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不是沒有看到維娜卡納的痛苦。
晨伊一直望著維娜卡納,自然也望見她翻開那本來曆不明的古籍。
維娜卡納不曉得那本古籍是由誰寫就,為何會載明那些可恐的言語,可是,神知道。
神望向那本古籍,自維娜卡納翻開第一頁時,祂便從神性之中得知,上麵言語乃是由命運古卷的陰本上抄錄下來,譯成了真阿文。
在不遠的未來裏,神曉得維娜卡納會發生什麽——她將明悟天上與塵世的真理。
天上的真理自不必說,而塵世的真理...
晨伊依然記得自己走入童話世界盡頭的時刻。
那時祂與洛梅阿走向深處,直至在一道殘破門扉前停下,門扉之後即是命運之主的破碎神國。
【命運是塵世的真理。】
晨伊不會忘卻門扉上的刻字。
祂此前一直有過猜測,望見維娜卡納身上所發現的一切後,便確定了那個猜測。
神望著心靈飽受重創的維娜卡納,她與“命運之主”的關係匪淺,若果自己猜測不錯的話...
“命運之主”選中了她。
維娜卡納一直以來飽受古言“命運”折磨,在翻看古籍之後,被死魂侵占雙腿,看見了整個家族的曆史與宿命。
那絕不是什麽巧合,而是“命運之主”的有意安排。
神思索著,維娜卡納漸漸屈從著,向可悲的宿命低頭,她身上所經曆的一切,就好似是某位神祗在考驗她。
讓她從中學會順遂命運的安排。
晨伊能看見,若她就此屈從,維娜卡納此後的命運便徹底塵埃落定,她將是那位“命運之主”的神人或是聖徒。
神不願那些事發生。
晨伊看著維娜卡納,心中思索,自己必須做些什麽。
然而,倘若自己此時顯聖,以溫柔的話語同她講述,那麽她不過是從對“命運之主”的屈從,走向對自己的屈從而已。
神所想的,不是從眾,而是先學會質疑。
就同家族第三代人羅倫一樣,神不會忘記他被困於雷霆堡時,放下舊有的信仰,向遍布雷霆的天穹昭示人的意義。
而對於維娜卡納,晨伊願她先質疑自己,願她對自己放下一切的冀望,即使自己顯現到她的麵前,依然無法教她屈從。
但在這之前...
晨伊看著維娜卡納,這可憐的王女,沉浸在被宿命圍困孤城的悲劇中,她靜默了她自己的喉嚨,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尋常真教徒們,麵對史無前例的打擊之時,往往會發狂般吟誦經文、禱告,同神祈求恩典眷顧,然而...維娜卡納沒有這麽做。
她認識到再如何祈求都是無濟於事,都是在白白耗費她的氣力。
神沒有聽到她說出過任何褻瀆咒罵的言語,卻比誰都能明白,這個王女,此時對自己的信仰已幾近崩塌了。
王女的潛意識裏,主理應眷顧她,因她的家族中出過傳唱於史詩中的羅倫王,後者帶來了主的福音,主也理應眷顧她的家族,祂不該讓他們遭受那般可悲的命運。
羅倫王昔年帶來福音的壯舉,難道不應澤被後來的子孫嗎
維娜卡納不能明白這些,父母、王宮裏的人們、還有覲見的貴族與神甫們,每個人都知道,王室是被神選召的,王室統治大地的權柄,乃是由神授予的。
主為何不眷顧我們呢我們難道不是被主選召的嗎
維娜卡納不明白神為何漠視他們的可悲宿命,在一次一次沒有回應的禱告中,維娜卡納的心慢慢沉底,連她自己也沒意識到,她正漸漸對信仰感到絕望。
神望著她,笑著搖了搖頭。
實在難以想象,以後的她,竟會被末代聖都王威弗列德一世評述為:“主啊,這世間再也沒有比她更愛你的了。”
神對她心生憐惜,祂不願這孩子就此走向徹底屈從,喪掉所有的希望。
有些時候,比起寬慰,憤怒更能激起希望殘存的餘燼。
晨伊望向大地的另一處,這些日子以來,祂不是單單注視維娜卡納。
王國的鄉間一隅,樸素的山土之間,佇立著一座不起眼的修女院。
