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陳群便開始對堂內眾人詳詳細細的講解這“九品官人法”到底是什麽。
隻見陳群在堂內微微踱步,不緊不慢的說道,“所謂‘九品官人法’,通俗點來說就是將人員評級分為九個品級的,一種人才推舉和選官製度。
主管評定的人員我們稱之為‘中正官’。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官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官必為在京都任職官員且德高望重者,另外此大中正官必須要經過尚書台、三公的共同選授方可。再由大中正官推舉小中正官數名,分散與各個郡縣,這小中正官也要經過尚書台、三公的共同選授。
朝廷會下發各州一個人才察評表,此表中會詳細列明被評定人員的九個品級,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隨後由各地小中正官輔佐大中正官,以自己所知,將各地州府符合的相關人士,無論其是否出仕皆登記在上。此察定表內,需要嚴格詳細的寫明該人的家世、品行和定級。
中正官評議結果上交尚書台複核批準,然後送尚書吏部郎處作為選官的根據。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品級相適應,品級高者做官的起點可相應的高一些,同樣品級弟者做官的起點也必將會低一些。
中正官所察定的人物,每三年調整一次,但是,中正官對所察定人物,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被評論者不得訴訟。但如若中正官與被察定人員,在定品一事上有所勾聯的話,一經發現,所有相關人等一律罷黜,永不錄用。”
陳群怕自己所說的比較拗口,一時間眾人難以理解,便將事先準備好的“九品官人法”的論策發放到了堂內人的手中,人手一冊。上麵詳詳細細了介紹了這九品官人法的各項事宜和評定標準。
止到小半個時辰之後,陳群才堪堪講完。隨後靜靜的坐下身來,喝口水潤潤嗓子。
但整個大堂之內依舊鴉雀無聲,安靜的都能聽得到,陳群喝水下咽的聲音。顯然,眾人都還沉浸在方才的驚訝之中,一時間竟然都沒緩過神來。
眾人此時心中無不驚歎,正如魏王所言,這九品官人法一將出世,必將是數百年來,前無古人之大創舉。此察定之法一出,也必然可以是朝堂甚至天下各州的吏治煥然一新。
但是,從某種方麵來講,自己這等作為一州或者一郡之首的長官,某些權力就要被削弱了。自本朝開國以來,察定之法乃是“察舉製”。所謂察舉製的要義,便是由各州郡等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朝廷,經過試用考核後再任命官職。
而現在,九品官人法的現世,就等同於將這種權力下放出去了,自己等人的影響力勢必要受到遏製了。
一時間,眾人陷入了兩難之境,一方麵是為了自己,另一方麵則是為了朝廷。
曹操心中自然是跟明鏡似的,明白眾人心中的顧慮。當他和鍾繇數日之前,第一次聽到陳群上報這九品官人法的時候,跟眼前眾人的反應一樣,隻是略微比他們好一些罷了。
隻見那曹操嘴角一勾,看了一眼旁邊的鍾繇,從對方眼睛中他看到了同樣玩味的眼神,不禁搖頭苦笑。哎,看來這個惡人還得自己來做啊。
想到這裏曹操輕咳了兩聲,眾人聞言急忙抬起頭看了過來。曹操於是說道,“諸位臣工,遠不說桓、靈,就說自黃巾叛亂以來,天下百姓苦於戰亂和吏治也已經五十餘年了。
你我為了天下蒼生,獻身軍旅。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在座的你我大部分都已經是半百之人了。想那時不過一小小的騎都尉,現如今也貴為魏王了,而在座的各位再不濟也是一州刺史之類的封疆大吏了,人心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啊?
想想那些已經戰死沙場的同僚們,孤的長子曹昂,軍師郭奉孝,愛將典韋,昆弟夏侯淵,以及數月前剛剛戰死的鎮軍大將軍張郃,和那些拋屍北疆,永遠也回不了家的數萬士卒。跟他們相比,你我今日還不滿意嗎?”
眾人聞言,急忙呼呼啦啦的跪倒了一片,“我等有罪,一切謹遵魏王號令。”
曹操見火候已到,站起身來斬釘截鐵的說道,“此‘九品官人法’不是為了孤,也不是為了牟利,而是為了朝廷,為了那千千萬萬還在受苦的大漢子民。此策必行,待大朝完畢,眾卿返回各州之後,務必要嚴遵此法。上有朗朗乾坤日月諸神,下有大漢《九章律》,若有違抗,定不輕饒。”
“諾!”
