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是要當個一輩子的皇帝,魏熠就必須安安心心當個太子。
說什麽父子情深,天下凡非天子者,皆為臣。魏熠一日不登基,一日,就是個臣。偏偏這個臣,隻要稍稍向前,便是龍袍加身。
一步錯,步步都得錯。
若是薛家小兒為質,西北離京千裏,太子縱有心抬腳,亦是無力與人合謀。便是薛弋寒被風雪吹昏了頭要扶植太子上位後弄權,那幾十萬大軍也不能悄無聲息來京。
而江府不同,江閎本就在京。如今西北兵符又全部回來了,若太子奪得兵符在手,連江府逼宮,名正言順登基,想來也出不了大亂子。
天下安有數十年太子乎然皇帝再再活個數十年,似乎一點問題都沒。
江閎癱坐在回廊涼椅上,思考著自己是不是有些杞人憂天。太子不過十來歲,如此揣測君王用意,太惡了些。
他扶著椅上欄杆緩了一會,還不見小廝來,估摸著是真去端了茶湯。起了身要走,想是坐的久了,突然起來,頓覺眼前一黑。
太子魏熠是還年幼,可他江閎不小了啊。
天子究竟是在防誰
管他江閎手腕滔天,權傾朝野,隻要江玉楓是魏熠的手足,江家.......能翻到哪片天去
太子入學算不得茲事體大,多了個伴讀自然也就不值一提。薛弋寒年節回京,方知江玉楓一事。這個從刀光鐵影裏出來的人,看向江閎,眼裏悲憫長久揮之不去。
此時離江府小娘子滑胎已頗有一段時候,江閎對上薛弋寒目光,隻有錯愕不解。他不甚明白,江府何事令薛大將軍生悲
當初一盆盆淋漓血水埋於江府後院,江夫人連日驚懼,下人囁喏著說“夫人莫不是撞邪,請個靈驗的法師來看看,興許好些”。
江閎大手一揮要準,略一思忱,又改了主意,將京中最好的戲班子請來,唱了好幾天的“郭巨埋兒”。果真戲到病除,江夫人很快就再無異常。
於母盡孝,為國盡忠,似乎後者更來得大義一些,君臣嫌隙若生,江山大業不穩,如此,埋掉一個孩子能解決的話.....他遠比薛弋寒那匹夫好的多。
為了一己之私,置天下萬民不顧。
薛弋寒並不知道江府的小娘子滑胎,他所悲哀的,也許僅僅是念及江府要和薛家一樣,從此代代困於皇權。江閎編排出的那些理所當然,無法質問薛弋寒分毫,倒是成功的說服了他自個兒。
彼時京中豔陽,平城鵝毛飛雪,薛淩在白茫茫一片裏滾作一團。
薛弋寒沒見過薛淩這等天真作態,在他麵前,薛淩雖頑劣,總是有收斂,不至於行跡放肆。但他在平城時,常有在城牆上站立,見薛淩被魯文安摟在懷裏,隻有小小的一點,催馬朝著城門飛奔而來。偏他一眼就能瞧見,那個小人正是柳玉柔懷胎時猜想的眉眼,無一處不同。
他說不清自己要什麽,他想從薛家幾代人的困境裏掙脫,又無法卸下肩頭擔子。他想過把薛璃丟回去打消魏崇疑慮,然薛璃無法習武。萬一...萬一魏崇需要個看門的,沒準會想辦法讓薛璃沒了,重新來一個。
而薛淩是決然無法送回去的,長在京裏,身份很快就會被拆穿。薛家的女兒,大多嫁的不怎麽好,以防外戚專權。他都不能肯定,上幾代是真的沒有女兒,還是.....生下來就做了個無名氏,好歹能保此生富貴。
他從來沒怨過皇帝生疑,反正,他自個兒也是處處提防。
他記得和魏崇共枕黃粱那些往事。所以一直到了現在,他仍然相信,魏崇能放心的將後背露出來給他,但是魏崇不願意把江山露出來給薛家。
而他也願意把性命給魏崇,但不能把薛家給皇帝。
兩相比較,薛弋寒是不如江閎之大忠。
他瞧著薛淩一日日在平城摸爬滾打,多有慶幸,幸虧是個女兒。換個兒子來,也許他心一狠,就丟了回去。這種父子長隔的宿命,便永遠無法終結。天下萬民之生死,真的一定要用這種東西來換嗎
