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湖醫藥大學門前的街道上,義診的第二天,恰好又是小年,這邊熱鬧的如同廟會。


    罩著淺藍披風兜帽的伍三娘一左一右緊緊牽著兩個孩子穿梭在人群中,旁邊守著當初還在明州時與采桑一起回家探親的夏婆子,身後還護著一個麵龐黝黑的漢子,是伍三娘的大哥,伍大用。


    分別隻有7歲和5歲的兩個小家夥貪玩,看到什麽都好奇,看到什麽都想買,平日裏兩貫的月錢根本就不花的伍三娘此時一點都不猶豫,轉眼都是滿手的糖人哨子撥浪鼓之類,還不得不讓夏婆子和伍大用幫忙拿著。


    如此走了一段時間,靠近醫藥大學門口,人流越發密集,自家也沒有去參與義診的念頭,實在擔心兩個孩子會被擠到的伍三娘便強行拉著兒女往回走,小的一個不情願,因此還哭了起來,伍大用便上前,強行把小外甥抱起來往回走。


    說來也不算了外甥。


    那次……陰差陽錯之後,兩個小家夥歸了這邊,伍家幹脆也給改了「伍」姓,母親趙氏還說,將來……自家大女兒也能有兩個依靠。


    熱鬧的街市上,短暫的孩童哭聲,也沒能濺起什麽浪花。


    伍三娘一邊少了一個小家夥,夏婆子便靠了過來,聽著周圍人難免對這次義診以及皇帝陛下賞賜藥錢的紛紛讚頌,也跟著嘮叨幾句:「這些人不知道哩,咱家大人可也捐了不少。再者,若無咱家大人提議建這醫藥大學,那裏能有今天。老婆子就不忿了,倒是沒聽到個誇獎咱家大人的。」


    伍三娘拉著女兒,另一隻手裏還握著兒子的撥浪鼓,想起某個小男人,她骨子裏是個本分的,兜帽下的臉龐微微發熱,卻忍不住小聲道:「媽媽,我……聽到了呢。」


    夏婆子沒反應過來:「三娘,聽到甚麽?」


    「聽到有人……誇了咱家大人的。」


    剛剛,確實聽到了,是兩個書生模樣的,說那甚麽「青黴素」,說論功勞該是平章大人第一,卻隻賞了另外兩人。當時伍三娘還忍不住停步多聽了幾句。這……雖說其中諸多細節,她是聽不懂的,但……抱不平,或也算是誇獎了。


    夏婆子笑起來:「嗬,這倒是有眼色。」


    這麽說著,走了好長一段,才終於來到人流外圍,這邊停了一輛騾車,夏婆子和伍三娘先把兩個孩子哄進去,自己上了車,伍大用和平章宅第派來的車夫一起坐在車轅上,架著騾車繞正在施工的國立大學校區往紅山西北方向行去。


    因為大量人口聚集和多地的施工,這邊的道路已是被鋪設了起來,雖說是土路,用石滾碾過,倒是連雨天都不怕。如此在年關裏滿是行人的道路上走了不到一刻鍾,騾車就來到位於幕府山南麓的一片社區。


    社區,這是大家在明州時就開始習慣的一個詞。


    這片社區,不同於更東北邊一些的大都匠人社區,主要是早前從山東而來的喬家、黎家等幾姓在住,再說明白些,都是某個少年平章名下的附戶,當然,雖說依附,卻也不是仆婢,如同城南同樣依附的佃戶一樣,理論上,都是有戶籍的自由身。


