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寺廟的後門,但見寺後地上鋪滿了金黃的樹葉,一片巨大的杏樹林呈現在眼前,但見這一顆顆杏樹主幹大都有水桶般粗細,枝椏則是在空中犬牙交錯,十分密集,想必這片杏林種植年歲較為久遠,如果在夏季,一個個金黃的杏子高掛枝頭,你爭我擠,那種景象必定蔚為壯觀。


    裴旻站在杏林邊緣,他撫摸著一棵巨大的杏樹,掌中所觸之樹皮粗糙而充滿條條裂紋,幾隻螞蟻與爬蟲在樹幹上忙碌的上下穿梭著,裴旻不禁心生感慨,這裏真是世外清淨地,人間無憂天。


    裴旻想要穿過杏林,去攀爬那高高的大明山,體會一下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偌大的杏林裏,一條與林中雜草顯得涇渭分明的灰土小路直通山上,還未踏足便頗有曲徑通幽之意境。


    沒進杏林多久,裴旻突然聽到了一聲沉悶的野獸低吼的聲音,這聲音讓他感到了十分不安,他不由得攥緊了掌中長劍。


    林中平地起了一陣旋風,一隻斑斕猛虎突然從林中跳了出來,站在裴旻對麵,它瞪著一對兒黃寶石一般的大眼,咧開一張血盆大口,口裏露出了兩排白森森的牙齒,尤其是上下四根獠牙更是讓人害怕,它嘴裏發出陣陣低吼,嘴邊若幹堅硬的長長的白須隨之抖動,那猛虎似乎隨時都要衝過來。


    正在此時,一聲佛號響起:“阿彌陀佛,虎兒,不得無禮!”


    裴旻不敢回頭,但他聽聲音便知道,是大明寺主持鑒真大師到了。


    聽到鑒真大師的話,那老虎收起了血盆大口,趴在地上,眼神一下子變得十分慵懶起來,剛才還虎虎生威的猛獸,此刻溫順得像一隻聽話的大貓兒。


    在裴旻驚訝的神情之下,鑒真大師走上前去,像摩頂受戒一般輕撫那大蟲之頭頂,嘴裏喃喃道:“虎兒,此乃名將之後,忠良之人,裴旻裴將軍,不可驚擾,讓開道來。”


    那老虎竟像聽得懂他的話一般,仍舊慵懶的站起身來,站在路上看了裴旻兩眼,然後甩著虎尾,慢慢的自到杏林深處去了。


    鑒真大師招呼裴旻上前,他在前領路,與裴旻先後而行,裴旻邊走邊奇怪地問道:“大師,這裏怎麽會有這樣一隻大老虎?你們不怕它傷人嗎?”


    鑒真大師微笑道:“在上清觀,我便提過‘虎守杏林’的傳說,將軍可否聽過?”


    裴旻搖頭道:“旻孤陋寡聞,未曾聽過。”


    鑒真大師邊走邊說道:“揚州城,三國之時地屬東吳,當時稱為建業城。建業城中有一位名醫,叫董奉,他醫術精湛且醫德高尚,深得當地百姓敬重。他救治病人卻不計酬勞,對貧病患者更是分文不取。但他有一個極其特殊的要求:凡治愈一個人,就讓被治愈的人在他的後院及後山上栽種杏樹,重病治愈者種五棵,輕病治愈者種一棵。數年後,在他的房前屋後,上萬棵杏樹竟已鬱鬱成林,林中百鳥爭鳴,林下走獸嬉戲,可見那董奉醫好的病人之多了。”


    鑒真大師娓娓道來,出於尊重長者和故事本身極強的吸引力,裴旻也樂於傾聽。他們一路出了杏林,向山上走去,大明寺後山上山之路鮮有人走,山勢又略顯崎嶇,但鑒真大師與裴旻二人談笑之間,步履輕盈,如履平地,直向頂峰攀援前進。


    鑒真大師繼續道:“據說有一天,董奉在回家途中,看見路旁的茅草堆裏躺著一隻大老虎,老虎是猛獸,是森林之王,還吃人,董奉心中十分害怕,但作為醫生,他發現這老虎的表情非常痛苦,像是得了怪病,而老虎看到董奉挎著藥箱,眼神中流露出祈求的神情。董奉慢慢的向老虎靠近,老虎溫順的閉上了眼睛,董奉就給老虎進行檢查,結果全身都沒有發現什麽毛病,最後,他冒著危險讓老虎張開嘴巴,這才發現,那老虎的喉嚨裏麵卡著一塊大骨頭。於是,董奉想辦法將那骨頭取出,老虎的病就慢慢的好了。那老虎非常通人性,為了報恩,它跟著董奉回了家,在董奉後山的杏林裏住下,自願給董奉看家護院。”


    還有如此人虎奇緣,裴旻暗暗稱奇,不由得聽入了神。


    “董奉在杏林旁邊修建了一個穀倉,當杏林的杏子成熟之後,他廣而告之,城中隻要有想吃杏子的,不用錢買,也不用和他打招呼,隻要用穀子作為交換,將穀子自覺地倒入穀倉,就可以拿走同等重量的杏子。由於對董奉的敬重,前來買杏子的人很多,也都很遵守董奉的規定,一升穀子換一升杏子。據說一次,有個人多拿了一些杏子,杏林中的老虎就衝出來對著他大吼,他拚命逃跑,多了的杏子全部都跑丟了。董奉常用穀倉中的這些穀子救濟周圍的貧苦老百姓和接濟斷了盤纏的路人。”


