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答的十分順暢,好似這事兒做來習以為常。薛淩稍有側目,在她印象中,李敬思並不善於這些偽飾之事,今兒個.....都無需人教了。
兩人進了薛淩院裏,此時方有小丫鬟上前問薛淩可要添副碗筷。原正值飯點,突而見多了個人,底下人免不得請示一回。
薛淩大大方方問李敬思可有用過膳,李敬思膳是沒用,湯藥倒是已經喝了兩碗。然他腹中擔憂難免情急,脫口道是已經吃過了。
本是想薛淩早些撿個清淨地兒商議一回,話落忽地想起底下人既這般問,定是薛淩還沒吃過,當下又訕訕道:“我走的急,隻吃了兩隻餅子。”
薛淩不以為怪,笑道:“那坐著再吃些。”
丫鬟笑著跑開說再添兩個菜,李敬思看薛淩氣定神閑,咧了咧嘴一咬牙跟著坐到了桌上。等著的當兒,他多瞧薛淩幾眼,記起那所謂過命的交情來。
薛姑娘當晚既千辛萬苦尋了自己去攀交情,想來也不至於看著自己死。自己死了,對她也沒什麽好處不是。
這麽一想,勉強緩解了些。
丫鬟先呈了湯來,薛淩抓了勺子輕敲了兩小碗,朝著李敬思念叨道:“我當是李大哥今晚或者明日才過來,還特地養了兩尾黑魚在簷下,他們說,黑魚利刀傷。中午先湊合湊合,晚間再請你吃好的。”
旁兒含焉在列,她倒是瞧見過李敬思數回,然往日皆是薛淩獨自與李敬思宋滄等人敘舊,今兒個她坐到一處,略有不自在,隻顧垂頭用膳,少做言語。
薛瞑亦作無聲,李敬思強笑答過,薛淩又閑話幾許,酒足飯飽後才領著人進了書房。進門時不忘衝著底下人交代:“就不必去請白先生了。”
言罷回頭衝著李敬思笑:“我們說我們的。”言語間頗為親近。
李敬思自是求之不得,他與薛淩可談交情,逸白來了,那不純純是個橫岔杠子麽。殊不知薛淩並非是交代人別去請,而是著意提點底下別讓逸白過來。
今日朝事散罷,按著逸白日常行事風格,該來給自己說個交代,畢竟開青和安城的事皇帝是個什麽態度,早間沒提。
依她對逸白的了解,定會趁著李敬思在,特意往書房來。雖說相互離間還不到時候,能少碰些麵,當然是少碰些為佳。
不然,逸白跟李敬思,也得是過命的交情了。
聽見李敬思答好,薛淩坐到椅子上不忘笑鬧道:“有外人在,你我說話不便。”
李敬思越發心生信賴,心中氣鬱一掃而空。世事難求全,真個出了什麽紕漏,薛姑娘定然也是不願意的,何必與她置氣他順著薛淩手指往牆邊椅子桌下,扶手旁一隻四腳小八仙桌上茶水果子一應俱全。
心中安穩下來,身上做派就顯擺上來,李敬思取碗吹茶入喉一氣嗬成,然後擱了茶碗抬頭看,薛淩坐於上方桌前,雙手支在桌子上,托著腦袋也笑吟吟看他。
這笑容裏,更像是多有讚許之意,李敬思卻是心中“咯噔”,往日裏薛淩倒也熱情,今兒好似熱情的有些過頭,他總覺得哪哪不對,陪著笑道:“什麽茶,好喝的很。”
他記起京中往來官員寒暄,不就這麽回事。進門請茶開誇,然後話匣子順著一碗茶走。
李敬思不覺稍回頭瞧了眼那茶碗,手垂著搭到膝蓋上,驀然觸到個冰冷物件,驚的手一縮。
薛淩與他到底隔著幾步,人也有些懶散,沒注意到李敬思這些輕微局促。見他飲了茶,久晾本不妥,她與李敬思,也確有親近之感,調笑道:“什麽好喝的很,李大哥府上好東西多了去,哄我來著。”
李敬思跟著笑了笑,手無聲的在膝蓋處捋了捋將佩子順開。正欲附和,又聽薛淩道:“李大哥不必太過擔憂,這事兒,是我讓人去辦的,盡在掌握,斷不會損你絲毫。”
