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的世家大族就沒有一個乖的,或者說各個朝代的農民就沒有一個善茬子。
涉及到土地的問題,隻要自己還能幹得動,就瘋狂開墾。
尤其是會稽郡這種地方,地廣人稀的,不僅違規開墾嚴重,隱戶也非常嚴重。
其中最多的,就是跑去山裏居住的,借助地形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這樣的人沒有一萬,怕是都得有幾千的。
其次就是糧田數量,如今這世道,糧價不斷在提升。
今年如果自己沒猜錯,中原還要有一場旱災和蝗災,到時候中原地區的糧價估計要翻倍。
明明高產作物都齊備,土豆、玉米、南瓜和番薯都有,天知道怎麽還能鬧糧荒……
要知道,這大漢的人口,也沒有多到大漢十三州種出的糧食,都養不活的程度。
正常來說應該溢出個三五倍的才對,現在出現這個情況,唯一的解釋就是糧田麵積太少。
作為參謀的周瑜,被孫策叫了過來。其實也正好,這幾天在家裏也是悶得厲害。
她和小喬的婚事,大概會在年後進行,食髓知味,這幾天兩人沒日沒夜膩在一起。
這不,小喬這次都沒辦法跟來。
“檢地倒是可以……”周瑜聽了朱信的意思,雖然很想吐槽,大過年的怎麽還辦公,但也是盡心盡責幫忙分析,“隻是糧田數量比例,你知道打算做什麽?”
“打算定個比例,每郡的糧田比例,必須要在一定的範圍內。”朱信回道。
“果然是這樣啊……”周瑜頓時頭痛,“你覺得那些地方鄉紳,會允許這樣的事情出現?別的不說,多種出來的那些糧食,導致糧價大量下跌,你打算怎麽做?”
“建立常平倉進行糧價調節怎麽樣?”朱信詢問,記得漢朝已經有常平倉。
隻是西漢後期就廢掉,主要是主官和地方士紳勾結,貪汙挪用糧食,舊糧換新糧,以及惡意操控糧價什麽的。
後續東漢明帝時期,有打算重建常平倉,最後還是以上述原由,沒有建成。
其實扣除上述原由,最核心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常平倉,不利於世家大族操控糧價。
“你這樣會把鄉紳都給得罪狠的,尤其是吳郡顧氏。”周瑜提醒道。
“得罪人肯定是要得罪人的,不過就常平倉的問題,還不會引來那些鄉紳們的反彈。”朱信分析道,“最近一百年,他們的底線不是糧食,而是西域的商路。”
西域的商路可以說是一本萬利,打擊都垂涎,奈何扣除萬事屋誰也沒有能回來。
東漢朝廷組織過兩次大型貿易,不少世家大族參加,結果去的人都沒有能回來。
當時隨行的,還有三千大漢精銳,這樣都沒有能回來,大家意識到情況不對勁。
果斷後續沒有繼續投入,隻是用入股的方法,加入到萬事屋的隊伍裏。
還不能安排人跟著過去,隻能由萬事屋的商隊去走這條商路。
大家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那部分商品,交給萬事屋幫忙銷售。
雖然基本能銷售完畢,但多少錢賣出去的,卻隻能由萬事屋那邊報價。
這種能賺錢,能賺大錢,但什麽都沒有掌控在手裏的路子,讓大家又愛又恨。
和絲路的利潤比起來,糧食收入,早就不是世家大族關注的重點。
也最近四十年,大家把目光轉移到糧食上,是從天災人禍不斷出現的情況中,看到的商機。
就如同一個股票要大跌的時候,大家會瘋狂賣空。
至於這支股票背後的企業,到底會不會破產,這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
反正就說現在,那麽多新股上市,另外買過就是了。
已經逐漸商業化的這個世界,對農業也沒有那麽執著。
就好像明朝末年,你要收商稅,那麽全天下好像都要和你做對。
換成農稅,那麽就無所謂,可話說回來,偏偏那個時代,讀書人名下的田地是不收稅的……
這個世界沒那麽坑,那就還有操作的餘地,這也是朱信一直打算做的事情。
“這個不是底線不底線的問題……”周瑜搖了搖頭,“哪怕它已經不重要,甚至隨時可以拋棄,但是隻要你主動出手,那麽他們就會瘋狂反擊。”
“因為隻要觸碰到一次底線,就會觸碰到第二次底線。你能退縮第一次,那麽就會退縮第二次。”大喬補充道,她顯然也受到過類似的教育。
孫策一開始聽不太懂,聽大喬那麽一說明白了。
自己就是這樣,祖郎這邊鬆了口,結果再加上一個大喬,自己居然就沒有那麽生氣了。
甚至還要擔心,朱信會不會在未來什麽時候,又納一個侍妾過來。
這不,為了防止這個情況,三女是齊上陣,殺得朱信潰不成軍,無暇旁顧。
仔細想想,其實根本沒必要擔心那麽多,隻要自己堅持不給朱信納妾就好。
“我明白了……”朱信若有所思,“也就是說,隻要他們主動讓出來的話,就可以?”
