黐手是詠春拳獨特的練習形式,它不等同於拳套,因為拳套有一個固定的形式,如詠春拳的拳套“小念頭”、“尋橋”,無論你練習多少次,形式都是一樣。而黐手則不管你練多少次,假如你記錄來下來,每次都有不同的變化;然而,黐手也不等如自由搏擊,因為後者的結果一定會分出勝負,而黐手是同門之間的互相學習,目的是為了彼此雙方技術上的提高。因此,在進行黐手練習時,千萬不要將自由搏擊的元素泥進去,否則就會變成毫無意義,影響學習效果。
黐手的練習,最少要練就以下四點:一、手法;二、知覺反應;三、用力;四、位置。這四點隻是為了在學習時講解得清楚而有所界別,實際使用時每每會兩點、三點,甚至四點一齊使用。
所謂“手法”是指搏擊時防守和進攻的手部動作。它是初學者最劉意追求的東西,因為他們以為隻要學到一些手法就能解決一切.其實手法是要在其餘三點配合下才能完成。就四點而言,手法是最容易學到的,因為它最容易看得到。
“知覺”和“反應”是兩回事,知覺在先而反應在後,也就是說,在進攻和防守時都雷要靈教的感覺,繼而做出適當的反應,它並不雷要刻意去學習,也不雷要師傅教授和指導,隻要在黐手時放鬆和稍加留意,經過一段時間自然便會感受得到。
詠春拳是一門以柔製剛的功夫,因此,適當的“用力”顯得特別重要。所謂適當的用力就是說無論在進攻或防守時,都因應需要而用力,沒有需要時枕不必浪費自己的體能。如能做到一隻手用力,一隻手放鬆,這樣才能令對方難以捉摸。要將自己的力度拉製自如,是需要長時間的黐手訓練才能達到的,而且要從無力開始。
“位置”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比較難以用丈字來表達,簡單來說是敵我雙方距離和方向的組合。由於雙方都不斷改變自己的距離和方向.加上它看不到、感受不到,所以學起來比較困難。上述四點,用力與位裏比較重要,因為用力看不到,隻能由黐手中感覺出來,而位五則不但看不到,連感覺也沒有,所以是最難學到的。
學習黐手應該分三個階段,那是順應詠春三套拳套的次序進行的,它們分別是“小念頭”、“尋橋”和“標指”階段。
小念頭階段是初學者將小念頭所學到的手法如攤手、膀手、伏手應用到黐手這一個學習形式中.在這時應該了解上述手法的使用、變化和用力。
第二階段就是尋橋的階段。當小念頭熟練以後,就應該學習尋橋,並將尋橋的動作如轉馬加入,與小念頭階段所習得的手法一起練習,最後至和諧純熟。
第三階段,即標指階段,和上述兩個階段的學習程序大致相同。
三個階段的學習程序所需時間並不相同,以葉準數十年教拳的經驗,第一、第三兩個階段所常時間較短,第二階段時間較長,因為此階段著重培養學者以柔製剛的技巧。
葉問宗師於1949年抵港並開始傳授泳春拳,但當時在香港並未有木人樁,以往在佛山的木人樁都是整支樁藏在地下的,香港的多層式大廈結構,不能安裝;在沒有木樁的情況下,宗師隻好將樁法當作拳套一樣教法,這種打法名為“脫手樁”。直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有弟子想出用木橫梁承托木人樁,成為橫擔樁;同門何聯甚至改用彈妥做承托,成為彈弓樁,後來做木人樁最多的便是古生。葉問宗師生前所用過的木人樁,現在擺放於佛山葉問堂內以供紀念。
詠春拳木人樁乃味春拳獨特的器械訓練,分八節共116式,是功詠春拳的精華和練功所在,木人樁有三手一足,是練功者的假想敵,木人樁的構造和尺寸均有嚴格的要求,以符合練功者的需要。
木人樁法與詠春拳套和八斬刀法相輔相成,練習木人樁法,可鍛煉身形步法的迂回變換和進退的方位角度;要達致符合法度的水準,拳腳腰馬要進入合一的境界,練習木人樁是不二法門。
