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盤踞浙東,鼎盛時號稱聚兵十萬。這是虛誇。但六七萬還是有的。


    不同於張士誠的激烈反抗,方家在西吳大軍壓境後就很快投降,並未經曆過消耗太大的激戰。然而,西吳當初收編的方家投降部隊,水步軍總計才兩萬三千,其餘大部分哪去了?


    很容易想見。


    為了浙東穩定,投降的那部分方家降卒都被帶去了南征,朱塬要做的,就是把潰散的其他方家舊部重新聚集一部分。


    這也是老朱挑選方國珍長子方禮跟隨他來到明州的原因。


    方禮自然更明白這些,聽朱塬這麽說,立刻起身抱拳:“屬下定不辱命。”


    朱塬嗯了聲,轉向明州衛指揮同知常斷:“常指揮,你調一千人協助方郎中籌集人手,所聚民夫就安置在西城外明州衛駐地旁邊。”


    即使方家已經表現出了足夠的恭順,朱塬也不會給方禮任何念想。


    老朱將方禮調來擔任營海司郎中這樣的文官,而不是海軍都督府下屬的武職,用意顯然也是如此。


    坐在朱塬下首的常斷也立刻起身抱拳:“職下領命。”


    朱塬又看向眾人:“剩下一萬人,從東南各府縣漁民中抽調,我剛剛好像說過了條件,參與海運者,免除全家賦稅和徭役,子女還有優先進學機會。劉郎中?”


    正在做會議記錄的劉璉連忙抬頭,放下筆拱手道:“下官在。”


    朱塬道:“把這些條件都明白地寫成一份公文,印刷幾百份,沿海州縣廣泛張貼出去。”


    劉璉答應:“下官領命。”


    朱塬再看四周:“大家對此是否有其他問題,可以說說?”


    話音剛落,之前被朱塬趕到旁邊的薛戍已經拱手朗聲道:“使君,下官有話說。”


    朱塬點頭,說道:“可以叫我‘翰林’,別用那麽怪的稱呼。”


    薛戍又被噎了下。


    喊朱塬‘使君’,是因為那個‘營海使’,還因為這也是一種敬稱,之前明白自己誤會了朱塬,還帶著些薛戍自己的歉意在其中。


    沒想到……被嫌棄了。


    薛戍也沒有糾結,說道:“翰林,四月為石首魚汛,浙東各州縣漁民每年八成以上魚獲來自於此,若被征調運糧,那怕免了全年賦役,漁民生計恐也受到影響。”


    朱塬疑惑:“石首魚?”


    恰好在朱塬視線方向的明州知府陶黔微微拱手道:“石首,又名黃花魚,以腦中有白石而得名。”


    朱塬明白過來。


    大黃魚啊。


    還準確抓住了其中又一個點,沿海漁民每年八成以上魚獲來自於這次大黃魚汛。


    這年代,顯然,捕魚並不是常年作業。


    這麽想著,朱塬重新看向薛戍,問道:“會因此餓死人嗎?”


    薛戍一怔。


    朱塬不等他回答,已經接著道:“既然我在這裏,我向你保證東南不會有人因為這次征調而餓死。再說海運,事有輕重緩急。從金陵啟程之前,我身邊有人家眷從山東來,說山東餓死了很多人,當下雖說開春,但我也知道春荒同樣是一道坎。我們越早運糧到北方,除了大軍所用,還能賑濟百姓,少餓死一些人。薛知縣,你說我該怎麽選?”


