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最後還真就去找張昭,詢問人才選拔的問題。
“五個考官,然後給士人出題……”張昭仔細想了想,“那誰有資格過來參考,如何判斷他們有才華,同時又如何避免他們作弊?”
不需要深思,都能感覺到,若是放開了範圍,估計連什麽阿貓阿狗都能過來參考。
到時候人數幾千上萬的,別說甄選人才,就說這把文盲和渾水摸魚的去掉,都要花不少時間。
“這個,這個……”孫策根本不可能知道怎麽辦,畢竟她也隻是代為傳話。
“看來這也不是你的意見,他難道就不能直接和我說?”張昭歎了口氣,朱信明明有才華,提出的建議雖然荒唐,但仔細想想也有意義。
這樣通過孫策來傳話太麻煩了,還不如直接好她交流比較快點。
“對啊!”孫策頓時恍然,為什麽那麽麻煩,直接讓兩人溝通不就好了。
這不一溜煙朝著後衙跑過去,然後乖乖出來……忘記準備到飯點,這時間朱信在忙。
“測試標準?話說怎麽那麽快就說這個了?”中午朱信把飯菜端出來的時候,張昭問了他一句,前者就些疑惑,自己昨天剛和孫策說起這個。
“我覺得這個時期早來晚來沒什麽影響……”孫策連忙解釋。
“而且我們這邊,也的確有些缺乏官吏。按說可以在地方選拔吏員,不過這樣會讓豪強坐大。”張昭回答。今天孫策就是先詢問,揚州的官吏夠不夠的問題。
按說是夠,可問題是要設置廬陵郡和福建郡,尤其還要再建設三座城池,那就需要更多的官吏。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還有好縣官和郡吏,年紀也有些大,一兩年內就告老歸鄉。
還有就是,她對朱信提出的,這個人才選擇的提議,有些興趣。
同時也有些擔心,畢竟這樣,會讓過去的孝廉製度直接崩壞。
不過對於寒門和平民出身的讀書人來說,這無疑更加公平一些。
“設置一個準入門檻唄!”朱信見孫策還在吃飯,現在也沒什麽事情可做,索性簡單說明一下,“比如說,以三年為限。陸續在各郡縣先刷一批,最後通過測試的,才能來州府參加考試。甚至以後在州府這裏,也刷掉一批,最後到國都再進行人才選拔,考試過關的,才能得到官職。按照這個標準,郎官甚至都可以不用設置,直接可以外派為官吏了!”
畢竟漢朝就這樣,先舉孝廉,或者走太學,最後當郎官,京官打打雜。
最後再按照能力,安排到各地。當然,出身其實也在考慮的範圍之內。
就以前,往往有後台的,能混個不錯的官職。那些出身貧寒的,都要去偏遠區域任職。
比如說朱儁,沒後台的他,就曾經當過交州刺史。就交州那旮旯,基本也就相當於流放了。
“可是這樣,各州郡縣的士子,能不能通過測試,最後還不是歸各州郡縣的官員把控麽?”孫策含著一口飯,含含糊糊的說道。
“比起這個……”張昭隨口回了句,“我更擔心的是,若這個製度落實,各地的豪門會徹底壟斷讀書的渠道。普通人想要讀書的途徑,會被徹底封死。”
最後要麽沒辦法讀書,要麽隻能通過投靠世家豪門,來獲得讀書的機會。
畢竟比起讓寒門,甚至隻是平民,來和自家的子弟一起考試,還不如封死他們的出路。
“所以本來這個製度,就不是這兩年可以弄出來的。”朱信調侃道,“必須要把世家豪門的貪婪和自私算進去的話,那麽大概還需要兩到三個配套措施。”
隨即伸出三個手指,說道:“首先在各縣、郡和州設立縣學、郡學和州學,甚至額外培養師學,專門培育授課的教師,這些教室甚至直接歸文學從事管。
其二,改良造紙術,讓紙張變得更便宜,讓百姓也能用得起。最重要的是,有了足夠的紙張,可以考慮發展印刷術,批量製作書籍。
其三,在各郡開設圖書館,把印刷好的書本放入其中,免費對百姓開放。”
“你這是要挖世家大族的根基啊!”張昭從來沒有聽過那麽瘋狂的計劃,世家豪族靠什麽高高在上,並不是他們有多少地,有多少錢,有多少子弟入朝為官。
他們真正的財富,不僅是壟斷知識的最終解釋權,同時還壟斷知識傳播的渠道。
張昭和張紘還好,最多是士紳,並非豪強,祖上也沒什麽顯赫的官員。不過對於世家豪強的心態,她還是非常敏銳的。
“揚州這塊有比較成氣候的豪強嗎?”朱信反問。
張昭聞言一愣,隨即才意識到,其實揚州真沒有幾個成氣候的豪強。
比較上得了台麵的,首先就是孫氏,然後是周氏和陸氏。
其餘比如說吳縣顧氏、朱氏和魏氏三家,都沒有族人入朝為官過。魏氏因為魏騰的關係,可以說完全被邊緣化,就連這次官營糧行,股東裏麵都沒有魏氏,擺明不打算帶他玩。
其他家族,基本都是跟著孫策混,阻力應該能夠減少。
尤其分成三步的話……張昭突然發現,這個計劃真的有可能落實。
其實朱信還有些話沒說,就算真的搞科舉,難道就能百分百公平了?
