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多方押注能理解,李自成也不怪他。倒是他能坦白內情令人挺驚訝。就不怕短毛削他?
大統領反過來又安慰小西兒,說要是將來革命形勢大好,那邊的人給你算潛伏人員,一樣有功。
沈一石感動的直抹眼淚。
接下來兩人又談起開店的事。
李自成準備在沁水弄個錢莊試水。
當下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大概是存款、貸款、銀錢兌換、傾銷銀錠等。
存款業務很少。
小門小戶往往家無隔夜糧,沒得存;中戶積攢個百十兩銀子,沒必要存;大戶人家都挖地窖了——土豪們把錢交給外人保管是不放心的。
而且現在存款又沒利息,還要倒貼保管費。
貸款就不好說了。有的錢莊不經營,有的占比很少,有的算主業。
銀錢兌換是大部分錢莊的主營業務。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銅錢,而市麵上通行的錢幣有無數款。除了曆代朝廷發行的官錢,還有亂七八糟無從統計的私鑄錢。
大明官錢輕重不一,成色各異,有金背、旋邊等幾十種名目。
“永樂通寶”就比粗製濫造的“洪武通寶”值錢。
同樣是“萬曆通寶”,因用料、做工、產地和年代不同,又分七八種版本,價值又不一樣。
“天啟通寶”更有五十多種版別。
總之,老百姓用個錢太麻煩了。
由於錢類龐雜,輕重不一,成色各異,版別之分,銀錢比價差異大變動多等等原因,所以錢莊裏一般兌換業務占比較大。
也有些錢莊以開爐傾銷銀錠為主,相當於銀爐。用來鑄造統一成色的銀錠。
這是因為即便是白銀,同樣是一兩重,也因為成色差異會導致價值不同。
比如說一隻重五十兩的銀錠,如果成色好,可以當作五十二兩四錢來用,就被稱為“二四寶”;如果能多值三兩白銀,這隻銀錠就會被稱為“足寶”或“足色”。
還有些錢莊提供莊票,類似於紙鈔。
依據錢莊的實力和名氣,莊票通行的範圍大小不一。有些小錢莊、小商戶發行的票子隔了兩條街就不被承認了。
聽到這裏,李自成問,“莊票就不怕有人作假嗎?”
沈一石解釋道:“紙片上麵有各種花押、印鑒、暗記,隻有本莊掌櫃才能通曉底細。外人很難仿製的一模一樣。”
為了給大統領科普,他拿出兩張巴掌大的紙。
一張是錢莊莊票,一張是“大明通行寶鈔”。
“商號一旦關張倒閉,莊票便成了一紙空文,毫無價值。這張寶鈔也差不多……”
宋代時就出現了紙幣,稱為“交子”。元、明兩代繼承。
早期朝廷還能以銀為本,虛實相權。等嚐到發鈔甜頭後,很快就開始大肆印行。
尤其我大明,隻管發鈔不回收,不允許紙鈔換銀子,國民納稅也幾乎不能用紙鈔。這種錢有屁用。
所以“大明寶鈔”麵世後一路貶值,又發新鈔換舊鈔,再次飛速貶值。再加上假鈔泛濫,嘉靖年已貶值四千多倍,紙鈔終於玩不下去了。
早先的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就說了,元朝紙幣的流通“用以權百貨輕重,民甚便之”。它的失敗是“去非其法之不善也,由後世變通不得其術也”
意思就是紙鈔很好,是你們沒玩好。然後明朝也走了老路。
葉子奇說,“欲立鈔法,須使錢貨為之本。如鹽之有引,茶之有引,引至則茶鹽立得,使鈔法如此,烏有不行之患哉?”
