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人為財死
重生後我在大周開無雙 作者:六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餘把實皆部落一半的領地送給博伊部落,讓博伊大王懷離,感恩戴德,發下重誓,永遠效忠於周國。
實皆部落的另一半領地,則被李餘送給哈衣部落。
畢竟這塊領地與哈衣部落接壤,哈衣部落管理起來也更加容易。
另外,哈衣部落得到這麽大一片的領地,也能大大鞏固貝莎娜女王的地位。
隻要貝莎娜在王位上坐得穩,那麽,自己對哈衣部落的掌控,也會越發的穩固。
現在的李餘,業已不是剛剛穿越過來時的那個毛頭小子,他的政治手腕,也運用得越來越純熟。
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
坐在什麽樣的位置上,就會去考慮什麽樣的問題。
成功瓦解來勢洶洶的部落聯軍,還順帶手,滅掉實皆部落,並拉攏到博伊部落,此戰,對於李餘來說,不僅是大獲全勝,還有不小的意外收獲。
之後,李餘率領大軍,返回周國的平昌郡。
五萬邊軍,全部駐紮於周國與蘇怒部落的交界處。
回到王府,李餘發現自己的書房裏,積壓著好多國內傳來的戰報。
新君李據,派遣成國公黃伏和慶國公廖通,率四十萬大軍,迎擊五王聯軍。
雙方於代郡相遇。
黃伏、廖通與燕王李烈,都是老熟人。
當年李惠打天下的時候,他們都是軍中將領,彼此合作,不知在一起打過多少仗。
曾經的同袍兄弟,如今卻演變成兵戎相見的地步,著實是令人唏噓。
兩軍各自紮營。
黃伏派出信使,去往五王聯軍大營。
他給李烈送去一封書信,勸李烈放棄造反,散去麾下的反軍,向天子俯首認錯。
天子乃仁義之君。
隻要李烈真心悔改,天子定會念及兄弟之情,既往不咎。
何況,天子與李烈可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看過黃伏的這封書信,李烈嗤之以鼻,他隨即給黃伏寫了一封回書。
在書信裏,他規勸黃伏棄暗投明,切勿再繼續助紂為虐。
黃伏本出身貧寒,是受到先皇的賞識,這才一步步走到今天,成為一國之公。
現在太子害死先皇,篡權奪位,你黃伏不該為先皇報仇雪恨嗎?怎還能站到太子那一邊?
黃伏勸李烈投降,李烈則勸黃伏棄暗投明,雙方各持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
廖通建議黃伏,不要與叛軍對峙太久,應當機立斷,立刻對叛軍發起攻勢,免得夜長夢多,突生變數。
黃伏則覺得不妥。
李烈領軍打仗的本事,他很清楚。
哪怕李烈不是皇子,以他的能力,也絕對能成為一代名將,開國功臣。
與李烈對陣,絕不能操之過急,任何一個細小的疏漏,都有可能被李烈抓到,成為他一擊斃敵的關鍵。
雙方數十萬的兵馬,於代郡對峙了一個月之久。
期間,雙方都是按兵不動,隻等著對方先露出破綻。
京師軍這邊能耗得起,畢竟他們有整個朝廷做後盾,糧餉補給能源源不斷地運進京師軍大營裏。
而五王聯軍這邊耗不起。
二十五萬的大軍,每天要吃要喝,長此以往,五王誰都扛不住。
一個月後,李烈突然分兵,一路繼續留守大營,一路繞過京師軍大營,直奔京師軍背後的任城。
看起來,李烈打算來個釜底抽薪,切斷京師軍的退路。
廖通聞訊大急,立刻找到黃伏,建議他,馬上出擊,要麽迎擊李烈的繞後分兵,要麽強行攻取叛軍營寨。
黃伏思前想後,覺得不妥。
他意味深長地說道:“燕王這是在故意引我軍出戰啊!倘若我方主動出擊,豈不正中燕王下懷?”
廖通眉頭緊鎖地提醒道:“成國公,我方可是有四十萬大軍!”
四十萬,對敵二十五萬,又何必如此謹慎?
黃伏堅持己見道:“燕王用兵,神鬼莫測,切不可操之過急,草率行事!”
廖通深深看了一眼黃伏,沒有再多說什麽。
他知道,黃伏用兵,一向以沉穩著稱。
隻是現在這種情況,黃伏堅持按兵不動,未免也穩過頭了吧?