    薛戍稍稍遲疑,又是拱手一揖,卻還是道:“翰林,照前朝例,參與海運輸糧者,會給與報酬,稱為‘運糧腳價’。”


    “看來你是做過功課的,但你了解的並不全麵,”朱塬道:“前朝給‘運糧腳價’的前提,是民夫自備船隻,且並不免除賦役,這是一種雇傭製度。咱們這次是征調,船隻由官方提供,且免除賦役,同樣相當於支付了報酬。”


    從來要做一件事,若能有參考,‘照本宣科’是最便捷的方式。因此,朱塬最近當然對元朝的運糧模式進行過詳細了解。


    元朝最初也是采用官方運糧。


    不過,因為效率不高,運糧也少,之後就開始一套類似雇傭製度的運糧係統。


    官方支付報酬,民間自備船隻為朝廷運糧。


    元朝海上運糧最鼎盛的一段時期,基本都是如此模式,年運糧超過300萬石。


    代價也很大。


    當時南方的一石糧食,按照元朝的紙鈔計算,大概價值三兩中統鈔,但元廷給每石糧食開出的運價是八兩,相當於南方糧價的兩倍多。


    再然後,元廷也發現這麽幹太貴了,給不起錢了,不斷降低每石糧食的運價,再加上中統鈔在元朝後期迅速貶值,導致沒人再肯造船運糧,本來興盛的海運係統也就迅速崩潰。前些年,張士誠和方國珍聯手給元廷輸糧,一年也就隻剩十萬石出頭。


    當初了解到這些,朱塬不是沒有考慮過雇傭製度。


    結論是當下不可行。


    這首先是因為當下大明初立,南北各方對新朝的歸屬感還很弱,冒然把糧交給私人,很難說會是什麽結果。其次就是,東南持續多年戰亂後,百業凋敝,一時也聚不起太多的民船進行輸糧。


    因此還是隻能官方來做。


    堂下,薛戍其實並不是不知道這些,他剛剛也隻是希望某個小大人不知道,想要給百姓多爭取一些補償。


    見朱塬對此完全明了,薛戍拱手一禮,安靜下來。


    朱塬看向四周:“還有人有問題嗎?”


    本以為沒人開口,忽聽常斷旁邊那個方臉男子拱手道:“下官鹽運同知邢跡,此次運糧,若有需要鹽運司協助,在下定全力配合。”


    朱塬看過去,笑著點頭。


    明白。


    這是表態度。


    倒是不知昨日碼頭之事,也沒有多想。


    還覺得吧。


    邢跡……這名字挺‘可疑’的。


    剛要略過,忽又想起。


    鹽運……


    嗯,如果記得沒錯,明朝好像也有讓鹽商幫忙運糧換取鹽引的做法,記得還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開中法’。


    不過,再想想,這其實還是一種雇傭製度。


    於是又回到了剛剛的思路。


    暫時不可行,隻能先記下。


    又對邢跡點了下頭,朱塬道:“如果沒有其他,我們討論第二個話題,船隻。”


    說完轉向旁邊一直沒開口的華高:“南邊來消息了嗎?”


    華高本來任由身邊的小少年發揮,沒想到他轉向自己,連忙放下捂在手裏的茶杯,湊過來一些,說道:“吳禎已經啟程,要看風向,少則一旬,多則……不好說,三月定是能到的。章存道部……金陵來的消息,章溢那老兒在和主公打擂台,恐要更晚些。”


    朱塬疑惑。


    華高又湊近些,壓低聲音解釋道:“章存道所部鄉兵,章溢提前與主公約好,答應了他們克福建後就能歸鄉。”


    朱塬明白過來。


    和人家約好了,但老朱想要毀約。這……朱塬看向不遠處方桌後的劉璉:“這段掐了,別記。”


    劉璉:“……”


    眾人:“……”


    朱塬又轉向華高:“能帶來多少船?”


    華高一咧嘴:“這俺那裏知曉,南邊一群都不是省油燈,那怕有主公詔令……還要看老吳搶東西能耐了。”


    朱塬有種不太好的預感。


    華高又澆了一碗冷水過來:“章存道部,一個小指揮,就算能來,你也更莫有太大指望。”


    朱塬頓時預感更不好了。


    本以為不會缺少船隻的。


    確實也不缺。


    來之前就從老朱那裏了解過,不說大明水師本身的船隻,隻是東南一路從張士誠到陳友定打過去,繳獲大小海船就有一兩千艘。


    問題是,這些船大部分都在南征軍的一群驕兵悍將手中。


    設身處地,朱塬如果在他們的位置上,也不會輕易把到手的船隻交出來,甚至怎麽推脫都能很快想起一堆的借口。


    誰不希望自己的部隊更加兵強馬壯一些呢?