世家子弟和普通讀書人的錄取,肯定是按比例來的。而世家子弟裏麵,錄取誰的子弟,也基本是最後五個考官決定。也就是說,用這個來作為籌碼,各家的阻力能進一步下降。
不過這種盤外招,就不適合拿來公開說。
到時候他或者孫策,過去拜訪一下各大家族,私下和他們說明一下就好。
“這個,話說真的要落實?”孫策愣愣的問了句,她本來隻是打算和張昭說說,看看這個可行性有多大什麽的。怎麽商量著,就好像已經確定要落實一樣?
“目前隻要小心規劃好的話……倒是可以落實,或者說這個時期落實正好。”張昭看向孫策,“當然,如果是主公覺得沒有必要,那也可以先擱置。”
“既然能落實,那就落實唄!”孫策大手一揮,自家男人提出的意見,怎麽都要支持。
“如此的話……”張昭想了想,“按照規劃的第一步,那就是要造紙。惟實說過,要改良造紙術,不知道是否已經有腹稿?”
“構思是有,大概率可行隻要成功,那麽紙張的成本能大幅度下降……隻是沒有實際做過……”朱信有些為難,早知道自己會穿越……算了,就算提前看書也記不住那麽多。
“五個考官,然後給士人出題……”張昭仔細想了想,“那誰有資格過來參考,如何判斷他們有才華,同時又如何避免他們作弊?”
不需要深思,都能感覺到,若是放開了範圍,估計連什麽阿貓阿狗都能過來參考。
到時候人數幾千上萬的,別說甄選人才,就說這把文盲和渾水摸魚的去掉,都要花不少時間。
“這個,這個……”孫策根本不可能知道怎麽辦,畢竟她也隻是代為傳話。
“看來這也不是你的意見,他難道就不能直接和我說?”張昭歎了口氣,朱信明明有才華,提出的建議雖然荒唐,但仔細想想也有意義。
這樣通過孫策來傳話太麻煩了,還不如直接好她交流比較快點。
“對啊!”孫策頓時恍然,為什麽那麽麻煩,直接讓兩人溝通不就好了。
這不一溜煙朝著後衙跑過去,然後乖乖出來……忘記準備到飯點,這時間朱信在忙。
“測試標準?話說怎麽那麽快就說這個了?”中午朱信把飯菜端出來的時候,張昭問了他一句,前者就些疑惑,自己昨天剛和孫策說起這個。
“我覺得這個時期早來晚來沒什麽影響……”孫策連忙解釋。
“而且我們這邊,也的確有些缺乏官吏。按說可以在地方選拔吏員,不過這樣會讓豪強坐大。”張昭回答。今天孫策就是先詢問,揚州的官吏夠不夠的問題。
按說是夠,可問題是要設置廬陵郡和福建郡,尤其還要再建設三座城池,那就需要更多的官吏。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還有好縣官和郡吏,年紀也有些大,一兩年內就告老歸鄉。
還有就是,她對朱信提出的,這個人才選擇的提議,有些興趣。
同時也有些擔心,畢竟這樣,會讓過去的孝廉製度直接崩壞。
不過對於寒門和平民出身的讀書人來說,這無疑更加公平一些。
“設置一個準入門檻唄!”朱信見孫策還在吃飯,現在也沒什麽事情可做,索性簡單說明一下,“比如說,以三年為限。陸續在各郡縣先刷一批,最後通過測試的,才能來州府參加考試。甚至以後在州府這裏,也刷掉一批,最後到國都再進行人才選拔,考試過關的,才能得到官職。按照這個標準,郎官甚至都可以不用設置,直接可以外派為官吏了!”
