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以長生不老之道作為最高信仰,它勸人通過養生修煉和道德品行的修養而長生成仙,最終解脫死亡,求得永恒。
至南朝時期,深受佛教寺院宗教生活模式的影響,出家修道成為新的修道風尚,道士也在努力開創一種新的修道和弘道方式,於是一大批仿照寺院格局的道館開始興建起來。
雖然很多道館的規模難以同當時發達的佛教寺院相媲美,但“院落式的格局、殿堂式的建築以及供奉尊像、作為修道誦經兼居住的功能等,則與大唐的佛教寺院大體一致。
而且僅從建築名目就可以知道,道館經濟在當時也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就是說,大型道館同時又是經濟實體。這些都大體同於佛教。”
正規敕建的道館棟宇華壯,供養精奇,所有殿堂、造像、園林乃至產業一應俱全,六朝道經《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置觀品”所描述的大型道館,具有各種用途的建築空間,而且藥圃果園,名木奇草,清池芳花,種種營葺,以用供養。
道觀是道士修煉的地方,在什麽地方修建道觀和修道是緊密相連的。道門的基本信仰是“道”,認為“道”是“虛無之樂,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門信仰中與“道”並提的是“德”,道門經書中解釋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於道果。”所以道門規定信徒要“修道養德”,相信修道可以擺脫塵世的疾苦煩擾,生活安樂,這是一種精神修煉,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達到清靜無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士把“修道”放在首位。
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養性、內丹、外丹等等。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修道,無非是求“清靜無為”、“離境坐忘”,都需要安靜,不受外界幹擾。道為了避開嘈雜的城市,紛紛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
所以雖然都城中也有道觀,但大部分道觀也同佛寺一樣位於安靜、空曠、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與世俗繁華隔絕,極力營造出道門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
道門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
子孫廟由師徒之間代代相傳,廟產可以繼承,有專屬的門派。其他門派的道友可以暫時居住,但不能插手廟務。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孫廟。
叢林廟不允許收徒,廟產不能繼承,屬於天下所有道眾共同所有。受禪宗的啟發,道門從萬年前開始,也逐漸轉向重視內在的清修無為和重玄學。全真派還參照禪林製度建立了道門的叢林製度。
叢林廟一般不分門派,凡是道門的法裔弟子(赤腳、民間道士除外)都有權利居住、管理廟務。
一般,無論年齡、性別、出家時間,凡是可以居住在裏麵的道人,都有權被選舉為最高領導人。長期在叢林廟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給安排有職務,為其他道人服務。
叢林廟分工明確,俗稱“三都五主十八頭”,分管講經、化緣、安全、齋醮、人員安置、自養、做飯等等事宜。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孫廟學習這些知識,三年後得到冠巾,經師父允許後,才可以去叢林廟掛單居住,深入學習。學習後,再歸來。
另外,門派不是以出家在哪個廟決定的。而是由度師的法裔決定的,度師根據派係授予派名。而後,無論去哪裏,都是這個派,也可以住子孫廟,也可以住叢林廟,隻要適合。
一般,新出家所居住的廟就是自己度師的廟,但是不是絕對,是通常而言。有了度師以後,遇到更好的道士,可以再拜“先生”,法裔就不需要改了。黃帝學道,曾拜了七十二個“先生”。
