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乾寧二年,一支由一百多人、三艘船組成的遣唐使隊伍在難波登舟,通過瀨戶內海,從博多出發,經曆了一個多月的海上漂泊,他們最終在遼東半島登陸。
這是日本最後一批遣唐使。
此時的唐朝正是安史之亂之後,內有藩鎮割據、宦官擅權、朋黨之爭,外有回紇、吐蕃等的入侵,國勢江河日下,文風逐漸衰頹,而日本則是凡可汲取和借鑒的已大體輸入完畢,貴族們也喪失了出沒波濤追求唐文化的熱情和銳氣,而且遣唐使的派遣需要大批經費,日本政府也深感財政日益無力支付,因此此後停止了遣唐使。
最後一次遣唐使的大使叫石川道益,乃是日本的一位高僧,佛名圓仁,因其一生三次率團到訪大唐,所以天皇將最後一次遣唐使團稱為道益使團,圓仁帶人先到達了東北的渤海古國,停留了兩個月。
自大作榮建立渤海國以來,曾向後百餘次派人到訪日本,而日本的遣唐使團,幾乎每一次入唐也必經渤海國,可見兩家關係甚好。
道益使團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到達長安,受到了昭宗皇帝的熱情招待。
道益使團在長安停留了三個月後動身返回,但是留下了二十人的留學生,而圓仁和尚也留了下來。
這些日本留學生在長安呆了十年,其中最為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也就是渡邊麻一的先祖,當時官至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
唐昭宗乾寧五年,發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國。
天複元年,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打敗了劉季述,迎昭宗複位,李裕複降德王。
因當時渤海國太子大諲撰作為人質也在長安,官至右散騎常侍安南都護,加上渤海國和日本的親密關係,阿倍仲麻呂和大諲撰關係很好,兩人形影不離,研究詩歌、經書,兩人又同在異鄉,有共同的思鄉之情。
長達十年的朝夕相處,令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天佑元年,渤海國十四世王大瑋瑎病危,太子大諲撰被急召回國,圓仁借機請求回國被恩準。
於是,道益遣唐使團的留學生和大諲撰一路同行回到渤海國。因渤海國王位爭奪劇烈,圓仁及阿倍仲麻呂等留學生牽扯其中,最終大諲撰戰勝,奪得王位,又將圓仁及阿倍仲麻呂等人留在了渤海國,並賜予阿倍仲麻呂丹書鐵卷,在上京龍泉府建道益廟,供圓仁誦經念佛。
後唐同光四年,契丹大軍突然兵臨上京城下,渤海國國王臨危將大女兒交給圓仁和阿倍仲麻呂,托其帶到日本避難,以免殺身之禍,並特意派遣十三金甲軍一路護送。
圓仁和阿倍仲麻呂等人帶著渤海國長公主漂洋過海,回到日本,而渤海古國卻遭到滅頂之災,國滅城毀,消失在了曆史的塵埃中。
600多年後,建州女真崛起,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皇太極兄弟平定中原,滿族統一中國。
渡邊家族經過幾輩人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的來到中國,而渤海國國王賜給的丹書鐵卷,也算是滿族先祖相贈之物,他帶著鐵卷而來一來表示向大清帝國示好,二來希望可以長期留在中國,像先祖遣唐使一樣學習中國文化,同時渡邊還提出了一個他們的家族使命:
阿倍仲麻呂回到日本後,日夜惦記渤海國王大諲撰,後來聽說渤海國滅,連城池也被付之一炬非常痛心,於是發誓要重回中國尋找渤海國國王大諲撰的下落,即便是找到一具屍體也要將其安葬。
然而因為兩國隔海相望,山高路遠,海上波濤洶湧,而日本國內戰火連年,再加上其已是人至暮年,心有餘而力不足,阿倍仲麻呂帶著遺憾離開人世,而他的心願卻成為了渡邊家族的心願,代代相傳。