“以錢為母,以引為子,子母相權,以製天下百貨,出之於貨輕之時,收人之貨重之日,權衡輕重與時宜之,未有不可行之理也。譬之池水,所入之溝與所出之溝相等,則一池之水動蕩流通,而血脈常活也。借便聽入之溝雖通,所出之溝既塞,則水死而不動,惟有漲浸淫,而有濫筋之患矣,此其理也。”
葉子奇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紙幣的玩法。
奈何皇帝們不搭理啊,一發鈔就停不下來。空手套白狼實在太香了,無法抵擋的誘貨,至於將來,誰管他呢。
曾擔任明英宗朱祁鎮禮部左侍郎的劉定之,在大明寶鈔不斷貶值時,仍對紙幣持肯定態度。
他認為:“珠玉金寶可以為用矣,而不能多得;穀粟布帛可以為用矣,而不能致遠。腰萬貫之緝,手方寸之褚(紙幣),寒可以衣,饑可以食,不珠玉而自富,不金玉而自足,蓋亦古人撫世便民之良規也。”
他還讚成以紙幣完全代替銅錢流通。他說紙幣和銅錢一樣,都可以用來交換衣食,可以使人“自足”“自富”。
那為何昔日之鈔有流通,是“利民之事”,而今則成為“病民之本”?
劉定之說:“夫前代許民以昏鈔赴官倒換,而納其工墨之錢,故鈔無濫惡;前代許民以交、會赴官收納,而充其賦役之類,故鈔有流通……
……今也不然,鈔之造於上也,有出無納;鈔之行於下也,有敝而無換……”
道理說的挺正確,奈何皇帝們不管啊,一發鈔就停不下來。終於讓“大明寶鈔”淪落成了廢紙。
當初朱元璋兒子秦王爺看著倉庫裏堆積如山的爛紙,感覺挺可惜的,這要花出去。
於是王爺用“大明寶鈔”強買民間各類財物,致使大量百姓家破人亡典兒賣女。
光是羊就買了幾萬頭。前腳買來後腳就轉手賣出。賣不掉的就攤派給大頭兵,每五家必須買一隻……
王爺為了花掉廢紙煞費苦心。
不止是他,十個宗室起碼有八個這麽幹。
明代紫禁城有個“寶鈔司”,聽起來似乎很牛逼。其實那機構不是印錢的,和鈔票也沒關係,是給皇帝做擦屁股紙的……
看看人家皇帝多明白,“大明寶鈔”可不就等同於擦屁股紙。
天啟年間,由於財政困難,給事中惠世楊曾建議啟用紙鈔。皇帝沒有明確答複,此事就擱置了。1十五年在刑部左侍郎任上被革職還鄉,後投順又投清又反清。順治九年兵敗,下落不明。
崇禎上台,朝廷關於鈔法討論過幾次。在大明即將嗝屁前,皇帝終於頂不住要發紙鈔了。
物料先來200萬斤,工匠召3000,擼起袖子加油幹!
先印刷5000萬貫,每貫麵值一兩白銀,京城商戶們可提前以優惠價兩白銀兌換。
消息一傳出,“京商騷然,綢緞各鋪,皆卷筐而去。”
可見老百姓早清楚朝廷德性,不陪它玩兒。
閣臣蔣德璟說:“民雖愚,誰肯以一金買一紙?”2隆武帝被清軍俘虜後他絕食自盡。
崇禎皇帝看著幾庫房的鈔票愁極了,更愁的是幾個月後他就上吊了。自始至終寶鈔一張都沒推銷出去。
後話不提,言歸正傳。
介紹完莊票和紙幣,沈一石又說道:“有些錢莊、商號還兼辦匯兌……”
商號往來銀錢攜帶不便,須馬馱車載;再加上行程遙遠道路不淨,時有盜匪出沒,所以就有了匯兌業務。有飛錢、會票等稱呼。
同城或者異地的各家相熟錢莊、商號彼此協商,互任對方出具的票據,票到付錢,與現錢無異。
當前匯兌業務比較少,所以還沒發展出專門的票號。
……
李自成將要開的店鋪名暫定了個農工商錢莊。
走遍天下都找不出這麽土氣的商號名字。
農工商錢莊要開辦的業務既全又多,和別家還不大相同。
存款,沒利息,也不收保管費。
貸款,不論人情,隻憑有沒有抵押物。等同於把當鋪買賣合並了過來。如果這項業務有賺頭,以後可以適當的給存款發點利息。
此外還有銀錢兌換、銀爐、莊票、匯兌等通行業務。
莊票就是“大順紙鈔”。
