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十分,太陽落山之後的餘熱似乎比白天還猛烈,大地像是一個大蒸籠,把人悶的透不過氣來。滕王爺坐在書房,半閉著眼睛,兩道濃眉緊鎖,琢磨著明日祭祖的的事。身旁的小童,用力的搖著蒲扇,汗如雨下滴滴答答的落在青石地磚上。
滕王爺六十多歲,四方臉有如刀削般棱角分明,兩道蠶眉濃密黑粗,一眼望去便令人心生敬畏。
書房門吱扭扭輕輕一響,老王爺眯著眼掃了一下,見是耿海路,知道有事,慢慢起身,道:“海路,都忙活的差不多了吧?”
“回老爺,除了牛家的祭祀之物還沒籌辦,其他的都備齊了。”
雖然滕王爺視耿海路如同自家人,可是耿海路依然小心翼翼,該有的禮數從不怠慢,也正因為這份衷心,滕王爺對他十分倚重。
“牛家的事,辦的時候多加小心。然後我琢磨了,這麽多人想瞞應該很難。對外放出風去,就說你的家人投奔到府裏了,這樣能少一些麻煩。”
耿海路遲疑了片刻,心中一沉,他自兒時便家破人亡,孤獨一生,立誓不報家仇,永生不娶,所以雖然一把年紀,卻上無老,下無小,孤家寡人一個。提到親人,他不由得感慨良久,淚眼婆娑。
滕王爺知道耿海路的心事,起身到了他身邊,輕拍耿海路的肩膀道:“難為你了。”
“王爺那裏話,我是想,我要是能有這麽多親人該多好!”
滕王爺笑道:“這還不簡單,我讓陳氏收你做個義子不就是了?”
“這……”耿海路沒想到王爺會突然想到這個,心中琢磨,定是為了掩人耳目的權宜之計,於是爽快的應道:“求之不得!”
兩人正在說話,外麵一串急匆匆的腳步聲,緊接著門外有個奴才低聲道:“稟主子,高八鬥求見!”
高八鬥是文曲鎮方圓百裏的大富豪,甚至整個關外也鮮有人可以與之比肩。
高氏家族始祖高守信康熙十一年生於山東登州府朱吳鎮高家村,高家村的大部分土地都是鹽堿地,每年開春,這裏總是赤地千裏。康熙五十三和五十四年尤為嚴重,農民幾乎是顆粒無收。由於生活貧困潦倒,無奈之下,三十二歲的高守信決定離家“闖關東”。
“關外有黃金、有沃土、有人參、有貂皮。”這話讓高守信聽著,實在誘惑。
於是,七大姑八大姨湊了一筆路費,找到了一條漁船,準備從海路前往關外。
出海前,高守信並不知道麵臨的將是一場生死冒險,大海是無情的,海浪隨時可以把船掀翻在海裏,甚至隻是一次普通的季風變換,也可能讓高守信永遠無法到達關外。
但他已經抱定了必去的信念,幾次乞求船老大,“即便死也值了,隻要把我們送到關外。”船老大被感動了,答應下來。
康熙五十四年,一家人從登州府出發,在一個夜深風高的黑夜,他們悄悄地駛離了登州府碼頭。
命大的高守信平安抵達了大海的北麵——旅順口。
當他饑寒交迫地踏上旅順口的沙灘時,他們有了一個新的稱謂——“海南丟”(在山東省的膠東一帶,人們把坐船去關外謀生的叫做“上海北”;而在大連,人們把通過海路“闖關東”的人稱為“海南丟”)。
高守信茫然不知所措的向前走,尋找棲身之所。
由於長時間的跋涉,高守信的鞋很快就破了,當時也沒有條件補鞋修鞋,隻好赤腳前進。
餓了,就在附近的地裏找點生玉米啃幾口充饑;渴了,隨便找個水窪喝水。
顛沛流離的“闖關東”之路,高守信整整走了一年,卻依然居無定所,原來夢想中的滿地黃金的東北除了冰雪和寒冷,什麽也沒有。
一直走到文曲鎮,高守信實在走不動了,饑餓和寒冷將他擊倒在一戶老農的門外。好心的老農救了他,他心存感激,於是留在了文曲鎮。
勤勞的高守信當過貨郎,每天都要走街串巷,賣些針頭線腦,以維持生計。冬天就去江邊給人拉犁耙。
所謂的拉犁耙,是東北一種特殊的雪橇,人坐在上麵,由拉犁耙的人把雪橇從河邊的這一頭拉到對岸。
這是一種特別消耗體力的工作,高守信基本天不亮就走了,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才回家,卻掙不了多少錢。
為了活下去,高守信甚至還打過有錢人的“主意”。
每逢初一、十五,有錢人就會在河裏放一些荷燈,燈上有不少吃的。高守信就趁著天黑,悄悄下河撈荷燈,把荷燈裏的食物拿回家。
