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羨之自成親以後,相敬如賓,琴瑟和諧,但他並未醉在溫柔鄉中,無日不在想著天下的局勢。
此時,距那驚天動地的變亂開始,已不足五年。距大明天下的覆亡也僅剩二十年而已。
一直以來,李羨之是想著有一番作為的,麵對著將要來臨的天災、兵禍,留給他準備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首要的,便是糧食問題。李家有四五個莊園,七八座糧倉,還有地窨子,存著十餘萬石的糧食,養著上千家的佃戶,自家衣食,自是不用憂愁的。不過李羨之想著的,不是自己一家,而是成千上萬的人,個中細由,此事尚不便說。
那時,農家作物不外南稻北麥,其餘還有粟、黍、棉、麻、豆之類。榆林地處高寒,天幹少雨,糧食地產太低,尋常農家整年忙碌,繳過租稅,便所剩無幾了,常常一年到不了頭,糧囤就見底了。
就在此時,有一種外來的高產糧食漸漸傳入了——人們取名叫作玉麥(玉米),隻是尚未廣泛傳播,隻在少數地方才有。李羨之把玉麥的樣子畫成圖,注上顏色形狀等,派出幾路人馬,帶著銀子四處搜購。
直到秋後,幾路人馬相繼回來,隻有蕭世乾領著人在平涼府買到了百十斤。
蕭世乾把玉麥帶了回來,李羨之如獲至寶一般,將其收好了,放在府裏存精米小倉裏,等著來年春播。
在找種子的同時,李羨之又籌劃著為榆林的百姓做些事情。想來想去,確定要建一座醫局。那時,官家沒有醫局,百姓看病,隻好找城裏私家藥房坐診的大夫,或者等著走方的郎中上門。有些窮苦人家,看不起病,就隻能熬著等死。
計較定了,李羨之找來賀人龍、惠顯揚商量,二人聽著新奇,拍手叫好。又說給夫人聽,夫人也覺著可行。最後,又與老太公商量。
老太公聽了,道:“你做的是積德行善的事,我自不會反對。再者你今已成家,我也老了,這份家業早晚要交到你手上的,你自己斟酌著辦就是了,不用事事告我。”
見父親這樣說了,李羨之滿心歡喜,又坐了些時候,陪著父親說了些閑話才出來做自己的事。
打這之後,李羨之拉著惠顯揚,騎著馬滿街踅摸辦醫局的地方。轉了幾天,終於在城南找到一處三進的舊宅子。這宅子主家姓湯,祖上也是富貴鄉紳,傳到這輩,不爭氣,吃喝嫖賭,把家業敗了,因此要賣。
李羨之談了幾次,用了七百兩銀子把湯家宅子典了,又用了五六百兩裏外翻新了一遍。然後張出榜,招徠明醫。不幾日,應募的人雲集來此,良莠不齊。李羨之不曾學過半點醫藥,一時沒了主意。思索良久,想到了一人。
原來城裏本來有幾家藥房,其中兩家較大的,一家叫濟仁堂,一家叫壽安堂。各有三五個坐堂的大夫。李家每年用醫用藥,都是從濟仁堂裏辦的。
這濟仁堂的東家姓徐名忠全,字義卿,是個遠近聞名的名醫,而且為人良善,時常周濟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貧苦百姓。
李羨之想起此人,或許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便動身上門拜訪。徐忠全見李家少老爺來訪,自然不敢怠慢,忙讓進內堂說話。
李羨之把辦醫院的事說了,徐忠全道:“少老爺有此心,有用的著的地方,盡管明言。”
李羨之笑道:“徐掌櫃還是未能明白我的意思。”
徐忠全道:“請少老爺示下。”
李羨之道:“我對醫藥是一點也不知,手中也沒甚麽人可用。據我所知,徐掌櫃這藥房每年都要向百姓們施散醫藥,而且分文不取,可謂是俠義心腸,在下十分敬佩,因此想請安掌櫃在我辦的醫院中掌纛,共成其事。”
