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往昔(九),榮耀——西貢共和國大結局(上)
“長官,這個死屍好像是他們帝國的皇上!?至少是個重要的人物。周圍這些士兵明顯是禁衛軍衣著。”
“哈哈哈哈。我覺著這是他們皇帝。現在是死皇帝,一具皇帝的死屍,不過如此。發點死人財嘞!”
“長官,馬森帝國的皇帝那可是聖人當中的聖人啊!棉蘭王國時期,學校裏老師都這麽教育我們。”
“哪有什麽聖人,不過都是凡人而已。吹捧他的騙子多了,傻子們就以為那是聖人了。”
“狗屁聖人,都死屍了!挨個好好翻翻,仔細翻翻,發發橫財。”
…………
在兩大帝國的往昔歲月裏,曾上演過一場幾乎被曆史遺忘的較量。也許這是一段曆史中閃耀著光輝的個人英雄主義傳奇,也許是天朝上國難以忘記卻又極力掩蓋歪曲的不堪記憶……虛偽加虛無的禮製理學文明,貪婪的商業貿易文明,哪個更好?現代人類早已作出了自己的抉擇。不過,在那個新舊交替的世道,落後的偽文明依然可以憑借龐大體量和數百年積聚的實力碾壓先進文明。
馬森帝國天武大帝在位時,對國富民強的殖民小國西貢共和國接連征討三次之多,馬森帝國官方曆史上稱之為“天武三征”。這三場征戰又被戲稱為“白銀之戰”。據傳,天武大帝就陣亡在這場戰爭中。
a世紀68年8月份,西貢共和國幣製改革剛剛完成,“老朋友”又要來找麻煩了。
當月,馬森帝國放出開戰消息,稱要“動用百萬大軍,一戰消滅西貢國”。帝國方麵這有違軍事常識之舉的意圖疑似是恫嚇西貢政府以及這政府治下的脆弱民眾。天武大帝和帝國高層認為這場戰前心理戰也許能讓西貢國老鼠們陣腳大亂。
但是,西貢國方麵卻對此欣喜若狂,幾乎是舉國歡慶。對政府來說,隻要開戰,他們就不擔心貨幣問題了,可以通過大量發行戰時欠條(紙幣)徹底解決財政危機,甚至軍隊也可以用這紙條發餉。仗打贏了,會有戰敗者替你還賬,打輸了,你都不在了,那就幹脆不還了。所以,西貢共和國政府高呼:讓戰爭來的快一些吧!!
西貢中下層民眾比政府更加期盼戰爭。戰爭就是機會。西貢共和國是個成熟的商業社會,法律範圍外的一切都是錢說了算。這類社會階層固化極為明顯,窮人富人一輩子不變,出身決定命運。對於窮人,隻有在戰爭中,他們才有機會改變命運,一夜暴富或者弄點職位。
盡管自己隻是個小不點,西貢政府依然沒有打算做純正的守方。實際上,他們對戰爭的渴望遠勝於馬森帝國。a68年9月30日,馬森帝國的戰書剛剛送達,西貢陸軍就決定立即開始主動進攻,向馬森帝國境內突進。西貢政府和軍方心裏很明白,自己這個袖珍小國絕對打不過馬森帝國這隻大怪獸。西貢想要贏,隻有薩克森溫莎帝國重新啟動殖民戰爭計劃。而重啟這一計劃的關鍵就是:以一係列勝利證明馬森帝國軍不堪一擊,軍事征服並殖民是具備可行性的。戰爭,隻有戰爭,必須進行主動出擊的戰爭。要以勝利,一連串的勝利,拉攏眾多盟友,尤其是強大盟友。
a世紀68年10月3日,西貢共和國主動出擊,十一萬大軍開拔,兵分兩路,向北進發。主力部隊(東路軍)指揮官吉森霍夫曼中將,兵力約七萬人,番號為薩克森溫莎帝國遠東殖民軍西貢軍區第一軍,第三軍。該部包括該國大多數常備軍在內,沿海岸線進軍,艦隊提供補給。側翼掩護部隊(西路軍),指揮官希爾瓦克少將,兵力四萬餘人,番號為薩克森溫莎帝國遠東殖民軍西貢軍區第二軍。該部伴隨有輜重給養運輸人員一萬人,沿內陸傳統路線進軍。十一萬大軍,可能不算多,但西貢隻是個總人口一百三十六萬的小國,十來萬人的隊伍幾乎是西貢可征募丁壯數量的全部了。大軍出動後,西貢國內隻剩下兩萬多的警戒部隊了。
陸軍幾乎傾巢出動,海軍方麵也是如此。除了掩護地麵部隊,還派出了十餘艘艦隻組成海盜遊擊隊,四處攻擊馬森帝國商船,幹擾該國海上貿易。西貢港內,執行守護任務的隻有四艘軍艦了。
這次戰爭,西貢國方麵投入了全部可投入軍事力量,堪稱一次豪賭。大投入才會有大產出,大兵團出戰才能打幾個像樣的大勝仗,才能讓盟國老大投入地麵部隊。隻有老大的隊伍來了才能真正幹翻馬森帝國,保住西貢。
具體作戰計劃上,西貢軍方打算以側翼掩護部隊為誘餌,吸引敵軍機動力量,待一定規模的敵軍部隊與側翼部隊展開交戰時,主力部隊適時對內陸戰區之敵發起迂回包圍行動。兩軍內外夾擊,攻擊並殲滅敵軍參戰部隊。
自a68年10月8日起,兩路大軍開始與各種敵軍接戰,有來自馬森帝國或者藩屬國的偵察部隊和警戒部隊,有淪落為土匪流寇的前棉蘭王國政府軍,甚至還有在前棉蘭王國的無主之地上安營紮寨的海盜們。
10月12日,馬森帝國軍提前動手,先鋒大軍十二萬進入前棉蘭王國地區,其中有帝國軍八萬、藩屬國軍隊四萬,坐鎮的統兵大帥是京城下派高級幹部童萬貫童大人,先鋒指揮官是上次蘭城屠城表現良好的實力派將領孫士毅。大軍沿上次地方部隊進軍路線前進,單路進軍。這種軍事部署好處很多,一,可以集中兵力,二,便與後勤供給,三,便於將帥指揮。缺點也是有的,大部隊兩翼無掩護,容易遭到敵側翼襲擾。考慮到強大的後續部隊,這點可以忽略。
10月18日上午,帝國大軍先頭騎兵部隊前進至蘭城舊址附近,與行軍中的西貢國先鋒部隊遭遇。這是曆史上兩軍正規軍首次接戰……
參戰帝國軍為帝國傳統精銳部隊、虎衣槍騎兵,共1600餘人,綿甲護身,外著虎紋戰衣,配備騎弓,20mm雙筒遂發火槍,馬刀和衝陣阿虎槍(特製長槍)。衝陣時,這些騎兵通常會中速前進至距敵100米以內,火槍連發兩槍,然後換持阿虎槍高速衝擊。破陣後以馬刀砍殺敵軍,以弓弩射殺逃散之敵。
西貢軍先鋒部隊,一支征募西貢地區棉蘭人組成的線列步兵新軍,戰鬥人員數量約3000人,裝備有西貢造後裝擊發火槍和十二門100mm銅製野戰火炮,指揮官是來自原殖民軍的軍官帕克中校。另有幾百名輜重後勤人員。
兩軍遭遇時都是在行軍狀態,帝國軍立即發起攻擊,騎兵衝鋒,向西貢軍高速前進。
西貢軍帕克中校命令部隊組成方形空心方陣,步兵在外組成密集刺刀陣,火炮和輜重居中。他認為敵軍騎兵會展開側翼迂回,因此重點加強了側後防禦。陣型剛剛布局完成,敵軍已經衝上前來,但卻是一股腦的壓向正麵。
第一波次帝國槍騎兵進至100米內距離,持槍開火,正麵防禦的西貢步兵頓時倒下不少,隨後帝國軍開始高速衝擊。雙方距離60米時,西貢軍線列步兵舉槍瞄準,30米時開火,連續射擊,一輪硝煙過後,除了有敵騎兵個別衝進陣來,被陣中防護部隊擊斃,其他敵騎兵都倒斃在陣前。第一輪回合,西貢軍勝出。可是,帕克中校和軍官們都已經意識到正麵防禦岌岌可危,正欲調整部署之際,帝國軍第二波次槍騎兵衝過來了。