西太後對鐵卷尤為感興趣,特意下旨召見臨海錢家進呈錢氏鐵卷一同觀賞。
東太後則比較關心渡邊一行人的目的,遠渡重洋,冒著生命危險,隻為一千多年前的情誼,在白雪皚皚的東北,尋找末代渤海王的下落,聽起來猶如天方夜譚。
渡邊麻一提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線索,當年護送先祖的渤海國十三金甲軍,六百多年後幫助太祖皇帝馳騁關外,統一女真部落。
他認為,十三金甲軍是當時渤海國最勇猛,也是最忠誠的部隊,他們一定會始終追隨末代渤海王,而後來太祖皇帝能夠的到十三金甲,一定會知道末代渤海王的下落,所以他想從這一線索下手。
兩宮太後欣然允諾,大清國勢衰敗,太平天國、撚軍、苗民、回民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她們也想找到太祖皇帝的十三金甲軍,重振大清國威。於是,渡邊麻一帶著聖旨踏入關外,尋找十三金甲和末代渤海王的下落。
同治八年,侵略者們的鐵船火炮,在中華的大地上撕開了一道又一道傷口,然後拉走了整船的黃金白銀,以及象征著財文明的曆史文物,大清帝國內憂外患,疲於奔命。
西太後惆悵中想起渡邊麻一,雖然十三金甲隻是一個傳說,但是對於慈禧太後來說,總還算是一個期盼,加之日本帝國也屢屢加入列強的行列,慈禧太後有意通過渡邊麻一緩解清政府與日本帝國的矛盾,於是,一道聖旨發往了關外將渡邊麻一召回京城。
那是一個春夏之交的下午,渡邊麻一跟在大內總管安德海的身後,從午門走進紫禁城。
10米高的城牆上聳立著五座崇樓,樓頂飛簷翅起,從上麵看就象五隻展翅欲飛的鳳凰,雄偉壯觀。
紅色高大的宮牆向外散發著古代皇權的威嚴,形態各異的的走獸靜靜地站在宮殿的飛簷上,一切都是那麽地肅穆。
城樓上雕刻著許多美妙的紋飾,一條巨龍雕刻得栩栩如生。隻見它雙眼如電目視前方,張牙舞爪翻騰著,身邊被雲霧所環繞,仿佛要騰空而起,為巍峨矗立的宮殿平添一分動感。
這精致的龍紋便是皇權的象征,也隻有紫禁城,這諾大的皇宮才能用金燦燦的龍騰裝飾。
這是日本最後一批遣唐使。
此時的唐朝正是安史之亂之後,內有藩鎮割據、宦官擅權、朋黨之爭,外有回紇、吐蕃等的入侵,國勢江河日下,文風逐漸衰頹,而日本則是凡可汲取和借鑒的已大體輸入完畢,貴族們也喪失了出沒波濤追求唐文化的熱情和銳氣,而且遣唐使的派遣需要大批經費,日本政府也深感財政日益無力支付,因此此後停止了遣唐使。
最後一次遣唐使的大使叫石川道益,乃是日本的一位高僧,佛名圓仁,因其一生三次率團到訪大唐,所以天皇將最後一次遣唐使團稱為道益使團,圓仁帶人先到達了東北的渤海古國,停留了兩個月。
自大作榮建立渤海國以來,曾向後百餘次派人到訪日本,而日本的遣唐使團,幾乎每一次入唐也必經渤海國,可見兩家關係甚好。
道益使團於唐昭宗乾寧二年到達長安,受到了昭宗皇帝的熱情招待。
道益使團在長安停留了三個月後動身返回,但是留下了二十人的留學生,而圓仁和尚也留了下來。
這些日本留學生在長安呆了十年,其中最為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也就是渡邊麻一的先祖,當時官至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
唐昭宗乾寧五年,發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國。
天複元年,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打敗了劉季述,迎昭宗複位,李裕複降德王。
因當時渤海國太子大諲撰作為人質也在長安,官至右散騎常侍安南都護,加上渤海國和日本的親密關係,阿倍仲麻呂和大諲撰關係很好,兩人形影不離,研究詩歌、經書,兩人又同在異鄉,有共同的思鄉之情。