畢竟漢朝就這樣,先舉孝廉,或者走太學,最後當郎官,京官打打雜。
最後再按照能力,安排到各地。當然,出身其實也在考慮的範圍之內。
就以前,往往有後台的,能混個不錯的官職。那些出身貧寒的,都要去偏遠區域任職。
比如說朱儁,沒後台的他,就曾經當過交州刺史。就交州那旮旯,基本也就相當於流放了。
“可是這樣,各州郡縣的士子,能不能通過測試,最後還不是歸各州郡縣的官員把控麽?”孫策含著一口飯,含含糊糊的說道。
“比起這個……”張昭隨口回了句,“我更擔心的是,若這個製度落實,各地的豪門會徹底壟斷讀書的渠道。普通人想要讀書的途徑,會被徹底封死。”
最後要麽沒辦法讀書,要麽隻能通過投靠世家豪門,來獲得讀書的機會。
畢竟比起讓寒門,甚至隻是平民,來和自家的子弟一起考試,還不如封死他們的出路。
“所以本來這個製度,就不是這兩年可以弄出來的。”朱信調侃道,“必須要把世家豪門的貪婪和自私算進去的話,那麽大概還需要兩到三個配套措施。”
隨即伸出三個手指,說道:“首先在各縣、郡和州設立縣學、郡學和州學,甚至額外培養師學,專門培育授課的教師,這些教室甚至直接歸文學從事管。
其二,改良造紙術,讓紙張變得更便宜,讓百姓也能用得起。最重要的是,有了足夠的紙張,可以考慮發展印刷術,批量製作書籍。
其三,在各郡開設圖書館,把印刷好的書本放入其中,免費對百姓開放。”
“你這是要挖世家大族的根基啊!”張昭從來沒有聽過那麽瘋狂的計劃,世家豪族靠什麽高高在上,並不是他們有多少地,有多少錢,有多少子弟入朝為官。
他們真正的財富,不僅是壟斷知識的最終解釋權,同時還壟斷知識傳播的渠道。
張昭和張紘還好,最多是士紳,並非豪強,祖上也沒什麽顯赫的官員。不過對於世家豪強的心態,她還是非常敏銳的。
“揚州這塊有比較成氣候的豪強嗎?”朱信反問。
張昭聞言一愣,隨即才意識到,其實揚州真沒有幾個成氣候的豪強。
比較上得了台麵的,首先就是孫氏,然後是周氏和陸氏。
其餘比如說吳縣顧氏、朱氏和魏氏三家,都沒有族人入朝為官過。魏氏因為魏騰的關係,可以說完全被邊緣化,就連這次官營糧行,股東裏麵都沒有魏氏,擺明不打算帶他玩。
其他家族,基本都是跟著孫策混,阻力應該能夠減少。
尤其分成三步的話……張昭突然發現,這個計劃真的有可能落實。
其實朱信還有些話沒說,就算真的搞科舉,難道就能百分百公平了?
世家子弟和普通讀書人的錄取,肯定是按比例來的。而世家子弟裏麵,錄取誰的子弟,也基本是最後五個考官決定。也就是說,用這個來作為籌碼,各家的阻力能進一步下降。
不過這種盤外招,就不適合拿來公開說。
到時候他或者孫策,過去拜訪一下各大家族,私下和他們說明一下就好。
“這個,話說真的要落實?”孫策愣愣的問了句,她本來隻是打算和張昭說說,看看這個可行性有多大什麽的。怎麽商量著,就好像已經確定要落實一樣?
“目前隻要小心規劃好的話……倒是可以落實,或者說這個時期落實正好。”張昭看向孫策,“當然,如果是主公覺得沒有必要,那也可以先擱置。”
“既然能落實,那就落實唄!”孫策大手一揮,自家男人提出的意見,怎麽都要支持。
“如此的話……”張昭想了想,“按照規劃的第一步,那就是要造紙。惟實說過,要改良造紙術,不知道是否已經有腹稿?”
“構思是有,大概率可行隻要成功,那麽紙張的成本能大幅度下降……隻是沒有實際做過……”朱信有些為難,早知道自己會穿越……算了,就算提前看書也記不住那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