100米內,帝國軍騎兵開火,集中火力射擊防線中央指揮軍官所在位置。一發,兩發,西貢軍官兵倒下一大片,其中就有負責正麵防禦的指揮官和預備指揮官。火槍集火射擊轟出了一個短時無法填補的大口子,帝國軍騎兵就從這個口子衝了進來,與西貢步兵短兵相接。這些受過良好訓練的騎兵使用弓弩左右開工,近距離射擊毫無盔甲防護的西貢步兵。使用步槍射擊的西貢士兵卻因慌亂和武器射速等原因無法打出合理交換比。帕克中校命令炮兵向突破口發射散彈,但是傳令兵卻被弓箭射殺。戰機稍縱即逝,錯過最佳反擊機會的帕克中校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炮兵和火炮被敵軍騎兵一掃而過。緊接著第三波次騎兵衝過來,隨著衝進來的騎兵越來越多,整個陣型亂了,士兵失去了軍官的指揮和約束,繼而是全軍崩潰式的潰逃……戰場上,身著薩克森溫莎帝國步兵軍服的棉蘭人士兵四處亂竄,丟掉了步槍,子彈帶,全力奔跑,身後,騎兵興奮的操起馬刀,從士兵身邊飛奔而過,那士兵突然停了下來,然後倒在地上。帝國軍騎兵一路追殺,一路叫囂,戰場上到處是西貢軍士兵的死屍。
帕克中校等指揮部幸存軍官帶領著幾十名士兵逃入蘭城舊址。帝國軍騎兵大獲全勝,因傷亡較大打掃戰場等原因,未能四處搜剿殘敵。這些幸存者方得以逃過一劫。當天下午,帝國大軍主力部隊趕到蘭城舊址,城外宿營,大軍氣勢浩大,陣容嚴整,裝備上也不次與西貢軍。帕克等人看後頓覺西貢軍絕不是這支軍隊的對手,遂決定開小差逃離軍隊,去別處殖民地謀生……
蘭城廢墟,西貢軍首戰告敗。逃回來的士兵聲稱是被敵軍騎兵衝垮方陣後戰敗的。可是,敵軍衝擊正麵士兵無幸存者,逃回士兵隻能是側翼後方陣列人員。這些幸存者隻是參加了逃跑行動,沒有見識過敵軍是怎麽衝陣的。基於這種不全麵的戰場情況描述,戰後多年,中央大陸國家軍事院校仍然對蘭城遭遇戰保持有如下戰敗經驗總結:
“蘭城遭遇戰,西貢軍隊裝備的火器雖然先進,但是軍事理念和戰術卻有些不合時宜。這裏說的不合時宜並不是指落後,而是戰術上過於領先於時代,而武器的使用者卻是遠遠落後於時代的士兵,他們並不適宜使用這種戰術。
中央大陸各國早在百十年前就已經發展出冷兵器和火器協同作戰戰術。主陣冷熱兵器對半混搭,即50%長矛兵搭配50%火槍兵,側翼保護交由輔助騎兵負責。具體兵種戰術協調方麵已經達到完美狀態,長矛兵掩護火槍兵的正麵,少量騎兵掩護主陣側翼,火槍兵和包括炮兵在內的其他火力在長矛兵掩護下進行火力輸出。這是防護與火力的結合,有了這一戰術之後,中央大陸軍隊不再畏懼任何騎兵突襲。曆史上,任何一隊騎兵突襲長矛方陣都是災難性的。當然,前提是長矛方陣士兵必須要有良好的紀律性。隨著時代演進,已經沒有人使用騎兵正麵衝陣了,長矛兵也就退出了曆史舞台。在東方國家,落後的衝擊騎兵依然健在。蘭城廢墟戰場,又是一支符合潮流趨勢的線列步兵去對抗落後的衝擊騎兵。正是因為沒有配置長矛兵這一極度落後的古董,才使得擁有先進步槍的西貢線列步兵陣型被騎兵衝垮,而後缺乏紀律性和軍官指揮的士兵們逃散了,被敵軍騎兵肆意砍殺。”
(真實曆史中,長矛搭配火槍的戰術不僅在西方被廣泛被運用,在東方國家日本織田信長和武田信玄的戰爭中也是這個模式,隻是把長矛陣換成了鹿砦。這一戰術對抗騎兵確實有效。這方麵的反例是大明對後金。明朝火器種類繁多,威力強大,但受諸多因素限製,主要火器武器配備未必合理。明朝從來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兵種戰術協調機製,最終導致薩爾滸戰役中明軍神機營遭遇後金騎兵死兵戰術衝擊,失去火器壓製能力。而沒有火器部隊掩護的冷兵器步兵,在後金重甲騎兵麵前毫無反抗之力。)
說的直白一點,中央大陸軍事專家們憑有限的資料和個人想象認為馬森帝國軍隊使用古董戰法擊敗了戰術理念領先的西貢軍。但實際情況卻是先進裝備和先進軍事理念敗給了更先進的。
這些專家基於經驗想象出來的馬森帝國軍重裝騎兵,隻是標準配備了長槍弓箭馬刀,鋼盔,綿夾鋼複合甲和馬匹護甲的傳統騎兵。可是,西貢軍遇上的騎兵是加強型槍騎兵,是冷熱兵器全能型衝陣騎兵,他們是從自己火槍火力轟開的口子衝進去的。單就戰術理念層麵就此而言,馬森帝國騎兵的軍事理念和戰術水平已經領先於西貢線列步兵,甚至是大大超前。騎兵配大口徑火槍,強大火力加高速機動,還有一定的裝甲防護,這接近二戰坦克的武器設計理念了。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騎兵使用20mm口徑雙管火槍,該槍發射大口徑重彈,彈道性能和存速性能好、穿透力強。與西貢軍的小口徑後膛擊發槍相比,這款武器殺傷力巨大,極具戰鬥效能。例如,西班牙的穆斯特克火槍,口徑20mm,能在100米打穿2mm厚的鋼製板甲,日本鐵炮口徑約9-11mm,打穿標準板甲的距離在50米左右。單考量武器毀傷性能,穆斯特克火槍可以完全壓製住日本鐵炮。
西貢軍首戰告敗,遭遇殲滅性打擊。這失敗不僅僅是損失一支部隊,不僅僅是打擊了參戰部隊士氣,更糟的是西貢軍失去了一個充分了解敵人的機會,反倒讓敵軍充分了解了自己。西貢軍喪失了通過實戰研究敵軍事技術和戰術的主動權。
正是因為敗退士兵帶回了錯誤的戰場信息,對敵軍的裝備水平和戰術缺乏足夠了解,沒有正確認知戰場形勢,西路軍指揮官希爾瓦克少將認為憑借簡易野戰工事就足以抗擊敵軍,遂決定執行誘敵計劃,以靜製動,後退至白蘆薈穀地,依托上次戰爭構築的營壘據守。隨後,這位將軍派出通訊兵,通知友軍準備合擊行動。
帝國軍那邊,先鋒指揮官孫士毅審訊俘虜得知當麵之敵隻有四萬,西貢軍總兵力不過十一二萬,當麵之敵實際為誘餌……大笑,“莞爾小國傾國之兵,不過如此寥寥。總計十餘萬之眾,縱使合兵,能奈我何!?本先鋒大軍即可勝之。”
既然如此,那就全軍壓上吃掉這支敵軍。至於側翼掩護任務交給後續部隊。此計如何??no。大丈夫立功兮當立大功,本軍門收拾敵軍主力去!!本軍門要立大功頭功,要製造一次全局型勝利!覓個封侯!!
