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易華向掌教匯報完,又匆匆趕向長安。
如今的長安,居住著八萬多人,但它已經是中華地界第三大人口城市,僅次於燕京和洛陽。
燕京人口據稱超過了十萬,洛陽也接近了十萬。
這些天,長安熱鬧極了。
武林各派但凡有些地位的門派,都有人來到了長安,要不是掌門帶隊,要不是副掌門帶隊,隨行幾個到幾十不等,林林總總,超過千人。
林易華風馳電摯,不過兩刻鍾就進入了長安,幾個縱躍,來到了秦王府。
數十個太華易字輩精英弟子,正在秦王府緊張和各派來人磋商盟約條文。
三派聯盟,曾預想到了會引起各派的注意,也因為太華教的爭取,更因為地理上麵的優勢,把會談地點選在了長安,方便接觸各派。
也因此,太華教不知不覺中,就慢慢主導了這次盟約的進程。
昆侖和峨眉,都沒有想到,太華教會通過這個盟約,提出這麽許多的條文,一時間摸不著頭腦,隻能跟著太華教的腳步走。
各派的勢力範圍劃分,這是大事,但不是唯一的大事。
太華教提出,統一各派的名稱等級。
如在長安盟中,擁有最大權利的幾個門派,統一稱‘教’或‘宗’,他們擁有在長安盟中最重要的投票權,能決定事務若幹……
次一級的二十幾個門派,則隻能稱‘派’,擁有權利若幹……
再次一級的稱‘門’……
最低一級的稱‘幫’……
各‘教’‘派’‘門’‘幫’數量如何,何等資格才能擁有這些稱號?如何晉級?相互間如何管理?有什麽義務和權利等等,都一一提了建議出來。
各派一開始都不太願意搭理,你長安盟承認不承認,我都是這幫這派,難道我取個名,你也要幹涉?
可隨著太華教把這些這些權利義務的條款一一擺出來,所有人的臉色都變了。
這哪是改個名這麽簡單呀!
這特麽的是分封諸侯!
這盟約一簽,不但地盤確定了,大義名份也有了,至少百十年內,沒人能威脅到自己門派的利益了。
不行,這得拚命爭取!
於是,各派又把太華教列出的條文一條條扳扯開了,哪條合理,哪條不合理,每天都在爭吵,脾氣暴躁的,約著晚上活動活動筋骨。
這邊沒有扳扯完,一個斯斯文文的太華教弟子,又拉著各派弟子說太華教的難處,希望各派對太華教珍寶閣的生意多多支持,承認並保護太華金幣的流通使用,杜絕假錢危害雲雲。
許多門派也不太在意,幾句好話出來,拍胸膛就應承了下來,不就是用太華金錢麽,木有問題,沒錢用的苦,大家已經嚐夠了,多謝太華教送來了方便。
可這好事終究在少林派武當派麵前被攔了下來。
這些大派太明白錢的好處了,都提出入股珍寶閣,才能讓太華金錢在其勢力範圍內流通。
古樂無法,請示了太華堂後,開始與各大派扯股份的分配。
叢不棄又提出大家統一境界名稱,定期交流功法,共同獎勵創造新功法的有德之士雲雲。
各派被太華教弄得一驚一乍,都不敢輕視太華教的提議,又派出人慢慢細談。
各派勢力範圍內實行的基本律法問題。
各城鎮的管理架構問題。
各城鎮間的交通問題。
各勢力間的人員流通問題
中華一致對外原則。
外族的處理原則問題。
……
一個個了不得的事務被太華堂弟子提了出來,各派代表都傻眼了。
大門大派的代表都趕緊派人回去,招來更多的門人參與研究討論。
小門小派都茫然了……
我是誰?我在哪裏?我在幹什麽?
短暫的茫然後,他們就很自然緊跟在他們要好的大派後麵,每天派人去打聽各項事務的談判進度,新條文如何確定,對他們有哪些好處或壞處。
太華教自然占盡了地主優勢,安排弟子對各條文進度每天進行講解,越來越多的門派,也都把自己的意見通過太華教的口表達出來。
最後,能派出門人弟子,參與到所有盟約條文談判的,也不過七個門派。
太華,日月,少林,武當,天柱,昆侖,峨眉。
如無意外,這七個門派,將成為長安盟的七大教,或七大宗,他們將決定中華地界的所有事務。
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條文被各派共同認同,通過各種渠道流傳出來,長安的氣氛就變得越來越熱烈。
大家都知道,中華幾千年的傳統,隨著世界大變,已經變得不合時宜了,如今,在這個千古神都,一個新的道統,正在一步步鑄就起來。
中華地界的亂象,必定會隨著這次盟會,得到徹底的整治。
一個嶄新的秩序體係,正在慢慢建立。
在這個新的、擁有無限未來的秩序體係裏麵,這裏的所有人,都是受益者。
他們或將開創一個新的門派,或將管理一府一島,最最基本的,也能創立一個擁有巨大領地的家族。
不單止各派來人如此想,就是長安城的數萬民眾也是這樣想。
局勢如此,大勢如此!