長達十年的朝夕相處,令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天佑元年,渤海國十四世王大瑋瑎病危,太子大諲撰被急召回國,圓仁借機請求回國被恩準。
於是,道益遣唐使團的留學生和大諲撰一路同行回到渤海國。因渤海國王位爭奪劇烈,圓仁及阿倍仲麻呂等留學生牽扯其中,最終大諲撰戰勝,奪得王位,又將圓仁及阿倍仲麻呂等人留在了渤海國,並賜予阿倍仲麻呂丹書鐵卷,在上京龍泉府建道益廟,供圓仁誦經念佛。
後唐同光四年,契丹大軍突然兵臨上京城下,渤海國國王臨危將大女兒交給圓仁和阿倍仲麻呂,托其帶到日本避難,以免殺身之禍,並特意派遣十三金甲軍一路護送。
圓仁和阿倍仲麻呂等人帶著渤海國長公主漂洋過海,回到日本,而渤海古國卻遭到滅頂之災,國滅城毀,消失在了曆史的塵埃中。
600多年後,建州女真崛起,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皇太極兄弟平定中原,滿族統一中國。
渡邊家族經過幾輩人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的來到中國,而渤海國國王賜給的丹書鐵卷,也算是滿族先祖相贈之物,他帶著鐵卷而來一來表示向大清帝國示好,二來希望可以長期留在中國,像先祖遣唐使一樣學習中國文化,同時渡邊還提出了一個他們的家族使命:
阿倍仲麻呂回到日本後,日夜惦記渤海國王大諲撰,後來聽說渤海國滅,連城池也被付之一炬非常痛心,於是發誓要重回中國尋找渤海國國王大諲撰的下落,即便是找到一具屍體也要將其安葬。
然而因為兩國隔海相望,山高路遠,海上波濤洶湧,而日本國內戰火連年,再加上其已是人至暮年,心有餘而力不足,阿倍仲麻呂帶著遺憾離開人世,而他的心願卻成為了渡邊家族的心願,代代相傳。
西太後對鐵卷尤為感興趣,特意下旨召見臨海錢家進呈錢氏鐵卷一同觀賞。
東太後則比較關心渡邊一行人的目的,遠渡重洋,冒著生命危險,隻為一千多年前的情誼,在白雪皚皚的東北,尋找末代渤海王的下落,聽起來猶如天方夜譚。
渡邊麻一提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線索,當年護送先祖的渤海國十三金甲軍,六百多年後幫助太祖皇帝馳騁關外,統一女真部落。
他認為,十三金甲軍是當時渤海國最勇猛,也是最忠誠的部隊,他們一定會始終追隨末代渤海王,而後來太祖皇帝能夠的到十三金甲,一定會知道末代渤海王的下落,所以他想從這一線索下手。
兩宮太後欣然允諾,大清國勢衰敗,太平天國、撚軍、苗民、回民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她們也想找到太祖皇帝的十三金甲軍,重振大清國威。於是,渡邊麻一帶著聖旨踏入關外,尋找十三金甲和末代渤海王的下落。
同治八年,侵略者們的鐵船火炮,在中華的大地上撕開了一道又一道傷口,然後拉走了整船的黃金白銀,以及象征著財文明的曆史文物,大清帝國內憂外患,疲於奔命。
西太後惆悵中想起渡邊麻一,雖然十三金甲隻是一個傳說,但是對於慈禧太後來說,總還算是一個期盼,加之日本帝國也屢屢加入列強的行列,慈禧太後有意通過渡邊麻一緩解清政府與日本帝國的矛盾,於是,一道聖旨發往了關外將渡邊麻一召回京城。
那是一個春夏之交的下午,渡邊麻一跟在大內總管安德海的身後,從午門走進紫禁城。
10米高的城牆上聳立著五座崇樓,樓頂飛簷翅起,從上麵看就象五隻展翅欲飛的鳳凰,雄偉壯觀。
紅色高大的宮牆向外散發著古代皇權的威嚴,形態各異的的走獸靜靜地站在宮殿的飛簷上,一切都是那麽地肅穆。
城樓上雕刻著許多美妙的紋飾,一條巨龍雕刻得栩栩如生。隻見它雙眼如電目視前方,張牙舞爪翻騰著,身邊被雲霧所環繞,仿佛要騰空而起,為巍峨矗立的宮殿平添一分動感。
這精致的龍紋便是皇權的象征,也隻有紫禁城,這諾大的皇宮才能用金燦燦的龍騰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