這位孫將軍決定圍點打援,讓敵軍放的誘餌成為誘惑敵軍的誘餌,野戰模式對敵軍主力下手。圍殲固守之敵,沒問題,但傷亡不會小,如果能以遭遇戰伏擊戰等野戰模式攻擊敵軍援軍,不僅會有更大戰果,還會帶來一場全局性勝利。
孫將軍命令兩萬人的先頭部隊繼續死盯敵軍誘餌,八萬大軍尋殲來襲敵軍主力,另有兩萬人佯作主力截斷敵軍與海岸線之間道路。帝國一方孫士毅盡量集中兵力,西貢國東路軍卻選擇了分兵,第一軍,第三軍各為一路,分別進軍,兩側迂回。隨後,圍繞白蘆薈穀地的運動戰模式攻防大戰上演了,結局是完全符合軍事常識的。
10月20日,希爾瓦克部隊退至白蘆薈穀地舊營壘,剛剛做好防禦準備,敵軍先頭部隊已至。次日,疑似敵軍先鋒部隊主力到達,偵查人員回報,敵軍不過兩三萬人的樣子。可這股敵軍一到就展開圍殲戰架勢,一擁而上,分處駐紮,包圍白蘆薈穀地大營。
希爾瓦克犯了嘀咕:“敵軍這點兵力就想包圍我?!不用我軍主力到場,我就能把他們收拾了。”可惜這位將軍沒有主動出擊,依然是深溝高壘,靜坐參戰。確切的說,他對自己的工事很有信心,正等待著敵軍來攻,或者友軍來了一起內外合擊。
這座野戰軍營壕溝深3米寬4米,營壘護牆地基高1.25米寬五米,地基上用土堆起了1.5米頂部1米寬的斜坡護牆。護牆頂部立有尖木樁,圍繞營壘上就組成一道柵欄,每米約13到16根。這些木樁是從樹上砍下的,通常有2-4根分叉,所有的分叉都削尖並指向同一方向。排成柵欄時所有這些分叉纏結在一起,攻擊者從外部很難將木樁拔起而不傷到手。在營壘護牆後方,有一條環形便道,火炮和支援部隊可由此便道機動。營壘護牆內側30米,後勤車隊排成若幹半環狀臨時工事,可作為第二道防線。
等待,等待,一直等了五天,10月24日,敵軍沒來,更糟的是友軍也沒來。這時候友軍應該趕來了,可是沒來。最大的一種可能是友軍在趕來途中遭遇攔截,放棄了作戰計劃,種種原因,未能通知該部。
10月25日,包圍圈外敵軍緊張備戰,敵軍主力貌似就要來了,可前線部隊總指揮官希爾瓦克少將卻還在等待上級指示。是回撤向友軍靠攏,還是固守等待後方友軍前來支援,他始終沒拿出個決策方案,這無疑是就拱手讓出了戰場主動權。不要小看戰場主動權問題,此事關係重大。兩軍對陣,它是決定雙方勝負存亡的關鍵一環。“軍隊失掉了主動權,被逼處於被動地位,這個軍隊就不自由,就有被消滅和被打敗的危險。”
最終,10月26日上午,童萬貫大帥帶領的馬森帝國大軍主力到達蘭城,親征的天武大帝也到了。聖上口諭,“剿滅此賊,片甲不留”,留下童萬貫和裝備了大量火炮的十萬大軍,其餘部隊繼續隨皇帝南下親征。馬森帝國天武大帝替這位經驗不足優柔寡斷的前線將領做出了選擇——困守,死守,守死。依據帝國方麵檔案文獻描述:當天下午,敵軍開始攻擊營盤,先投入大量遠射火炮猛轟,擾亂敵軍部署。黃昏時分,大軍集中火力兵力攻擊一處營門,(選營門為突破口主要是便於騎兵突入),首次攻擊就徹底擊毀營門,守軍迅速調集加郎炮火力防守。第一波攻方部隊基本全滅,此後第二波攻擊,攻方大量使用盾車掩護,遭敵炮轟也死戰不退。入夜,攻方付出慘重代價後,才達成突破,步兵騎兵殺入營中,與敵激烈混戰,雙方互殺至深夜仍不停歇。守軍使用各種輜重車輛構成多個環形防禦工事,配置火炮扼守。次日晨,爾瓦克少將意識到部隊已被分割包圍,出陣與帝國軍協商,希望能以主動投降換取文明人戰俘待遇,被拒絕,並被扣押殺害。27日天亮,激戰持續,帝國軍調集火炮猛轟西貢軍營壘,戰至黃昏,守軍被各個擊破。至此,薩克森溫莎帝國遠東殖民軍西貢軍區第二軍全軍覆滅。這些棉蘭人組成的部隊雖然身著薩克森溫莎帝國軍服,但畢竟是缺乏訓練吃飯型士兵,一遇惡戰,驚慌失措,四散奔逃,缺乏決死戰鬥精神。約有數千名士兵死在己方壕溝附近。這些死者中多數屬於不聽命令擅自突圍,結果被黑暗中靜待獵物的敵軍給練了。
童萬貫大帥一出場就打了個打勝仗,28日,打掃完戰場,立馬去追皇上了。就在這幾天,皇上追孫先鋒部隊去了,而孫士毅部隊直奔西貢軍主力去了,迂回加包圍。期間,雙方交手多次,雖然沒有發生大的戰鬥,但東路軍發現前往海岸的補給和回撤道路已經被敵軍截斷。
東路軍指揮官吉森霍夫曼將軍作戰日誌記載“當麵之敵裝備了更為實用的後膛火槍——子銃式後裝遂發火槍,其各種野戰炮兵火力更是強大,大量後裝弗朗機炮,射速上明顯優於各種前裝銅炮。敵軍建製前裝重炮部隊集中使用,雖然火炮性能一般,雖笨重,卻能憑借數量發揮出巨大威力,完全壓製了我軍分屬各部的輕型野戰炮兵部隊。與敵軍多次炮戰,損失部分火炮,但敵軍火炮未見減少,反有增加。這與敵軍後勤補充有關。……我軍返回海岸道路和後勤線開戰第一時間就被截斷,艦隊重炮已無法運上岸支援我軍……繼續執行原計劃,已經完全不可能,畢竟對方實力擺在那裏。當下,如果東路軍不南撤,那就會遭遇圍殲。”
10月24日,吉森霍夫曼中將意識到了帝國軍隊的強大,執行原作戰計劃已經完全不可能,但返回海岸道路早已被敵軍重兵截斷,東路軍主力第一軍隻能選擇內陸陸路南撤,孫士毅大軍一路追擊,圍堵。
還有一支東路軍助攻部隊,威爾遜少將率領的第三軍,實際是被友軍帕克中校勸退的。蘭城戰役三天後,逃亡者帕克被開赴內陸執行側翼迂回任務的東路軍分部部隊截獲。此人謊稱已經西路大軍已被敵軍全殲,並對敵軍進行了誇張性描述,使得該部指揮官威爾遜少將信心動搖。再加上該路部隊也遭遇了強大的敵軍,威爾遜少將決定回撤,向艦隊靠攏。後來該部在艦隊掩護下沿海岸線撤回了西貢。曆史上對這次詐騙式撤退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違背軍令臨陣脫逃,也有人說這屬於指揮官靈活處理隨機應變。客觀看來,正是這次撤退讓西貢陸軍多少保存了一點力量,沒有夏洛克總統安排的賭局中全部輸光;也正是威爾遜將軍帶領著撤下來的這支部隊所謂西貢軍區第三軍,建製和人員基本完好,成為第三次戰爭中西貢保衛戰的主力。後來這支部隊頑強堅守港口和礦區,為轉運人員和金銀贏得了時間。
而吉森霍夫曼中將率領的東路軍主力部隊,完全失去友軍支援,孤軍作戰,很快陷入苦戰,隻能且戰且退向西貢回撤。這支部隊沿途與敵軍多次交戰,還遭遇敵軍平行追擊,被包圍多次,又多次突圍。回撤轉戰中,還對敵軍追擊部隊進行過多次伏擊。最終,第一軍這四萬大軍隻有不到一萬人撤回友軍控製區。包括吉森霍夫曼中將在內的三萬餘人再也沒回來。禍不單行,陸軍遭難,海軍也倒黴。巨型台風在西貢地區登岸,暴風肆虐之後,全是二手甚至三手艦隻的西貢海軍損失慘重,7艘老舊軍艦沉沒,2艘主力戰艦擱淺,另有半數以上艦隻需要修複才能出航。短時間內,西貢海軍隻剩下守衛港口的實力了。麵對前線陸軍慘敗,包括海軍司令在內的大量受雇海軍陸軍官兵選擇離職。雇傭軍,合同期滿,來去自由,無可厚非。所謂樹倒猢猻散。
帝國方麵,盡管取得了勝利,基本殲滅東路軍主力,但帝國各種官方史料始終都對這次追擊戰諱莫如深。該國高層曾有傳言,天武大帝就是在這場追擊戰中遭遇敵軍散兵遊勇襲擊或者是斷後部隊伏擊,受傷後不治身亡。此後帝國曆史關於天武大帝的相關記載內容完全空白全無,也沒有他上朝朝會和內殿議事的記載。帝國軍大軍得勝後不進兵西貢城下,反而迅速回撤,這一嚴重有違常理的行為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此戰後又過了一百多年,馬森帝國滅亡,大批皇家秘檔流出,曆史學家驚奇的發現了真相,雖然隻有寥寥幾十字——“上環聚數百精銳兵士,行至一林中道路,敵火炮大作,鉛子飛射如雨,上不及應,中彈十餘,墜馬亡。待我軍勤王救兵至,護軍皆死,敵撿拾財寶而去。”
至於西貢方麵,參加過那場伏擊戰的幸存士兵報告了戰果,將部分繳獲物品上繳政府領功。看過這些器物後,西貢官員大驚失色,“第一軍斷後部隊的這次伏擊居然真的擊斃了馬森帝國皇帝”。不久,此事傳到民間,但凡中下層國民,無不群情振奮,歡欣鼓舞,高呼“大西貢全無敵,滅馬森狗皇帝”,有的酒館甚至不收錢大宴三天。
在棉蘭王國統治時期,棉蘭國王是神聖的存在,而馬森帝國皇帝那絕對是更為神聖的東東。幾年前,薩克森溫莎帝國殖民軍的法爾科內炮,炮狙戰術滅掉了棉蘭國王,棉蘭國民恍然大悟,原來這聖物國王也能分分鍾掛掉。這次戰爭,西貢軍棉蘭人士兵使用加郎炮發射散彈轟掉了更為神聖的馬森帝國皇帝,能成片轟穿士兵的散彈炮照樣也能在這皇帝身上打出對眼窟窿。神聖的馬森帝國皇帝不過如此,沒什麽了不起的!