    重新坐好,朱塬想了下,看向明州衛指揮同知常斷:“常指揮,明州衛有多少船隻?”


    提前已經知道,因為南征北伐緣故,大部隊都在前線,明州衛之前隻有不滿員的2731人。


    倒是忘記了問船的事情。


    常斷抱拳道:“明州衛下屬船隻共一十九艘,其中兩艘五百料海船,其他都為內河平底船。”


    朱塬:“……”


    不奇怪了。


    同時也不對其他沿海衛所再報什麽期待。


    肯定都被前線各軍搜刮了。


    而且,不同於後來,就像明州衛,目前主要還是鎮守明州下屬各個州縣,至於海上,雖然元朝時期就已經開始鬧倭寇,但當下還不成大患,威脅性甚至不如逃散海上的張士誠殘兵。


    輕輕敲著太師椅扶手,朱塬快速斟酌。


    就算吳禎和章存道兩部帶來船隻不多,算上自己那些,還有沿海衛所,乃至那些海商……各方湊一下,滿足第一批20萬石糧食運輸的船隻應該不成問題。


    至於其他,隻能自己想辦法。


    片刻後,朱塬抬頭看向交代過事情早已重新返回的另一位營海司郎中姚封:“五百料海船,造800艘,要多久?”


    姚封起身拱手道:“大人,此事最大阻礙乃是木料。總計需要40萬料各類木材,從何而來?”


    對於造船而言,料,是一個量詞。


    朱塬之前特地問過姚封,一料木材,大概是一尺直徑,兩丈長。


    姚封還給出了另外一個形象舉例,民間木匠打一張床,當然不是豪門裏的那種雕花大床,而是普通雙人床榻,恰好需要一料木頭。


    朱塬稍稍考慮,問道:“當下開始采伐,多久能用?”


    姚封道:“根據木料的品類和用途不同,陰幹時間,少則半年,多則三五年。”


    朱塬追問:“有加快陰幹的方法嗎?”


    姚封點頭,又搖頭:“大人,得不償失。”


    “嗯?”


    姚封詳細解釋道:“加速之法,或水煮,或烘烤。水煮隻可用於小塊木料。烘烤需建造烘窯,以小火緩慢烤焙,諸如龍骨用料,烘烤也需一兩月,且稍有不慎就會因火候控製不當導致木材開裂,淪為廢料。”


    朱塬手撐在旁邊桌上,支著臉頰皺眉:“不陰幹,湊活一下,不行嗎?”


    姚封立刻搖頭,撥浪鼓一樣,想了想,說道:“大人,若木材不陰幹……它是活的,造了船,下官不敢坐。”


    活的?


    聽起來怎麽有點瘮人?


    朱塬看向華高。


    華高也撥浪鼓:“俺也不坐。翰林,千百年來都是如此。當年陳友諒用生料造船,數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順江而下,卻在龍灣大敗。這木材不陰幹死透啊,它有怨氣,下水後會把船拆了,可不能湊活。”


    這更瘮人了。


    感慨了一下破除封建迷信任重道遠,朱塬覺得還是先放放,不能不信,轉向陶黔:“我來前了解過,明州府城外有造船廠,還有多少木料儲備?”


    陶黔搖頭道:“所剩……無所剩者也,廖將軍年前讓部屬接管船廠,離開時一片空蕩,連工匠都帶走許多。”


    朱塬:“……”


    廖永忠,你改名叫廖三光好了。


    旁邊的華高咧著嘴笑,又開始回憶往昔‘崢嶸歲月’:“老廖當年啊,就比俺能搶。”


    朱塬:“……”


    見朱塬乜過來,華大人立刻收斂表情,同仇敵愾的:“廖永忠那夯貨,賊球囊的!”說完立刻又轉向劉璉,學著朱塬語調:“這段掐了,別記。”


    劉璉:“……”


    劉大人隻能內心默念,我不是史官,我不需要節操。


    不需要!


