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年,金桂飄香時節。
大明京師。
趙貞吉和海瑞,在南北兩直,督辦清丈田畝試點的倆大員,已都在這段時節,進了京。
“啟奏陛下!”
“北直清丈新增耕田三百六十二萬五千五百畝耕田。”
“南直清丈新增耕田五百七十八萬八千九百畝耕田。”
“合計增加耕田畝數達近五成。”
而也因此。
這一天,紫禁城雲台門內。
朱翊鈞便一邊喝著茶,一邊聽著戶部尚書王國光,對關於南北兩直試點清丈後的成績的奏報。
漸漸地,朱翊鈞在聽到,單南北兩直清丈就增加有九百多萬畝耕田後,他和在場的張居正、呂調陽等大臣皆笑了起來。
要知道,南北兩直增加的九百多萬畝耕田,已經相當於大明現有總田畝數的近六成。
這意味著會增加大量的田賦。
“很好,清丈果然效果不錯!”
朱翊鈞接著就點了點頭,說了一句,隨即就問道:“想必就這增加的這九百多萬畝耕田,所增加的賦稅,也夠用作今年的各項開支了吧?”
“回陛下,不但夠今年開支,還能有所節餘,大約可節餘三百來萬兩銀子,和一百多萬石糧。”
戶部尚書王國光回道。
朱翊鈞聽王國光這麽說,也就在這時念起《國風》來:
“碩鼠碩鼠,
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
莫我肯顧。”
念後,朱翊鈞就道:“可有需要盡早實施的利民之新政?趁如今國帑充裕,應該盡快推行才是。”
“以免,這些錢糧大量存於倉中,而為看管之貪官墨吏所盜。”
“所以,還不如盡快用這些錢糧做利國利民,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除張居正外,諸大臣聽朱翊鈞這麽說,皆是一驚,心想,陛下對天下官吏的廉潔程度,原來這麽不看好,而不是,覺得天下官吏多是清廉正直的。
張四維甚至,因此還瞥了張居正一眼。
他希望張居正這個唯一能迫使皇帝改變觀念的人,能及時糾正皇帝的這一不妥觀念。
所謂君不密,則失臣;
皇帝現在要立即把節餘的國帑用來利民,隻是因為不放心看管錢糧的官吏。
這像什麽話?
然而,張居正這時起身後沒有這樣諫言,而是拱手作揖道:
“啟稟陛下,如今河道已經多年未疏浚,而且這次在南直清丈期間,據報,江西一帶多處堤壩因年久失修,再加上今年江西雨水過多,所以潰堤多處,以至於大量民田被淹。”
“故以臣愚見,不如派官員總理河道,且先去巡撫江西,治水賑災,用還未運進京的,那部分在南直征繳的逋賦,作為江西治水賑災之用,而可大省路上運輸之費。”
“準!”
朱翊鈞回道。
張四維則因此詫異地看了張居正一眼。
他沒有想到,張居正竟然早已準備好,拿節餘的國帑,做什麽利民的事!
張四維有理由懷疑天子不相信天下官吏的廉潔程度,隻怕就是張居正教的。
“這次清丈南北兩直田畝,負責執行此新政的官吏們居功至偉,當予以褒獎,以勵未進行清丈田畝之地的官吏們。”
朱翊鈞這時候又提起獎掖改革派的官吏來,且說著就下諭旨道:“給執行的官員賞加散官一級,府縣以下賜雙俸,道台以上賜三俸,巡撫、總兵賜銀一萬兩,總督以上賜銀兩萬兩。”
朱翊鈞這樣做也相當於發養廉銀,而省得執行改革的官吏們為朝廷得罪的勢家豪右太多,卻又因為得到的回報太少,而易出現心理不平衡,進而更容易被勢家豪右腐蝕。
“陛下!”
海瑞這時站起身來,道:“以臣愚見,所增國帑,不當用做厚賞官吏之資,遵朝廷旨令行事,本就是天下官吏本分,朝廷若嘉其治政之績,升起官即可,何必厚賞,如此豈不有違聖教?誰讀聖賢書做官,不為社稷蒼生,而是為財的?”
朱翊鈞笑道:“不是誰都是你海剛峰,如今厚賞,也是為了將來一旦誰敢借著新政的名義大肆搜刮民財而可以重懲,如此,也就不算是不教而誅。”
“是!”