有幾次,高守信叫人逮個正著,打得遍體鱗傷。
生活艱難,可是高守信頑強的活了下來,開荒、種地、生孩子,高守信生了5個兒子和10多個孫子,一個大戶人家就這樣形成了。
到了第六代高紹敬當家,他組織一行高家子弟將關外的人參貂皮鹿茸等物資運往山東老家販賣,接著將山東的鹽及海產品運回關外。
高紹敬為後來高家的崛起和富強奠定了夯實的物質基礎。
時間軸轉到清朝嘉慶年間,當時正是鎮壓白蓮教之際,高家不惜代價賄賂京城官員,握住了長達20年關於布匹、創傷藥和糧食等軍需品訂單,從此,高氏家族成為了名揚四海的大家族,尤其在關外富甲一方。
高氏家族的興盛不衰有很多因素:勾結官吏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他們家族特有的治家理念和經商之道。在高家莊園內有塊高紹敬寫下“留餘”二字的矩形匾相,匾上有七十四個字,正文為:“留耕道人四留銘雲,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高景逸所雲,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
留餘”匾在第九代族人手中變了模樣,將矩形轉角處改成流水線,左上角和右下角各有一缺口形成一個對角呼應,左上角缺口的寓意是“上對皇天留餘,對朝廷留餘”,右下角缺口的寓意是“下對百姓留餘,對子孫留餘”。
正是這種做事一定要留有餘地、獨贏不如眾贏的理念,讓高家在文曲鎮繁衍生息,祖孫十代皆富豪,200年興盛不衰。
到了光緒二十七年,高八鬥成了高家的當家人,他的父親高汝城感慨高家曆代隻埋頭經商,沒有出達官貴人,於是給兒子取名高八鬥,寓意才高八鬥,又不惜重金聘請名師,教授高八鬥。
光緒十三年,高家重金賄賂考官,給高八鬥弄了個舉人,高家上下歡呼雀躍,熱鬧了好一陣。可是,高汝城沒有想到,這個他寄予厚望的高家接班人後來葬送了高家兩百多年的家族輝煌。
高八鬥從小嬌生慣養,揮金如土,當家後不久,就忘了老祖宗的家訓,開始“大興土木”——利用祖上留下的大片土地建成以龍窩溝、南大院和寨上區等二十多處建築群落,這一大莊園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當家人如此,家族子弟更是不思進取整天坐吃山空,家族子弟有多達三十號人吸鴉片。
高八鬥漸漸的也染上了鴉片,愛不釋手,索性幹起了煙土生意,“八鬥凍土”一度成為京城達官貴人的座上客,高家因此財源滾滾。
高八鬥更加嬌縱奢淫,揮霍無度。在文曲鎮他儼然成了一名土皇帝,連保安軍對高家也是畢恭畢敬。
滕王爺六十多歲,四方臉有如刀削般棱角分明,兩道蠶眉濃密黑粗,一眼望去便令人心生敬畏。
書房門吱扭扭輕輕一響,老王爺眯著眼掃了一下,見是耿海路,知道有事,慢慢起身,道:“海路,都忙活的差不多了吧?”
“回老爺,除了牛家的祭祀之物還沒籌辦,其他的都備齊了。”
雖然滕王爺視耿海路如同自家人,可是耿海路依然小心翼翼,該有的禮數從不怠慢,也正因為這份衷心,滕王爺對他十分倚重。
“牛家的事,辦的時候多加小心。然後我琢磨了,這麽多人想瞞應該很難。對外放出風去,就說你的家人投奔到府裏了,這樣能少一些麻煩。”
耿海路遲疑了片刻,心中一沉,他自兒時便家破人亡,孤獨一生,立誓不報家仇,永生不娶,所以雖然一把年紀,卻上無老,下無小,孤家寡人一個。提到親人,他不由得感慨良久,淚眼婆娑。
滕王爺知道耿海路的心事,起身到了他身邊,輕拍耿海路的肩膀道:“難為你了。”
“王爺那裏話,我是想,我要是能有這麽多親人該多好!”
滕王爺笑道:“這還不簡單,我讓陳氏收你做個義子不就是了?”
“這……”耿海路沒想到王爺會突然想到這個,心中琢磨,定是為了掩人耳目的權宜之計,於是爽快的應道:“求之不得!”
兩人正在說話,外麵一串急匆匆的腳步聲,緊接著門外有個奴才低聲道:“稟主子,高八鬥求見!”