度師隻有一個,但先生可以越多越好。因為表示你勤奮、好學。道門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
這些都是後麵慢慢演化而出的眾多規規矩矩,而在徐曉鋒的認知之中,其實道觀也就隻有兩種,青城山一種,其餘的道觀總共一種。
青城山,潁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譽,位於玄陵潁川西南,古稱丈人山,為邛來山脈的分支,北接岷山,連峰北絕,山林青翠,景色青幽。
城外諸峰環繞,山上樹木茂盛,山路兩旁古木參天,濃蔭覆地,群峰環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景物神秘綺麗、原始華美如世外桃源。
一踏入青城山門,你就明白何以有“青城天下幽”之說。山幽、水幽、林幽、亭幽、橋幽、路幽……青蓉略記》裏,就驚歎青城“青得出奇”,是一種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動未動的青翠”。
青城山是道門發源地之一,屬道門名山。天師張德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門的發祥地,被道門列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門宮觀,珍藏著大量古跡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
可以說,青城山是一座縱橫千百年的活的道門“博物館”。
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山道逐級而上,山澗流水至上而下川流不息,陣陣山風透過樹林發出沙沙的響聲,風聲、雨聲、流水聲混合起來,仿佛是天籟之音。由於道家崇尚樸素自然,青城山的道觀和亭閣都深藏於枝繁葉茂之間,感覺格外幽深,而大多建築又取材於大自然,像竹木、藤條、樹皮、樹根等,沒有絲毫人工的修飾,與四周的山林岩泉融為一體,的確分外和諧。
青城山的道門文化導致這裏的飲食都偏重養生,喜用藥膳,這點很對玄陵的胃口。
道士們習慣用瓜果之花來做食品,像白果、板栗、獼猴桃等,據說有強身健體之效,因此青城山的白果燉雞和乳酒(即獼猴桃酒)是不可不嚐的。特別推薦青城山的泡菜,以當地的天然蔬菜為原料,酸中有甜,香脆爽口,常吃能去膩清腸。
天下的名山總是和名人聯係在一起的,倘若一座秀美的山川沒有名人逸事相襯那就會少了許多的趣味。正因此青城山的許多道觀建築都與名人有關,建築於大梁的祖師殿環境清幽靜謐是尋仙修道的絕佳境地,唐皇的公主、宋代的名士都曾在此隱居,拋去塵間的雜念伴隨著殿內的真武祖師八大仙人的遺蹤清苦平靜地追尋著仿佛伸手可及的夢想。
除了環境以幽著稱外,青城山的武術和氣功也是曆史悠久,天下四大武學門派中,出世最早,曆經了兩千多年的淬煉,集武、易、醫、丹、氣於一身,因此世人有"南武當,北少林,峨眉宏佛法,探本到青城"之說。
雖然沒有機會見識到青城派武術的絕技,但飯館裏的普通服務員的沏茶技術便讓眾人嘖嘖稱奇:隻見她扭腰、翻手、躬身……一招一式,仿佛在習武練功,其間長長的壺嘴流出來的茶則一滴不漏,全進了杯子中。
不過,哪怕是徐曉鋒無比驚歎自豪於自家的青城山,倒也不至於對於這其外的道觀絲毫沒有可取之處。
白雲觀,白雲觀:位於大唐宣武區廣安門外濱河,是著名的道觀,也是大唐現存規模最大的道觀建築,始建於唐朝開元二十七年,現存的建築為武皇重建。
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山門、靈宮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禦殿。戒台與雲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有50多座殿堂,占地約2萬平方米。
它吸取南北宮觀、園林特點建成,殿宇宏麗,景色幽雅,殿內全用道門圖案裝飾。其中四禦殿為二層建築,上層名三清閣,內藏明朝正統年間刊刻的(道藏)一部。邱祖殿為主要殿堂,內有邱處機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著邱處機的遺骨。
白雲觀在武皇改建時細部裝飾彩畫仍用道門圖案,如靈芝、仙鶴、八卦、八仙等。觀內保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記、捐產碑記、畝產碑記、香火碑記等,記述了觀址建築變遷。這裏現在是天下道門會盟主址。