李敬思當真是沒反應過來這事兒是哪事兒,隻聽著那句斷不會有損絲毫,瞬間有些感激涕零。
皇帝肯定是靠不住的,就自己幹的那些事夠掉多少次腦袋。就算不幹,看看那些舊臣的下場,也知道生死根本無關忠奸。
這京中勉強能依仗點的,他自認為也就是沈家和蘇凔....還有眼前個薛淩。但蘇凔這會子擱床榻上起不來,沈家.....不想則已,一想就來氣。
聽沈元汌那意思,隻要黃家能偃旗息鼓,沈家不惜壓著李敬思自己認罪,大局為重嘛。犧牲你一個,保全千萬家。
他眼巴巴望著薛淩,歎了聲:“也就你這裏還說的上句話,我來時想了一路。倒不是真的怕當晚之事被拆穿,我怕的是....你說....
你說這胡人打起來了,那....那肯定是胡人重要。萬一皇帝無論如何都要將黃家安撫下來,你說.....他會不會把所有罪名安在我身上。”
這一提,李敬思又急躁起來。薛淩臉上笑意愈深,讚道:“李大哥越來越通透啦。”
她倒是誇的真心實意,原本以為李敬思是怕當晚之事被人查出來,難免有所輕看,這會子聽他說到這些,方知明顯漁村出來的李阿牛,也開始懂帝王博弈了。
那天和逸白綿裏藏針的啞謎,這會子終於盡數攤開,一股腦全紮在了李敬思身上。
壑園遣人往開青送的東西為何一人一信爾。人是壑園的人,信是昭淑太後的信。黃府書房翻出來的那些東西,除了黃靖愢的手筆,還有寥寥昭淑太後字跡。
循著仿了一封,恐人不信,特意蓋了黃靖愢的遺印。不過這些也就是個表麵功夫,書信本無憑,莫說是仿的,就算真是昭淑太後寫的,送過去,開青裏的人也未必就能信啊。
雖說早早聽聞黃家後輩阿鬥居多,可這些年來,薛淩也沒瞧見哪家兒孫真個蠢貨。便是黃承宣愛的一往情深,那也不是個呆子。
再是筆跡仿的一模一樣,到了關鍵處,還是在於書信上的內容。一筆一劃,皆是為黃家籌謀,橫撇豎捺,盡是替將來打算。
胡人兵臨城下,皇帝豈敢從西北調兵京中王爺死了一城,喪銀還無處籌措,天子能讓內亂發生
黃家十萬兵馬與龍椅盡在咫尺,何須叩首認罪師出無名,那就編一個啊。黃家起兵不為逼駕,實為誅錯清君側,除佞護江山。
錯是誰,側是誰,佞又是誰那自然是這一來青雲直上的李敬思了。
當晚聖旨分明是命他隻守不拿,然李敬思無故入黃府,時候黃府滿門無活口。而城中亂軍悉數身著禦林衛甲衣,黃家曆來與禦林衛扯不上幹係,怎麽可能有那麽多甲衣。
相較而言,李敬思身為北城兵馬司統領,深得朕意,若他動些手腳,昧下兩千餘件甲衣不說輕而易舉,至少比黃家容易的多。
昭淑太後不過哀思甚重,不忍生靈塗炭,更兼之被讒言蒙蔽,適才強忍冤屈,隻求天下太平。
這些事,分明是背後另有主謀,與李敬思相互勾結。若皇帝一查到底,還黃氏一族清白,黃承譽等人自然兵戈盡消,重奉明主。若不然,便是遺臭萬年,亦要兵臨皇城,掃清玉宇,還大梁一個朗朗乾坤。
如此......這仗,可就師出有名了。
兩人進了薛淩院裏,此時方有小丫鬟上前問薛淩可要添副碗筷。原正值飯點,突而見多了個人,底下人免不得請示一回。
薛淩大大方方問李敬思可有用過膳,李敬思膳是沒用,湯藥倒是已經喝了兩碗。然他腹中擔憂難免情急,脫口道是已經吃過了。
本是想薛淩早些撿個清淨地兒商議一回,話落忽地想起底下人既這般問,定是薛淩還沒吃過,當下又訕訕道:“我走的急,隻吃了兩隻餅子。”
薛淩不以為怪,笑道:“那坐著再吃些。”