薛弋寒回憶薛老爺子纏綿病榻時,他回京伺疾半月餘,竟是喊不出幾聲“爹”。
胡人,已經很久沒來了。薛弋寒記得那場仗,他不清楚拓跋氏的圈套,隻是對當年砍了多少人頭記憶猶新,並以此推測胡人應是元氣大傷。這些年他都不擔憂有大規模的戰事,隻是沒想到連輕微幹戈也沒有罷了。
不過,正合他意。數年平和給了薛弋寒足夠的時間,重新去規劃平安二城。從一開始的邊陲小鎮到駐軍五萬餘,從依賴皇帝撥銀調糧,到自給自足。這是確確實實的薛家親兵,是他薛弋寒憑一己之力養出來的大好鐵騎。
而這些人,用不上朝廷的半塊鎏金黃銅。
他從未給薛淩講過那場戰事,卻每日都要督促薛淩熟悉兩城軍需調度,農商糧銀。他有足夠的膽子將那半塊兵符還回去,以此換薛家代代自由。有這五萬餘人馬,連多年城內布置,他自信即使胡人如當年五部連手南下,他仍有把握將其阻在平安二城城外十日餘。
夠了,足夠撐到京中的兵符到他手裏去部署朝廷西北駐軍。
剛夠,一點都不多,不會會引起皇帝忌憚。五萬人馬,又在西北最邊境,城內無法大量囤糧,要用這個兵做點什麽,無異於癡人說夢。
薛淩還太小了,薛弋寒想。他和魏崇是什麽時候才開始得知這些應是十五之後。十五之前,所習盡為恭敬惻隱,十五之後,突然就要學天地不仁。
萬物者,芻狗爾。
和薛弋寒所料並無甚差別,兵符一還回去,魏崇關於薛淩的試探戛然而止。再到後麵一說平安二城的軍事守防,從此便是毫無摻假的君臣情深。
唯一再值得說道點的,就是太傅一事。雖薛淩不在京中,將來總是要與魏熠共事的,斷不能隨心所欲長成個什麽模樣。
《高子遺書》有言:“命之所有,先天也;人之肎為,後天也。無先天不起後天,無後天不成先天。”
魏崇想想,那老頭課講得確實不錯。丟去平城,做做薛家小兒的後天極好。
說什麽父子情深,天下凡非天子者,皆為臣。魏熠一日不登基,一日,就是個臣。偏偏這個臣,隻要稍稍向前,便是龍袍加身。
一步錯,步步都得錯。
若是薛家小兒為質,西北離京千裏,太子縱有心抬腳,亦是無力與人合謀。便是薛弋寒被風雪吹昏了頭要扶植太子上位後弄權,那幾十萬大軍也不能悄無聲息來京。
而江府不同,江閎本就在京。如今西北兵符又全部回來了,若太子奪得兵符在手,連江府逼宮,名正言順登基,想來也出不了大亂子。
天下安有數十年太子乎然皇帝再再活個數十年,似乎一點問題都沒。
江閎癱坐在回廊涼椅上,思考著自己是不是有些杞人憂天。太子不過十來歲,如此揣測君王用意,太惡了些。
他扶著椅上欄杆緩了一會,還不見小廝來,估摸著是真去端了茶湯。起了身要走,想是坐的久了,突然起來,頓覺眼前一黑。
太子魏熠是還年幼,可他江閎不小了啊。
天子究竟是在防誰
管他江閎手腕滔天,權傾朝野,隻要江玉楓是魏熠的手足,江家.......能翻到哪片天去
太子入學算不得茲事體大,多了個伴讀自然也就不值一提。薛弋寒年節回京,方知江玉楓一事。這個從刀光鐵影裏出來的人,看向江閎,眼裏悲憫長久揮之不去。
此時離江府小娘子滑胎已頗有一段時候,江閎對上薛弋寒目光,隻有錯愕不解。他不甚明白,江府何事令薛大將軍生悲
當初一盆盆淋漓血水埋於江府後院,江夫人連日驚懼,下人囁喏著說“夫人莫不是撞邪,請個靈驗的法師來看看,興許好些”。
江閎大手一揮要準,略一思忱,又改了主意,將京中最好的戲班子請來,唱了好幾天的“郭巨埋兒”。果真戲到病除,江夫人很快就再無異常。
於母盡孝,為國盡忠,似乎後者更來得大義一些,君臣嫌隙若生,江山大業不穩,如此,埋掉一個孩子能解決的話.....他遠比薛弋寒那匹夫好的多。
