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華夏古代有四大名琴:
一琴名叫“號鍾”。
“號鍾”誕生於周代,此琴音質宏亮,好比鍾聲激蕩,聲音長鳴,震耳欲聾。
據傳俞伯牙曾經為鍾子期彈奏高山流水時,用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恒公之手。齊恒公不但是春期時期的霸主,為君賢明且通曉音律,尤其喜歡用“號鍾”琴演奏,他曾用“號鍾”奏出十分悲涼的旋律,使得兩旁的聽眾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麵,可見此琴感染力之強。
一琴名叫“繞梁”。
據傳仍是周朝時期,韓國有一位奇女子韓娥,在去齊國的路上沒了盤纏,無可奈何之下,隻得當街賣唱,籌措路資。
她張口清唱,淒婉的歌聲在空氣中散布開來,在空中盤旋,如離群的孤雁,嚶嚶長鳴,使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韓娥因而籌得盤纏,順利離去。
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仿佛仍回蕩在當地百姓的屋梁之間,令人難以忘懷。故而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千古傳說。
琴名“繞梁”,可見此琴定是如大海波浪一浪推一浪,餘音綿綿不絕。
據說“繞梁”是楚莊王從名叫華元老人的高人之處所得,楚莊王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其中,依依不舍到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置之不理。
楚莊王的王妃樊姬是位賢內助,她見楚莊王如此沉迷琴樂,非常著急,找準時機勸楚莊王說:“夏朝的暴君桀,酷愛‘妹喜’之瑟,從而招致殺身之禍;商朝的紂王喜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大王您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前車之覆後車之鑒,大王三思啊!”
楚莊王想了許久,覺得樊姬說的非常有道理。而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沒奈何,隻得痛下決心,命人用鐵如意毀掉“繞梁”琴,名琴“繞梁”便不複存在了。
一琴名叫“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之琴。
司馬相如自幼貧困,家徒四壁,但他發憤圖強,飽讀詩書,終於是學得才思敏捷,文采非凡,尤其是他寫的詩賦在當時享有盛名。
梁王慕名請他作賦,司馬相如一揮而就寫成了“如玉賦”,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讚賞有加之際,就以自己的“綠綺”琴回贈相如。
“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雕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用上等的桐木、梓木精心打造而成。相如得“綠綺”,如獲至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在當時是聲名大噪。
一次,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司馬相如。大家喝得酒酣耳熱之時,同席有人說:“聽說您用‘綠綺’彈出的樂曲如九天梵音,高妙無窮,請操一曲,讓我等有幸得以聆聽。”
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是一位才華出眾,精通琴藝的才女,早已有仰慕之心。
借此良機,司馬相如就用琴彈起一曲《鳳求凰》向她示愛:“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豔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
卓文君在後堂聽到琴音後,心有靈犀,知道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卻也心馳神往。後來曆經波折,兩人方締結良緣,才有了“文君夜奔”、“當壚賣酒”的千古佳話。兩人天作之合,這“綠綺”也功勞匪淺。
一琴名叫“焦尾”。
“焦尾”琴出於東漢,是文學家、音樂家蔡邕所製。
一次偶然之機,他見到一段梧桐木在烈火中燃燒時發出聲如裂帛的滋滋聲,他覺得有異,於是不顧危險奮力將梧桐木搶出。
他依據木頭剩餘部分的長短和形狀製成了一張七弦琴。一試之下,琴聲音果然非同凡響,仿佛與蔡邕有不解之緣般的靈性。因琴尾尚留有燒焦之痕,故名“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傳奇的製法聞名四海。
而鳳儀琴,更是琴中之翹楚。
鳳儀琴,據傳為人皇炎帝神農氏所製。
相傳,神農氏為拯救萬民於病痛疾苦之中,他遍遊名山大川,采集百草而嚐。恰巧在人跡罕至的昆侖之巔,他見一鳳凰棲息於一株枯瘦梧桐之上,大為驚訝。
趁鳳凰離開之後,神農氏把那株梧桐木采之回家,剝去樹皮,削去腐表,得到一段似鐵非鐵,似金非金的木頭,聞之有異香撲鼻。神農見此木有琴之雛形,遂花三年心血,日琢夜磨,以其仁者情懷,製作成琴,因此琴的原木曾得鳳凰棲息,故名“鳳儀”,此琴聲音清越悠揚,不沾俗塵,古色古香,世所無匹。
正是:
師曠能鼓琴,音韻天地聞。
青蔥弄七弦,樂裏動乾坤。