紙鈔成本低廉,仿造不易。
除了開始研究紙張、油墨、雕版要花一筆之外,後麵批量印刷的成本微乎其微。
造假也很難。
多色套印、水印誰都能做,但紙張、油墨是專用的,別人可不好仿。尤其是特製油墨,好吧,就算普通油墨整個大明都找不出第二家。
而且紙鈔圖案隻要足夠複雜,再蓋個印章甚至微雕章,基本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現時的紙張質量也就那樣,三五年回收一次換新版,一舉兩得。
因此就算有人想偽造票版,可能他費心費力好不容易造出來,而“大順紙鈔”已經換新版了。
大順銅錢就不鑄了。
倒不是怕朝廷查,人家真不管。
比如漢代五銖錢,直到唐代還在使用,前後長達五六百年時間。就是明代也仍然在用唐代、宋代銅錢,尤其宋錢,存量相當龐大。
明代二百多年鑄的銅錢還沒有北宋兩年鑄的多。
因為銅錢屬於價值幣,不是信用幣,隻要含銅量實在,就能通行天下。
現今也沒有衝床,銅錢都是采用澆鑄工藝。
先設計出樣錢交由工匠在精銅上雕刻出祖錢;再用祖錢翻鑄出若幹母錢;最後以母錢為本,用翻砂鑄造的方法做出子錢,也就是在市麵上流通的製錢。
其中祖錢要比母錢略大,母錢比製錢略大。這是由於鑄造過程中會發生縮模。打磨拋光時也會導致尺寸及重量的減少,所以祖錢會提前讓出餘量。
鑄錢倒是不難,技術含量不高。問題是要用真材實料,就沒多少利息了。要是銅價再一漲,甚至還會虧本。
官錢為了節省成本,會搞些當五、當十甚至當百大錢,也就是說一枚銅板可以當五文、十文用。
但是這種錢在民間用不大開。因為現在的貨幣不屬於信用幣,不是你標什麽就能當什麽用的。
老百姓隻看錢幣料子。大錢雖然尺寸大一些分量重一些,但也有限。傻子才會拿一文當一百文。
天啟年間兵部尚書王象乾甚至還請鑄過“當千三”大錢,一個銅板當二兩銀子用,糊弄鬼呢。(天啟年還有“十一兩”銅錢,貌似是值十文重一兩,不是一個銅板當十一兩銀子。)
尤其是鑄私錢的,都是銅料,你官錢刻字,人家也會刻字;你刻什麽,造假者就刻什麽。完全沒有防偽技術。大錢的市場很快就爛了。
市麵上的私鑄假錢一直和官鑄真錢如影隨形,無論哪個朝廷都無法解決這個難題。
比如再過幾年後的張慎言就提出明末物價暴漲的一個原因是“非錢少之患,正錢多之患也”。
大明朝廷鑄的銅幣本來就少,而且還流入東南亞、高麗、倭國等地相當數量,市麵錢不夠用。那自然有私鑄的填補,甚至要超過官錢數量。所以“則錢多於私鑄之患也。”
除非是特別劣質的私錢,那倒是好區分。因為偷工減料的原因,比如錫鉛鋅摻多了,工藝又不好,會導致錢文模糊,色澤差,錢質脆容易折損。
比如“千錢不盈三寸”。一千枚私錢累疊在一起高度居然不超過三寸。甚至還有“貫之以縷,入水不沉,隨手破碎”的垃圾貨。
要麽就搞出機製幣來防偽。然而這太難了。就算水力或人工衝床能將就用一下,現今也找不到能刻鋼版模具的工匠。以後再研究吧。
另外,拜朝廷低下的行政效率所賜,大老爺們又不知道市麵上有多少貨,又該發多少錢幣,金融秩序也沒的,各地不時會有銀貴錢賤或者錢貴銀賤的現象發生。
所以銅錢幣值相當不穩定。這個月一兩銀能兌換一千二百製錢,三個月後可能就變九百文了。
甚至還會出現把銅錢銷熔為銅器,反倒得利更多的情況。
明朝的製錢有京、省之異,京錢稱為“黃錢”,外省鑄造錢稱為“皮錢”。京錢比皮錢重一些,含銅量實在,價值也高。
明代中後期的銀錢比價,大致為紋銀1兩可以兌換京錢600文,皮錢1000文。到崇禎五六年後銀價開始漸漲,先是能兌換800文,然後到末年約2000京錢才能換一兩銀。
為啥漲的厲害?