戰後,一位馬森帝國青年將領怯怯的問老將軍父親,“皇上乃是聖人,萬金之軀,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怎麽會中了敵人的埋伏,還歿於亂軍之中?”
老將軍父親笑著說:“嘻,何來聖人,眾以為聖人,遂聖人矣。聖人者,實為凡人。世間絕無聖人,唯有:為奴之愚者,欺人之智者,迫人之強者。”
我國國內也有平凡人打死皇帝或者酋長的偉大事件。這毀掉聖人騙子千年傳說的偉大榮耀應當歸功於一門進口加農炮和操炮的炮手,可惜具體是哪位英雄,無從考證了。
國內曾有學者提出:順治皇帝並不是出家當了和尚,而是被國姓爺進口的英國皇家海軍加農炮給炮斃了,那時火炮的威力把這位皇上給灰飛煙滅了好像不太容易,不過四分五裂大洞在胸之類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鄭家後人公布家傳手抄本《延平王起義實錄》的消息,其中披露清世祖福臨順治皇帝1661年2月被鄭成功炮斃於廈門,“有人密啟藩主:以高崎之戰,偽虜順治實在在思明港被炮擊歿”。這順治也是凡人啊,吃一炮也會死。天子不過如此而已嘛。(廈門旅遊局據此完全可以開個炮轟順治娛樂項目,全民娛樂炸皇帝。)
廈門海邊,國姓爺加農炮轟死個狗皇帝,沒什麽大不了的。文中,天武大帝被加郎炮打了一身窟窿,死得透透的,馬森帝國照樣運轉。死了個狗皇帝,vip童大人和孫大人都得回國發喪,童大人有太多太多的內務要處理,例如,給孫大人安個護駕不利的罪名,自己不僅能脫罪,還能搶了這位孫大人的頭功。
第二次白銀戰爭結束,西貢還在,天武大帝或許已經不在了,這意味著第三次白銀戰爭即將開始。
第二次白銀戰爭,西貢慘敗,僥幸沒有亡國。各國軍事學家總結此戰,西貢敗於失去戰爭主動權。前麵說過,戰場主動權問題,關係重大。兩軍對陣,它是決定雙方勝負存亡的關鍵一環。“軍隊失掉了主動權,被逼處於被動地位,這個軍隊就不自由,就有被消滅和被打敗的危險。”西貢國北進大軍的全局性失敗,完全證明了這一點。
一般說來,外線進攻的部隊,製敵機先,首先就處於主動地位。如果不是在駕馭戰局中發生戰爭目的的根本性偏差和戰略指揮層麵的錯誤,是不致完全陷於被動,一敗塗地的。
第一次白銀戰爭,西貢軍陸軍和艦隊都選擇主動出擊,帝國方麵和棉蘭王國都猝不及防,慌亂不堪。不論陸路北進或沿海北進,均穩操主動權在手。那時是帝國一方因輕敵準備不充分而被動,而不是西貢被動,是各方敵人畏懼西貢軍,而不是西貢軍畏懼敵軍。尤其是棉蘭軍一方,極度畏懼西貢軍,以至於棉蘭王國精銳部隊主動投降,甘當西貢軍的防禦盾牌。第二次白銀戰爭,同樣是主動北進,西貢軍卻轉入被動挨打的地位,直至參戰部隊大部被消滅。這次的帝國軍無論在裝備上、還是戰役戰術指揮水平上,均較上次有質的提升。反觀西貢軍,盟軍少了,己方軍隊雖數量大增,但質量卻大大下降。戰場各方力量質量作戰方式的變化,意味著西貢軍一開始就已經喪失了戰場主動權,這直接導致了全麵戰敗的悲劇後果。
在敵強我弱的戰爭力量對比條件下,任何一支軍隊的外線進攻,必須強調“要盡量依托根據地,要實行速決模式戰役戰鬥”這兩樣作戰原則。無數的戰爭戰例證明:弱勢一方依托根據地和速決戰作戰模式,是爭取和保持作戰主動性的最有效手段。另外,戰役戰術層麵,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弱勢一方進行戰役戰鬥,必須重視集中兵力,形成拳頭,方可有勝算。遠離本土搞決戰,兵力弱勢還分兵,戰爭戰略思想和具體戰役戰術指揮上,西貢軍都犯了致命性錯誤,此次失敗在所難免。
西貢軍在戰場上打敗了,國內高層沒有得到任何想得到的,反倒失去了太多。明眼人都看出來了,憑政府軍現有殘餘力量,西貢鐵定守不住。這國要亡,勢不可擋。
有些事有的人投入太多就會執念太深,就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能辦到卻依然去辦。夏洛克總統就是這樣的人。他決定在外交層麵再做一下努力,或許是最後的努力。可是“軍人在戰場上用槍拿不回來的東西,能指望外交努力在談判桌上用嘴拿回來嗎?”常言道:軍隊打贏了,威懾有效果、談判有砝碼。總統作為一國的領導層心裏鐵定明白這個道理,可他卻認為自己不僅有嘴,還有錢。自家印的紙幣當然不算數,國庫裏還有真金白銀。
這位夏洛克總統小商人家庭出身,如同現今中層以下社會出身者,非常認同金錢,認為金錢的力量無所不能。底層暴發戶,“有錢!有錢就可以!”
這位小商人總統想用生意的方式解決問題:“西貢國已經流了太多的血,再也承受不起這樣的傷亡了。我們或許可以換種方式解決問題,用錢來保障我們的安全,向他們繳納稅款,去低頭同意成為的藩屬國,作為他們的商業利益代言人,每年給他們利潤分成。如果他們實在不同意,或者要價太高,那我們就買一支軍隊,也可以從中央大陸請來一支軍隊,或者雇傭帝國正規軍來保衛我們。”
但真正的貴族,身為正統貴族的落魄伯爵安東尼奧總理卻不這樣想,他對這場戰爭的本質屬性已經有了深刻認識:“我們西貢國與馬森帝國的戰爭是怎樣開始的?表麵上是因為錢,因為我們通過貿易從他們那裏獲得了太多白銀。他們是為了錢,但更是為了自己製度的安全。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完全不是錢的問題和製度問題了。他們必須消滅我們,必須的。這不是錢的問題。”
“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天可度,地可量,惟有人心最難防,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
安東尼奧總理已經清醒的意識到西貢國末日將至。而夏洛克總理卻不願麵對這個殘酷現實。
“長官,這個死屍好像是他們帝國的皇上!?至少是個重要的人物。周圍這些士兵明顯是禁衛軍衣著。”
“哈哈哈哈。我覺著這是他們皇帝。現在是死皇帝,一具皇帝的死屍,不過如此。發點死人財嘞!”