徐忠全難為道:“蒙少老爺看得起,隻是我這小店……”
話未說完,就被李羨之打斷:“你這藥房連人帶藥我都收了,勞煩徐掌櫃折算好了,把單子交給我,我照價付銀。”
徐忠全想了一想,道:“久聞少老爺行事手筆極大,今日一見,果然與眾不同。蒙少老爺瞧得起,我便認了,打今兒起,這濟仁堂就是少老爺您的了。”
原來這濟仁堂雖然不小,但收入卻不多,每年全仗著城裏幾家有錢的大戶人多,常用些生藥。再者,便是本鎮駐軍也來此買藥,因此有些盈餘。如今若李家的醫院辦了起來,以他的人脈勢力,這兩大東家自然便不再光顧了。如此一來,濟仁堂無論如何也難以維持了。
徐忠全正是想到這些,才一口同意了李羨之的提議。於是,李羨之派府裏的一個管賬先生和徐忠全一道,把濟仁堂裏存的藥材一一盤點了,折成價,約有七千多兩銀子。
李羨之把銀子付訖,將坐診的大夫和一幹夥計仍舊雇了,並以一年一千兩銀子請徐忠全做新醫局的總管。徐忠全答應了,便把濟仁堂的匾摘了。
李羨之命人將藥材都搬到新醫院,在院裏設了考場,由徐忠全和幾個大夫出了題,把來應募的七八十人聚在一起考試,內、外、兒、婦各科有別。有醫術高明的,也有濫竽充數的,一場筆試,汰去大半,隻剩二十多人。然後,又找各樣的病人讓其診斷,試了半個多月,選出十來個有才學的真大夫留用,其他的盡皆打發去了。
李羨之給這座新醫局起了名字叫“濟民院”,擇了吉日,掛牌成立。在濟民院裏,開了內、外、兒、婦、疫、成藥(配置丸藥)六科,各置大夫坐診執事。另外,又設立采辦處,置買辦兩人,掌管生藥、器械采買。
做完這些,濟民院正式對外開張。因為院裏有徐忠全和一批名醫在,因此未過多久,上門求醫的人便絡繹不絕起來。因為濟民院科別齊全,坐診的大夫多,要的銀子又少,因此看病的人都往這裏來。
沒過幾個月,城中幾家以壽安堂為首的藥房便門可羅雀了。李羨之趁此機會,挨著親自上門,高價把這些藥房連人帶藥都買了過來。如此一來,濟民院裏的大夫似乎又有些人滿為患了。
徐忠全找到李羨之道:“少老爺把藥房買了也就是了,把人都招了來,濟民院裏已是用不了了,白白發他們工錢,也是不少銀子。少老爺本就是菩薩心腸,來看病的百姓,診費能少就少,能免就免,裏外已是不賺錢了。再招這麽多閑人,豈不要虧了?”
李羨之笑道:“我招這些人來,並非是在這濟民院裏用。對他們,我自有用處。”
徐忠全這才明白,李羨之要做的是一件大事。
果然,沒過幾天,李羨之又帶著李如意和李喜兒兩個出了城。仍舊沿著邊牆四處遊走,,西至定邊營,東到清水營,一個多月,走了上千裏的路。
李如意和李喜兒兩個跟著風餐露宿,一路抱怨著。李羨之對他們道:“你兩個不要急著抱怨,這一遭,我有要緊的事讓你們辦。”兩個嘀咕著住了口。
一路走過,李羨之在兩個軍民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榆林鎮最西端的定邊營城和東段的孤山堡羈留了些日子。在這兩地,李羨之各選了一處院子,談好了價錢,然後才回到榆林。
回城之後,李羨之選了三十名精壯的家丁分作兩撥,又把在城裏招的大夫也分作兩撥。由李如意和李喜兒兩個分別帶著往定邊營和孤山堡開設醫局,名稱定作濟民分院。
李如意和李喜兒跟在李羨之身邊慣了,哭喪著臉不願出去。李羨之對他們道:“你兩個自小跟在我身邊,讀過些書,腦子也算機靈,都是我信得著的人,如今把你們派了出去,讓你們獨當一麵,將來也能成一番事。你們這般不識好歹,一輩子甘心做個跟班兒?”