海瑞內心歡喜地應了一聲,沒有力爭。
他承認皇帝說的沒錯,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按照聖人的要求來做官。
“另外,接下來,除了要在全國推行清丈田畝的事外,還有要開海的事,一旦開海,就要增練水師,內閣當同兵部廷議一下,確定需要增練的水師規模,以及需要薦舉誰為練水師的主帥!朕決定,新編水師皆肇名為勇衛營。”
朱翊鈞這時又說起了練水師的事,眾大臣連忙口稱“遵旨”。
接著,朱翊鈞又道:“朕近日吩咐內侍,對國朝曆屆殿試裏,中第者的籍貫與家境,做了調查與統計。”
“朕因而發現,庶民出身的中第者,在曆屆殿試名額中的占比越發的少,如今已開始出現失衡的情況!”
“這固然是因為庶民出身的士子,接觸到時文名家與名篇的機會,不如官僚縉紳子弟,所以庶民出身的士子更容易落第。”
“但要是,任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是不利於朕和朝廷知道小民疾苦的。”
“故朕決定,在現有的進士名額基礎上,再增加五十個進士名額,作為專門錄取庶民出身的士子的名額。”
“以此類推,鄉試和院試也應當增加這樣的名額若幹。”
“而對此,當設定一個評判某士子可歸為庶民出身之子弟的標準,如族裏田畝不得超過一百畝,或者三代之內無中孝廉以上者。”
“內閣同禮部會議此事後,就立即奏上來。”
朱翊鈞說後就吩咐了起來。
而因此,這次,不僅僅是除張居正外的其他大臣吃了一驚,就連張居正本人也頗為意外。
他不得不承認,天子是真的很善於各類如山如海的章奏和檔案裏,尋找出當為之政,尤其是愛做各類調查統計。
張居正對此感到高興,他其實忽略了教皇帝要重視算學與統計。
但治國不僅僅是要從曆史中去尋找當下的問題,還應從各種數字裏去尋找出問題來。
而現在,他的皇帝學生已經主動掌握了這項技能,他自然感到高興。
大明京師。
趙貞吉和海瑞,在南北兩直,督辦清丈田畝試點的倆大員,已都在這段時節,進了京。
“啟奏陛下!”
“北直清丈新增耕田三百六十二萬五千五百畝耕田。”
“南直清丈新增耕田五百七十八萬八千九百畝耕田。”
“合計增加耕田畝數達近五成。”
而也因此。
這一天,紫禁城雲台門內。
朱翊鈞便一邊喝著茶,一邊聽著戶部尚書王國光,對關於南北兩直試點清丈後的成績的奏報。
漸漸地,朱翊鈞在聽到,單南北兩直清丈就增加有九百多萬畝耕田後,他和在場的張居正、呂調陽等大臣皆笑了起來。
要知道,南北兩直增加的九百多萬畝耕田,已經相當於大明現有總田畝數的近六成。
這意味著會增加大量的田賦。
“很好,清丈果然效果不錯!”
朱翊鈞接著就點了點頭,說了一句,隨即就問道:“想必就這增加的這九百多萬畝耕田,所增加的賦稅,也夠用作今年的各項開支了吧?”
“回陛下,不但夠今年開支,還能有所節餘,大約可節餘三百來萬兩銀子,和一百多萬石糧。”
戶部尚書王國光回道。
朱翊鈞聽王國光這麽說,也就在這時念起《國風》來:
“碩鼠碩鼠,
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
莫我肯顧。”
念後,朱翊鈞就道:“可有需要盡早實施的利民之新政?趁如今國帑充裕,應該盡快推行才是。”
“以免,這些錢糧大量存於倉中,而為看管之貪官墨吏所盜。”
“所以,還不如盡快用這些錢糧做利國利民,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除張居正外,諸大臣聽朱翊鈞這麽說,皆是一驚,心想,陛下對天下官吏的廉潔程度,原來這麽不看好,而不是,覺得天下官吏多是清廉正直的。
張四維甚至,因此還瞥了張居正一眼。
他希望張居正這個唯一能迫使皇帝改變觀念的人,能及時糾正皇帝的這一不妥觀念。
所謂君不密,則失臣;
皇帝現在要立即把節餘的國帑用來利民,隻是因為不放心看管錢糧的官吏。
這像什麽話?