“長官,馬森帝國的皇帝那可是聖人當中的聖人啊!棉蘭王國時期,學校裏老師都這麽教育我們。”
“哪有什麽聖人,不過都是凡人而已。吹捧他的騙子多了,傻子們就以為那是聖人了。”
“狗屁聖人,都死屍了!挨個好好翻翻,仔細翻翻,發發橫財。”
…………
在兩大帝國的往昔歲月裏,曾上演過一場幾乎被曆史遺忘的較量。也許這是一段曆史中閃耀著光輝的個人英雄主義傳奇,也許是天朝上國難以忘記卻又極力掩蓋歪曲的不堪記憶……虛偽加虛無的禮製理學文明,貪婪的商業貿易文明,哪個更好?現代人類早已作出了自己的抉擇。不過,在那個新舊交替的世道,落後的偽文明依然可以憑借龐大體量和數百年積聚的實力碾壓先進文明。
馬森帝國天武大帝在位時,對國富民強的殖民小國西貢共和國接連征討三次之多,馬森帝國官方曆史上稱之為“天武三征”。這三場征戰又被戲稱為“白銀之戰”。據傳,天武大帝就陣亡在這場戰爭中。
a世紀68年8月份,西貢共和國幣製改革剛剛完成,“老朋友”又要來找麻煩了。
當月,馬森帝國放出開戰消息,稱要“動用百萬大軍,一戰消滅西貢國”。帝國方麵這有違軍事常識之舉的意圖疑似是恫嚇西貢政府以及這政府治下的脆弱民眾。天武大帝和帝國高層認為這場戰前心理戰也許能讓西貢國老鼠們陣腳大亂。
但是,西貢國方麵卻對此欣喜若狂,幾乎是舉國歡慶。對政府來說,隻要開戰,他們就不擔心貨幣問題了,可以通過大量發行戰時欠條(紙幣)徹底解決財政危機,甚至軍隊也可以用這紙條發餉。仗打贏了,會有戰敗者替你還賬,打輸了,你都不在了,那就幹脆不還了。所以,西貢共和國政府高呼:讓戰爭來的快一些吧!!
西貢中下層民眾比政府更加期盼戰爭。戰爭就是機會。西貢共和國是個成熟的商業社會,法律範圍外的一切都是錢說了算。這類社會階層固化極為明顯,窮人富人一輩子不變,出身決定命運。對於窮人,隻有在戰爭中,他們才有機會改變命運,一夜暴富或者弄點職位。
盡管自己隻是個小不點,西貢政府依然沒有打算做純正的守方。實際上,他們對戰爭的渴望遠勝於馬森帝國。a68年9月30日,馬森帝國的戰書剛剛送達,西貢陸軍就決定立即開始主動進攻,向馬森帝國境內突進。西貢政府和軍方心裏很明白,自己這個袖珍小國絕對打不過馬森帝國這隻大怪獸。西貢想要贏,隻有薩克森溫莎帝國重新啟動殖民戰爭計劃。而重啟這一計劃的關鍵就是:以一係列勝利證明馬森帝國軍不堪一擊,軍事征服並殖民是具備可行性的。戰爭,隻有戰爭,必須進行主動出擊的戰爭。要以勝利,一連串的勝利,拉攏眾多盟友,尤其是強大盟友。
a世紀68年10月3日,西貢共和國主動出擊,十一萬大軍開拔,兵分兩路,向北進發。主力部隊(東路軍)指揮官吉森霍夫曼中將,兵力約七萬人,番號為薩克森溫莎帝國遠東殖民軍西貢軍區第一軍,第三軍。該部包括該國大多數常備軍在內,沿海岸線進軍,艦隊提供補給。側翼掩護部隊(西路軍),指揮官希爾瓦克少將,兵力四萬餘人,番號為薩克森溫莎帝國遠東殖民軍西貢軍區第二軍。該部伴隨有輜重給養運輸人員一萬人,沿內陸傳統路線進軍。十一萬大軍,可能不算多,但西貢隻是個總人口一百三十六萬的小國,十來萬人的隊伍幾乎是西貢可征募丁壯數量的全部了。大軍出動後,西貢國內隻剩下兩萬多的警戒部隊了。
陸軍幾乎傾巢出動,海軍方麵也是如此。除了掩護地麵部隊,還派出了十餘艘艦隻組成海盜遊擊隊,四處攻擊馬森帝國商船,幹擾該國海上貿易。西貢港內,執行守護任務的隻有四艘軍艦了。
這次戰爭,西貢國方麵投入了全部可投入軍事力量,堪稱一次豪賭。大投入才會有大產出,大兵團出戰才能打幾個像樣的大勝仗,才能讓盟國老大投入地麵部隊。隻有老大的隊伍來了才能真正幹翻馬森帝國,保住西貢。
具體作戰計劃上,西貢軍方打算以側翼掩護部隊為誘餌,吸引敵軍機動力量,待一定規模的敵軍部隊與側翼部隊展開交戰時,主力部隊適時對內陸戰區之敵發起迂回包圍行動。兩軍內外夾擊,攻擊並殲滅敵軍參戰部隊。
自a68年10月8日起,兩路大軍開始與各種敵軍接戰,有來自馬森帝國或者藩屬國的偵察部隊和警戒部隊,有淪落為土匪流寇的前棉蘭王國政府軍,甚至還有在前棉蘭王國的無主之地上安營紮寨的海盜們。
10月12日,馬森帝國軍提前動手,先鋒大軍十二萬進入前棉蘭王國地區,其中有帝國軍八萬、藩屬國軍隊四萬,坐鎮的統兵大帥是京城下派高級幹部童萬貫童大人,先鋒指揮官是上次蘭城屠城表現良好的實力派將領孫士毅。大軍沿上次地方部隊進軍路線前進,單路進軍。這種軍事部署好處很多,一,可以集中兵力,二,便與後勤供給,三,便於將帥指揮。缺點也是有的,大部隊兩翼無掩護,容易遭到敵側翼襲擾。考慮到強大的後續部隊,這點可以忽略。
10月18日上午,帝國大軍先頭騎兵部隊前進至蘭城舊址附近,與行軍中的西貢國先鋒部隊遭遇。這是曆史上兩軍正規軍首次接戰……
參戰帝國軍為帝國傳統精銳部隊、虎衣槍騎兵,共1600餘人,綿甲護身,外著虎紋戰衣,配備騎弓,20mm雙筒遂發火槍,馬刀和衝陣阿虎槍(特製長槍)。衝陣時,這些騎兵通常會中速前進至距敵100米以內,火槍連發兩槍,然後換持阿虎槍高速衝擊。破陣後以馬刀砍殺敵軍,以弓弩射殺逃散之敵。
西貢軍先鋒部隊,一支征募西貢地區棉蘭人組成的線列步兵新軍,戰鬥人員數量約3000人,裝備有西貢造後裝擊發火槍和十二門100mm銅製野戰火炮,指揮官是來自原殖民軍的軍官帕克中校。另有幾百名輜重後勤人員。
兩軍遭遇時都是在行軍狀態,帝國軍立即發起攻擊,騎兵衝鋒,向西貢軍高速前進。
西貢軍帕克中校命令部隊組成方形空心方陣,步兵在外組成密集刺刀陣,火炮和輜重居中。他認為敵軍騎兵會展開側翼迂回,因此重點加強了側後防禦。陣型剛剛布局完成,敵軍已經衝上前來,但卻是一股腦的壓向正麵。
第一波次帝國槍騎兵進至100米內距離,持槍開火,正麵防禦的西貢步兵頓時倒下不少,隨後帝國軍開始高速衝擊。雙方距離60米時,西貢軍線列步兵舉槍瞄準,30米時開火,連續射擊,一輪硝煙過後,除了有敵騎兵個別衝進陣來,被陣中防護部隊擊斃,其他敵騎兵都倒斃在陣前。第一輪回合,西貢軍勝出。可是,帕克中校和軍官們都已經意識到正麵防禦岌岌可危,正欲調整部署之際,帝國軍第二波次槍騎兵衝過來了。
