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經《靈山一會》山門入雞足聖山。天公作美,微風拂動,伴朝陽祥雲,踏青而行,陣陣涼爽,登山尋佛。
朝聖需虔誠,清心、沐浴、齋戒,身之所行,佛之所感也。入山後步行而上,踏青石迎清風,翠意相隨,鳥鳴清脆。
不過一裏之路,忽見山道閃現一隻彌耳小猴,猴毛密絨,棕灰一身,機靈活潑,雙眼俏皮,目視遊客不帶一絲懼意。
遊人心喜,紛紛拍照留念,卻發現自山道兩旁竄出數隻山猴,或爬或跳,或追或逐,歡鬧嬉戲,甚是開心。
憶往昔之日還未見猴群,如今山猴過百,猴群分支,雖有擾佛山淨地之喧,但多添靈山一絲歡動之感,使幽幽雞足山景,顯慶慶歡喜之色,靜中有靈,靈中透喜,喜中含悠,青青景中山,悠悠禪中境。
入山估七裏之程,步履足行,久而氣喘胸悶,下肢酸乏難受。每進一裏之遠,便需停足小憩片刻,舒緩體乏之時,賞靜恬山景,享涼風拂麵之愜。
古曰:靈山聖地,山巒疊峰多靈氣蘊藏,吸入可淨化心靈,淬伐體魄,聚福納運之效。呼出則濁氣揮散,積聚黴晦排出身體,時運改善,達去晦納福,改善濟運之效。
此事雖無法篤定,多安慰世人之嫌,然雞足聖山空氣清新、涼爽,因翠疊交錯,植被茂密,濕度濃厚,路邊、樹幹苔蘚覆蓋。步行在幽靜小徑,感氣候變化涼而不寒,潤而不濕,舒爽怡人,讓人樂而忘返。
七裏山路何止十八彎道,順路不斷攀升,雖體乏身累,雙腿酸疼,但心情大好,離頂峰越近人越激動。
時光匆匆,終抵達纜車地點,遂趁車而上,車體懸掛高空,因山風甚猛,纜車微微搖動,讓人心裏悸動。但山間風景秀麗,綠樹翠藤腳下馳過,滿眼皆喜動之色,惹人歡快、留戀。
海拔逐高,氣溫降低,讓人漸感寒意襲來。登山時身上衣物單薄,等入頂之後方才感到氣寒而身不支,嗬氣成霧,寒意刺骨,風吹似冰霜,冷嗖嗖、寒切切。
寒意雖濃,但眼前霧景蒙蒙,白茫茫遮翠隱山,遠景一片鬱白難辨,近景隱隱約約,似幻似真,如入仙靈之境,令人神往無限,仿身處仙境無法自拔。
踏階至雞足金頂,此刻才感何為雞足一名。山頂初方寸之許,若非人工開鑿,豈能有踏足之地,也就雞足站立之寸。曆河更迭,如今雞足金頂麵積數裏,建金頂佛光寺及大雄寶殿,其他數間佛寺和靜修之禪堂。
今日登山因六月之雨,氣候多雲雨,少晴天。初入靈山,天氣清爽少雲,晴色映空。待入山之後,浮雲增多,後越聚越密,等踏頂之刻霧雨蒼蒼,白芒之景滿眼皆是。
淩頂而立,俯瞰蒼莽大地,先是霧雲繚繞,目視無法遠去,如雲裏霧裏縹緲神秘。
風起雲散,霧氣好似霧浪般翻騰宣泄,不多時,待揮散之際,一縷空明清晰之色映入眼簾,隨後霧景散開,連綿層巒起伏蔓延,何等壯闊何等動人,自歎大自然之雄壯、秀麗,豈非一個好字能盡數言表。
世間感慨之情何止萬千,此時心中隻為雞足秀景所震撼和感觸。麵對如此瑰麗之景,鬱結於心之俗事煩惱,那一刹煙消雲散,腦中一片空明,心頭一陣坦蕩。
不愧有靈山聖境之美稱,無怪高僧隱士在此清修參佛,此地之景之靈之美之意,足以洗滌身心,陶冶情操,曆來無數遊人慕名而來,專程為此,遊曆中或多或少都心有所感,情有所動,身有所觸,人有所悟。
拜佛參廟,心懷虔誠之意,上三炷清香,雙手合十做心誠之拜。一敬尊佛之禮拜,二謝靈山之美妙,三祝家人之平安,四願心事之順達。諸多許願祝福,盡在拳拳真誠之意中。