木人樁的鍛煉分三個階段,最先練好116式的固定樁法,然後於每節中各選一式,即共八招的實用動作反複磨練,稱為“磨樁”;“磨樁”之後,可進入第三階段,這時無固定形式,可把已經學到的詠春拳法自由在木人樁上發揮出來。
上述的其實並非練樁的主要目的,練樁最重要的是練好自己的招式動作的位置,使禦敵時更加準確,以補充鵝手的不足,鵝手時,對手隨意走動,我們隻可照顧到敵我的變化,卻很難練好自己的位蘭,而木樁是固定的,我們借此而令自己的架式、手法更準更美。
很多人對木人樁有錯誤的看法,其一是打樁要用力、夠勁,目的是練硬橋手。如果真是這樣,擾無須練樁法,隨便亂敲沈可以達到目的;其次是以為木人樁很神秘,學會魷天下無敵,故很多師傅會辟室教授,並叮囑學習的弟子不可另傳其他師兄弟,更會收取豐厚的開樁利是。
其實,樁並不神秘,其作用是什麽呢?大家都知道詠春拳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黐手,須勤練,但有時想黐手卻找不著對手,就可找樁當對手,所謂“無師無對手,對鏡與樁求”。
在表麵上看來,跟人練習黐手較跟樁好,因人會動,有反應;樁則不會動,沒有反應,但其實打樁亦有其優點,就是位五。例如你起膀手,真人的手會被推移位,而樁則不會,位裏非常準確。所以,習詠春的固然要多黐手,亦要多打樁。
打木人樁的三個要點
1.樁是木頭,隻有你打它,它不打你。但當打樁時千萬不可有這個意念,要常常想象它是真實的對手,會還手打你,否則到實際應用時就會被打死。
2.要黐樁。何謂黐樁?就是要將自己的手與樁手的距離縮到最短。在真實的打鬥時,不給與對手活動的機會,自己就安全得多。
3.樁有三隻樁手,下樁手模擬的是對手對己方小腹的拳擊,或者是起腳直蹬。如果是前者,則用低膀手抵檔,後者則以拍手來消。至於上麵左右兩隻樁手,在實際上,對方足很少會雙拳並出的,一般的情況是一前一後,所以兩隻樁手是一虛一實,打樁時要搞清楚哪是虛手、哪是實手。舉例來說,當用右手起內門膀手時,自己右側肋部似有空檔為對手所乘,實則右樁手隻是虛手(圖1),打不到你,練習者要假設對方是以直拳朝中間向自己棄子攻擊,左樁手作了一個停頓點,幫你定好內門膀手的位裏。
詠春拳手法以膀、攤、伏三下手為主,輔以枕、窒、圈、彈、攔、徑捆、托、擸、拍、問、標、扱、衝等十餘下手法,動作簡單,強調腕部的靈巧與肘底的力量。
腳法方麵,通常為派外人士所忽略,以為詠春拳沒有腳法。與手法一樣,詠春拳的腳法也非常簡單,就出腳動作而言,以直踢、橫、上蹬三下為主,並皆以腳跟踢擊敵人,若應用在攻守中的敵我形勢之下,則有八種腳法組合,全放在木人樁法之中,這就是“詠春拳八腳”了。“詠春拳八腳”要配合轉馬、走馬及手法,攻擊敵方的腰、膝、脛等部位,威力驚人。
馬步方麵,立定的有二字拑羊馬、子午馬;移動的有轉馬、圈馬、標馬、三角馬等。別派的四平馬雙腿曲膝盡量分開,站得極穩,但變化緩慢。合腿直立,雙腿距離最近,雖動腳極易,卻站得不穩,詠春拳的馬步就在穩健與變化兩方麵取得折衷。詠春拳的手法、腳法不會單獨使用,必須要配合馬步,才能產生作用;因此馬步是詠春拳手法與腳法的靈魂。
詠春拳有三套拳:小念頭、尋橋和標指,標誌著不同的學習階段。
一、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拳的基本拳,念頭即心思、意思,小念頭即是細小的意思,意味著基本的意義;而小念頭的“小”與“少”字諧音,少念頭是要練習武術的人首先要排除雜念,純一精神。誠意正心,素來是中國人學習的態度,若能把雜念排除,令大腦靜止休息,而可保健養生,其功效跟太極、瑜伽、氣功等修心運動相似,但需要較高層次才能到達。小念頭分三節,分別鍛煉功力、發力、手法。
練習小念頭的要訣