誰也不能阻攔!
大明到了中葉,人口已逾萬萬,士紳大量兼並土地,奉養宗室耗資巨大,商稅零落,農稅不堪重負,流民日眾。
許多問題都顯現了出來,最大的表像,就是朝廷越來越羸弱,國力越來越差。
許多有識之士,已經在尋求改良弊政,重振朝綱。
這樣的思想,也影響著一部分武林人士。
不想這世界陡然大變,漢民十不存一,以前的那些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幸存者們發現,漢民人口雖然少了九成,但大家擁有的力量,反而大大增強。
最普通的個人,力量都得到數十倍的增強,稍稍學習一門武功,就能一縱數丈,力能扛鼎。
武林各派這幾年都在清理自己的勢力範圍,救助民眾,等這一階段完成後,大家就發現了大問題。
前期越是熱心救助民眾的幫派,握有的力量,就越強大!
一流門派暫且不說,就說遼東鐵劍門這種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性幫派。
大變前,門人弟子不過數百,老老實實窩在遼東,做著皮貨生意,也不敢太得罪官府,更不敢觸碰邊軍勢力。
可一場大變,遼東鐵劍門活了兩百多人下來,個個實力大進,不遜色以前的一流高手,又收攏民眾救助百姓,在遼東管著五六萬人。
這遼東鐵劍門門主一停下來,略一統計,自己也嚇了一跳。
他屬下雖隻有五六萬人,可隨便一扒拉吼一嗓子,就可以拉出一支上萬人的軍隊。
還都是由能揮舞數十斤大刀、個人廝殺能力均堪比軍中悍將的軍士組成的軍隊。
這樣一股力量,摧城拔寨不過小事,破滅一邦一國都不再話下。
既然擁有如此力量,怎能不建功立業一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樣的心思,不單止他一人,各派掌門都有。
然後大家縱目四顧,就發現了更加恐怖的事。
幾個大派,屬下民眾數以十萬、百萬計,一盆冰水兜頭澆下,讓眾多中下門派,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他們力量強大,人家各大派的力量,更是強大到突破天際了。
怎麽辦?
各大派很快就會對他們下手,他們剛擁有前所未有的力量,還沒來得及享用,滅亡的警鍾就已經開始長鳴,倒計時開始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女人。
世界大變,能挺過來的女人遠遠少於男人,甚至許多地方,女人連男人數量的一半都不到。
短時間內,惡劣的生存環境威脅著所有人,大家為了活命,也因為大難激發起了心中的良知,拚命幹活,救治各地民眾。
可一旦安定下來,這個問題就擺在了所有勢力首領的麵前,擺在了所有男人的麵前。
女人不夠!
沒有女人,如何能保證血脈的繁衍?
沒有女人,如何能保證勢力的延續?