兩個書童聽了,這才歡喜應了。李羨之又選了兩個從大夫裏選了兩個醫術高明,德高望重的做了總管——原來都是城裏開藥房的,一個叫張元化,另一個就是壽安堂的掌櫃柳茂貞。不日,便派他們各自啟程,張元化和李喜兒往孤山堡來,柳茂貞和李如意向定邊營去。
一連兩月,李羨之奔波操勞,張元化、柳茂貞、李如意和李喜兒用心辦事,兩邊的醫濟民院終於辦了起來,規模雖不如榆林城內的大,但也算是五髒俱全了。
至此,榆林鎮所屬營堡的官軍和鎮內大戶的用藥都從濟民院裏買,未過多久,先期投入的兩萬多銀子都回了本,並逐漸開始有了利潤。不過李羨之並未就此止步。首先,他又在三處濟民院裏設立了醫藥學堂,招收識過字,讀過書的人進入學堂學習。然後,又令定期派人到所屬的鄉村裏義診,施散醫藥,許多久病無醫的人因此得以活命。受了恩惠的百姓們無不稱頌李家的德行,奉為救世的菩薩。
此時,距那驚天動地的變亂開始,已不足五年。距大明天下的覆亡也僅剩二十年而已。
一直以來,李羨之是想著有一番作為的,麵對著將要來臨的天災、兵禍,留給他準備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首要的,便是糧食問題。李家有四五個莊園,七八座糧倉,還有地窨子,存著十餘萬石的糧食,養著上千家的佃戶,自家衣食,自是不用憂愁的。不過李羨之想著的,不是自己一家,而是成千上萬的人,個中細由,此事尚不便說。
那時,農家作物不外南稻北麥,其餘還有粟、黍、棉、麻、豆之類。榆林地處高寒,天幹少雨,糧食地產太低,尋常農家整年忙碌,繳過租稅,便所剩無幾了,常常一年到不了頭,糧囤就見底了。
就在此時,有一種外來的高產糧食漸漸傳入了——人們取名叫作玉麥(玉米),隻是尚未廣泛傳播,隻在少數地方才有。李羨之把玉麥的樣子畫成圖,注上顏色形狀等,派出幾路人馬,帶著銀子四處搜購。
直到秋後,幾路人馬相繼回來,隻有蕭世乾領著人在平涼府買到了百十斤。
蕭世乾把玉麥帶了回來,李羨之如獲至寶一般,將其收好了,放在府裏存精米小倉裏,等著來年春播。
在找種子的同時,李羨之又籌劃著為榆林的百姓做些事情。想來想去,確定要建一座醫局。那時,官家沒有醫局,百姓看病,隻好找城裏私家藥房坐診的大夫,或者等著走方的郎中上門。有些窮苦人家,看不起病,就隻能熬著等死。
計較定了,李羨之找來賀人龍、惠顯揚商量,二人聽著新奇,拍手叫好。又說給夫人聽,夫人也覺著可行。最後,又與老太公商量。
老太公聽了,道:“你做的是積德行善的事,我自不會反對。再者你今已成家,我也老了,這份家業早晚要交到你手上的,你自己斟酌著辦就是了,不用事事告我。”
見父親這樣說了,李羨之滿心歡喜,又坐了些時候,陪著父親說了些閑話才出來做自己的事。
打這之後,李羨之拉著惠顯揚,騎著馬滿街踅摸辦醫局的地方。轉了幾天,終於在城南找到一處三進的舊宅子。這宅子主家姓湯,祖上也是富貴鄉紳,傳到這輩,不爭氣,吃喝嫖賭,把家業敗了,因此要賣。
李羨之談了幾次,用了七百兩銀子把湯家宅子典了,又用了五六百兩裏外翻新了一遍。然後張出榜,招徠明醫。不幾日,應募的人雲集來此,良莠不齊。李羨之不曾學過半點醫藥,一時沒了主意。思索良久,想到了一人。
原來城裏本來有幾家藥房,其中兩家較大的,一家叫濟仁堂,一家叫壽安堂。各有三五個坐堂的大夫。李家每年用醫用藥,都是從濟仁堂裏辦的。
這濟仁堂的東家姓徐名忠全,字義卿,是個遠近聞名的名醫,而且為人良善,時常周濟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貧苦百姓。
李羨之想起此人,或許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便動身上門拜訪。徐忠全見李家少老爺來訪,自然不敢怠慢,忙讓進內堂說話。
李羨之把辦醫院的事說了,徐忠全道:“少老爺有此心,有用的著的地方,盡管明言。”
李羨之笑道:“徐掌櫃還是未能明白我的意思。”
徐忠全道:“請少老爺示下。”
李羨之道:“我對醫藥是一點也不知,手中也沒甚麽人可用。據我所知,徐掌櫃這藥房每年都要向百姓們施散醫藥,而且分文不取,可謂是俠義心腸,在下十分敬佩,因此想請安掌櫃在我辦的醫院中掌纛,共成其事。”
徐忠全難為道:“蒙少老爺看得起,隻是我這小店……”