100米內,帝國軍騎兵開火,集中火力射擊防線中央指揮軍官所在位置。一發,兩發,西貢軍官兵倒下一大片,其中就有負責正麵防禦的指揮官和預備指揮官。火槍集火射擊轟出了一個短時無法填補的大口子,帝國軍騎兵就從這個口子衝了進來,與西貢步兵短兵相接。這些受過良好訓練的騎兵使用弓弩左右開工,近距離射擊毫無盔甲防護的西貢步兵。使用步槍射擊的西貢士兵卻因慌亂和武器射速等原因無法打出合理交換比。帕克中校命令炮兵向突破口發射散彈,但是傳令兵卻被弓箭射殺。戰機稍縱即逝,錯過最佳反擊機會的帕克中校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炮兵和火炮被敵軍騎兵一掃而過。緊接著第三波次騎兵衝過來,隨著衝進來的騎兵越來越多,整個陣型亂了,士兵失去了軍官的指揮和約束,繼而是全軍崩潰式的潰逃……戰場上,身著薩克森溫莎帝國步兵軍服的棉蘭人士兵四處亂竄,丟掉了步槍,子彈帶,全力奔跑,身後,騎兵興奮的操起馬刀,從士兵身邊飛奔而過,那士兵突然停了下來,然後倒在地上。帝國軍騎兵一路追殺,一路叫囂,戰場上到處是西貢軍士兵的死屍。
帕克中校等指揮部幸存軍官帶領著幾十名士兵逃入蘭城舊址。帝國軍騎兵大獲全勝,因傷亡較大打掃戰場等原因,未能四處搜剿殘敵。這些幸存者方得以逃過一劫。當天下午,帝國大軍主力部隊趕到蘭城舊址,城外宿營,大軍氣勢浩大,陣容嚴整,裝備上也不次與西貢軍。帕克等人看後頓覺西貢軍絕不是這支軍隊的對手,遂決定開小差逃離軍隊,去別處殖民地謀生……
蘭城廢墟,西貢軍首戰告敗。逃回來的士兵聲稱是被敵軍騎兵衝垮方陣後戰敗的。可是,敵軍衝擊正麵士兵無幸存者,逃回士兵隻能是側翼後方陣列人員。這些幸存者隻是參加了逃跑行動,沒有見識過敵軍是怎麽衝陣的。基於這種不全麵的戰場情況描述,戰後多年,中央大陸國家軍事院校仍然對蘭城遭遇戰保持有如下戰敗經驗總結:
“蘭城遭遇戰,西貢軍隊裝備的火器雖然先進,但是軍事理念和戰術卻有些不合時宜。這裏說的不合時宜並不是指落後,而是戰術上過於領先於時代,而武器的使用者卻是遠遠落後於時代的士兵,他們並不適宜使用這種戰術。
中央大陸各國早在百十年前就已經發展出冷兵器和火器協同作戰戰術。主陣冷熱兵器對半混搭,即50%長矛兵搭配50%火槍兵,側翼保護交由輔助騎兵負責。具體兵種戰術協調方麵已經達到完美狀態,長矛兵掩護火槍兵的正麵,少量騎兵掩護主陣側翼,火槍兵和包括炮兵在內的其他火力在長矛兵掩護下進行火力輸出。這是防護與火力的結合,有了這一戰術之後,中央大陸軍隊不再畏懼任何騎兵突襲。曆史上,任何一隊騎兵突襲長矛方陣都是災難性的。當然,前提是長矛方陣士兵必須要有良好的紀律性。隨著時代演進,已經沒有人使用騎兵正麵衝陣了,長矛兵也就退出了曆史舞台。在東方國家,落後的衝擊騎兵依然健在。蘭城廢墟戰場,又是一支符合潮流趨勢的線列步兵去對抗落後的衝擊騎兵。正是因為沒有配置長矛兵這一極度落後的古董,才使得擁有先進步槍的西貢線列步兵陣型被騎兵衝垮,而後缺乏紀律性和軍官指揮的士兵們逃散了,被敵軍騎兵肆意砍殺。”
(真實曆史中,長矛搭配火槍的戰術不僅在西方被廣泛被運用,在東方國家日本織田信長和武田信玄的戰爭中也是這個模式,隻是把長矛陣換成了鹿砦。這一戰術對抗騎兵確實有效。這方麵的反例是大明對後金。明朝火器種類繁多,威力強大,但受諸多因素限製,主要火器武器配備未必合理。明朝從來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兵種戰術協調機製,最終導致薩爾滸戰役中明軍神機營遭遇後金騎兵死兵戰術衝擊,失去火器壓製能力。而沒有火器部隊掩護的冷兵器步兵,在後金重甲騎兵麵前毫無反抗之力。)
說的直白一點,中央大陸軍事專家們憑有限的資料和個人想象認為馬森帝國軍隊使用古董戰法擊敗了戰術理念領先的西貢軍。但實際情況卻是先進裝備和先進軍事理念敗給了更先進的。
這些專家基於經驗想象出來的馬森帝國軍重裝騎兵,隻是標準配備了長槍弓箭馬刀,鋼盔,綿夾鋼複合甲和馬匹護甲的傳統騎兵。可是,西貢軍遇上的騎兵是加強型槍騎兵,是冷熱兵器全能型衝陣騎兵,他們是從自己火槍火力轟開的口子衝進去的。單就戰術理念層麵就此而言,馬森帝國騎兵的軍事理念和戰術水平已經領先於西貢線列步兵,甚至是大大超前。騎兵配大口徑火槍,強大火力加高速機動,還有一定的裝甲防護,這接近二戰坦克的武器設計理念了。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騎兵使用20mm口徑雙管火槍,該槍發射大口徑重彈,彈道性能和存速性能好、穿透力強。與西貢軍的小口徑後膛擊發槍相比,這款武器殺傷力巨大,極具戰鬥效能。例如,西班牙的穆斯特克火槍,口徑20mm,能在100米打穿2mm厚的鋼製板甲,日本鐵炮口徑約9-11mm,打穿標準板甲的距離在50米左右。單考量武器毀傷性能,穆斯特克火槍可以完全壓製住日本鐵炮。
西貢軍首戰告敗,遭遇殲滅性打擊。這失敗不僅僅是損失一支部隊,不僅僅是打擊了參戰部隊士氣,更糟的是西貢軍失去了一個充分了解敵人的機會,反倒讓敵軍充分了解了自己。西貢軍喪失了通過實戰研究敵軍事技術和戰術的主動權。
正是因為敗退士兵帶回了錯誤的戰場信息,對敵軍的裝備水平和戰術缺乏足夠了解,沒有正確認知戰場形勢,西路軍指揮官希爾瓦克少將認為憑借簡易野戰工事就足以抗擊敵軍,遂決定執行誘敵計劃,以靜製動,後退至白蘆薈穀地,依托上次戰爭構築的營壘據守。隨後,這位將軍派出通訊兵,通知友軍準備合擊行動。
帝國軍那邊,先鋒指揮官孫士毅審訊俘虜得知當麵之敵隻有四萬,西貢軍總兵力不過十一二萬,當麵之敵實際為誘餌……大笑,“莞爾小國傾國之兵,不過如此寥寥。總計十餘萬之眾,縱使合兵,能奈我何!?本先鋒大軍即可勝之。”
既然如此,那就全軍壓上吃掉這支敵軍。至於側翼掩護任務交給後續部隊。此計如何??no。大丈夫立功兮當立大功,本軍門收拾敵軍主力去!!本軍門要立大功頭功,要製造一次全局型勝利!覓個封侯!!