高八鬥是文曲鎮方圓百裏的大富豪,甚至整個關外也鮮有人可以與之比肩。
高氏家族始祖高守信康熙十一年生於山東登州府朱吳鎮高家村,高家村的大部分土地都是鹽堿地,每年開春,這裏總是赤地千裏。康熙五十三和五十四年尤為嚴重,農民幾乎是顆粒無收。由於生活貧困潦倒,無奈之下,三十二歲的高守信決定離家“闖關東”。
“關外有黃金、有沃土、有人參、有貂皮。”這話讓高守信聽著,實在誘惑。
於是,七大姑八大姨湊了一筆路費,找到了一條漁船,準備從海路前往關外。
出海前,高守信並不知道麵臨的將是一場生死冒險,大海是無情的,海浪隨時可以把船掀翻在海裏,甚至隻是一次普通的季風變換,也可能讓高守信永遠無法到達關外。
但他已經抱定了必去的信念,幾次乞求船老大,“即便死也值了,隻要把我們送到關外。”船老大被感動了,答應下來。
康熙五十四年,一家人從登州府出發,在一個夜深風高的黑夜,他們悄悄地駛離了登州府碼頭。
命大的高守信平安抵達了大海的北麵——旅順口。
當他饑寒交迫地踏上旅順口的沙灘時,他們有了一個新的稱謂——“海南丟”(在山東省的膠東一帶,人們把坐船去關外謀生的叫做“上海北”;而在大連,人們把通過海路“闖關東”的人稱為“海南丟”)。
高守信茫然不知所措的向前走,尋找棲身之所。
由於長時間的跋涉,高守信的鞋很快就破了,當時也沒有條件補鞋修鞋,隻好赤腳前進。
餓了,就在附近的地裏找點生玉米啃幾口充饑;渴了,隨便找個水窪喝水。
顛沛流離的“闖關東”之路,高守信整整走了一年,卻依然居無定所,原來夢想中的滿地黃金的東北除了冰雪和寒冷,什麽也沒有。
一直走到文曲鎮,高守信實在走不動了,饑餓和寒冷將他擊倒在一戶老農的門外。好心的老農救了他,他心存感激,於是留在了文曲鎮。
勤勞的高守信當過貨郎,每天都要走街串巷,賣些針頭線腦,以維持生計。冬天就去江邊給人拉犁耙。
所謂的拉犁耙,是東北一種特殊的雪橇,人坐在上麵,由拉犁耙的人把雪橇從河邊的這一頭拉到對岸。
這是一種特別消耗體力的工作,高守信基本天不亮就走了,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才回家,卻掙不了多少錢。
為了活下去,高守信甚至還打過有錢人的“主意”。
每逢初一、十五,有錢人就會在河裏放一些荷燈,燈上有不少吃的。高守信就趁著天黑,悄悄下河撈荷燈,把荷燈裏的食物拿回家。
有幾次,高守信叫人逮個正著,打得遍體鱗傷。
生活艱難,可是高守信頑強的活了下來,開荒、種地、生孩子,高守信生了5個兒子和10多個孫子,一個大戶人家就這樣形成了。
到了第六代高紹敬當家,他組織一行高家子弟將關外的人參貂皮鹿茸等物資運往山東老家販賣,接著將山東的鹽及海產品運回關外。
高紹敬為後來高家的崛起和富強奠定了夯實的物質基礎。
時間軸轉到清朝嘉慶年間,當時正是鎮壓白蓮教之際,高家不惜代價賄賂京城官員,握住了長達20年關於布匹、創傷藥和糧食等軍需品訂單,從此,高氏家族成為了名揚四海的大家族,尤其在關外富甲一方。
高氏家族的興盛不衰有很多因素:勾結官吏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他們家族特有的治家理念和經商之道。在高家莊園內有塊高紹敬寫下“留餘”二字的矩形匾相,匾上有七十四個字,正文為:“留耕道人四留銘雲,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高景逸所雲,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
留餘”匾在第九代族人手中變了模樣,將矩形轉角處改成流水線,左上角和右下角各有一缺口形成一個對角呼應,左上角缺口的寓意是“上對皇天留餘,對朝廷留餘”,右下角缺口的寓意是“下對百姓留餘,對子孫留餘”。
正是這種做事一定要留有餘地、獨贏不如眾贏的理念,讓高家在文曲鎮繁衍生息,祖孫十代皆富豪,200年興盛不衰。
到了光緒二十七年,高八鬥成了高家的當家人,他的父親高汝城感慨高家曆代隻埋頭經商,沒有出達官貴人,於是給兒子取名高八鬥,寓意才高八鬥,又不惜重金聘請名師,教授高八鬥。
光緒十三年,高家重金賄賂考官,給高八鬥弄了個舉人,高家上下歡呼雀躍,熱鬧了好一陣。可是,高汝城沒有想到,這個他寄予厚望的高家接班人後來葬送了高家兩百多年的家族輝煌。
高八鬥從小嬌生慣養,揮金如土,當家後不久,就忘了老祖宗的家訓,開始“大興土木”——利用祖上留下的大片土地建成以龍窩溝、南大院和寨上區等二十多處建築群落,這一大莊園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當家人如此,家族子弟更是不思進取整天坐吃山空,家族子弟有多達三十號人吸鴉片。
高八鬥漸漸的也染上了鴉片,愛不釋手,索性幹起了煙土生意,“八鬥凍土”一度成為京城達官貴人的座上客,高家因此財源滾滾。
高八鬥更加嬌縱奢淫,揮霍無度。在文曲鎮他儼然成了一名土皇帝,連保安軍對高家也是畢恭畢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