廟分大小,佛分尊位,然拜佛之心不分左右,清香煙霧嫋嫋飄然,鋪團上跪拜誦讀心之所願所祝所感所望。祈福在心,寧靜在念。
自金頂禮佛之後,順山路而下,逢廟便拜,布施功德,積一點福報,盡一許心意。當步行至山間小道時,卻有一隻山猴攔路靜坐,觀其樣貌似納涼休憩。不想正欲從其身旁路過,此猴突然呲牙咧嘴,又露牙威脅又揮爪逞凶,十分匪氣十分霸道。
一隻小小的潑猴,竟敢在佛家淨地,靈山棧道中如此狂妄,不免惹來眾人一陣好笑。本欲繞行而過,但此猴甚凶,跳躍至枝頭搖樹、伸爪,欲傷害路人,見此情景,隻得揮舞手中之短香驅逐,一來二往,帶給此淨地一絲喧嘩卻不傷大雅之歡動氣氛。待山猴暴躁不休時,眾人早已笑聲連連,下山而去矣。
一日光景,從入山到登頂,自拜佛到下山,足足用去大半日之許。當行至祝聖寺,參拜結束之時,方知此行也近返程之刻。
回想山門時門匾上刻寫的“靈山一會”四個朱紅大字,不禁浮想連連,感慨之意湧動。
靈山一會聚四方虔誠之客,
靈山一別結天下有緣之友。
一隅清幽之地世間難尋,一片佛修之山結緣世人。望此山此景能永存不變,希此靜此靈長世不滅。佛光普照,普渡萬物。
下賦陋室詩兩首品鑒。
《清佛靈境》
雲海浮托靈山顯,金頂佛光耀天乾;
嫋嫋煙蒙縹緲景,疊巒半遮霧半掩。
翠鬱林間溪水潺,似有歡動似悠然;
踏階尋幽登高行,盎意入懷目色滿。
《佛明》
青燈一盞明心智,清香一炷靜靈思;
遁入空明避塵囂,了然頓悟化凡絲。
九眼戒疤九清規,九世真緣九生覓;
素華袈裟在身披,莊嚴法經默常持。
法緣由心佛性起,三界五行遠身離;
心若浩空廣無垠,念如風雲蕩無跡。
世間欲海沉浮事,芸芸蒼生難自知;
善開存德因果循,方入佛道逍遙世。
朝聖需虔誠,清心、沐浴、齋戒,身之所行,佛之所感也。入山後步行而上,踏青石迎清風,翠意相隨,鳥鳴清脆。
不過一裏之路,忽見山道閃現一隻彌耳小猴,猴毛密絨,棕灰一身,機靈活潑,雙眼俏皮,目視遊客不帶一絲懼意。
遊人心喜,紛紛拍照留念,卻發現自山道兩旁竄出數隻山猴,或爬或跳,或追或逐,歡鬧嬉戲,甚是開心。
憶往昔之日還未見猴群,如今山猴過百,猴群分支,雖有擾佛山淨地之喧,但多添靈山一絲歡動之感,使幽幽雞足山景,顯慶慶歡喜之色,靜中有靈,靈中透喜,喜中含悠,青青景中山,悠悠禪中境。
入山估七裏之程,步履足行,久而氣喘胸悶,下肢酸乏難受。每進一裏之遠,便需停足小憩片刻,舒緩體乏之時,賞靜恬山景,享涼風拂麵之愜。
古曰:靈山聖地,山巒疊峰多靈氣蘊藏,吸入可淨化心靈,淬伐體魄,聚福納運之效。呼出則濁氣揮散,積聚黴晦排出身體,時運改善,達去晦納福,改善濟運之效。
此事雖無法篤定,多安慰世人之嫌,然雞足聖山空氣清新、涼爽,因翠疊交錯,植被茂密,濕度濃厚,路邊、樹幹苔蘚覆蓋。步行在幽靜小徑,感氣候變化涼而不寒,潤而不濕,舒爽怡人,讓人樂而忘返。
七裏山路何止十八彎道,順路不斷攀升,雖體乏身累,雙腿酸疼,但心情大好,離頂峰越近人越激動。
時光匆匆,終抵達纜車地點,遂趁車而上,車體懸掛高空,因山風甚猛,纜車微微搖動,讓人心裏悸動。但山間風景秀麗,綠樹翠藤腳下馳過,滿眼皆喜動之色,惹人歡快、留戀。
海拔逐高,氣溫降低,讓人漸感寒意襲來。登山時身上衣物單薄,等入頂之後方才感到氣寒而身不支,嗬氣成霧,寒意刺骨,風吹似冰霜,冷嗖嗖、寒切切。