丫鬟笑著跑開說再添兩個菜,李敬思看薛淩氣定神閑,咧了咧嘴一咬牙跟著坐到了桌上。等著的當兒,他多瞧薛淩幾眼,記起那所謂過命的交情來。
薛姑娘當晚既千辛萬苦尋了自己去攀交情,想來也不至於看著自己死。自己死了,對她也沒什麽好處不是。
這麽一想,勉強緩解了些。
丫鬟先呈了湯來,薛淩抓了勺子輕敲了兩小碗,朝著李敬思念叨道:“我當是李大哥今晚或者明日才過來,還特地養了兩尾黑魚在簷下,他們說,黑魚利刀傷。中午先湊合湊合,晚間再請你吃好的。”
旁兒含焉在列,她倒是瞧見過李敬思數回,然往日皆是薛淩獨自與李敬思宋滄等人敘舊,今兒個她坐到一處,略有不自在,隻顧垂頭用膳,少做言語。
薛瞑亦作無聲,李敬思強笑答過,薛淩又閑話幾許,酒足飯飽後才領著人進了書房。進門時不忘衝著底下人交代:“就不必去請白先生了。”
言罷回頭衝著李敬思笑:“我們說我們的。”言語間頗為親近。
李敬思自是求之不得,他與薛淩可談交情,逸白來了,那不純純是個橫岔杠子麽。殊不知薛淩並非是交代人別去請,而是著意提點底下別讓逸白過來。
今日朝事散罷,按著逸白日常行事風格,該來給自己說個交代,畢竟開青和安城的事皇帝是個什麽態度,早間沒提。
依她對逸白的了解,定會趁著李敬思在,特意往書房來。雖說相互離間還不到時候,能少碰些麵,當然是少碰些為佳。
不然,逸白跟李敬思,也得是過命的交情了。
聽見李敬思答好,薛淩坐到椅子上不忘笑鬧道:“有外人在,你我說話不便。”
李敬思越發心生信賴,心中氣鬱一掃而空。世事難求全,真個出了什麽紕漏,薛姑娘定然也是不願意的,何必與她置氣他順著薛淩手指往牆邊椅子桌下,扶手旁一隻四腳小八仙桌上茶水果子一應俱全。
心中安穩下來,身上做派就顯擺上來,李敬思取碗吹茶入喉一氣嗬成,然後擱了茶碗抬頭看,薛淩坐於上方桌前,雙手支在桌子上,托著腦袋也笑吟吟看他。
這笑容裏,更像是多有讚許之意,李敬思卻是心中“咯噔”,往日裏薛淩倒也熱情,今兒好似熱情的有些過頭,他總覺得哪哪不對,陪著笑道:“什麽茶,好喝的很。”
他記起京中往來官員寒暄,不就這麽回事。進門請茶開誇,然後話匣子順著一碗茶走。
李敬思不覺稍回頭瞧了眼那茶碗,手垂著搭到膝蓋上,驀然觸到個冰冷物件,驚的手一縮。
薛淩與他到底隔著幾步,人也有些懶散,沒注意到李敬思這些輕微局促。見他飲了茶,久晾本不妥,她與李敬思,也確有親近之感,調笑道:“什麽好喝的很,李大哥府上好東西多了去,哄我來著。”
李敬思跟著笑了笑,手無聲的在膝蓋處捋了捋將佩子順開。正欲附和,又聽薛淩道:“李大哥不必太過擔憂,這事兒,是我讓人去辦的,盡在掌握,斷不會損你絲毫。”
李敬思當真是沒反應過來這事兒是哪事兒,隻聽著那句斷不會有損絲毫,瞬間有些感激涕零。
皇帝肯定是靠不住的,就自己幹的那些事夠掉多少次腦袋。就算不幹,看看那些舊臣的下場,也知道生死根本無關忠奸。
這京中勉強能依仗點的,他自認為也就是沈家和蘇凔....還有眼前個薛淩。但蘇凔這會子擱床榻上起不來,沈家.....不想則已,一想就來氣。
聽沈元汌那意思,隻要黃家能偃旗息鼓,沈家不惜壓著李敬思自己認罪,大局為重嘛。犧牲你一個,保全千萬家。
他眼巴巴望著薛淩,歎了聲:“也就你這裏還說的上句話,我來時想了一路。倒不是真的怕當晚之事被拆穿,我怕的是....你說....