三清觀,位於北燕大連普蘭店城子坦鎮,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觀內塑有三清老祖,故得名三清觀,其規模程度為大連地區之首。觀內塑有三清老祖,故得名三清觀。
三清觀主要建築坐北朝南,形成三路建築格局。中路是道觀的主體建築三清殿供奉三清道祖,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第一路左側是文昌殿,供有文昌帝君、呂洞賓、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等。
右側是藥王殿,供奉藥王孫思邈,李時珍,華佗,以及龍王,正門是觀音殿。三清殿左側是財神殿,武財神關羽、趙公明,文財神比幹,及招財納寶天尊、最後麵左側是玉皇殿殿供奉玉皇大帝,及雷部諸神,右側是娘娘殿供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泰山娘娘、海神娘娘、三霄娘娘桃花娘娘及六合娘娘。
該觀共有神像一百二十多尊,包括有佛、儒、道三教諸神位,保持原有風格,古香古色,塑工精細,造型奇特,活靈活現及壁畫雕刻等十分精湛。三清觀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祈福朝拜聖地。
三清觀還有一道神聖的風景,最後一層大殿,娘娘殿與玉皇殿隻有一牆之隔,娘娘殿地麵四季濕潤,而玉皇殿卻地麵幹爽,中層殿,財神殿地麵濕潤,第一層大殿,文昌殿地麵濕潤。
根據當地一些老者回憶,說當年破四舊的時候,有一天晚上,三清觀這幾個大殿的神像被扔進不遠處的河裏,結果第二天早上所有的神像都自己回來了,從此以後無論天氣多麽幹旱,這幾個大殿的地麵都常年濕潤,抱著神秘的心理,我找到三清觀的監院,郭高燚道長,向他詢問這一神秘狀況。
郭高燚道長說:天下古人認為女人屬水,娘娘殿都是女神,所以常年濕潤,按道門的陰陽風水理論來說,以水為財,所以財神殿常年濕潤,水又為智慧的象征,而文昌帝君是管人學習,考試,求職,功名俸祿的神仙,所以文昌殿一樣常年濕潤。
城子坦三清觀占地1130平方米,建築麵積為600平方米,廟宇為20間觀內還有千年古石匾,題有“歸複堡”(城子坦原名)字樣,歸服堡名稱源於北燕。北燕之前,大連地區為高麗占領。
北燕時期,曾發兵征戰到這裏,從而使高麗得以歸附,因而取名歸服堡。曆史記載,這才是歸服堡名稱的真實由來。北燕征戰高麗,曾發動三次戰爭。
根據戰爭結局分析,歸服堡名稱如果源於北燕,應在第三次戰爭時期,得名。千年古石匾是唐代該地區歸服天下的曆史見證。廟內有一株與三清觀同時代的,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的古椿樹,該樹已枯萎多年。
但該廟重修,恢複宗教活動場所以來,可謂枯木逢春,樹葉又奇跡般的茂盛起來,令人稱奇。該廟香火始終較旺盛。在農曆四月二十八廟會期間,可謂商賈雲集,香客川流不息,呈現出一派繁華景象。
安陽長春觀位於安陽縣善應鎮西約一公裏處的白玉山腰。安陽長春觀坐西朝東,依山而建,順勢而為。
整個道觀建在半山腰中,周圍山勢猶如玉龍盤繞,呈太師椅形。後有盤古頂,左龍山,右龍洞,恒河從眼前盤桓而過,群峰拱衛,三山懷抱,掩映於蒼鬆翠柏之中。
“青山綠水氣溫暖,冬寒照常芳草鮮。王母玉池盛玉-漿,金魚戲遊閃金光。奇花異草散濃鬱,苑圃似從天上降。”安陽長春觀,朝拜祈福聖地。
安陽長春觀始建於唐朝,是北方道門聖地之一。安陽長春觀最繁盛時期在唐朝,據說有個煙霞大師十分了得,他在主持時,香火很旺。他懂醫學,經常為百姓看病,被當地百姓譽為神醫道人;他識天象,精通農業,根據氣象推測確定該種植什麽莊稼,凡經他推薦種植的農作物沒有不豐收的;他替老百姓著想,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深受老百姓愛戴,老百姓都將煙霞大師奉若神明。煙霞大師博學多才,安陽長春觀經常高道雲集,在此講經論道,對道門以及天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趙匡胤千裏送京娘的故事也發生在安陽長春觀。相傳民女趙京娘隨父去北嶽還香願,不料路遇響馬,被扣押於趙匡胤叔父趙景清所在的道觀裏。趙匡胤閑逛道觀時,便救下了京娘。又怕她還會遭難,便護送她返家。
為了行路方便,二人結成兄妹。一路上京娘敬佩趙匡胤的仗義相助,對他表示了愛慕之情。趙匡胤卻堅守了兄妹之禮,到家後,京娘之父欲將京娘許配給趙匡胤,趙匡胤不願蒙上“不義”之名而拒絕了,京娘為表貞潔跳湖而死。