    “幾百年過去了,隨著曆史的變遷,先賢們在董奉故居的基礎上建成了現在的大明寺。董奉雖已作古,但他的杏林還在,他那懸壺濟世的精神還在。在我們寺中的藏經閣中收藏了很多醫學書籍,我的醫術有很多便是從中學來的。而你適才所見之老虎,它是我多年前在這大明山中采藥時救下的,我看到它時,它還不足月,它的母親卻已病死了,我將它從小養大,它便守護這片杏林,這番經曆與董奉虎守杏林多有相似。”


    半個時辰後,他們已來到大明山之峰頂。


    兩人站在峰頂放眼四望:近處的草木、杏林與寺廟幽靜祥和,不食人間煙火;不遠處的揚州城盡收眼底,但見街道房屋阡陌縱橫,行人如蟻來往穿梭,幾處炊煙扶搖而上;遠處的長江在夕陽掩映下如一條閃爍著金光的金色飄帶,浩然東去;更遠的遠峰則隻見一片黛綠,幾片白雲在其峰腰縈繞。


    如此心曠神怡,讓人心胸為之一開,頓覺心靈澄澈,仿佛自身融於自然之中,投於大地懷抱,裴旻不由讚道:“足與峰平,心與天齊,神思淼淼,不可言喻。”


    鑒真大師道:“春風化雨,夏雨狂情,秋雲飄渺,冬雪無言,宇宙浩瀚,天地無窮。在如此難以捉摸的天地之間,千萬年方才有人的出現,以貧道愚見,人乃自然之精靈,世人都當竭盡心力,我為人人,方不枉父母所賜之皮囊,就像董奉,行醫濟世,杏林遺愛,造福萬民。”


    裴旻慨然道:“大師如此胸懷,令人敬佩。旻乃後學末進之流,之所以遊曆四方,以增見聞,無非是希望有朝一日能羽翼豐滿,匡濟黎庶,九死無悔。”


    鑒真大師道:“將軍之誌,猶如波瀾壯闊之大海,相信他日將軍海納百川,終能成就一番大業!但不知將軍對大海又有何認識?”


    裴旻道:“讓大師見笑了,我生於內陸,自離家出道以來,從未見過大海模樣。”


    鑒真大師遙望遠方,眸子突然無比清澈,眼神變得無比堅定,他道:“貧僧十四出家,投身寺廟,精研佛法,潛心悟道,成年之後,貧僧修繕廟宇,造塔塑像,宣講律藏。四十餘年來,受我剃度和傳授戒律者先後達四萬餘人,江淮大地之人尊我為授戒大師。”


    “因我大唐名聲顯赫,曾有日本(又名東瀛、扶桑,當時的遣唐使自稱國名為日本)佛界僧人來華留學,與我寺眾僧交流之下,兩相比較,他們才發現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沒有規範的律儀受戒之禮。因此,有兩位日本僧人榮睿、普照懇請我寺派出得道僧人東渡日本傳授正統的佛教,為日本信徒授戒。”


    “日本與我中華相距千裏,中間又隔著茫茫大海,且不說大海茫無邊際,更糟糕的是,海上常有海盜猖獗,劫奪過往船隻物資,海上又時有驚天駭浪,海水又深不可測,鯊魚等掠食者時常出沒,又沒有前人繪製的航海圖,東渡日本,談何容易!當時,麵對日本僧人的請求,大明寺眾僧皆默然無應。是為法事,何惜身命!我為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遂決意親自東渡日本。”


    回憶往事,鑒真大師不勝唏噓:“五年之前,正是天寶元年,我開始進行東渡日本之旅,直到今日,我已東渡四次,因種種原因,致使東渡仍未成功!但是,宣揚佛法、教化世人是我的心願,日本求學僧人的拳拳盛情之請,讓我感其誠意,使我東行之心堅如鐵石,如今我正準備第五次東渡之行!”


    裴旻沒想到鑒真大師還有如此經曆,鑒真大師描述的那波瀾壯闊又危機重重的大海不但未令他害怕,反讓他有些好奇與神往!


    裴旻道:“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大師意誌堅定,此行定能成功。”


    鑒真大師道:“第一次出海,官府誤聽一弟子讒言,以為我與海盜勾結,我經過多次辯解方才脫身,因此未能成行;第二次,我周密籌備,有一百餘人陪同出發,誰知遭遇風浪,東渡失敗;第三次,因越州僧人不明我之心意,苦苦挽留,並控告榮睿是來引誘我,導致我東渡失敗;第四次,我從福州出海,不料大明寺弟子擔心我之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我被淮南采訪使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也告失敗。”


    “這一年來,我常與弟子們及官府要員深談,他們已深明我之用心良苦,表示對我東渡鼎力支持,我已謀劃第五次東渡,想必此次東渡如將軍所言,定能成功,將軍四處遊曆,這次便是大好時機,如若將軍不棄,可與我同行!”


    正是:


    弘揚佛法許宏願,鍥而不舍意誌堅。


    乘風破浪若等閑,不到彼岸誓不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劍聖琴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繁星樓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繁星樓主並收藏劍聖琴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