,常勝軍與遼國和金兵早已串通一氣,就連朝廷數次派兵圍剿都無功而返。
趙桓雖然已經接管易州,但畢竟是初來乍到,根基不穩。
無論是內政還是外敵,都足夠趙桓頭疼一陣,現在又要剿滅實力遠勝於趙桓的常勝軍,這不是把趙桓往絕路上逼嗎?
可這畢竟是陛下的決定,顯肅皇後就算再得勢,也不能跟陛下唱反調。
她隻能幽幽輕歎一聲,希望趙桓能夠咬牙渡過這一關,除了在心裏為趙桓祈福之外,她其實能做的非常有限。
三日之後,小釵下葬,整個汴京又是一陣轟動。
像小釵這樣的賤籍,就算用命如草芥來形容,也一點都不為過。
隨便找張草席卷一下,扔到荒野也就是了。
可是小釵的排場,卻不亞於官邸千金,哀樂隊吹吹打打的聲音,不斷回蕩在汴京城,浩浩蕩蕩的送葬隊足足綿延了近百米。
百姓們覺得新鮮,都跑到街上看熱鬧,眾人七嘴八舌,議論不休。
“瞧瞧這排場,就算是真正的官邸千金,也比不上吧?”
“那是,你也不想想這可是王府的侍女,而且還是整個汴京最護犢子的定王府。”
“嗬嗬,真是有錢燒的,這場葬禮辦下來,少說也要千八百兩銀子,有這錢幹點什麽不好,非要花在一個賤籍身上。”
“話不能這麽說,小釵可是定王妃的近侍,情同姐妹,有這排場並不稀奇。”
“哈哈哈,新鮮!堂堂王妃,竟然和賤籍當姐妹,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你懂什麽,這叫重情重義!別看定王暴戾瘋狂,可是你們好好想想,自從定王得勢以來,可曾欺壓過老百姓?”
“說的沒錯!定王雖暴戾,卻是整個大宋足重情義的王爺,此乃我萬民之福也。”
在一眾百姓的注視下,出殯隊伍逐漸離開街道,朝著城外而去。
趙桓專門花了二百兩銀子,從城外一個地主手裏,買下事先修建好的墓塚。
趙桓和朱璉,親自參加下葬儀式,包括城中的達官顯貴都來看熱鬧。
畢竟王爺主持侍女的葬禮,這種事兒,別說大宋,縱使放眼古今也絕無僅有,有人感歎趙桓的情義,自然也有人嘲諷不止,覺得趙桓不過是嘩眾取寵而已。
麵對周遭的指指點點,趙桓毫不在意。
畢竟小釵為王府和朱璉奉獻出了一生,若是趙桓因為小釵的卑賤身份,就無視其昔日的功勞,那未免也太混蛋了。
“開始下葬!”
隨著趙桓高亢的嗓音,回蕩在墓塚周圍,長福立刻帶人把棺木抬起,緩緩放入墓穴之中。
朱璉看著棺木一點點消失在視線裏,雖心痛無比,但對於趙桓的所作所為,卻充滿感激。
就算以後沒有小釵護著了,隻要王爺的心還在她身上,這世上就沒人能夠欺負她。
“王爺……謝謝你。”
從不言謝的朱璉這次卻破例了,不僅親口向趙桓表達感謝,甚至還輕輕拉住趙桓的袖子,這種舉動,擱在以往,朱璉是絕對不會做出來的。
看著這個為她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男人,朱璉早已經將趙桓視為至死不渝的夫君。
隻是生性清冷淡薄的緣故,很多事她不願意表達出來而已。
趙桓同樣注視著棺木,不動聲色的攥住朱璉微微顫抖的小手,語重心長道:“傻丫頭,跟本王永遠都不必說謝。”
“你是本王的結發妻子,本王為你赴湯蹈火乃是天經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