    因為朱塬的發話,從明州遷來采桑和釵兒兩家人,沒有去和之前同樣從明州趕來的其他仆戶住在一起,而是在這邊落了腳。


    兩家人當下也都有了非常不錯的營生。


    騾車來到社區東邊一座占地有一畝的院落,這就是伍氏一家的新宅,今天同樣又回來探親的釵兒一家就在隔壁。


    占地一畝的宅子比明州那邊社區裏占地二分的小院大了許多,不過,卻是一家人……采桑的父母、大哥一家、二哥一家和九歲的小弟……住在一起。


    【鑒於大環境如此,


    不過,依舊寬敞。


    騾車剛進門,另外幾個孩子就嘰嘰喳喳地圍了上來。


    伍三娘和夏婆子下了車,把之前在街上買來的物事分給大哥二哥家的幾個小孩,一兒一女也交給家人照顧,自己便摘了剛剛的兜帽披風,與穀婆子則走向廚屋。


    臨近中午,這邊一群婦人正在忙碌著午飯。


    說好了傍晚前要回去,午飯也就豐盛了許多。


    母親趙氏見大女兒進來,卻是連忙趕人:「三娘,去歇了吧,莫要髒了你的手……」


    伍三娘從大嫂手裏接過一捧幹菜幫著淘洗,一邊道:「娘,不礙事的,女兒在……那裏……也是給大人做飯。」


    雖說不能和小妹那樣經常在大人身邊,但,因為早前仔細和當下在這邊也開了湯館的大嫂學了廚藝,伍三娘日常也都被喊過去幫廚。


    另外一個被喊來幫廚的婦人從灶台邊抬頭:「那能一樣嗬,三娘,那可是小王爺。」


    伍三娘的二嫂此時也半開玩笑道:「你就學學你兩個妹子,去那屋裏好好等著享受就是。」


    伍三娘隻是笑。


    兩個妹妹一起回來,當下……卻都不見在這邊。


    燒火的婦人難免好奇:「三娘,那王府裏的日子……怕是好哩,說與俺一些,新鮮新鮮?」


    伍三娘還是笑。


    跟著幫忙的夏婆子道:「這些個事情嗬……可是不能亂說的。」


    燒火婦人見這位小王爺府裏一起來的媽媽開口,頓時不敢多言,還賠笑道:「是俺唐突了。」


    趙氏正照看著一鍋大兒媳婦親自操持的羊肉,此時瞧了瞧大女兒,既是心疼也是欣慰,做母親的,明顯能看出,這幾個月來,女兒……倒是胖了一些,還更白淨了不少,比在明州時……顯得更年輕了些許。


    那小王爺府上,還真是養人。


    就是不知道三個妮子……到底能不能有更多的著落。


    家裏三個……在那深宅大院裏,就是能有一個有了娃兒,也就都有了依靠。


    至於大女兒之前的那份「陰差陽錯」,趙氏沒什麽埋怨,更別說恨,覺得這就是命,何況……因為這三個妮子,自家三個兒子……連帶一幫孫子孫女,都是越來越好,將來,說不得還能有更大前程,如此之下,她這個當娘的,反而還要多一些感激。


    午飯很快做好。


    女人們分兩個屋子端上桌,男女分開,這邊算是趙氏和幾個媳婦陪著大女兒和另外兩個小姑奶奶,還有夏婆子。


    另外的男人們在隔壁。


    吃著飯,也難免說起事情。


    說隔壁釵兒的父親,塗讓春,正八品了,風光……自家老頭子,伍三六,早前不舍得花錢起名,現在倒是起了一個,叫「伍錠」,聽得伍四娘和伍五娘……也就是采桑,直翻白眼。


    這名字,還不如不取哩。


    倒是幾個侄子,還好一些,從老大開始,確定了「新」字輩,大哥家本來也是大娃大娃叫著的,現在是伍新粱……再到伍三娘的兒子,改姓過來,占了一個伍新棟。


    反正,要起好名字,才有好前程。


    這秘密……外人還不輕易告訴。


    下一輩的總計五個小子,三個丫頭,包括14歲的伍新粱,當下都在念書,當然,還有一個9歲的同輩伍三用。


    學塾就在這社區裏,是喬、黎幾家一起辦的,請的先生也不錯。


    讀了書,將來……或也能考一考那甚麽大學。


    趙氏念叨過名字的事情,又說起到了年關還要去明州運料的二兒子,之前參與海運,在定海還分了一套瓦房,那房子現在還是自


    家的,又房契哩。這來了明州,進入了那玻璃作坊,錢給的也是多,就是來來回回的,太折騰。


    為何不能在這金陵做原料呢?


    然後是大兒子,也出息了,在北邊一處窯廠當了組長,雖說不如塗讓春,但也是個小頭頭,更關鍵的,不用再風裏雨裏出海。


    接著……當然還是免不了念叨三個女兒。


    趙氏對大女兒是滿意的,也心疼,對兩個小妮子,就忍不住訓斥,回了家疏懶一下沒甚麽,若是在那小王爺府上,還是如此,那怎能行?


    采桑吃著大嫂煮的羊肉,聽母親念叨,實在受不了,就開始告狀。


    自己可不懶。


    大姐也不懶。


    倒是某個妮子……心比天高呢,進了大宅之後,又是學寫字,又是要畫畫,在她看來,這挺不務正業的。有那時間,多往大人身邊湊一湊,甚至,和姐姐一般,安安生生地去幫廚,那才多好?


    伍四娘可不讚成妹子的話語,隻是,也不反駁。


    難道還要告訴她自己的發現?


    告訴了,不管是大姐還是小妹,也沒那能耐了。反正,她覺得,自己學的還是不錯的。


    這麽吃過了午飯,又聊了一些話,三個姑娘沒再多待,與隔壁的釵兒匯合後,一起返回玄武湖上的大宅。


    大宅上。


    隨著一天即將過去,傍晚時分,鄭重的祭灶之事,也要開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洪武生存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裴玄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裴玄黃並收藏洪武生存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