“你的這個說法很有意思,按說的確是這樣。”周瑜沒想到朱信那麽快就抓住重點,“但你現在的行為,隻會讓他們戒備,不會願意坐下來,和我們慢慢談。”
頓了頓,補充了句:“同時那麽多家,我們要拿出的代價,未必會少。”
“你這個說法很籠統!”朱信直接打斷了她,“其他地方姑且不說,但在江東這邊,我們其實隻需要解決顧氏、朱氏、陸氏和魏氏四家就好。”
“還有張氏、周氏和喬氏!”孫策當即出麵補充。
對,這就是朱信故意露出的破綻,沒想到孫策居然能立刻補充。
這個感覺,就仿佛這件事情,是他們兩夫妻蓄謀已久的一樣。
“我們家的糧田比例一直很高,如果姐姐需要,喬家隨時會站在你這邊。”大喬當即表態,這也和喬氏的實際情況有關。
專門走烹飪行業,產出基本給自家產業供貨,所以基本全部都是糧田、養殖地和菜田。
喬家也沒什麽厲害的靠山,野心自然也不大,目前也就守著現有產業就好。
至少,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跨行經營的想法。
“那基本也就穩了啊!”祖郎算了算,“夫君是朱氏子弟,雖然是旁係,不過隻要和宗族商量好,問題不大;張氏是夫君母親的家族,也方便溝通;再加上陸家與大姐頭關係不錯,需要協商的也就剩下顧氏和魏氏了。”
此刻周瑜很想吐槽,廬江周氏那麽沒牌麵的嗎?居然提都不提……
涉及到土地的問題,隻要自己還能幹得動,就瘋狂開墾。
尤其是會稽郡這種地方,地廣人稀的,不僅違規開墾嚴重,隱戶也非常嚴重。
其中最多的,就是跑去山裏居住的,借助地形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這樣的人沒有一萬,怕是都得有幾千的。
其次就是糧田數量,如今這世道,糧價不斷在提升。
今年如果自己沒猜錯,中原還要有一場旱災和蝗災,到時候中原地區的糧價估計要翻倍。
明明高產作物都齊備,土豆、玉米、南瓜和番薯都有,天知道怎麽還能鬧糧荒……
要知道,這大漢的人口,也沒有多到大漢十三州種出的糧食,都養不活的程度。
正常來說應該溢出個三五倍的才對,現在出現這個情況,唯一的解釋就是糧田麵積太少。
作為參謀的周瑜,被孫策叫了過來。其實也正好,這幾天在家裏也是悶得厲害。
她和小喬的婚事,大概會在年後進行,食髓知味,這幾天兩人沒日沒夜膩在一起。
這不,小喬這次都沒辦法跟來。
“檢地倒是可以……”周瑜聽了朱信的意思,雖然很想吐槽,大過年的怎麽還辦公,但也是盡心盡責幫忙分析,“隻是糧田數量比例,你知道打算做什麽?”
“打算定個比例,每郡的糧田比例,必須要在一定的範圍內。”朱信回道。
“果然是這樣啊……”周瑜頓時頭痛,“你覺得那些地方鄉紳,會允許這樣的事情出現?別的不說,多種出來的那些糧食,導致糧價大量下跌,你打算怎麽做?”