為了一己之私,置天下萬民不顧。
薛弋寒並不知道江府的小娘子滑胎,他所悲哀的,也許僅僅是念及江府要和薛家一樣,從此代代困於皇權。江閎編排出的那些理所當然,無法質問薛弋寒分毫,倒是成功的說服了他自個兒。
彼時京中豔陽,平城鵝毛飛雪,薛淩在白茫茫一片裏滾作一團。
薛弋寒沒見過薛淩這等天真作態,在他麵前,薛淩雖頑劣,總是有收斂,不至於行跡放肆。但他在平城時,常有在城牆上站立,見薛淩被魯文安摟在懷裏,隻有小小的一點,催馬朝著城門飛奔而來。偏他一眼就能瞧見,那個小人正是柳玉柔懷胎時猜想的眉眼,無一處不同。
他說不清自己要什麽,他想從薛家幾代人的困境裏掙脫,又無法卸下肩頭擔子。他想過把薛璃丟回去打消魏崇疑慮,然薛璃無法習武。萬一...萬一魏崇需要個看門的,沒準會想辦法讓薛璃沒了,重新來一個。
而薛淩是決然無法送回去的,長在京裏,身份很快就會被拆穿。薛家的女兒,大多嫁的不怎麽好,以防外戚專權。他都不能肯定,上幾代是真的沒有女兒,還是.....生下來就做了個無名氏,好歹能保此生富貴。
他從來沒怨過皇帝生疑,反正,他自個兒也是處處提防。
他記得和魏崇共枕黃粱那些往事。所以一直到了現在,他仍然相信,魏崇能放心的將後背露出來給他,但是魏崇不願意把江山露出來給薛家。
而他也願意把性命給魏崇,但不能把薛家給皇帝。
兩相比較,薛弋寒是不如江閎之大忠。
他瞧著薛淩一日日在平城摸爬滾打,多有慶幸,幸虧是個女兒。換個兒子來,也許他心一狠,就丟了回去。這種父子長隔的宿命,便永遠無法終結。天下萬民之生死,真的一定要用這種東西來換嗎
薛弋寒回憶薛老爺子纏綿病榻時,他回京伺疾半月餘,竟是喊不出幾聲“爹”。
胡人,已經很久沒來了。薛弋寒記得那場仗,他不清楚拓跋氏的圈套,隻是對當年砍了多少人頭記憶猶新,並以此推測胡人應是元氣大傷。這些年他都不擔憂有大規模的戰事,隻是沒想到連輕微幹戈也沒有罷了。
不過,正合他意。數年平和給了薛弋寒足夠的時間,重新去規劃平安二城。從一開始的邊陲小鎮到駐軍五萬餘,從依賴皇帝撥銀調糧,到自給自足。這是確確實實的薛家親兵,是他薛弋寒憑一己之力養出來的大好鐵騎。
而這些人,用不上朝廷的半塊鎏金黃銅。
他從未給薛淩講過那場戰事,卻每日都要督促薛淩熟悉兩城軍需調度,農商糧銀。他有足夠的膽子將那半塊兵符還回去,以此換薛家代代自由。有這五萬餘人馬,連多年城內布置,他自信即使胡人如當年五部連手南下,他仍有把握將其阻在平安二城城外十日餘。
夠了,足夠撐到京中的兵符到他手裏去部署朝廷西北駐軍。
剛夠,一點都不多,不會會引起皇帝忌憚。五萬人馬,又在西北最邊境,城內無法大量囤糧,要用這個兵做點什麽,無異於癡人說夢。
薛淩還太小了,薛弋寒想。他和魏崇是什麽時候才開始得知這些應是十五之後。十五之前,所習盡為恭敬惻隱,十五之後,突然就要學天地不仁。
萬物者,芻狗爾。
和薛弋寒所料並無甚差別,兵符一還回去,魏崇關於薛淩的試探戛然而止。再到後麵一說平安二城的軍事守防,從此便是毫無摻假的君臣情深。
唯一再值得說道點的,就是太傅一事。雖薛淩不在京中,將來總是要與魏熠共事的,斷不能隨心所欲長成個什麽模樣。
《高子遺書》有言:“命之所有,先天也;人之肎為,後天也。無先天不起後天,無後天不成先天。”
魏崇想想,那老頭課講得確實不錯。丟去平城,做做薛家小兒的後天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