黃伏和廖通萬萬沒想到,李烈的分兵繞後,打的並不是他們以為的任城,而是代郡的置所,代城。
由李烈親自率領的這支叛軍,單刀直入,直取代郡腹地代城。
要知道,代城可是京師軍的後勤補給基地。
京師軍的糧餉、軍備物資,大多都囤積在代城。
而李烈隻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便親帥五萬叛軍,成功攻破代城城防。
五萬叛軍,將京師軍囤積在代城裏的糧餉、物資,洗劫一空。
等到第二天早上,消息傳到京師軍大營裏時,由上到下,無不大感驚駭。
代城遇襲,糧草物資被搶,這對於京師軍而言,無異於迎頭棒喝。
原本是叛軍物資短缺,而現在,雙方的處境正好掉了個個,變成京師軍物資短缺,而叛軍物資充足。
京師軍方麵還沒有從叛軍的偷襲中回過神來,李烈調動二十五萬的叛軍,對京師軍的大營發起猛攻。
二十五萬兵馬,去主動進攻四十萬大軍的大營,這無疑是以卵擊石。
而現在的局麵是,叛軍士氣高漲,京師軍則是人心惶惶,士氣低落。
雙方的交戰,足足打了兩天兩夜,京師軍大營被叛軍攻破,京師軍大敗。
主帥黃伏、副帥廖通,攜殘部落荒而逃。
李烈不依不饒,率部追擊,將京師軍殘部一路追殺出代郡。
代郡一戰,五王聯軍大勝,京師軍慘敗。
消息傳回京城,朝野震驚。
李據一邊令人收攏京師軍殘部,一邊又緊急下詔,召集秦州、魏州、晉州、齊州,四州府軍,入京勤王。
相對於地方叛軍,朝廷的確是具備強大的號召力。
李據的詔書傳達到各州府,很快,各州府的兵馬便開始源源不斷的趕往京城。
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李據在京城又組建起一支四十萬人的大軍。
而這次領軍的主將,則換成了李據一直不太敢啟動的開國公,驃騎大將軍,魏英。
對於由京師軍和各州府軍,臨時拚湊出來的四十萬大軍,人們本不太看好。
但隨著李據下詔,任命魏英為主帥,人們的看法,立刻發生轉變。
魏英為帥,那麽,哪怕他率領的隻是四十萬頭綿羊,上到戰場,也能變成四十萬頭虎狼。
實皆部落的另一半領地,則被李餘送給哈衣部落。
畢竟這塊領地與哈衣部落接壤,哈衣部落管理起來也更加容易。
另外,哈衣部落得到這麽大一片的領地,也能大大鞏固貝莎娜女王的地位。
隻要貝莎娜在王位上坐得穩,那麽,自己對哈衣部落的掌控,也會越發的穩固。
現在的李餘,業已不是剛剛穿越過來時的那個毛頭小子,他的政治手腕,也運用得越來越純熟。
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
坐在什麽樣的位置上,就會去考慮什麽樣的問題。
成功瓦解來勢洶洶的部落聯軍,還順帶手,滅掉實皆部落,並拉攏到博伊部落,此戰,對於李餘來說,不僅是大獲全勝,還有不小的意外收獲。
之後,李餘率領大軍,返回周國的平昌郡。
五萬邊軍,全部駐紮於周國與蘇怒部落的交界處。
回到王府,李餘發現自己的書房裏,積壓著好多國內傳來的戰報。
新君李據,派遣成國公黃伏和慶國公廖通,率四十萬大軍,迎擊五王聯軍。
雙方於代郡相遇。
黃伏、廖通與燕王李烈,都是老熟人。
當年李惠打天下的時候,他們都是軍中將領,彼此合作,不知在一起打過多少仗。
曾經的同袍兄弟,如今卻演變成兵戎相見的地步,著實是令人唏噓。
兩軍各自紮營。
黃伏派出信使,去往五王聯軍大營。
他給李烈送去一封書信,勸李烈放棄造反,散去麾下的反軍,向天子俯首認錯。
天子乃仁義之君。
隻要李烈真心悔改,天子定會念及兄弟之情,既往不咎。
何況,天子與李烈可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看過黃伏的這封書信,李烈嗤之以鼻,他隨即給黃伏寫了一封回書。
在書信裏,他規勸黃伏棄暗投明,切勿再繼續助紂為虐。
黃伏本出身貧寒,是受到先皇的賞識,這才一步步走到今天,成為一國之公。
現在太子害死先皇,篡權奪位,你黃伏不該為先皇報仇雪恨嗎?怎還能站到太子那一邊?