“建立常平倉進行糧價調節怎麽樣?”朱信詢問,記得漢朝已經有常平倉。
隻是西漢後期就廢掉,主要是主官和地方士紳勾結,貪汙挪用糧食,舊糧換新糧,以及惡意操控糧價什麽的。
後續東漢明帝時期,有打算重建常平倉,最後還是以上述原由,沒有建成。
其實扣除上述原由,最核心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常平倉,不利於世家大族操控糧價。
“你這樣會把鄉紳都給得罪狠的,尤其是吳郡顧氏。”周瑜提醒道。
“得罪人肯定是要得罪人的,不過就常平倉的問題,還不會引來那些鄉紳們的反彈。”朱信分析道,“最近一百年,他們的底線不是糧食,而是西域的商路。”
西域的商路可以說是一本萬利,打擊都垂涎,奈何扣除萬事屋誰也沒有能回來。
東漢朝廷組織過兩次大型貿易,不少世家大族參加,結果去的人都沒有能回來。
當時隨行的,還有三千大漢精銳,這樣都沒有能回來,大家意識到情況不對勁。
果斷後續沒有繼續投入,隻是用入股的方法,加入到萬事屋的隊伍裏。
還不能安排人跟著過去,隻能由萬事屋的商隊去走這條商路。
大家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那部分商品,交給萬事屋幫忙銷售。
雖然基本能銷售完畢,但多少錢賣出去的,卻隻能由萬事屋那邊報價。
這種能賺錢,能賺大錢,但什麽都沒有掌控在手裏的路子,讓大家又愛又恨。
和絲路的利潤比起來,糧食收入,早就不是世家大族關注的重點。
也最近四十年,大家把目光轉移到糧食上,是從天災人禍不斷出現的情況中,看到的商機。
就如同一個股票要大跌的時候,大家會瘋狂賣空。
至於這支股票背後的企業,到底會不會破產,這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
反正就說現在,那麽多新股上市,另外買過就是了。
已經逐漸商業化的這個世界,對農業也沒有那麽執著。
就好像明朝末年,你要收商稅,那麽全天下好像都要和你做對。
換成農稅,那麽就無所謂,可話說回來,偏偏那個時代,讀書人名下的田地是不收稅的……
這個世界沒那麽坑,那就還有操作的餘地,這也是朱信一直打算做的事情。
“這個不是底線不底線的問題……”周瑜搖了搖頭,“哪怕它已經不重要,甚至隨時可以拋棄,但是隻要你主動出手,那麽他們就會瘋狂反擊。”
“因為隻要觸碰到一次底線,就會觸碰到第二次底線。你能退縮第一次,那麽就會退縮第二次。”大喬補充道,她顯然也受到過類似的教育。
孫策一開始聽不太懂,聽大喬那麽一說明白了。
自己就是這樣,祖郎這邊鬆了口,結果再加上一個大喬,自己居然就沒有那麽生氣了。
甚至還要擔心,朱信會不會在未來什麽時候,又納一個侍妾過來。
這不,為了防止這個情況,三女是齊上陣,殺得朱信潰不成軍,無暇旁顧。
仔細想想,其實根本沒必要擔心那麽多,隻要自己堅持不給朱信納妾就好。
“我明白了……”朱信若有所思,“也就是說,隻要他們主動讓出來的話,就可以?”
“你的這個說法很有意思,按說的確是這樣。”周瑜沒想到朱信那麽快就抓住重點,“但你現在的行為,隻會讓他們戒備,不會願意坐下來,和我們慢慢談。”
頓了頓,補充了句:“同時那麽多家,我們要拿出的代價,未必會少。”
“你這個說法很籠統!”朱信直接打斷了她,“其他地方姑且不說,但在江東這邊,我們其實隻需要解決顧氏、朱氏、陸氏和魏氏四家就好。”
“還有張氏、周氏和喬氏!”孫策當即出麵補充。
對,這就是朱信故意露出的破綻,沒想到孫策居然能立刻補充。
這個感覺,就仿佛這件事情,是他們兩夫妻蓄謀已久的一樣。
“我們家的糧田比例一直很高,如果姐姐需要,喬家隨時會站在你這邊。”大喬當即表態,這也和喬氏的實際情況有關。
專門走烹飪行業,產出基本給自家產業供貨,所以基本全部都是糧田、養殖地和菜田。
喬家也沒什麽厲害的靠山,野心自然也不大,目前也就守著現有產業就好。
至少,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跨行經營的想法。
“那基本也就穩了啊!”祖郎算了算,“夫君是朱氏子弟,雖然是旁係,不過隻要和宗族商量好,問題不大;張氏是夫君母親的家族,也方便溝通;再加上陸家與大姐頭關係不錯,需要協商的也就剩下顧氏和魏氏了。”
此刻周瑜很想吐槽,廬江周氏那麽沒牌麵的嗎?居然提都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