————————
此時的荀彧對在臘月二十六的大朝之上,所即將要發生的事情,還是一無所知。陳泰也是那日回府之後,曹丕偷偷派人將這論策送給了他,他才知曉的。
作為近四十年來,第一次來許都的益州刺史和揚州刺史,費禕和陸抗自然是需要挨個拜會朝廷諸位重臣的。可是自己的“故國”是被曹氏一派的重臣滅掉的,雖說是國恨,但人畢竟都是又私心的,他們自然短時間無法放下。再者,自己的刺史之位是荀令君所爭取,當今天子所賜封的,又為什麽要拜會感謝他曹孟德呢?
想到這裏,費禕和陸抗二人更加心安理得的不去拜會百官之首的曹操了。但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當他們二人攜手一同前往拜會荀彧的時候,竟然被他拒絕了,說什麽“尚書令家無私事,若有公事還請到尚書台拜會”。
二人雖然吃了閉門羹,但是並沒有氣餒和不悅,反而對這位名聲在外的荀令君的欽佩更加重了幾分。
這一日,在到京數日之後,他們終於如願見到了那傳說中的荀令君。
“下官,益州刺史費禕見過荀令君。”
“下官,揚州刺史陸抗見過荀令君。”
二人向坐於首位的荀彧,恭恭敬敬的行禮。世人皆知,荀彧不禁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對於這君臣禮法更是頗為看重。
看著眼前這兩位風華正茂的青年刺史,荀彧的心情也不由的年輕了幾分,“二位免禮,快快入座。”
在一番簡短凡俗禮節的問候之後,費禕、陸抗二人將揚州、益州今年以來所有的相關政事,一一向荀彧做了匯報。
荀彧耐心的聽完他們的敘述之後,自然又是一番的點評和指導。
待大多政事完畢,陸抗突然向荀彧提起了荊、交、徐三州屯兵邊界的事情,並若有所指。
荀彧自然是對這些了如指掌的,數月前便有人向他報告了說曹植、曹仁以及徐州的王淩,將重兵屯紮在了揚州的東、北、南三界。甚至鎮東將軍.夏侯尚,整日裏都以剿滅海賊為由,時常率領水軍大船遊弋在建鄴、采石、廬江一帶的江麵之上。
對於此番種種,荀彧自然知道曹氏一派是為了什麽,無非是震懾罷了,不過天下方定,誰也不敢再起事端。如若不然,甚至都不用自己動手,天下百姓的咒罵之聲他們都受不了,屆時趁機將他們挨個罷黜更是易如反掌。
想到這裏,荀彧並沒有直接的回答陸抗的問題,而是麵無表情不緊不慢的說道,“幼節大人(陸抗,字幼節),文偉大人(費禕,字文偉),要知道‘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呀。
揚州水軍,水上戰力甲天下,這般驍勇之士,可不能埋沒了呀?益州的‘無當飛軍’,戰力也是頗為不俗啊。當今天下雖定,可揚州境內的海賊、山越,益州西側的羌、氐之患仍有殘餘,二位大人萬不可懈怠啊。”
二人聞聽此言,自然也知道荀彧所指的是什麽意思,相互對望了一眼之後,默默點了點頭。真理皆在兵甲馬蹄之下,誰掌握了軍隊,誰就有主動權。
想到這裏,費禕對自己當年讓兵卒們卸甲歸田的做法,好像又有所質疑了。不過也僅僅隻是質疑了那麽一下,隨後就由清醒了過來,當時自己的做法絕對是對的。
如果當年不那樣做,時間越久,百姓越發疲憊不堪,士卒們必將會生變,屆時民心渙散,即使手中有兵,也無事於補。水無常勢,所有的對策和策略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荀彧看著眼前二人的形態,也就知道他們明白自己的深意了,隨即接著說道,“然,王霸之道,雖然能逞的一時之勇,卻不能長久的以它來治理天下。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朝廷以及各州府的統治,需要的是民心,需要的是百姓。
所以,這幾年另一方麵的重任是恢複民力,今年揚、益二州的屯田差事做的很不錯,來年還希望二位再接再厲啊。”
二人聞言急忙起身來,抱拳說道,“定不負老大人所托。”
荀彧見二人此般,高興的捋著胸前的胡須說道,“好,好。”
忽然荀彧好像又想到了什麽,對眼前的費禕說道,“文偉大人,若我沒記錯的話,此次進京,鄧伯苗(鄧芝,字伯苗)老將軍應該是跟你一同前來的吧,怎麽沒見他人呢?”