自真福盧克創立蒙福騎士團以來,南方大地與北土掀起了一陣獻土於教會的風潮。
世俗領主將自己的一部分封地贈獻給當地的教堂與修會,在數百年間層出不窮。
其中既有出自世俗的考量,因領主們渴望由此換來騎士團好感與武力庇護,更有出自精神的考量,天國與地獄都在死後的世界,而人死後究竟會到哪裏去,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
上至各地王公貴族,下至鄉間平民農奴,絕大多數人隻是粗淺地知道,死後的世界是天國與地獄,前者無限幸福,後者萬千痛苦,行善能上天國,作惡將下地獄。
許許多多的神學理論,唯有常年在靜謐的修道院中研習天上奧秘的神職人員們知曉。
在世人眼中,這些神職人員們,都是離主近的人,因為他們遠比自己更了解主,因此更信主。
而在這王國裏,漫長的曆史裏,總有些聲名遠揚的有誌修道士,他們擁有極高的神學造詣,有的乃至被奉為教會聖師。
除了神學的造詣外,那些聲名遠揚的有誌修道士,往往會效仿真福盧克,在年青時,甚至終生四處雲遊布道。
神知道,盧克所做的,並非是二元化的利大於弊,或是弊大於利這麽簡單。
利處與弊處往往不是能夠直接比對的。
起碼現在,有一位修女嬤嬤,因效仿盧克雲遊布道,而引起了晨伊的注意。
她名為簡,平民出身的她沒有姓氏,也沒有中間名,隻有一個簡簡單單的教名。
簡的童年淒慘,她是戰亂中的孤兒,父母都死在了屠刀之下,是當地的修女院救助難民時發現了她。
【主賜予我們生命,因此我們不得漠視他人的生命,因那同樣是主賜予的。】
這句經文因早期教會的某位教宗而聞名,第一次信經大辯論裏,它被援引來論證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
教會肩負救助貧苦的使命。
晨伊一直望著維娜卡納,自然也望見她翻開那本來曆不明的古籍。
維娜卡納不曉得那本古籍是由誰寫就,為何會載明那些可恐的言語,可是,神知道。
神望向那本古籍,自維娜卡納翻開第一頁時,祂便從神性之中得知,上麵言語乃是由命運古卷的陰本上抄錄下來,譯成了真阿文。
在不遠的未來裏,神曉得維娜卡納會發生什麽——她將明悟天上與塵世的真理。
天上的真理自不必說,而塵世的真理...
晨伊依然記得自己走入童話世界盡頭的時刻。
那時祂與洛梅阿走向深處,直至在一道殘破門扉前停下,門扉之後即是命運之主的破碎神國。
【命運是塵世的真理。】
晨伊不會忘卻門扉上的刻字。
祂此前一直有過猜測,望見維娜卡納身上所發現的一切後,便確定了那個猜測。
神望著心靈飽受重創的維娜卡納,她與“命運之主”的關係匪淺,若果自己猜測不錯的話...
“命運之主”選中了她。
維娜卡納一直以來飽受古言“命運”折磨,在翻看古籍之後,被死魂侵占雙腿,看見了整個家族的曆史與宿命。
那絕不是什麽巧合,而是“命運之主”的有意安排。
神思索著,維娜卡納漸漸屈從著,向可悲的宿命低頭,她身上所經曆的一切,就好似是某位神祗在考驗她。
讓她從中學會順遂命運的安排。
晨伊能看見,若她就此屈從,維娜卡納此後的命運便徹底塵埃落定,她將是那位“命運之主”的神人或是聖徒。
神不願那些事發生。
晨伊看著維娜卡納,心中思索,自己必須做些什麽。
然而,倘若自己此時顯聖,以溫柔的話語同她講述,那麽她不過是從對“命運之主”的屈從,走向對自己的屈從而已。
神所想的,不是從眾,而是先學會質疑。
就同家族第三代人羅倫一樣,神不會忘記他被困於雷霆堡時,放下舊有的信仰,向遍布雷霆的天穹昭示人的意義。
而對於維娜卡納,晨伊願她先質疑自己,願她對自己放下一切的冀望,即使自己顯現到她的麵前,依然無法教她屈從。
但在這之前...