這時,昆侖的外擴讓大家看到了新的希望。
果然,長安盟的一係列舉動,都引導著各派所擁有的巨大力量,向著外麵傾瀉。
所有人都知道為什麽,但誰都沒有說。
大家爭搶著一個個傳說中的蠻夷小國,討論著一個個島嶼的歸屬,手指在地圖上挪動一分,也許就解決了一個小門派的所有後顧之憂。
到了這時,大家才鬆了口氣。
大家都知道了,自己所屬的勢力得以保存了下來。
傳承得到了保證,血脈得以延續。
大家都不是傻瓜,仔細一想,也都明白了這裏麵,誰在發揮最大的作用。
所以,對太華教占據的偌大地界,幾乎沒有哪個門派真正反對,意思意思,也就通過了。
即便盟約還沒簽訂,大家也都承認,從此之後,太行山往西直到西域,漢中往北到北海以北,盡歸太華所有。
具體有多大,大家並沒有具體的認知。
隻有林易華等少數人知道個大概,至少縱橫六千裏。
也許還不止……
如今的長安,居住著八萬多人,但它已經是中華地界第三大人口城市,僅次於燕京和洛陽。
燕京人口據稱超過了十萬,洛陽也接近了十萬。
這些天,長安熱鬧極了。
武林各派但凡有些地位的門派,都有人來到了長安,要不是掌門帶隊,要不是副掌門帶隊,隨行幾個到幾十不等,林林總總,超過千人。
林易華風馳電摯,不過兩刻鍾就進入了長安,幾個縱躍,來到了秦王府。
數十個太華易字輩精英弟子,正在秦王府緊張和各派來人磋商盟約條文。
三派聯盟,曾預想到了會引起各派的注意,也因為太華教的爭取,更因為地理上麵的優勢,把會談地點選在了長安,方便接觸各派。
也因此,太華教不知不覺中,就慢慢主導了這次盟約的進程。
昆侖和峨眉,都沒有想到,太華教會通過這個盟約,提出這麽許多的條文,一時間摸不著頭腦,隻能跟著太華教的腳步走。
各派的勢力範圍劃分,這是大事,但不是唯一的大事。
太華教提出,統一各派的名稱等級。
如在長安盟中,擁有最大權利的幾個門派,統一稱‘教’或‘宗’,他們擁有在長安盟中最重要的投票權,能決定事務若幹……
次一級的二十幾個門派,則隻能稱‘派’,擁有權利若幹……
再次一級的稱‘門’……
最低一級的稱‘幫’……
各‘教’‘派’‘門’‘幫’數量如何,何等資格才能擁有這些稱號?如何晉級?相互間如何管理?有什麽義務和權利等等,都一一提了建議出來。
各派一開始都不太願意搭理,你長安盟承認不承認,我都是這幫這派,難道我取個名,你也要幹涉?
可隨著太華教把這些這些權利義務的條款一一擺出來,所有人的臉色都變了。
這哪是改個名這麽簡單呀!
這特麽的是分封諸侯!
這盟約一簽,不但地盤確定了,大義名份也有了,至少百十年內,沒人能威脅到自己門派的利益了。
不行,這得拚命爭取!
於是,各派又把太華教列出的條文一條條扳扯開了,哪條合理,哪條不合理,每天都在爭吵,脾氣暴躁的,約著晚上活動活動筋骨。
這邊沒有扳扯完,一個斯斯文文的太華教弟子,又拉著各派弟子說太華教的難處,希望各派對太華教珍寶閣的生意多多支持,承認並保護太華金幣的流通使用,杜絕假錢危害雲雲。
許多門派也不太在意,幾句好話出來,拍胸膛就應承了下來,不就是用太華金錢麽,木有問題,沒錢用的苦,大家已經嚐夠了,多謝太華教送來了方便。
可這好事終究在少林派武當派麵前被攔了下來。
這些大派太明白錢的好處了,都提出入股珍寶閣,才能讓太華金錢在其勢力範圍內流通。
古樂無法,請示了太華堂後,開始與各大派扯股份的分配。
叢不棄又提出大家統一境界名稱,定期交流功法,共同獎勵創造新功法的有德之士雲雲。
各派被太華教弄得一驚一乍,都不敢輕視太華教的提議,又派出人慢慢細談。
各派勢力範圍內實行的基本律法問題。
各城鎮的管理架構問題。
各城鎮間的交通問題。
各勢力間的人員流通問題
中華一致對外原則。
外族的處理原則問題。
……
一個個了不得的事務被太華堂弟子提了出來,各派代表都傻眼了。
大門大派的代表都趕緊派人回去,招來更多的門人參與研究討論。
小門小派都茫然了……
我是誰?我在哪裏?我在幹什麽?
短暫的茫然後,他們就很自然緊跟在他們要好的大派後麵,每天派人去打聽各項事務的談判進度,新條文如何確定,對他們有哪些好處或壞處。
太華教自然占盡了地主優勢,安排弟子對各條文進度每天進行講解,越來越多的門派,也都把自己的意見通過太華教的口表達出來。
最後,能派出門人弟子,參與到所有盟約條文談判的,也不過七個門派。
太華,日月,少林,武當,天柱,昆侖,峨眉。
如無意外,這七個門派,將成為長安盟的七大教,或七大宗,他們將決定中華地界的所有事務。
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條文被各派共同認同,通過各種渠道流傳出來,長安的氣氛就變得越來越熱烈。
大家都知道,中華幾千年的傳統,隨著世界大變,已經變得不合時宜了,如今,在這個千古神都,一個新的道統,正在一步步鑄就起來。
中華地界的亂象,必定會隨著這次盟會,得到徹底的整治。
一個嶄新的秩序體係,正在慢慢建立。
在這個新的、擁有無限未來的秩序體係裏麵,這裏的所有人,都是受益者。
他們或將開創一個新的門派,或將管理一府一島,最最基本的,也能創立一個擁有巨大領地的家族。
不單止各派來人如此想,就是長安城的數萬民眾也是這樣想。
局勢如此,大勢如此!