黃伏勸李烈投降,李烈則勸黃伏棄暗投明,雙方各持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
廖通建議黃伏,不要與叛軍對峙太久,應當機立斷,立刻對叛軍發起攻勢,免得夜長夢多,突生變數。
黃伏則覺得不妥。
李烈領軍打仗的本事,他很清楚。
哪怕李烈不是皇子,以他的能力,也絕對能成為一代名將,開國功臣。
與李烈對陣,絕不能操之過急,任何一個細小的疏漏,都有可能被李烈抓到,成為他一擊斃敵的關鍵。
雙方數十萬的兵馬,於代郡對峙了一個月之久。
期間,雙方都是按兵不動,隻等著對方先露出破綻。
京師軍這邊能耗得起,畢竟他們有整個朝廷做後盾,糧餉補給能源源不斷地運進京師軍大營裏。
而五王聯軍這邊耗不起。
二十五萬的大軍,每天要吃要喝,長此以往,五王誰都扛不住。
一個月後,李烈突然分兵,一路繼續留守大營,一路繞過京師軍大營,直奔京師軍背後的任城。
看起來,李烈打算來個釜底抽薪,切斷京師軍的退路。
廖通聞訊大急,立刻找到黃伏,建議他,馬上出擊,要麽迎擊李烈的繞後分兵,要麽強行攻取叛軍營寨。
黃伏思前想後,覺得不妥。
他意味深長地說道:“燕王這是在故意引我軍出戰啊!倘若我方主動出擊,豈不正中燕王下懷?”
廖通眉頭緊鎖地提醒道:“成國公,我方可是有四十萬大軍!”
四十萬,對敵二十五萬,又何必如此謹慎?
黃伏堅持己見道:“燕王用兵,神鬼莫測,切不可操之過急,草率行事!”
廖通深深看了一眼黃伏,沒有再多說什麽。
他知道,黃伏用兵,一向以沉穩著稱。
隻是現在這種情況,黃伏堅持按兵不動,未免也穩過頭了吧?
黃伏和廖通萬萬沒想到,李烈的分兵繞後,打的並不是他們以為的任城,而是代郡的置所,代城。
由李烈親自率領的這支叛軍,單刀直入,直取代郡腹地代城。
要知道,代城可是京師軍的後勤補給基地。
京師軍的糧餉、軍備物資,大多都囤積在代城。
而李烈隻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便親帥五萬叛軍,成功攻破代城城防。
五萬叛軍,將京師軍囤積在代城裏的糧餉、物資,洗劫一空。
等到第二天早上,消息傳到京師軍大營裏時,由上到下,無不大感驚駭。
代城遇襲,糧草物資被搶,這對於京師軍而言,無異於迎頭棒喝。
原本是叛軍物資短缺,而現在,雙方的處境正好掉了個個,變成京師軍物資短缺,而叛軍物資充足。
京師軍方麵還沒有從叛軍的偷襲中回過神來,李烈調動二十五萬的叛軍,對京師軍的大營發起猛攻。
二十五萬兵馬,去主動進攻四十萬大軍的大營,這無疑是以卵擊石。
而現在的局麵是,叛軍士氣高漲,京師軍則是人心惶惶,士氣低落。
雙方的交戰,足足打了兩天兩夜,京師軍大營被叛軍攻破,京師軍大敗。
主帥黃伏、副帥廖通,攜殘部落荒而逃。
李烈不依不饒,率部追擊,將京師軍殘部一路追殺出代郡。
代郡一戰,五王聯軍大勝,京師軍慘敗。
消息傳回京城,朝野震驚。
李據一邊令人收攏京師軍殘部,一邊又緊急下詔,召集秦州、魏州、晉州、齊州,四州府軍,入京勤王。
相對於地方叛軍,朝廷的確是具備強大的號召力。
李據的詔書傳達到各州府,很快,各州府的兵馬便開始源源不斷的趕往京城。
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李據在京城又組建起一支四十萬人的大軍。
而這次領軍的主將,則換成了李據一直不太敢啟動的開國公,驃騎大將軍,魏英。
對於由京師軍和各州府軍,臨時拚湊出來的四十萬大軍,人們本不太看好。
但隨著李據下詔,任命魏英為主帥,人們的看法,立刻發生轉變。
魏英為帥,那麽,哪怕他率領的隻是四十萬頭綿羊,上到戰場,也能變成四十萬頭虎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