隻見陳群在堂內微微踱步,不緊不慢的說道,“所謂‘九品官人法’,通俗點來說就是將人員評級分為九個品級的,一種人才推舉和選官製度。
主管評定的人員我們稱之為‘中正官’。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官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官必為在京都任職官員且德高望重者,另外此大中正官必須要經過尚書台、三公的共同選授方可。再由大中正官推舉小中正官數名,分散與各個郡縣,這小中正官也要經過尚書台、三公的共同選授。
朝廷會下發各州一個人才察評表,此表中會詳細列明被評定人員的九個品級,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隨後由各地小中正官輔佐大中正官,以自己所知,將各地州府符合的相關人士,無論其是否出仕皆登記在上。此察定表內,需要嚴格詳細的寫明該人的家世、品行和定級。
中正官評議結果上交尚書台複核批準,然後送尚書吏部郎處作為選官的根據。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品級相適應,品級高者做官的起點可相應的高一些,同樣品級弟者做官的起點也必將會低一些。
中正官所察定的人物,每三年調整一次,但是,中正官對所察定人物,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被評論者不得訴訟。但如若中正官與被察定人員,在定品一事上有所勾聯的話,一經發現,所有相關人等一律罷黜,永不錄用。”
陳群怕自己所說的比較拗口,一時間眾人難以理解,便將事先準備好的“九品官人法”的論策發放到了堂內人的手中,人手一冊。上麵詳詳細細了介紹了這九品官人法的各項事宜和評定標準。
止到小半個時辰之後,陳群才堪堪講完。隨後靜靜的坐下身來,喝口水潤潤嗓子。
但整個大堂之內依舊鴉雀無聲,安靜的都能聽得到,陳群喝水下咽的聲音。顯然,眾人都還沉浸在方才的驚訝之中,一時間竟然都沒緩過神來。
眾人此時心中無不驚歎,正如魏王所言,這九品官人法一將出世,必將是數百年來,前無古人之大創舉。此察定之法一出,也必然可以是朝堂甚至天下各州的吏治煥然一新。
但是,從某種方麵來講,自己這等作為一州或者一郡之首的長官,某些權力就要被削弱了。自本朝開國以來,察定之法乃是“察舉製”。所謂察舉製的要義,便是由各州郡等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朝廷,經過試用考核後再任命官職。
而現在,九品官人法的現世,就等同於將這種權力下放出去了,自己等人的影響力勢必要受到遏製了。
一時間,眾人陷入了兩難之境,一方麵是為了自己,另一方麵則是為了朝廷。
曹操心中自然是跟明鏡似的,明白眾人心中的顧慮。當他和鍾繇數日之前,第一次聽到陳群上報這九品官人法的時候,跟眼前眾人的反應一樣,隻是略微比他們好一些罷了。
隻見那曹操嘴角一勾,看了一眼旁邊的鍾繇,從對方眼睛中他看到了同樣玩味的眼神,不禁搖頭苦笑。哎,看來這個惡人還得自己來做啊。
想到這裏曹操輕咳了兩聲,眾人聞言急忙抬起頭看了過來。曹操於是說道,“諸位臣工,遠不說桓、靈,就說自黃巾叛亂以來,天下百姓苦於戰亂和吏治也已經五十餘年了。
你我為了天下蒼生,獻身軍旅。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在座的你我大部分都已經是半百之人了。想那時不過一小小的騎都尉,現如今也貴為魏王了,而在座的各位再不濟也是一州刺史之類的封疆大吏了,人心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啊?
想想那些已經戰死沙場的同僚們,孤的長子曹昂,軍師郭奉孝,愛將典韋,昆弟夏侯淵,以及數月前剛剛戰死的鎮軍大將軍張郃,和那些拋屍北疆,永遠也回不了家的數萬士卒。跟他們相比,你我今日還不滿意嗎?”
眾人聞言,急忙呼呼啦啦的跪倒了一片,“我等有罪,一切謹遵魏王號令。”
曹操見火候已到,站起身來斬釘截鐵的說道,“此‘九品官人法’不是為了孤,也不是為了牟利,而是為了朝廷,為了那千千萬萬還在受苦的大漢子民。此策必行,待大朝完畢,眾卿返回各州之後,務必要嚴遵此法。上有朗朗乾坤日月諸神,下有大漢《九章律》,若有違抗,定不輕饒。”
“諾!”