然而,張居正這時起身後沒有這樣諫言,而是拱手作揖道:
“啟稟陛下,如今河道已經多年未疏浚,而且這次在南直清丈期間,據報,江西一帶多處堤壩因年久失修,再加上今年江西雨水過多,所以潰堤多處,以至於大量民田被淹。”
“故以臣愚見,不如派官員總理河道,且先去巡撫江西,治水賑災,用還未運進京的,那部分在南直征繳的逋賦,作為江西治水賑災之用,而可大省路上運輸之費。”
“準!”
朱翊鈞回道。
張四維則因此詫異地看了張居正一眼。
他沒有想到,張居正竟然早已準備好,拿節餘的國帑,做什麽利民的事!
張四維有理由懷疑天子不相信天下官吏的廉潔程度,隻怕就是張居正教的。
“這次清丈南北兩直田畝,負責執行此新政的官吏們居功至偉,當予以褒獎,以勵未進行清丈田畝之地的官吏們。”
朱翊鈞這時候又提起獎掖改革派的官吏來,且說著就下諭旨道:“給執行的官員賞加散官一級,府縣以下賜雙俸,道台以上賜三俸,巡撫、總兵賜銀一萬兩,總督以上賜銀兩萬兩。”
朱翊鈞這樣做也相當於發養廉銀,而省得執行改革的官吏們為朝廷得罪的勢家豪右太多,卻又因為得到的回報太少,而易出現心理不平衡,進而更容易被勢家豪右腐蝕。
“陛下!”
海瑞這時站起身來,道:“以臣愚見,所增國帑,不當用做厚賞官吏之資,遵朝廷旨令行事,本就是天下官吏本分,朝廷若嘉其治政之績,升起官即可,何必厚賞,如此豈不有違聖教?誰讀聖賢書做官,不為社稷蒼生,而是為財的?”
朱翊鈞笑道:“不是誰都是你海剛峰,如今厚賞,也是為了將來一旦誰敢借著新政的名義大肆搜刮民財而可以重懲,如此,也就不算是不教而誅。”
“是!”
海瑞內心歡喜地應了一聲,沒有力爭。
他承認皇帝說的沒錯,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按照聖人的要求來做官。
“另外,接下來,除了要在全國推行清丈田畝的事外,還有要開海的事,一旦開海,就要增練水師,內閣當同兵部廷議一下,確定需要增練的水師規模,以及需要薦舉誰為練水師的主帥!朕決定,新編水師皆肇名為勇衛營。”
朱翊鈞這時又說起了練水師的事,眾大臣連忙口稱“遵旨”。
接著,朱翊鈞又道:“朕近日吩咐內侍,對國朝曆屆殿試裏,中第者的籍貫與家境,做了調查與統計。”
“朕因而發現,庶民出身的中第者,在曆屆殿試名額中的占比越發的少,如今已開始出現失衡的情況!”
“這固然是因為庶民出身的士子,接觸到時文名家與名篇的機會,不如官僚縉紳子弟,所以庶民出身的士子更容易落第。”
“但要是,任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是不利於朕和朝廷知道小民疾苦的。”
“故朕決定,在現有的進士名額基礎上,再增加五十個進士名額,作為專門錄取庶民出身的士子的名額。”
“以此類推,鄉試和院試也應當增加這樣的名額若幹。”
“而對此,當設定一個評判某士子可歸為庶民出身之子弟的標準,如族裏田畝不得超過一百畝,或者三代之內無中孝廉以上者。”
“內閣同禮部會議此事後,就立即奏上來。”
朱翊鈞說後就吩咐了起來。
而因此,這次,不僅僅是除張居正外的其他大臣吃了一驚,就連張居正本人也頗為意外。
他不得不承認,天子是真的很善於各類如山如海的章奏和檔案裏,尋找出當為之政,尤其是愛做各類調查統計。
張居正對此感到高興,他其實忽略了教皇帝要重視算學與統計。
但治國不僅僅是要從曆史中去尋找當下的問題,還應從各種數字裏去尋找出問題來。
而現在,他的皇帝學生已經主動掌握了這項技能,他自然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