1.放鬆。放鬆肌肉、放鬆力量,最重要的是放鬆大腦。大腦主宰著身體,若其受壓,其他部分亦然。
2.開馬後隻能手部有動作.尤其不能讓頭、膊移動.宜麵對鏡子練習,以便觀察自己的動作。
3.要慢。越慢越好。
小念頭的三個小節
第一節主要是練功力。要慢,就是說要練得認真。詠春拳主要的功力叫“肘底力”,是保護自己的能力,此節另有三個要求:
1.靠肘。無論是攤手或伏手均須靠肘,如果不能放鬆大腦,這方麵就很難辦到。
2.取中線。攤手的中指尖及手時要放在正中線;伏手的食指第一節及手時亦然。(見下圖)
3.自我判斷。要靠自己的意識去檢討姿勢,才真正知道標準為何。
第二節主要是練發力方法。特點是“有需要才用力”,何謂“有需要”?就是在快要觸及目標的刹那末用勁,短距離發力,否則一方麵會消耗體能,另外亦容易被敵人提防。李小龍稱之為“寸勁”,味春拳則叫“長橋發力”。所以,在第二節會練習左右、背後、前方和橫劈等發力方法.對位置的要求反而並不十分重要。
第三節主要是練基本手法。伏手在第一節時練過了,這一節重點是其他手法,尤其是攤手和膀手。要放鬆,忌推頂,但要求位置準確。
二、尋橋
尋橋,顧名思義是尋找橋手的意思。搏鬥展開,敵方是會走動的,而尋橋就是要鍛煉好步法,以適應對方橋手的變化,因此,套拳內包含了180度、90度轉馬,又有走馬、標馬。其次,膀手,蹬腿、直踢腿也是這套拳主要的練習項目。
尋橋與小念頭一樣,同樣分為三節,但尋橋比小念頭升了一級,比方說小念頭終究是單手動作,尋橋則雙手並用;小念頭的馬步、方向均是單一的,尋橋則有多樣性。
那麽,到底尋橋的功用是什麽?我先要說,詠春拳是一套以柔製剛的功夫,以小敵大,以弱勝強,其要訣是卸力和借力打力,這方麵在教和學都比較困難。如果隻是“力從心發”,則不走好詠春拳。我可以告訴你,哪一個可以教你以柔製剛手法的師傅,就是一個好師傅。要達至這個目標,則一定要勤練轉馬,除此之外尚有下列要點:
練習尋橋的要訣
1.膀手要放鬆,忌推頂,並與馬步配合。
2.低膀手用作防禦,因此要夠硬朗,手掌與手臂成一直線,但需在觸及對方後即時放鬆,亦要與馬步配合。
三、標指
標指是詠春拳的高級套拳,套拳內尚要練習圈馬、徑(音耕)手、擸手等項目。
古老的味春拳教學有一句俗話:“標指不出門”,就是說標指要留待徒弟自立門戶的前一刻才肯相傳,其實我認為這項見解並不妥當。
標指是泳春拳的攻擊手法。若以整套拳108個動作計算,扱肘有12下,標指12下,問手12下,此三下手法共占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它們是整套套拳的主幹,因此我個別作以下的論釋:
扱肘
肘是最短距離的攻擊手法,好處是肘比拳有力,殺傷力大。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時須掌握距離和位裏,肘和馬要同時到,否則就對自己產生危險,不如不用。另外,因極時比較有傷害性,在黐手時不宜使用。
標指
標指原則上是插敵人的眼睛,使時手不得不防,待守方露出破綻,再進行第二輪的攻擊。要注意的是標指須由另一隻手的肘底標出,以防止被時方封鎖。
問手
問手有兩個作用:其一是在搏擊的時候,最危險的情況莫過於“對方的手不見了”,“不見了”代表他會隨時攻過來,對自己構成潛在的威脅,問手就是要把這隻手找回來。其二是在交手之前.先有動作的一方往往會吃了點暗虧,容易被對手乘隙進攻,如果以問手開始,則可以把這個危險減到最低。
標指的其他手法
除以上提及的扱肘、標指和問手外,標指拳套尚有兩項重要的手法:
其一是雙標指,雙標指可做出有效的防禦形態,要訣是必須隻以單手跟對方接觸,保持放鬆。
其二是擸手,切記擸手隻能在有條件下使用,就是說當對方力盡之時或以膀手硬頂、硬推之時才可施展,施展時並須留意三件事:
1.要鎖住對方的肘位;
2.擸的時候力要往下,會取得較大功效;
3.要適時放手.否則就算擸得到,自己也沒手攻擊了。
黐手的練習,最少要練就以下四點:一、手法;二、知覺反應;三、用力;四、位置。這四點隻是為了在學習時講解得清楚而有所界別,實際使用時每每會兩點、三點,甚至四點一齊使用。
所謂“手法”是指搏擊時防守和進攻的手部動作。它是初學者最劉意追求的東西,因為他們以為隻要學到一些手法就能解決一切.其實手法是要在其餘三點配合下才能完成。就四點而言,手法是最容易學到的,因為它最容易看得到。
“知覺”和“反應”是兩回事,知覺在先而反應在後,也就是說,在進攻和防守時都雷要靈教的感覺,繼而做出適當的反應,它並不雷要刻意去學習,也不雷要師傅教授和指導,隻要在黐手時放鬆和稍加留意,經過一段時間自然便會感受得到。
詠春拳是一門以柔製剛的功夫,因此,適當的“用力”顯得特別重要。所謂適當的用力就是說無論在進攻或防守時,都因應需要而用力,沒有需要時枕不必浪費自己的體能。如能做到一隻手用力,一隻手放鬆,這樣才能令對方難以捉摸。要將自己的力度拉製自如,是需要長時間的黐手訓練才能達到的,而且要從無力開始。
“位置”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比較難以用丈字來表達,簡單來說是敵我雙方距離和方向的組合。由於雙方都不斷改變自己的距離和方向.加上它看不到、感受不到,所以學起來比較困難。上述四點,用力與位裏比較重要,因為用力看不到,隻能由黐手中感覺出來,而位五則不但看不到,連感覺也沒有,所以是最難學到的。
學習黐手應該分三個階段,那是順應詠春三套拳套的次序進行的,它們分別是“小念頭”、“尋橋”和“標指”階段。
小念頭階段是初學者將小念頭所學到的手法如攤手、膀手、伏手應用到黐手這一個學習形式中.在這時應該了解上述手法的使用、變化和用力。
第二階段就是尋橋的階段。當小念頭熟練以後,就應該學習尋橋,並將尋橋的動作如轉馬加入,與小念頭階段所習得的手法一起練習,最後至和諧純熟。
第三階段,即標指階段,和上述兩個階段的學習程序大致相同。
三個階段的學習程序所需時間並不相同,以葉準數十年教拳的經驗,第一、第三兩個階段所常時間較短,第二階段時間較長,因為此階段著重培養學者以柔製剛的技巧。
葉問宗師於1949年抵港並開始傳授泳春拳,但當時在香港並未有木人樁,以往在佛山的木人樁都是整支樁藏在地下的,香港的多層式大廈結構,不能安裝;在沒有木樁的情況下,宗師隻好將樁法當作拳套一樣教法,這種打法名為“脫手樁”。直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有弟子想出用木橫梁承托木人樁,成為橫擔樁;同門何聯甚至改用彈妥做承托,成為彈弓樁,後來做木人樁最多的便是古生。葉問宗師生前所用過的木人樁,現在擺放於佛山葉問堂內以供紀念。
詠春拳木人樁乃味春拳獨特的器械訓練,分八節共116式,是功詠春拳的精華和練功所在,木人樁有三手一足,是練功者的假想敵,木人樁的構造和尺寸均有嚴格的要求,以符合練功者的需要。
木人樁法與詠春拳套和八斬刀法相輔相成,練習木人樁法,可鍛煉身形步法的迂回變換和進退的方位角度;要達致符合法度的水準,拳腳腰馬要進入合一的境界,練習木人樁是不二法門。
木人樁的鍛煉分三個階段,最先練好116式的固定樁法,然後於每節中各選一式,即共八招的實用動作反複磨練,稱為“磨樁”;“磨樁”之後,可進入第三階段,這時無固定形式,可把已經學到的詠春拳法自由在木人樁上發揮出來。