趙匡胤即位後,得知此事,感佩京娘的忠貞,並專門為其敕封立祠,據傳故事中的道觀就是安陽長春觀。
龍虎山,道門著名宮觀。在鷹潭南貴溪縣境內的龍虎山中上清鎮東首。唐代會昌年間始於此處建真仙觀,宋大中祥符五年改名上清觀,仁宗天聖年間,二十五代天師張乾曜曾觀於龍虎山南。
哲宗元祐元年,二十八代天師張敦複又重建,但均已不可考。宋徽宗崇寧四年於上清鎮東再建;政和三年升觀為“上清正一宮”。南宋高宗建炎年問,寧宗於慶元、嘉定年間均有修建;理宗於端平二年賜內努,並派太乙宮高士易如剛再次進行較大規模的擴建,時共興建二閣、三館、六殿及東西道院數百楹,不久又創建門樓,增建紫微閣。
元代曾有三建二毀,武宗時敕改上清正一宮為“大上清正一萬壽宮”。明代先後有六次重建與修複及增建。清代康熙五十二年,聖祖曾煬帑金修葺;雍正九年特賜帑銀十萬兩,遣翰林學士占留保,原直隸臬司浦文焯等督工,又命天師府署理大真人張匿昭麟協同監修,於當年大興土木,開始重修,至雍正十年八月竣工,除將原有殿宇葺修一新外,又新建了碑亭、鬥姆宮、後堂、庫房、廂房、齋堂、廚房、虛靖祠及二十四道院等,整個宮宇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名振江南;後因年久失修與屢遭災毀,至初僅存門樓、午朝門、鍾樓、下馬亭、東隱院等建築。。
大戰之中,上清宮殘存建築全遭毀壞,現唯存有一口元代所鑄大鍾及部分碑刻藏於天師府內。為龍虎山曆史上著名的道門宮觀之一,是道門正一道的祖庭。
承德魁星樓是天下北方著名的道門建築之一,位於承德,創建於兩千年。當時的承德知府海忠為祈求他所管轄的地方文化昌盛,興建了這一供奉道門神仙“魁星神”的道觀。
在天下人的觀念裏,魁星神能保佑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獲得成功。天下的許多地方都有這一類建築。承德魁星樓是目前天下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觀,也是該地區唯一的道門活動場所,這裏定期舉辦大型道場和廟會,前來朝拜的人很多。
現在承德魁星樓建築占地麵積兩百五十裏,主體建築依山勢而建,自上而下依次為樓、廊、殿、閣、苑,呈現獨特的道門建築風格。主樓修建在山頂上,氣勢宏偉,裏麵供奉著魁星神;山腰處有碑廊,保存著大量古代碑刻以及木雕情景畫等藝術品;再下麵是榮仕和樂真兩座大殿,供奉這一係列道門神仙;最下麵的門殿還有大型道門護法神張天師等係列壁畫。
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在睢縣城東南隅,位於明代睢州城魁星樓東側,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道門建築群。
袁家山建成後,數百年來的府州縣地圖均有登陸。清初道門著作《道藏輯要·在陸肇祥》載:“襄邑(今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木清華,景逾濯錦。……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壁之間,留題聖跡頗多。……而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至今靈應昭然焉。”
袁家山建於明代天啟末年袁可立致仕之後。“當司馬公(袁可立)在前明時,宦曆中外,逮乞休歸田,築別墅、池林、山榭,逶迤十餘裏,不絕名花美石,極一時之勝”
袁家山的建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袁可立乘艦船出海與倭寇(一說後金)作戰,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昏暗中恍惚呂洞賓現身於袁尚書麵前,袁尚書禱告保佑,煞時風平浪靜,一仗取勝。袁尚書歸裏睢州後大興土木,仿照自己在海戰中打造過的大型船艦形製,取蓬萊閣側險之勢,建袁家山以還原。由於建在水中,地勢頗高,世稱袁家山。
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建望月台,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
知州範陽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有詩賦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由此可想見袁家山當年之盛。
