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吏部尚書,吳琳一直是個謹慎到甚至有些古板的人。


    祖宗之法,那自然是能不動就不動。


    與其大刀闊斧的改革,釀成事端,還不如老老實實按照老的規章製度辦事。


    效率雖說是低了些,但總比弄的一團糟強。


    眼見眾人的目光都看向了自己,吳琳輕咳一聲,繼續發表起了自己的觀點:“縱觀曆史,變法大多是以失敗告終的。”


    “漢代王莽改革,北宋王安石改革,哪個不是一開始轟轟烈烈,最後卻落得一地雞毛”


    “改革這種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


    “胡公子的想法雖然很好,但是這次改革,不僅觸動了地方鄉紳的利益,更是對基層治理體製的一次大洗牌。”


    “如果到時候真出了什麽亂子,誰能擔得起責任呢”


    吳琳話音剛落,便得到了一眾老臣的連聲附議。


    就連李善長,也是忍不住出列勸阻道:“陛下,胡公子的想法雖好,可是實施起來的確是很有難度啊!”


    “我大明剛剛建國不到二十年,正是人心浮動的時候,民眾尚未被教化,北方有殘元實力虎視眈眈,南方又有張士誠的舊部在海上作亂,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此時再大刀闊斧的搞改革,成功了還好說,可要是一旦失敗了,可不是簡單的亂一陣子就能解決的。”


    “這要是嚴重起來,可是能動搖江山社稷的大事啊!”


    李善長剛剛起義時就跟著朱元璋,自然是對朱元璋的心思了如指掌。


    胡長安之前這話,的確是說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上。


    看朱元璋的意思,極有可能力排眾議,推行改革。


    這可把李善長急壞了,連忙趁著吳琳發表意見的當口,跳出來給胡長安上眼藥,希望打消朱元璋這個荒唐的念頭。


    要是變法真的推行下去,胡長安可就搖身一變,從一介布衣變成了改革功臣,李善長自然是不希望這樣的好事發生在胡長安身上。


    另一方麵,李善長的家族也算是當地有名的鄉紳望族,名下私藏的田地不計其數,偷逃的稅款那也是隻多不少。


    要是這改革能順利推行下去,李善長絕對要被扒掉好一層皮。


    於公於私,李善長都希望這次改革能夠流產。


    李善長剛剛說完,胡長安便接過了話頭道:“諸位大人,俗話說得好,飯要一口一口吃,這改革當然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成的啊。”


    眾人聽罷,頓時都狐疑的望向胡長安。


    這小子,剛剛還在拚命推銷改革的好處,怎麽被我們一說,就便鵪鶉了


    怕不是有陰謀。


    眾人想的的確沒錯,胡長安還真的有後招。


    眼見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胡長安清了清嗓子,繼續侃侃而談道:“諸位大人怕是想岔了,改革的確是會引發一係列動蕩,但這改革又不是在一天甚至一年之內馬上就能完成的”


    “就像釀酒一樣,隻有徐徐圖之,耐心等待,才能獲得美味的佳釀。”


    “這改革,我們可以先在應天城附近小範圍實施。”


    “畢竟在這應天城附近,朝廷的控製力肯定是比在一些邊遠地區強。”


    “如果改革的不成功,那直接作罷,繼續按照舊例,也不會有什麽大損失。”


    “如果改革比較成功,那就可以請一些能幹的官吏或是品學兼優的國子監生,下鄉推廣這一新模式。”


    “對於那些地方勢力較大,較為頑固的地方,我們可以慢慢磨一磨。”


    “新政策一年內可能無法落實,那麽兩年後呢,五年甚至十年後呢隻要新政策具有優越性,相信總有一天,新政能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就算那些鄉紳們拒不執行朝廷命令,如果百姓看到其他地方實施新政後稅負減輕,心裏肯定會有不滿,等百姓的不滿積攢到一定程度,就能直接自下而上,擊潰宗族頑固勢力的統治。”


    眾人還沒來得及對此發表評論,坐在上首的朱元璋便忍不住讚許的點了點頭,道:“胡愛卿,你這話說的真是頭頭是道啊!大明有你這樣的人才,真是一大幸事。”


    眼見朱元璋已經作了總結性發言,台下眾臣頓時拱手施禮。


    看來這改革,怕是勢在必行了。


    一旁淮西派的黨羽還想提出異議,卻被李善長一把拉住了袖子,示意他不要再多言。


    沒看見陛下已經讚同胡長安了麽


    陛下可一直是個一言九鼎的人物,要麽不說話,說了話就是最後的決定了,誰也改變不了。


    朱元璋聽完胡長安的話,也是龍顏大悅。


    作為開國皇帝,他比那些從未出過紫禁城的皇帝,更明白民間的彎彎繞繞。


    相比於一眾大臣,朱元璋的眼光看的更長遠。


    胡長安的計策,不僅僅隻是丈量土地,了解民情那麽簡單。


    要是運用得當,這次改革不僅能摸清民間藏匿的土地,更是架在地方豪強脖子上的一柄利刃。


    甲首和裏長,不僅能幫助官府清點人口,丈量土地,反應民意,更能在官府的指導下,處理民間紛爭!


    原本這些事情,都是由地方鄉紳代辦的。


    畢竟縣官隻有一個人,不能時時刻刻守著處理民間糾紛。


    隻有涉及人命或是數額巨大的財產的要案,才會上報官府。


    一般民間的小打小鬧,大多是由地方鄉紳們進行裁定的。


    這些鄉紳們雖然辦事不一定像縣衙那麽公允,但是好歹都還是讀過幾年書的,作為處理紛爭的中間人,也勉強合格。


    久而久之,這些鄉紳們就在地方上積累了一定威望。


    而這無形中積攢起來的威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了權勢。


    鄉裏的老百姓們,隻知道鄉紳,而不知道官府。


    甚至有時候官府辦差,都要好聲好氣的和這些鄉紳們商量著來。


    這無形之中大大的削弱了官府在地方上的權威,也給了地主鄉紳們以權謀私的空間。


    而如果新政實施下去了,原本這些地主鄉紳們的功能,就能被一個個甲首和裏長們分攤。


    這樣一來,原本屬於地主鄉紳們的權力,也會被分攤到普通百姓身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天下第一皇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河倒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河倒影並收藏大明:天下第一皇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