話未說完,就被李羨之打斷:“你這藥房連人帶藥我都收了,勞煩徐掌櫃折算好了,把單子交給我,我照價付銀。”
徐忠全想了一想,道:“久聞少老爺行事手筆極大,今日一見,果然與眾不同。蒙少老爺瞧得起,我便認了,打今兒起,這濟仁堂就是少老爺您的了。”
原來這濟仁堂雖然不小,但收入卻不多,每年全仗著城裏幾家有錢的大戶人多,常用些生藥。再者,便是本鎮駐軍也來此買藥,因此有些盈餘。如今若李家的醫院辦了起來,以他的人脈勢力,這兩大東家自然便不再光顧了。如此一來,濟仁堂無論如何也難以維持了。
徐忠全正是想到這些,才一口同意了李羨之的提議。於是,李羨之派府裏的一個管賬先生和徐忠全一道,把濟仁堂裏存的藥材一一盤點了,折成價,約有七千多兩銀子。
李羨之把銀子付訖,將坐診的大夫和一幹夥計仍舊雇了,並以一年一千兩銀子請徐忠全做新醫局的總管。徐忠全答應了,便把濟仁堂的匾摘了。
李羨之命人將藥材都搬到新醫院,在院裏設了考場,由徐忠全和幾個大夫出了題,把來應募的七八十人聚在一起考試,內、外、兒、婦各科有別。有醫術高明的,也有濫竽充數的,一場筆試,汰去大半,隻剩二十多人。然後,又找各樣的病人讓其診斷,試了半個多月,選出十來個有才學的真大夫留用,其他的盡皆打發去了。
李羨之給這座新醫局起了名字叫“濟民院”,擇了吉日,掛牌成立。在濟民院裏,開了內、外、兒、婦、疫、成藥(配置丸藥)六科,各置大夫坐診執事。另外,又設立采辦處,置買辦兩人,掌管生藥、器械采買。
做完這些,濟民院正式對外開張。因為院裏有徐忠全和一批名醫在,因此未過多久,上門求醫的人便絡繹不絕起來。因為濟民院科別齊全,坐診的大夫多,要的銀子又少,因此看病的人都往這裏來。
沒過幾個月,城中幾家以壽安堂為首的藥房便門可羅雀了。李羨之趁此機會,挨著親自上門,高價把這些藥房連人帶藥都買了過來。如此一來,濟民院裏的大夫似乎又有些人滿為患了。
徐忠全找到李羨之道:“少老爺把藥房買了也就是了,把人都招了來,濟民院裏已是用不了了,白白發他們工錢,也是不少銀子。少老爺本就是菩薩心腸,來看病的百姓,診費能少就少,能免就免,裏外已是不賺錢了。再招這麽多閑人,豈不要虧了?”
李羨之笑道:“我招這些人來,並非是在這濟民院裏用。對他們,我自有用處。”
徐忠全這才明白,李羨之要做的是一件大事。
果然,沒過幾天,李羨之又帶著李如意和李喜兒兩個出了城。仍舊沿著邊牆四處遊走,,西至定邊營,東到清水營,一個多月,走了上千裏的路。
李如意和李喜兒兩個跟著風餐露宿,一路抱怨著。李羨之對他們道:“你兩個不要急著抱怨,這一遭,我有要緊的事讓你們辦。”兩個嘀咕著住了口。
一路走過,李羨之在兩個軍民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榆林鎮最西端的定邊營城和東段的孤山堡羈留了些日子。在這兩地,李羨之各選了一處院子,談好了價錢,然後才回到榆林。
回城之後,李羨之選了三十名精壯的家丁分作兩撥,又把在城裏招的大夫也分作兩撥。由李如意和李喜兒兩個分別帶著往定邊營和孤山堡開設醫局,名稱定作濟民分院。
李如意和李喜兒跟在李羨之身邊慣了,哭喪著臉不願出去。李羨之對他們道:“你兩個自小跟在我身邊,讀過些書,腦子也算機靈,都是我信得著的人,如今把你們派了出去,讓你們獨當一麵,將來也能成一番事。你們這般不識好歹,一輩子甘心做個跟班兒?”
兩個書童聽了,這才歡喜應了。李羨之又選了兩個從大夫裏選了兩個醫術高明,德高望重的做了總管——原來都是城裏開藥房的,一個叫張元化,另一個就是壽安堂的掌櫃柳茂貞。不日,便派他們各自啟程,張元化和李喜兒往孤山堡來,柳茂貞和李如意向定邊營去。
一連兩月,李羨之奔波操勞,張元化、柳茂貞、李如意和李喜兒用心辦事,兩邊的醫濟民院終於辦了起來,規模雖不如榆林城內的大,但也算是五髒俱全了。
至此,榆林鎮所屬營堡的官軍和鎮內大戶的用藥都從濟民院裏買,未過多久,先期投入的兩萬多銀子都回了本,並逐漸開始有了利潤。不過李羨之並未就此止步。首先,他又在三處濟民院裏設立了醫藥學堂,招收識過字,讀過書的人進入學堂學習。然後,又令定期派人到所屬的鄉村裏義診,施散醫藥,許多久病無醫的人因此得以活命。受了恩惠的百姓們無不稱頌李家的德行,奉為救世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