    朱塬沒再理會旁邊某人,看向堂下眾人:“都說說,40萬料木材,我可等不了三五年,怎麽辦?”


    話落,右手這邊站在人後的一位長須圓臉男子就稍稍上前拱手道:“下官昌國知州徐攸。”


    這年代可沒有普通話,朱塬聽到某個名字,怔了下,反問:“許攸?”


    我瞬間又穿越三國了嗎?


    那人改了改腔調,重新道:“徐攸。”


    朱塬明白過來。


    是‘徐’,不是‘許’。


    至於昌國州,就是後來的舟山市,當下屬於明州府下轄,基本一個縣的體量。


    徐攸見朱塬明了,才接著道:“下官建議,可從民間征集木料。東南各州縣,民間存儲造船木料眾多,四十萬料應不成問題。”


    朱塬聽到徐攸這麽說,瞬間通透。


    不過,另一邊的薛戍聲音隨即就響起:“翰林,此計不可。東南戰亂初定,沿海百姓正需造船恢複生計。”


    薛戍說完,朝朱塬又是一揖,然後轉向徐攸,毫不掩飾地怒目而視。


    朱塬想了想,說道:“不會平白征集。”轉向姚封:“一料木材,大概多少錢?”


    姚封道:“大人,各種木材是不同的。”


    朱塬擺手道:“按照40萬料計算,給我一個大概的平均價格。”


    姚封斟酌了片刻,才終於道:“五百料海船,民間造價約為八百貫,其中木料為大頭,算五百貫,平均每料……一貫。”


    總計,就是40萬貫。


    大堂內所有人都看向朱塬。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朱塬卻很輕鬆,正要開口,常斷旁邊的鹽運同知邢跡忽然道:“大人,下官有一計獻上。”


    朱塬看過去。


    邢跡道:“大人名下士卒民夫都是不缺,或可采伐新料,與民間置換。加些補償就是。”


    朱塬點頭。


    這也是個好辦法。


    於是沒急著開口,又看向眾人:“還有其他嗎?”


    姚封道:“大人,若從民間征集,運送也是一難,可在各地開設工坊,就近造船。”


    朱塬再點頭。


    隨後其他人又說了一些,朱塬或點頭,或搖頭,直到確認沒有再開口的,才道:“姚郎中,稍後你負責做出一份各類木材的官方收購價格,再按照邢大人的建議,同樣做一份置換方案。兩種方法並行,向民間采購成品木料。”


    姚封鄭重起身,拱手答應。


    朱塬又問:“木料足夠,800艘船,要多久?”


    姚封正要坐下,聞言重新站好,說道:“聚集東南匠戶,再有足夠士卒民夫協助,兩月可成。”


    朱塬點頭。


    兩個月,可以接受。


    繼續吩咐了一些其他,朱塬看向周圍:“最後一個問題,糧食……嗯,這個肯定不是問題。就不談了。”


    累了。


    而且確實沒必要談。


    來之前就知道,隻是明州這邊,哪怕肯定又是被南征軍‘搜刮’之後,依舊還存著19萬石糧食。


    更別說金陵。


    官方十處大倉,儲糧三百萬石。


    老朱最近幾年一直在給治下各府縣大範圍蠲免稅賦。


    糧太多,都有些用不完。


    因此,南方是真不缺糧,就隻是運輸的問題。


    會議到這裏,朱塬想了想,再次拍手道:“那麽,今天會議結束,按照我們剛剛商定的方案,大家各去忙碌吧。對了,原太倉市舶司的人來了沒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洪武生存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裴玄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裴玄黃並收藏洪武生存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