癘風,即麻風病。又稱


    “大麻風”、


    “天刑病”、


    “癩大風”、


    “癩病”等,是古人畏懼的又一惡性傳染病。《黃帝內經》記載:“癘者,有榮氣熱腑,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


    “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冉耕曾患麻風病,孔子前去看望他,從窗子外握著他的手,連聲感歎:“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說成白話就是,德行這麽好的人卻得這種病,這就是命吧!


    《史記》中未明說冉耕患的是麻風病,僅稱


    “惡疾”。但東漢學者何休曾就《春秋公羊傳》中的


    “惡疾”作注:“謂瘖、聾、盲、癘、禿、跛、傴、不逮人倫之屬。”結合冉耕被隔離在屋內,隻有


    “癘”這種惡疾符合條件。古代將感染癘風的病人列為


    “不宜結婚對象”。據《大戴禮記·本命》記載,最晚在漢代已有


    “五不娶”風俗,其中之一就是


    “世有惡疾不取(娶)”。古代患麻風病的名人除冉耕外,還有初唐詩人盧照鄰等。


    盧照鄰病中曾寫下《病梨樹賦》,訴說自己的痛苦。當時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曾給他開方療病,但一直沒有治好,最後投河溺亡。


    據記載,麻風病在隋唐時期曾一度大流行,唐朝廷在一些寺院專辟


    “癘人坊”,這也是中國設立麻風病專治醫院的開始。虜瘡,古人最早發現防治辦法的傳染病虜瘡,又稱


    “宛豆瘡”、


    “天行發斑瘡”、


    “豆瘡”,明清時則稱為


    “天痘”、


    “疹痘”,即國際通稱的


    “天花”。有關此傳染病的最早記載,見於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麵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


    “虜瘡”這種傳染病非中國本土病毒。當時坊間傳,


    “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東流,遍於海中”。為何稱為


    “虜瘡”?葛洪考證:“以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但葛洪所記疑點多多,


    “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


    “建武”是東漢第一位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年號,在葛洪之前至少還有晉惠帝司馬衷等三位皇帝用過


    “建武”年號。有學者據光武帝劉秀時的名將馬援,在南征交趾(今越南)染疾死亡的傳說,認為


    “建武”是劉秀的年號,進而考證,天花最早是東漢時由馬援南征軍帶回來的。


    筆者查《後漢書·馬援列傳》,確有馬援


    “出征交阯(趾)”,得傳染病死亡的記載,但應是感染瘴氣(瘧疾),而非天花。


    雖然葛洪所記存疑,但兩點事實應肯定,一是天花是外來傳染病,二是中國人對天花認識很早。


    現代考古專家曾在3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發現天花病,並推測,天花在公元四世紀時從埃及或印度向外傳播。


    整個十八世紀,歐洲超過一億人死於天花。天花雖凶,但由於中國最早發現了防治天花的辦法,因而天花在中國並未像在歐洲那樣造成空前的災難。


    據清朱純嘏《痘疹定論》記載,在宋代趙恒(真宗)當皇帝時,已有


    “王素種痘”的記載。此種痘技術後傳入歐洲,才有了更有效的


    “牛痘接種”預防天花的手段。目前,天花是惟一被人類消滅的傳染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玫妃重生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冥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冥盈並收藏玫妃重生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