誰也不能阻攔!
大明到了中葉,人口已逾萬萬,士紳大量兼並土地,奉養宗室耗資巨大,商稅零落,農稅不堪重負,流民日眾。
許多問題都顯現了出來,最大的表像,就是朝廷越來越羸弱,國力越來越差。
許多有識之士,已經在尋求改良弊政,重振朝綱。
這樣的思想,也影響著一部分武林人士。
不想這世界陡然大變,漢民十不存一,以前的那些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幸存者們發現,漢民人口雖然少了九成,但大家擁有的力量,反而大大增強。
最普通的個人,力量都得到數十倍的增強,稍稍學習一門武功,就能一縱數丈,力能扛鼎。
武林各派這幾年都在清理自己的勢力範圍,救助民眾,等這一階段完成後,大家就發現了大問題。
前期越是熱心救助民眾的幫派,握有的力量,就越強大!
一流門派暫且不說,就說遼東鐵劍門這種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性幫派。
大變前,門人弟子不過數百,老老實實窩在遼東,做著皮貨生意,也不敢太得罪官府,更不敢觸碰邊軍勢力。
可一場大變,遼東鐵劍門活了兩百多人下來,個個實力大進,不遜色以前的一流高手,又收攏民眾救助百姓,在遼東管著五六萬人。
這遼東鐵劍門門主一停下來,略一統計,自己也嚇了一跳。
他屬下雖隻有五六萬人,可隨便一扒拉吼一嗓子,就可以拉出一支上萬人的軍隊。
還都是由能揮舞數十斤大刀、個人廝殺能力均堪比軍中悍將的軍士組成的軍隊。
這樣一股力量,摧城拔寨不過小事,破滅一邦一國都不再話下。
既然擁有如此力量,怎能不建功立業一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樣的心思,不單止他一人,各派掌門都有。
然後大家縱目四顧,就發現了更加恐怖的事。
幾個大派,屬下民眾數以十萬、百萬計,一盆冰水兜頭澆下,讓眾多中下門派,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他們力量強大,人家各大派的力量,更是強大到突破天際了。
怎麽辦?
各大派很快就會對他們下手,他們剛擁有前所未有的力量,還沒來得及享用,滅亡的警鍾就已經開始長鳴,倒計時開始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女人。
世界大變,能挺過來的女人遠遠少於男人,甚至許多地方,女人連男人數量的一半都不到。
短時間內,惡劣的生存環境威脅著所有人,大家為了活命,也因為大難激發起了心中的良知,拚命幹活,救治各地民眾。
可一旦安定下來,這個問題就擺在了所有勢力首領的麵前,擺在了所有男人的麵前。
女人不夠!
沒有女人,如何能保證血脈的繁衍?
沒有女人,如何能保證勢力的延續?
這時,昆侖的外擴讓大家看到了新的希望。
果然,長安盟的一係列舉動,都引導著各派所擁有的巨大力量,向著外麵傾瀉。
所有人都知道為什麽,但誰都沒有說。
大家爭搶著一個個傳說中的蠻夷小國,討論著一個個島嶼的歸屬,手指在地圖上挪動一分,也許就解決了一個小門派的所有後顧之憂。
到了這時,大家才鬆了口氣。
大家都知道了,自己所屬的勢力得以保存了下來。
傳承得到了保證,血脈得以延續。
大家都不是傻瓜,仔細一想,也都明白了這裏麵,誰在發揮最大的作用。
所以,對太華教占據的偌大地界,幾乎沒有哪個門派真正反對,意思意思,也就通過了。
即便盟約還沒簽訂,大家也都承認,從此之後,太行山往西直到西域,漢中往北到北海以北,盡歸太華所有。
具體有多大,大家並沒有具體的認知。
隻有林易華等少數人知道個大概,至少縱橫六千裏。
也許還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