上述的其實並非練樁的主要目的,練樁最重要的是練好自己的招式動作的位置,使禦敵時更加準確,以補充鵝手的不足,鵝手時,對手隨意走動,我們隻可照顧到敵我的變化,卻很難練好自己的位蘭,而木樁是固定的,我們借此而令自己的架式、手法更準更美。
很多人對木人樁有錯誤的看法,其一是打樁要用力、夠勁,目的是練硬橋手。如果真是這樣,擾無須練樁法,隨便亂敲沈可以達到目的;其次是以為木人樁很神秘,學會魷天下無敵,故很多師傅會辟室教授,並叮囑學習的弟子不可另傳其他師兄弟,更會收取豐厚的開樁利是。
其實,樁並不神秘,其作用是什麽呢?大家都知道詠春拳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黐手,須勤練,但有時想黐手卻找不著對手,就可找樁當對手,所謂“無師無對手,對鏡與樁求”。
在表麵上看來,跟人練習黐手較跟樁好,因人會動,有反應;樁則不會動,沒有反應,但其實打樁亦有其優點,就是位五。例如你起膀手,真人的手會被推移位,而樁則不會,位裏非常準確。所以,習詠春的固然要多黐手,亦要多打樁。
打木人樁的三個要點
1.樁是木頭,隻有你打它,它不打你。但當打樁時千萬不可有這個意念,要常常想象它是真實的對手,會還手打你,否則到實際應用時就會被打死。
2.要黐樁。何謂黐樁?就是要將自己的手與樁手的距離縮到最短。在真實的打鬥時,不給與對手活動的機會,自己就安全得多。
3.樁有三隻樁手,下樁手模擬的是對手對己方小腹的拳擊,或者是起腳直蹬。如果是前者,則用低膀手抵檔,後者則以拍手來消。至於上麵左右兩隻樁手,在實際上,對方足很少會雙拳並出的,一般的情況是一前一後,所以兩隻樁手是一虛一實,打樁時要搞清楚哪是虛手、哪是實手。舉例來說,當用右手起內門膀手時,自己右側肋部似有空檔為對手所乘,實則右樁手隻是虛手(圖1),打不到你,練習者要假設對方是以直拳朝中間向自己棄子攻擊,左樁手作了一個停頓點,幫你定好內門膀手的位裏。
詠春拳手法以膀、攤、伏三下手為主,輔以枕、窒、圈、彈、攔、徑捆、托、擸、拍、問、標、扱、衝等十餘下手法,動作簡單,強調腕部的靈巧與肘底的力量。
腳法方麵,通常為派外人士所忽略,以為詠春拳沒有腳法。與手法一樣,詠春拳的腳法也非常簡單,就出腳動作而言,以直踢、橫、上蹬三下為主,並皆以腳跟踢擊敵人,若應用在攻守中的敵我形勢之下,則有八種腳法組合,全放在木人樁法之中,這就是“詠春拳八腳”了。“詠春拳八腳”要配合轉馬、走馬及手法,攻擊敵方的腰、膝、脛等部位,威力驚人。
馬步方麵,立定的有二字拑羊馬、子午馬;移動的有轉馬、圈馬、標馬、三角馬等。別派的四平馬雙腿曲膝盡量分開,站得極穩,但變化緩慢。合腿直立,雙腿距離最近,雖動腳極易,卻站得不穩,詠春拳的馬步就在穩健與變化兩方麵取得折衷。詠春拳的手法、腳法不會單獨使用,必須要配合馬步,才能產生作用;因此馬步是詠春拳手法與腳法的靈魂。
詠春拳有三套拳:小念頭、尋橋和標指,標誌著不同的學習階段。
一、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拳的基本拳,念頭即心思、意思,小念頭即是細小的意思,意味著基本的意義;而小念頭的“小”與“少”字諧音,少念頭是要練習武術的人首先要排除雜念,純一精神。誠意正心,素來是中國人學習的態度,若能把雜念排除,令大腦靜止休息,而可保健養生,其功效跟太極、瑜伽、氣功等修心運動相似,但需要較高層次才能到達。小念頭分三節,分別鍛煉功力、發力、手法。
練習小念頭的要訣
1.放鬆。放鬆肌肉、放鬆力量,最重要的是放鬆大腦。大腦主宰著身體,若其受壓,其他部分亦然。
2.開馬後隻能手部有動作.尤其不能讓頭、膊移動.宜麵對鏡子練習,以便觀察自己的動作。
3.要慢。越慢越好。
小念頭的三個小節
第一節主要是練功力。要慢,就是說要練得認真。詠春拳主要的功力叫“肘底力”,是保護自己的能力,此節另有三個要求:
1.靠肘。無論是攤手或伏手均須靠肘,如果不能放鬆大腦,這方麵就很難辦到。
2.取中線。攤手的中指尖及手時要放在正中線;伏手的食指第一節及手時亦然。(見下圖)
3.自我判斷。要靠自己的意識去檢討姿勢,才真正知道標準為何。
第二節主要是練發力方法。特點是“有需要才用力”,何謂“有需要”?就是在快要觸及目標的刹那末用勁,短距離發力,否則一方麵會消耗體能,另外亦容易被敵人提防。李小龍稱之為“寸勁”,味春拳則叫“長橋發力”。所以,在第二節會練習左右、背後、前方和橫劈等發力方法.對位置的要求反而並不十分重要。
第三節主要是練基本手法。伏手在第一節時練過了,這一節重點是其他手法,尤其是攤手和膀手。要放鬆,忌推頂,但要求位置準確。
二、尋橋
尋橋,顧名思義是尋找橋手的意思。搏鬥展開,敵方是會走動的,而尋橋就是要鍛煉好步法,以適應對方橋手的變化,因此,套拳內包含了180度、90度轉馬,又有走馬、標馬。其次,膀手,蹬腿、直踢腿也是這套拳主要的練習項目。
尋橋與小念頭一樣,同樣分為三節,但尋橋比小念頭升了一級,比方說小念頭終究是單手動作,尋橋則雙手並用;小念頭的馬步、方向均是單一的,尋橋則有多樣性。
那麽,到底尋橋的功用是什麽?我先要說,詠春拳是一套以柔製剛的功夫,以小敵大,以弱勝強,其要訣是卸力和借力打力,這方麵在教和學都比較困難。如果隻是“力從心發”,則不走好詠春拳。我可以告訴你,哪一個可以教你以柔製剛手法的師傅,就是一個好師傅。要達至這個目標,則一定要勤練轉馬,除此之外尚有下列要點:
練習尋橋的要訣
1.膀手要放鬆,忌推頂,並與馬步配合。
2.低膀手用作防禦,因此要夠硬朗,手掌與手臂成一直線,但需在觸及對方後即時放鬆,亦要與馬步配合。
三、標指
標指是詠春拳的高級套拳,套拳內尚要練習圈馬、徑(音耕)手、擸手等項目。
古老的味春拳教學有一句俗話:“標指不出門”,就是說標指要留待徒弟自立門戶的前一刻才肯相傳,其實我認為這項見解並不妥當。
標指是泳春拳的攻擊手法。若以整套拳108個動作計算,扱肘有12下,標指12下,問手12下,此三下手法共占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它們是整套套拳的主幹,因此我個別作以下的論釋:
扱肘
肘是最短距離的攻擊手法,好處是肘比拳有力,殺傷力大。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時須掌握距離和位裏,肘和馬要同時到,否則就對自己產生危險,不如不用。另外,因極時比較有傷害性,在黐手時不宜使用。
標指
標指原則上是插敵人的眼睛,使時手不得不防,待守方露出破綻,再進行第二輪的攻擊。要注意的是標指須由另一隻手的肘底標出,以防止被時方封鎖。
問手
問手有兩個作用:其一是在搏擊的時候,最危險的情況莫過於“對方的手不見了”,“不見了”代表他會隨時攻過來,對自己構成潛在的威脅,問手就是要把這隻手找回來。其二是在交手之前.先有動作的一方往往會吃了點暗虧,容易被對手乘隙進攻,如果以問手開始,則可以把這個危險減到最低。
標指的其他手法
除以上提及的扱肘、標指和問手外,標指拳套尚有兩項重要的手法:
其一是雙標指,雙標指可做出有效的防禦形態,要訣是必須隻以單手跟對方接觸,保持放鬆。
其二是擸手,切記擸手隻能在有條件下使用,就是說當對方力盡之時或以膀手硬頂、硬推之時才可施展,施展時並須留意三件事:
1.要鎖住對方的肘位;
2.擸的時候力要往下,會取得較大功效;
3.要適時放手.否則就算擸得到,自己也沒手攻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