———聊寄《撫琴》一首
一琴名叫“號鍾”。
“號鍾”誕生於周代,此琴音質宏亮,好比鍾聲激蕩,聲音長鳴,震耳欲聾。
據傳俞伯牙曾經為鍾子期彈奏高山流水時,用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恒公之手。齊恒公不但是春期時期的霸主,為君賢明且通曉音律,尤其喜歡用“號鍾”琴演奏,他曾用“號鍾”奏出十分悲涼的旋律,使得兩旁的聽眾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麵,可見此琴感染力之強。
一琴名叫“繞梁”。
據傳仍是周朝時期,韓國有一位奇女子韓娥,在去齊國的路上沒了盤纏,無可奈何之下,隻得當街賣唱,籌措路資。
她張口清唱,淒婉的歌聲在空氣中散布開來,在空中盤旋,如離群的孤雁,嚶嚶長鳴,使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韓娥因而籌得盤纏,順利離去。
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仿佛仍回蕩在當地百姓的屋梁之間,令人難以忘懷。故而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千古傳說。
琴名“繞梁”,可見此琴定是如大海波浪一浪推一浪,餘音綿綿不絕。
據說“繞梁”是楚莊王從名叫華元老人的高人之處所得,楚莊王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其中,依依不舍到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置之不理。
楚莊王的王妃樊姬是位賢內助,她見楚莊王如此沉迷琴樂,非常著急,找準時機勸楚莊王說:“夏朝的暴君桀,酷愛‘妹喜’之瑟,從而招致殺身之禍;商朝的紂王喜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大王您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前車之覆後車之鑒,大王三思啊!”
楚莊王想了許久,覺得樊姬說的非常有道理。而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沒奈何,隻得痛下決心,命人用鐵如意毀掉“繞梁”琴,名琴“繞梁”便不複存在了。
一琴名叫“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之琴。
司馬相如自幼貧困,家徒四壁,但他發憤圖強,飽讀詩書,終於是學得才思敏捷,文采非凡,尤其是他寫的詩賦在當時享有盛名。
梁王慕名請他作賦,司馬相如一揮而就寫成了“如玉賦”,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讚賞有加之際,就以自己的“綠綺”琴回贈相如。
“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雕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用上等的桐木、梓木精心打造而成。相如得“綠綺”,如獲至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在當時是聲名大噪。
一次,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司馬相如。大家喝得酒酣耳熱之時,同席有人說:“聽說您用‘綠綺’彈出的樂曲如九天梵音,高妙無窮,請操一曲,讓我等有幸得以聆聽。”
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是一位才華出眾,精通琴藝的才女,早已有仰慕之心。
借此良機,司馬相如就用琴彈起一曲《鳳求凰》向她示愛:“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豔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
卓文君在後堂聽到琴音後,心有靈犀,知道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卻也心馳神往。後來曆經波折,兩人方締結良緣,才有了“文君夜奔”、“當壚賣酒”的千古佳話。兩人天作之合,這“綠綺”也功勞匪淺。
一琴名叫“焦尾”。
“焦尾”琴出於東漢,是文學家、音樂家蔡邕所製。
一次偶然之機,他見到一段梧桐木在烈火中燃燒時發出聲如裂帛的滋滋聲,他覺得有異,於是不顧危險奮力將梧桐木搶出。
他依據木頭剩餘部分的長短和形狀製成了一張七弦琴。一試之下,琴聲音果然非同凡響,仿佛與蔡邕有不解之緣般的靈性。因琴尾尚留有燒焦之痕,故名“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傳奇的製法聞名四海。
而鳳儀琴,更是琴中之翹楚。
鳳儀琴,據傳為人皇炎帝神農氏所製。
相傳,神農氏為拯救萬民於病痛疾苦之中,他遍遊名山大川,采集百草而嚐。恰巧在人跡罕至的昆侖之巔,他見一鳳凰棲息於一株枯瘦梧桐之上,大為驚訝。
趁鳳凰離開之後,神農氏把那株梧桐木采之回家,剝去樹皮,削去腐表,得到一段似鐵非鐵,似金非金的木頭,聞之有異香撲鼻。神農見此木有琴之雛形,遂花三年心血,日琢夜磨,以其仁者情懷,製作成琴,因此琴的原木曾得鳳凰棲息,故名“鳳儀”,此琴聲音清越悠揚,不沾俗塵,古色古香,世所無匹。
正是:
師曠能鼓琴,音韻天地聞。
青蔥弄七弦,樂裏動乾坤。
———聊寄《撫琴》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