不過,這些徐曉鋒都不在意,凡此種種,都不入法眼。
至南朝時期,深受佛教寺院宗教生活模式的影響,出家修道成為新的修道風尚,道士也在努力開創一種新的修道和弘道方式,於是一大批仿照寺院格局的道館開始興建起來。
雖然很多道館的規模難以同當時發達的佛教寺院相媲美,但“院落式的格局、殿堂式的建築以及供奉尊像、作為修道誦經兼居住的功能等,則與大唐的佛教寺院大體一致。
而且僅從建築名目就可以知道,道館經濟在當時也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就是說,大型道館同時又是經濟實體。這些都大體同於佛教。”
正規敕建的道館棟宇華壯,供養精奇,所有殿堂、造像、園林乃至產業一應俱全,六朝道經《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置觀品”所描述的大型道館,具有各種用途的建築空間,而且藥圃果園,名木奇草,清池芳花,種種營葺,以用供養。
道觀是道士修煉的地方,在什麽地方修建道觀和修道是緊密相連的。道門的基本信仰是“道”,認為“道”是“虛無之樂,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門信仰中與“道”並提的是“德”,道門經書中解釋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於道果。”所以道門規定信徒要“修道養德”,相信修道可以擺脫塵世的疾苦煩擾,生活安樂,這是一種精神修煉,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達到清靜無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士把“修道”放在首位。
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養性、內丹、外丹等等。但無論用哪一種方法修道,無非是求“清靜無為”、“離境坐忘”,都需要安靜,不受外界幹擾。道為了避開嘈雜的城市,紛紛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
所以雖然都城中也有道觀,但大部分道觀也同佛寺一樣位於安靜、空曠、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與世俗繁華隔絕,極力營造出道門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
道門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
子孫廟由師徒之間代代相傳,廟產可以繼承,有專屬的門派。其他門派的道友可以暫時居住,但不能插手廟務。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孫廟。
叢林廟不允許收徒,廟產不能繼承,屬於天下所有道眾共同所有。受禪宗的啟發,道門從萬年前開始,也逐漸轉向重視內在的清修無為和重玄學。全真派還參照禪林製度建立了道門的叢林製度。
叢林廟一般不分門派,凡是道門的法裔弟子(赤腳、民間道士除外)都有權利居住、管理廟務。
一般,無論年齡、性別、出家時間,凡是可以居住在裏麵的道人,都有權被選舉為最高領導人。長期在叢林廟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給安排有職務,為其他道人服務。
叢林廟分工明確,俗稱“三都五主十八頭”,分管講經、化緣、安全、齋醮、人員安置、自養、做飯等等事宜。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孫廟學習這些知識,三年後得到冠巾,經師父允許後,才可以去叢林廟掛單居住,深入學習。學習後,再歸來。
另外,門派不是以出家在哪個廟決定的。而是由度師的法裔決定的,度師根據派係授予派名。而後,無論去哪裏,都是這個派,也可以住子孫廟,也可以住叢林廟,隻要適合。
一般,新出家所居住的廟就是自己度師的廟,但是不是絕對,是通常而言。有了度師以後,遇到更好的道士,可以再拜“先生”,法裔就不需要改了。黃帝學道,曾拜了七十二個“先生”。
度師隻有一個,但先生可以越多越好。因為表示你勤奮、好學。道門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