這位孫將軍決定圍點打援,讓敵軍放的誘餌成為誘惑敵軍的誘餌,野戰模式對敵軍主力下手。圍殲固守之敵,沒問題,但傷亡不會小,如果能以遭遇戰伏擊戰等野戰模式攻擊敵軍援軍,不僅會有更大戰果,還會帶來一場全局性勝利。
孫將軍命令兩萬人的先頭部隊繼續死盯敵軍誘餌,八萬大軍尋殲來襲敵軍主力,另有兩萬人佯作主力截斷敵軍與海岸線之間道路。帝國一方孫士毅盡量集中兵力,西貢國東路軍卻選擇了分兵,第一軍,第三軍各為一路,分別進軍,兩側迂回。隨後,圍繞白蘆薈穀地的運動戰模式攻防大戰上演了,結局是完全符合軍事常識的。
10月20日,希爾瓦克部隊退至白蘆薈穀地舊營壘,剛剛做好防禦準備,敵軍先頭部隊已至。次日,疑似敵軍先鋒部隊主力到達,偵查人員回報,敵軍不過兩三萬人的樣子。可這股敵軍一到就展開圍殲戰架勢,一擁而上,分處駐紮,包圍白蘆薈穀地大營。
希爾瓦克犯了嘀咕:“敵軍這點兵力就想包圍我?!不用我軍主力到場,我就能把他們收拾了。”可惜這位將軍沒有主動出擊,依然是深溝高壘,靜坐參戰。確切的說,他對自己的工事很有信心,正等待著敵軍來攻,或者友軍來了一起內外合擊。
這座野戰軍營壕溝深3米寬4米,營壘護牆地基高1.25米寬五米,地基上用土堆起了1.5米頂部1米寬的斜坡護牆。護牆頂部立有尖木樁,圍繞營壘上就組成一道柵欄,每米約13到16根。這些木樁是從樹上砍下的,通常有2-4根分叉,所有的分叉都削尖並指向同一方向。排成柵欄時所有這些分叉纏結在一起,攻擊者從外部很難將木樁拔起而不傷到手。在營壘護牆後方,有一條環形便道,火炮和支援部隊可由此便道機動。營壘護牆內側30米,後勤車隊排成若幹半環狀臨時工事,可作為第二道防線。
等待,等待,一直等了五天,10月24日,敵軍沒來,更糟的是友軍也沒來。這時候友軍應該趕來了,可是沒來。最大的一種可能是友軍在趕來途中遭遇攔截,放棄了作戰計劃,種種原因,未能通知該部。
10月25日,包圍圈外敵軍緊張備戰,敵軍主力貌似就要來了,可前線部隊總指揮官希爾瓦克少將卻還在等待上級指示。是回撤向友軍靠攏,還是固守等待後方友軍前來支援,他始終沒拿出個決策方案,這無疑是就拱手讓出了戰場主動權。不要小看戰場主動權問題,此事關係重大。兩軍對陣,它是決定雙方勝負存亡的關鍵一環。“軍隊失掉了主動權,被逼處於被動地位,這個軍隊就不自由,就有被消滅和被打敗的危險。”
最終,10月26日上午,童萬貫大帥帶領的馬森帝國大軍主力到達蘭城,親征的天武大帝也到了。聖上口諭,“剿滅此賊,片甲不留”,留下童萬貫和裝備了大量火炮的十萬大軍,其餘部隊繼續隨皇帝南下親征。馬森帝國天武大帝替這位經驗不足優柔寡斷的前線將領做出了選擇——困守,死守,守死。依據帝國方麵檔案文獻描述:當天下午,敵軍開始攻擊營盤,先投入大量遠射火炮猛轟,擾亂敵軍部署。黃昏時分,大軍集中火力兵力攻擊一處營門,(選營門為突破口主要是便於騎兵突入),首次攻擊就徹底擊毀營門,守軍迅速調集加郎炮火力防守。第一波攻方部隊基本全滅,此後第二波攻擊,攻方大量使用盾車掩護,遭敵炮轟也死戰不退。入夜,攻方付出慘重代價後,才達成突破,步兵騎兵殺入營中,與敵激烈混戰,雙方互殺至深夜仍不停歇。守軍使用各種輜重車輛構成多個環形防禦工事,配置火炮扼守。次日晨,爾瓦克少將意識到部隊已被分割包圍,出陣與帝國軍協商,希望能以主動投降換取文明人戰俘待遇,被拒絕,並被扣押殺害。27日天亮,激戰持續,帝國軍調集火炮猛轟西貢軍營壘,戰至黃昏,守軍被各個擊破。至此,薩克森溫莎帝國遠東殖民軍西貢軍區第二軍全軍覆滅。這些棉蘭人組成的部隊雖然身著薩克森溫莎帝國軍服,但畢竟是缺乏訓練吃飯型士兵,一遇惡戰,驚慌失措,四散奔逃,缺乏決死戰鬥精神。約有數千名士兵死在己方壕溝附近。這些死者中多數屬於不聽命令擅自突圍,結果被黑暗中靜待獵物的敵軍給練了。
童萬貫大帥一出場就打了個打勝仗,28日,打掃完戰場,立馬去追皇上了。就在這幾天,皇上追孫先鋒部隊去了,而孫士毅部隊直奔西貢軍主力去了,迂回加包圍。期間,雙方交手多次,雖然沒有發生大的戰鬥,但東路軍發現前往海岸的補給和回撤道路已經被敵軍截斷。
東路軍指揮官吉森霍夫曼將軍作戰日誌記載“當麵之敵裝備了更為實用的後膛火槍——子銃式後裝遂發火槍,其各種野戰炮兵火力更是強大,大量後裝弗朗機炮,射速上明顯優於各種前裝銅炮。敵軍建製前裝重炮部隊集中使用,雖然火炮性能一般,雖笨重,卻能憑借數量發揮出巨大威力,完全壓製了我軍分屬各部的輕型野戰炮兵部隊。與敵軍多次炮戰,損失部分火炮,但敵軍火炮未見減少,反有增加。這與敵軍後勤補充有關。……我軍返回海岸道路和後勤線開戰第一時間就被截斷,艦隊重炮已無法運上岸支援我軍……繼續執行原計劃,已經完全不可能,畢竟對方實力擺在那裏。當下,如果東路軍不南撤,那就會遭遇圍殲。”
10月24日,吉森霍夫曼中將意識到了帝國軍隊的強大,執行原作戰計劃已經完全不可能,但返回海岸道路早已被敵軍重兵截斷,東路軍主力第一軍隻能選擇內陸陸路南撤,孫士毅大軍一路追擊,圍堵。
還有一支東路軍助攻部隊,威爾遜少將率領的第三軍,實際是被友軍帕克中校勸退的。蘭城戰役三天後,逃亡者帕克被開赴內陸執行側翼迂回任務的東路軍分部部隊截獲。此人謊稱已經西路大軍已被敵軍全殲,並對敵軍進行了誇張性描述,使得該部指揮官威爾遜少將信心動搖。再加上該路部隊也遭遇了強大的敵軍,威爾遜少將決定回撤,向艦隊靠攏。後來該部在艦隊掩護下沿海岸線撤回了西貢。曆史上對這次詐騙式撤退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違背軍令臨陣脫逃,也有人說這屬於指揮官靈活處理隨機應變。客觀看來,正是這次撤退讓西貢陸軍多少保存了一點力量,沒有夏洛克總統安排的賭局中全部輸光;也正是威爾遜將軍帶領著撤下來的這支部隊所謂西貢軍區第三軍,建製和人員基本完好,成為第三次戰爭中西貢保衛戰的主力。後來這支部隊頑強堅守港口和礦區,為轉運人員和金銀贏得了時間。
而吉森霍夫曼中將率領的東路軍主力部隊,完全失去友軍支援,孤軍作戰,很快陷入苦戰,隻能且戰且退向西貢回撤。這支部隊沿途與敵軍多次交戰,還遭遇敵軍平行追擊,被包圍多次,又多次突圍。回撤轉戰中,還對敵軍追擊部隊進行過多次伏擊。最終,第一軍這四萬大軍隻有不到一萬人撤回友軍控製區。包括吉森霍夫曼中將在內的三萬餘人再也沒回來。禍不單行,陸軍遭難,海軍也倒黴。巨型台風在西貢地區登岸,暴風肆虐之後,全是二手甚至三手艦隻的西貢海軍損失慘重,7艘老舊軍艦沉沒,2艘主力戰艦擱淺,另有半數以上艦隻需要修複才能出航。短時間內,西貢海軍隻剩下守衛港口的實力了。麵對前線陸軍慘敗,包括海軍司令在內的大量受雇海軍陸軍官兵選擇離職。雇傭軍,合同期滿,來去自由,無可厚非。所謂樹倒猢猻散。
帝國方麵,盡管取得了勝利,基本殲滅東路軍主力,但帝國各種官方史料始終都對這次追擊戰諱莫如深。該國高層曾有傳言,天武大帝就是在這場追擊戰中遭遇敵軍散兵遊勇襲擊或者是斷後部隊伏擊,受傷後不治身亡。此後帝國曆史關於天武大帝的相關記載內容完全空白全無,也沒有他上朝朝會和內殿議事的記載。帝國軍大軍得勝後不進兵西貢城下,反而迅速回撤,這一嚴重有違常理的行為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此戰後又過了一百多年,馬森帝國滅亡,大批皇家秘檔流出,曆史學家驚奇的發現了真相,雖然隻有寥寥幾十字——“上環聚數百精銳兵士,行至一林中道路,敵火炮大作,鉛子飛射如雨,上不及應,中彈十餘,墜馬亡。待我軍勤王救兵至,護軍皆死,敵撿拾財寶而去。”
至於西貢方麵,參加過那場伏擊戰的幸存士兵報告了戰果,將部分繳獲物品上繳政府領功。看過這些器物後,西貢官員大驚失色,“第一軍斷後部隊的這次伏擊居然真的擊斃了馬森帝國皇帝”。不久,此事傳到民間,但凡中下層國民,無不群情振奮,歡欣鼓舞,高呼“大西貢全無敵,滅馬森狗皇帝”,有的酒館甚至不收錢大宴三天。
在棉蘭王國統治時期,棉蘭國王是神聖的存在,而馬森帝國皇帝那絕對是更為神聖的東東。幾年前,薩克森溫莎帝國殖民軍的法爾科內炮,炮狙戰術滅掉了棉蘭國王,棉蘭國民恍然大悟,原來這聖物國王也能分分鍾掛掉。這次戰爭,西貢軍棉蘭人士兵使用加郎炮發射散彈轟掉了更為神聖的馬森帝國皇帝,能成片轟穿士兵的散彈炮照樣也能在這皇帝身上打出對眼窟窿。神聖的馬森帝國皇帝不過如此,沒什麽了不起的!