晨伊看著維娜卡納,這可憐的王女,沉浸在被宿命圍困孤城的悲劇中,她靜默了她自己的喉嚨,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尋常真教徒們,麵對史無前例的打擊之時,往往會發狂般吟誦經文、禱告,同神祈求恩典眷顧,然而...維娜卡納沒有這麽做。
她認識到再如何祈求都是無濟於事,都是在白白耗費她的氣力。
神沒有聽到她說出過任何褻瀆咒罵的言語,卻比誰都能明白,這個王女,此時對自己的信仰已幾近崩塌了。
王女的潛意識裏,主理應眷顧她,因她的家族中出過傳唱於史詩中的羅倫王,後者帶來了主的福音,主也理應眷顧她的家族,祂不該讓他們遭受那般可悲的命運。
羅倫王昔年帶來福音的壯舉,難道不應澤被後來的子孫嗎
維娜卡納不能明白這些,父母、王宮裏的人們、還有覲見的貴族與神甫們,每個人都知道,王室是被神選召的,王室統治大地的權柄,乃是由神授予的。
主為何不眷顧我們呢我們難道不是被主選召的嗎
維娜卡納不明白神為何漠視他們的可悲宿命,在一次一次沒有回應的禱告中,維娜卡納的心慢慢沉底,連她自己也沒意識到,她正漸漸對信仰感到絕望。
神望著她,笑著搖了搖頭。
實在難以想象,以後的她,竟會被末代聖都王威弗列德一世評述為:“主啊,這世間再也沒有比她更愛你的了。”
神對她心生憐惜,祂不願這孩子就此走向徹底屈從,喪掉所有的希望。
有些時候,比起寬慰,憤怒更能激起希望殘存的餘燼。
晨伊望向大地的另一處,這些日子以來,祂不是單單注視維娜卡納。
王國的鄉間一隅,樸素的山土之間,佇立著一座不起眼的修女院。
自真福盧克創立蒙福騎士團以來,南方大地與北土掀起了一陣獻土於教會的風潮。
世俗領主將自己的一部分封地贈獻給當地的教堂與修會,在數百年間層出不窮。
其中既有出自世俗的考量,因領主們渴望由此換來騎士團好感與武力庇護,更有出自精神的考量,天國與地獄都在死後的世界,而人死後究竟會到哪裏去,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
上至各地王公貴族,下至鄉間平民農奴,絕大多數人隻是粗淺地知道,死後的世界是天國與地獄,前者無限幸福,後者萬千痛苦,行善能上天國,作惡將下地獄。
許許多多的神學理論,唯有常年在靜謐的修道院中研習天上奧秘的神職人員們知曉。
在世人眼中,這些神職人員們,都是離主近的人,因為他們遠比自己更了解主,因此更信主。
而在這王國裏,漫長的曆史裏,總有些聲名遠揚的有誌修道士,他們擁有極高的神學造詣,有的乃至被奉為教會聖師。
除了神學的造詣外,那些聲名遠揚的有誌修道士,往往會效仿真福盧克,在年青時,甚至終生四處雲遊布道。
神知道,盧克所做的,並非是二元化的利大於弊,或是弊大於利這麽簡單。
利處與弊處往往不是能夠直接比對的。
起碼現在,有一位修女嬤嬤,因效仿盧克雲遊布道,而引起了晨伊的注意。
她名為簡,平民出身的她沒有姓氏,也沒有中間名,隻有一個簡簡單單的教名。
簡的童年淒慘,她是戰亂中的孤兒,父母都死在了屠刀之下,是當地的修女院救助難民時發現了她。
【主賜予我們生命,因此我們不得漠視他人的生命,因那同樣是主賜予的。】
這句經文因早期教會的某位教宗而聞名,第一次信經大辯論裏,它被援引來論證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
教會肩負救助貧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