你說這胡人打起來了,那....那肯定是胡人重要。萬一皇帝無論如何都要將黃家安撫下來,你說.....他會不會把所有罪名安在我身上。”
這一提,李敬思又急躁起來。薛淩臉上笑意愈深,讚道:“李大哥越來越通透啦。”
她倒是誇的真心實意,原本以為李敬思是怕當晚之事被人查出來,難免有所輕看,這會子聽他說到這些,方知明顯漁村出來的李阿牛,也開始懂帝王博弈了。
那天和逸白綿裏藏針的啞謎,這會子終於盡數攤開,一股腦全紮在了李敬思身上。
壑園遣人往開青送的東西為何一人一信爾。人是壑園的人,信是昭淑太後的信。黃府書房翻出來的那些東西,除了黃靖愢的手筆,還有寥寥昭淑太後字跡。
循著仿了一封,恐人不信,特意蓋了黃靖愢的遺印。不過這些也就是個表麵功夫,書信本無憑,莫說是仿的,就算真是昭淑太後寫的,送過去,開青裏的人也未必就能信啊。
雖說早早聽聞黃家後輩阿鬥居多,可這些年來,薛淩也沒瞧見哪家兒孫真個蠢貨。便是黃承宣愛的一往情深,那也不是個呆子。
再是筆跡仿的一模一樣,到了關鍵處,還是在於書信上的內容。一筆一劃,皆是為黃家籌謀,橫撇豎捺,盡是替將來打算。
胡人兵臨城下,皇帝豈敢從西北調兵京中王爺死了一城,喪銀還無處籌措,天子能讓內亂發生
黃家十萬兵馬與龍椅盡在咫尺,何須叩首認罪師出無名,那就編一個啊。黃家起兵不為逼駕,實為誅錯清君側,除佞護江山。
錯是誰,側是誰,佞又是誰那自然是這一來青雲直上的李敬思了。
當晚聖旨分明是命他隻守不拿,然李敬思無故入黃府,時候黃府滿門無活口。而城中亂軍悉數身著禦林衛甲衣,黃家曆來與禦林衛扯不上幹係,怎麽可能有那麽多甲衣。
相較而言,李敬思身為北城兵馬司統領,深得朕意,若他動些手腳,昧下兩千餘件甲衣不說輕而易舉,至少比黃家容易的多。
昭淑太後不過哀思甚重,不忍生靈塗炭,更兼之被讒言蒙蔽,適才強忍冤屈,隻求天下太平。
這些事,分明是背後另有主謀,與李敬思相互勾結。若皇帝一查到底,還黃氏一族清白,黃承譽等人自然兵戈盡消,重奉明主。若不然,便是遺臭萬年,亦要兵臨皇城,掃清玉宇,還大梁一個朗朗乾坤。
如此......這仗,可就師出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