這些都是後麵慢慢演化而出的眾多規規矩矩,而在徐曉鋒的認知之中,其實道觀也就隻有兩種,青城山一種,其餘的道觀總共一種。
青城山,潁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譽,位於玄陵潁川西南,古稱丈人山,為邛來山脈的分支,北接岷山,連峰北絕,山林青翠,景色青幽。
城外諸峰環繞,山上樹木茂盛,山路兩旁古木參天,濃蔭覆地,群峰環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景物神秘綺麗、原始華美如世外桃源。
一踏入青城山門,你就明白何以有“青城天下幽”之說。山幽、水幽、林幽、亭幽、橋幽、路幽……青蓉略記》裏,就驚歎青城“青得出奇”,是一種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動未動的青翠”。
青城山是道門發源地之一,屬道門名山。天師張德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門的發祥地,被道門列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門宮觀,珍藏著大量古跡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跡。
可以說,青城山是一座縱橫千百年的活的道門“博物館”。
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山道逐級而上,山澗流水至上而下川流不息,陣陣山風透過樹林發出沙沙的響聲,風聲、雨聲、流水聲混合起來,仿佛是天籟之音。由於道家崇尚樸素自然,青城山的道觀和亭閣都深藏於枝繁葉茂之間,感覺格外幽深,而大多建築又取材於大自然,像竹木、藤條、樹皮、樹根等,沒有絲毫人工的修飾,與四周的山林岩泉融為一體,的確分外和諧。
青城山的道門文化導致這裏的飲食都偏重養生,喜用藥膳,這點很對玄陵的胃口。
道士們習慣用瓜果之花來做食品,像白果、板栗、獼猴桃等,據說有強身健體之效,因此青城山的白果燉雞和乳酒(即獼猴桃酒)是不可不嚐的。特別推薦青城山的泡菜,以當地的天然蔬菜為原料,酸中有甜,香脆爽口,常吃能去膩清腸。
天下的名山總是和名人聯係在一起的,倘若一座秀美的山川沒有名人逸事相襯那就會少了許多的趣味。正因此青城山的許多道觀建築都與名人有關,建築於大梁的祖師殿環境清幽靜謐是尋仙修道的絕佳境地,唐皇的公主、宋代的名士都曾在此隱居,拋去塵間的雜念伴隨著殿內的真武祖師八大仙人的遺蹤清苦平靜地追尋著仿佛伸手可及的夢想。
除了環境以幽著稱外,青城山的武術和氣功也是曆史悠久,天下四大武學門派中,出世最早,曆經了兩千多年的淬煉,集武、易、醫、丹、氣於一身,因此世人有"南武當,北少林,峨眉宏佛法,探本到青城"之說。
雖然沒有機會見識到青城派武術的絕技,但飯館裏的普通服務員的沏茶技術便讓眾人嘖嘖稱奇:隻見她扭腰、翻手、躬身……一招一式,仿佛在習武練功,其間長長的壺嘴流出來的茶則一滴不漏,全進了杯子中。
不過,哪怕是徐曉鋒無比驚歎自豪於自家的青城山,倒也不至於對於這其外的道觀絲毫沒有可取之處。
白雲觀,白雲觀:位於大唐宣武區廣安門外濱河,是著名的道觀,也是大唐現存規模最大的道觀建築,始建於唐朝開元二十七年,現存的建築為武皇重建。
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山門、靈宮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禦殿。戒台與雲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有50多座殿堂,占地約2萬平方米。
它吸取南北宮觀、園林特點建成,殿宇宏麗,景色幽雅,殿內全用道門圖案裝飾。其中四禦殿為二層建築,上層名三清閣,內藏明朝正統年間刊刻的(道藏)一部。邱祖殿為主要殿堂,內有邱處機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著邱處機的遺骨。
白雲觀在武皇改建時細部裝飾彩畫仍用道門圖案,如靈芝、仙鶴、八卦、八仙等。觀內保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記、捐產碑記、畝產碑記、香火碑記等,記述了觀址建築變遷。這裏現在是天下道門會盟主址。
三清觀,位於北燕大連普蘭店城子坦鎮,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觀內塑有三清老祖,故得名三清觀,其規模程度為大連地區之首。觀內塑有三清老祖,故得名三清觀。