寒意雖濃,但眼前霧景蒙蒙,白茫茫遮翠隱山,遠景一片鬱白難辨,近景隱隱約約,似幻似真,如入仙靈之境,令人神往無限,仿身處仙境無法自拔。
踏階至雞足金頂,此刻才感何為雞足一名。山頂初方寸之許,若非人工開鑿,豈能有踏足之地,也就雞足站立之寸。曆河更迭,如今雞足金頂麵積數裏,建金頂佛光寺及大雄寶殿,其他數間佛寺和靜修之禪堂。
今日登山因六月之雨,氣候多雲雨,少晴天。初入靈山,天氣清爽少雲,晴色映空。待入山之後,浮雲增多,後越聚越密,等踏頂之刻霧雨蒼蒼,白芒之景滿眼皆是。
淩頂而立,俯瞰蒼莽大地,先是霧雲繚繞,目視無法遠去,如雲裏霧裏縹緲神秘。
風起雲散,霧氣好似霧浪般翻騰宣泄,不多時,待揮散之際,一縷空明清晰之色映入眼簾,隨後霧景散開,連綿層巒起伏蔓延,何等壯闊何等動人,自歎大自然之雄壯、秀麗,豈非一個好字能盡數言表。
世間感慨之情何止萬千,此時心中隻為雞足秀景所震撼和感觸。麵對如此瑰麗之景,鬱結於心之俗事煩惱,那一刹煙消雲散,腦中一片空明,心頭一陣坦蕩。
不愧有靈山聖境之美稱,無怪高僧隱士在此清修參佛,此地之景之靈之美之意,足以洗滌身心,陶冶情操,曆來無數遊人慕名而來,專程為此,遊曆中或多或少都心有所感,情有所動,身有所觸,人有所悟。
拜佛參廟,心懷虔誠之意,上三炷清香,雙手合十做心誠之拜。一敬尊佛之禮拜,二謝靈山之美妙,三祝家人之平安,四願心事之順達。諸多許願祝福,盡在拳拳真誠之意中。
廟分大小,佛分尊位,然拜佛之心不分左右,清香煙霧嫋嫋飄然,鋪團上跪拜誦讀心之所願所祝所感所望。祈福在心,寧靜在念。
自金頂禮佛之後,順山路而下,逢廟便拜,布施功德,積一點福報,盡一許心意。當步行至山間小道時,卻有一隻山猴攔路靜坐,觀其樣貌似納涼休憩。不想正欲從其身旁路過,此猴突然呲牙咧嘴,又露牙威脅又揮爪逞凶,十分匪氣十分霸道。
一隻小小的潑猴,竟敢在佛家淨地,靈山棧道中如此狂妄,不免惹來眾人一陣好笑。本欲繞行而過,但此猴甚凶,跳躍至枝頭搖樹、伸爪,欲傷害路人,見此情景,隻得揮舞手中之短香驅逐,一來二往,帶給此淨地一絲喧嘩卻不傷大雅之歡動氣氛。待山猴暴躁不休時,眾人早已笑聲連連,下山而去矣。
一日光景,從入山到登頂,自拜佛到下山,足足用去大半日之許。當行至祝聖寺,參拜結束之時,方知此行也近返程之刻。
回想山門時門匾上刻寫的“靈山一會”四個朱紅大字,不禁浮想連連,感慨之意湧動。
靈山一會聚四方虔誠之客,
靈山一別結天下有緣之友。
一隅清幽之地世間難尋,一片佛修之山結緣世人。望此山此景能永存不變,希此靜此靈長世不滅。佛光普照,普渡萬物。
下賦陋室詩兩首品鑒。
《清佛靈境》
雲海浮托靈山顯,金頂佛光耀天乾;
嫋嫋煙蒙縹緲景,疊巒半遮霧半掩。
翠鬱林間溪水潺,似有歡動似悠然;
踏階尋幽登高行,盎意入懷目色滿。
《佛明》
青燈一盞明心智,清香一炷靜靈思;
遁入空明避塵囂,了然頓悟化凡絲。
九眼戒疤九清規,九世真緣九生覓;
素華袈裟在身披,莊嚴法經默常持。
法緣由心佛性起,三界五行遠身離;
心若浩空廣無垠,念如風雲蕩無跡。
世間欲海沉浮事,芸芸蒼生難自知;
善開存德因果循,方入佛道逍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