————————
此時的荀彧對在臘月二十六的大朝之上,所即將要發生的事情,還是一無所知。陳泰也是那日回府之後,曹丕偷偷派人將這論策送給了他,他才知曉的。
作為近四十年來,第一次來許都的益州刺史和揚州刺史,費禕和陸抗自然是需要挨個拜會朝廷諸位重臣的。可是自己的“故國”是被曹氏一派的重臣滅掉的,雖說是國恨,但人畢竟都是又私心的,他們自然短時間無法放下。再者,自己的刺史之位是荀令君所爭取,當今天子所賜封的,又為什麽要拜會感謝他曹孟德呢?
想到這裏,費禕和陸抗二人更加心安理得的不去拜會百官之首的曹操了。但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當他們二人攜手一同前往拜會荀彧的時候,竟然被他拒絕了,說什麽“尚書令家無私事,若有公事還請到尚書台拜會”。
二人雖然吃了閉門羹,但是並沒有氣餒和不悅,反而對這位名聲在外的荀令君的欽佩更加重了幾分。
這一日,在到京數日之後,他們終於如願見到了那傳說中的荀令君。
“下官,益州刺史費禕見過荀令君。”
“下官,揚州刺史陸抗見過荀令君。”
二人向坐於首位的荀彧,恭恭敬敬的行禮。世人皆知,荀彧不禁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對於這君臣禮法更是頗為看重。
看著眼前這兩位風華正茂的青年刺史,荀彧的心情也不由的年輕了幾分,“二位免禮,快快入座。”
在一番簡短凡俗禮節的問候之後,費禕、陸抗二人將揚州、益州今年以來所有的相關政事,一一向荀彧做了匯報。
荀彧耐心的聽完他們的敘述之後,自然又是一番的點評和指導。
待大多政事完畢,陸抗突然向荀彧提起了荊、交、徐三州屯兵邊界的事情,並若有所指。
荀彧自然是對這些了如指掌的,數月前便有人向他報告了說曹植、曹仁以及徐州的王淩,將重兵屯紮在了揚州的東、北、南三界。甚至鎮東將軍.夏侯尚,整日裏都以剿滅海賊為由,時常率領水軍大船遊弋在建鄴、采石、廬江一帶的江麵之上。
對於此番種種,荀彧自然知道曹氏一派是為了什麽,無非是震懾罷了,不過天下方定,誰也不敢再起事端。如若不然,甚至都不用自己動手,天下百姓的咒罵之聲他們都受不了,屆時趁機將他們挨個罷黜更是易如反掌。
想到這裏,荀彧並沒有直接的回答陸抗的問題,而是麵無表情不緊不慢的說道,“幼節大人(陸抗,字幼節),文偉大人(費禕,字文偉),要知道‘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呀。
揚州水軍,水上戰力甲天下,這般驍勇之士,可不能埋沒了呀?益州的‘無當飛軍’,戰力也是頗為不俗啊。當今天下雖定,可揚州境內的海賊、山越,益州西側的羌、氐之患仍有殘餘,二位大人萬不可懈怠啊。”
二人聞聽此言,自然也知道荀彧所指的是什麽意思,相互對望了一眼之後,默默點了點頭。真理皆在兵甲馬蹄之下,誰掌握了軍隊,誰就有主動權。
想到這裏,費禕對自己當年讓兵卒們卸甲歸田的做法,好像又有所質疑了。不過也僅僅隻是質疑了那麽一下,隨後就由清醒了過來,當時自己的做法絕對是對的。
如果當年不那樣做,時間越久,百姓越發疲憊不堪,士卒們必將會生變,屆時民心渙散,即使手中有兵,也無事於補。水無常勢,所有的對策和策略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荀彧看著眼前二人的形態,也就知道他們明白自己的深意了,隨即接著說道,“然,王霸之道,雖然能逞的一時之勇,卻不能長久的以它來治理天下。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朝廷以及各州府的統治,需要的是民心,需要的是百姓。
所以,這幾年另一方麵的重任是恢複民力,今年揚、益二州的屯田差事做的很不錯,來年還希望二位再接再厲啊。”
二人聞言急忙起身來,抱拳說道,“定不負老大人所托。”
荀彧見二人此般,高興的捋著胸前的胡須說道,“好,好。”
忽然荀彧好像又想到了什麽,對眼前的費禕說道,“文偉大人,若我沒記錯的話,此次進京,鄧伯苗(鄧芝,字伯苗)老將軍應該是跟你一同前來的吧,怎麽沒見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