三清觀主要建築坐北朝南,形成三路建築格局。中路是道觀的主體建築三清殿供奉三清道祖,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第一路左側是文昌殿,供有文昌帝君、呂洞賓、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等。
右側是藥王殿,供奉藥王孫思邈,李時珍,華佗,以及龍王,正門是觀音殿。三清殿左側是財神殿,武財神關羽、趙公明,文財神比幹,及招財納寶天尊、最後麵左側是玉皇殿殿供奉玉皇大帝,及雷部諸神,右側是娘娘殿供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泰山娘娘、海神娘娘、三霄娘娘桃花娘娘及六合娘娘。
該觀共有神像一百二十多尊,包括有佛、儒、道三教諸神位,保持原有風格,古香古色,塑工精細,造型奇特,活靈活現及壁畫雕刻等十分精湛。三清觀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祈福朝拜聖地。
三清觀還有一道神聖的風景,最後一層大殿,娘娘殿與玉皇殿隻有一牆之隔,娘娘殿地麵四季濕潤,而玉皇殿卻地麵幹爽,中層殿,財神殿地麵濕潤,第一層大殿,文昌殿地麵濕潤。
根據當地一些老者回憶,說當年破四舊的時候,有一天晚上,三清觀這幾個大殿的神像被扔進不遠處的河裏,結果第二天早上所有的神像都自己回來了,從此以後無論天氣多麽幹旱,這幾個大殿的地麵都常年濕潤,抱著神秘的心理,我找到三清觀的監院,郭高燚道長,向他詢問這一神秘狀況。
郭高燚道長說:天下古人認為女人屬水,娘娘殿都是女神,所以常年濕潤,按道門的陰陽風水理論來說,以水為財,所以財神殿常年濕潤,水又為智慧的象征,而文昌帝君是管人學習,考試,求職,功名俸祿的神仙,所以文昌殿一樣常年濕潤。
城子坦三清觀占地1130平方米,建築麵積為600平方米,廟宇為20間觀內還有千年古石匾,題有“歸複堡”(城子坦原名)字樣,歸服堡名稱源於北燕。北燕之前,大連地區為高麗占領。
北燕時期,曾發兵征戰到這裏,從而使高麗得以歸附,因而取名歸服堡。曆史記載,這才是歸服堡名稱的真實由來。北燕征戰高麗,曾發動三次戰爭。
根據戰爭結局分析,歸服堡名稱如果源於北燕,應在第三次戰爭時期,得名。千年古石匾是唐代該地區歸服天下的曆史見證。廟內有一株與三清觀同時代的,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的古椿樹,該樹已枯萎多年。
但該廟重修,恢複宗教活動場所以來,可謂枯木逢春,樹葉又奇跡般的茂盛起來,令人稱奇。該廟香火始終較旺盛。在農曆四月二十八廟會期間,可謂商賈雲集,香客川流不息,呈現出一派繁華景象。
安陽長春觀位於安陽縣善應鎮西約一公裏處的白玉山腰。安陽長春觀坐西朝東,依山而建,順勢而為。
整個道觀建在半山腰中,周圍山勢猶如玉龍盤繞,呈太師椅形。後有盤古頂,左龍山,右龍洞,恒河從眼前盤桓而過,群峰拱衛,三山懷抱,掩映於蒼鬆翠柏之中。
“青山綠水氣溫暖,冬寒照常芳草鮮。王母玉池盛玉-漿,金魚戲遊閃金光。奇花異草散濃鬱,苑圃似從天上降。”安陽長春觀,朝拜祈福聖地。
安陽長春觀始建於唐朝,是北方道門聖地之一。安陽長春觀最繁盛時期在唐朝,據說有個煙霞大師十分了得,他在主持時,香火很旺。他懂醫學,經常為百姓看病,被當地百姓譽為神醫道人;他識天象,精通農業,根據氣象推測確定該種植什麽莊稼,凡經他推薦種植的農作物沒有不豐收的;他替老百姓著想,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深受老百姓愛戴,老百姓都將煙霞大師奉若神明。煙霞大師博學多才,安陽長春觀經常高道雲集,在此講經論道,對道門以及天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趙匡胤千裏送京娘的故事也發生在安陽長春觀。相傳民女趙京娘隨父去北嶽還香願,不料路遇響馬,被扣押於趙匡胤叔父趙景清所在的道觀裏。趙匡胤閑逛道觀時,便救下了京娘。又怕她還會遭難,便護送她返家。
為了行路方便,二人結成兄妹。一路上京娘敬佩趙匡胤的仗義相助,對他表示了愛慕之情。趙匡胤卻堅守了兄妹之禮,到家後,京娘之父欲將京娘許配給趙匡胤,趙匡胤不願蒙上“不義”之名而拒絕了,京娘為表貞潔跳湖而死。
趙匡胤即位後,得知此事,感佩京娘的忠貞,並專門為其敕封立祠,據傳故事中的道觀就是安陽長春觀。
龍虎山,道門著名宮觀。在鷹潭南貴溪縣境內的龍虎山中上清鎮東首。唐代會昌年間始於此處建真仙觀,宋大中祥符五年改名上清觀,仁宗天聖年間,二十五代天師張乾曜曾觀於龍虎山南。