戰後,一位馬森帝國青年將領怯怯的問老將軍父親,“皇上乃是聖人,萬金之軀,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怎麽會中了敵人的埋伏,還歿於亂軍之中?”
老將軍父親笑著說:“嘻,何來聖人,眾以為聖人,遂聖人矣。聖人者,實為凡人。世間絕無聖人,唯有:為奴之愚者,欺人之智者,迫人之強者。”
我國國內也有平凡人打死皇帝或者酋長的偉大事件。這毀掉聖人騙子千年傳說的偉大榮耀應當歸功於一門進口加農炮和操炮的炮手,可惜具體是哪位英雄,無從考證了。
國內曾有學者提出:順治皇帝並不是出家當了和尚,而是被國姓爺進口的英國皇家海軍加農炮給炮斃了,那時火炮的威力把這位皇上給灰飛煙滅了好像不太容易,不過四分五裂大洞在胸之類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鄭家後人公布家傳手抄本《延平王起義實錄》的消息,其中披露清世祖福臨順治皇帝1661年2月被鄭成功炮斃於廈門,“有人密啟藩主:以高崎之戰,偽虜順治實在在思明港被炮擊歿”。這順治也是凡人啊,吃一炮也會死。天子不過如此而已嘛。(廈門旅遊局據此完全可以開個炮轟順治娛樂項目,全民娛樂炸皇帝。)
廈門海邊,國姓爺加農炮轟死個狗皇帝,沒什麽大不了的。文中,天武大帝被加郎炮打了一身窟窿,死得透透的,馬森帝國照樣運轉。死了個狗皇帝,vip童大人和孫大人都得回國發喪,童大人有太多太多的內務要處理,例如,給孫大人安個護駕不利的罪名,自己不僅能脫罪,還能搶了這位孫大人的頭功。
第二次白銀戰爭結束,西貢還在,天武大帝或許已經不在了,這意味著第三次白銀戰爭即將開始。
第二次白銀戰爭,西貢慘敗,僥幸沒有亡國。各國軍事學家總結此戰,西貢敗於失去戰爭主動權。前麵說過,戰場主動權問題,關係重大。兩軍對陣,它是決定雙方勝負存亡的關鍵一環。“軍隊失掉了主動權,被逼處於被動地位,這個軍隊就不自由,就有被消滅和被打敗的危險。”西貢國北進大軍的全局性失敗,完全證明了這一點。
一般說來,外線進攻的部隊,製敵機先,首先就處於主動地位。如果不是在駕馭戰局中發生戰爭目的的根本性偏差和戰略指揮層麵的錯誤,是不致完全陷於被動,一敗塗地的。
第一次白銀戰爭,西貢軍陸軍和艦隊都選擇主動出擊,帝國方麵和棉蘭王國都猝不及防,慌亂不堪。不論陸路北進或沿海北進,均穩操主動權在手。那時是帝國一方因輕敵準備不充分而被動,而不是西貢被動,是各方敵人畏懼西貢軍,而不是西貢軍畏懼敵軍。尤其是棉蘭軍一方,極度畏懼西貢軍,以至於棉蘭王國精銳部隊主動投降,甘當西貢軍的防禦盾牌。第二次白銀戰爭,同樣是主動北進,西貢軍卻轉入被動挨打的地位,直至參戰部隊大部被消滅。這次的帝國軍無論在裝備上、還是戰役戰術指揮水平上,均較上次有質的提升。反觀西貢軍,盟軍少了,己方軍隊雖數量大增,但質量卻大大下降。戰場各方力量質量作戰方式的變化,意味著西貢軍一開始就已經喪失了戰場主動權,這直接導致了全麵戰敗的悲劇後果。
在敵強我弱的戰爭力量對比條件下,任何一支軍隊的外線進攻,必須強調“要盡量依托根據地,要實行速決模式戰役戰鬥”這兩樣作戰原則。無數的戰爭戰例證明:弱勢一方依托根據地和速決戰作戰模式,是爭取和保持作戰主動性的最有效手段。另外,戰役戰術層麵,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弱勢一方進行戰役戰鬥,必須重視集中兵力,形成拳頭,方可有勝算。遠離本土搞決戰,兵力弱勢還分兵,戰爭戰略思想和具體戰役戰術指揮上,西貢軍都犯了致命性錯誤,此次失敗在所難免。
西貢軍在戰場上打敗了,國內高層沒有得到任何想得到的,反倒失去了太多。明眼人都看出來了,憑政府軍現有殘餘力量,西貢鐵定守不住。這國要亡,勢不可擋。
有些事有的人投入太多就會執念太深,就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能辦到卻依然去辦。夏洛克總統就是這樣的人。他決定在外交層麵再做一下努力,或許是最後的努力。可是“軍人在戰場上用槍拿不回來的東西,能指望外交努力在談判桌上用嘴拿回來嗎?”常言道:軍隊打贏了,威懾有效果、談判有砝碼。總統作為一國的領導層心裏鐵定明白這個道理,可他卻認為自己不僅有嘴,還有錢。自家印的紙幣當然不算數,國庫裏還有真金白銀。
這位夏洛克總統小商人家庭出身,如同現今中層以下社會出身者,非常認同金錢,認為金錢的力量無所不能。底層暴發戶,“有錢!有錢就可以!”
這位小商人總統想用生意的方式解決問題:“西貢國已經流了太多的血,再也承受不起這樣的傷亡了。我們或許可以換種方式解決問題,用錢來保障我們的安全,向他們繳納稅款,去低頭同意成為的藩屬國,作為他們的商業利益代言人,每年給他們利潤分成。如果他們實在不同意,或者要價太高,那我們就買一支軍隊,也可以從中央大陸請來一支軍隊,或者雇傭帝國正規軍來保衛我們。”
但真正的貴族,身為正統貴族的落魄伯爵安東尼奧總理卻不這樣想,他對這場戰爭的本質屬性已經有了深刻認識:“我們西貢國與馬森帝國的戰爭是怎樣開始的?表麵上是因為錢,因為我們通過貿易從他們那裏獲得了太多白銀。他們是為了錢,但更是為了自己製度的安全。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完全不是錢的問題和製度問題了。他們必須消滅我們,必須的。這不是錢的問題。”
“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天可度,地可量,惟有人心最難防,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
安東尼奧總理已經清醒的意識到西貢國末日將至。而夏洛克總理卻不願麵對這個殘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