哲宗元祐元年,二十八代天師張敦複又重建,但均已不可考。宋徽宗崇寧四年於上清鎮東再建;政和三年升觀為“上清正一宮”。南宋高宗建炎年問,寧宗於慶元、嘉定年間均有修建;理宗於端平二年賜內努,並派太乙宮高士易如剛再次進行較大規模的擴建,時共興建二閣、三館、六殿及東西道院數百楹,不久又創建門樓,增建紫微閣。
元代曾有三建二毀,武宗時敕改上清正一宮為“大上清正一萬壽宮”。明代先後有六次重建與修複及增建。清代康熙五十二年,聖祖曾煬帑金修葺;雍正九年特賜帑銀十萬兩,遣翰林學士占留保,原直隸臬司浦文焯等督工,又命天師府署理大真人張匿昭麟協同監修,於當年大興土木,開始重修,至雍正十年八月竣工,除將原有殿宇葺修一新外,又新建了碑亭、鬥姆宮、後堂、庫房、廂房、齋堂、廚房、虛靖祠及二十四道院等,整個宮宇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名振江南;後因年久失修與屢遭災毀,至初僅存門樓、午朝門、鍾樓、下馬亭、東隱院等建築。。
大戰之中,上清宮殘存建築全遭毀壞,現唯存有一口元代所鑄大鍾及部分碑刻藏於天師府內。為龍虎山曆史上著名的道門宮觀之一,是道門正一道的祖庭。
承德魁星樓是天下北方著名的道門建築之一,位於承德,創建於兩千年。當時的承德知府海忠為祈求他所管轄的地方文化昌盛,興建了這一供奉道門神仙“魁星神”的道觀。
在天下人的觀念裏,魁星神能保佑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獲得成功。天下的許多地方都有這一類建築。承德魁星樓是目前天下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觀,也是該地區唯一的道門活動場所,這裏定期舉辦大型道場和廟會,前來朝拜的人很多。
現在承德魁星樓建築占地麵積兩百五十裏,主體建築依山勢而建,自上而下依次為樓、廊、殿、閣、苑,呈現獨特的道門建築風格。主樓修建在山頂上,氣勢宏偉,裏麵供奉著魁星神;山腰處有碑廊,保存著大量古代碑刻以及木雕情景畫等藝術品;再下麵是榮仕和樂真兩座大殿,供奉這一係列道門神仙;最下麵的門殿還有大型道門護法神張天師等係列壁畫。
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在睢縣城東南隅,位於明代睢州城魁星樓東側,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道門建築群。
袁家山建成後,數百年來的府州縣地圖均有登陸。清初道門著作《道藏輯要·在陸肇祥》載:“襄邑(今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木清華,景逾濯錦。……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壁之間,留題聖跡頗多。……而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至今靈應昭然焉。”
袁家山建於明代天啟末年袁可立致仕之後。“當司馬公(袁可立)在前明時,宦曆中外,逮乞休歸田,築別墅、池林、山榭,逶迤十餘裏,不絕名花美石,極一時之勝”
袁家山的建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袁可立乘艦船出海與倭寇(一說後金)作戰,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昏暗中恍惚呂洞賓現身於袁尚書麵前,袁尚書禱告保佑,煞時風平浪靜,一仗取勝。袁尚書歸裏睢州後大興土木,仿照自己在海戰中打造過的大型船艦形製,取蓬萊閣側險之勢,建袁家山以還原。由於建在水中,地勢頗高,世稱袁家山。
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建望月台,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
知州範陽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有詩賦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由此可想見袁家山當年之盛。
不過,這些徐曉鋒都不在意,凡此種種,都不入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