因為歐洲三十年戰爭,稀班牙被英荷玩死,南美殖民地的銀子再也到不了大明。天朝白銀流入減少,所以朝廷沒銀子用,所以大明亡於稀班牙……
還有德川幕府閉關鎖國,那邊出產的白銀也流不進來,所以大明又亡於倭國……1貌似他們唯一沒禁止和大明貿易。
但這些扯淡說法應該不占主要。
可能還是大明內部戰亂原因為主。老財們本來就有囤積銀子的傳統,加之明末持續的天災人禍、商路斷絕、市場蕭條,市麵百貨缺乏,私鑄銅錢多等等,所以導致銀價上漲。
崇禎朝還是明代錢幣最複雜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最複雜的時期,款式計有百餘種。早先銅幣鑄造精良,用料實在,後期就粗製濫造了。那種破爛貨能兌換的銀子當然少,也算個銀價上漲原因。
要是再展開了講,就要細論明末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同時發生的奇特現象,不說了。
閑話暫停。
總之,弄銅錢不劃算,白給鑄幣權都沒用。
銀幣暫時也不實用。市麵上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用銅錢,還有些是以物換物。銀子往往隻是計價單位,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
你要拿銀子出去用,還要擔心損失。因為有些商家或銀號在剪開銀子時會舞弊,比如“飛渣”(碎銀渣藏入夾剪豁口)、“抹蠟”(銀錠底部抹白蠟補足重量)等等。所以一般來說顧客也不太願意用銀子付錢,以免被揩油。
至於大宗交易,稱量銀錠顯然更方便。
海外流過來的銀幣也全被商人們熔成銀錠了。
所以,等將來革命軍勢力坐大了再考慮弄銅錢、銀幣。到時候有了銀礦、銅礦支持,造幣才有賺頭。
李自成之所以弄錢莊,賺利潤是次要的。
一來是讓人們適應“大順紙鈔”;二來搞匯兌方便自己人在外地提錢;三是為小商戶自耕農提供無息貸款扶持;四是吸收存款偷偷自用;還有就是跟地方士紳富商拉關係。
發紙鈔或者搞匯兌,需要本錢厚,不然來個擠兌就完蛋。
李自成的閑錢隻能拿出兩三萬,再四處借一點湊個十萬整。
先在沁水把攤子支起來,試營業一兩個月後再往外地開分號。
……
跟隨沈一石前來的還有個交城毛皮商。
早前在波羅堡,李自成跟沈老西兒攀談時知道他做毛皮買賣,然後在絳州給沈一石的冊子裏就有鞣製皮革方法。
沈家隻做原料生意,就以方子入股了另一家大作坊。
老楊依法熟皮,出來後雖然遠超硝製舊貨,隻是跟冊子上描述的還有些差別。這次特來請教大統領。
新法熟皮有些原料不好找,比如堿式硫酸鉻等,通過紅礬加糖等簡易製備及其它替代品勉強也能用。
李自成當場詳解,又動手演示一番。弄出來琥珀色、黑色皮子各一,上蠟拋光,成皮光澤照人。
沈一石驚呼,“這哪還能看出是原先皮子?賣十兩銀子都不為過。”
一張羊皮多少錢?
一斤劣茶產地不超過十文,拉到草原上就能換一張羊皮。
五十斤重的羊隻值三斤茶葉。遇到酒蒙子,一斤劣酒換一隻羊。
羊不夠可以先賒貨,50羊欠到來年還就翻成了100羊。這也不貴,因為蒙人遊牧呀,第二年去收賬可能連人毛都找不到了。2此是誇張說法,正常情況下還是可以找到欠債人,後麵講。
六隻羊又等價於一匹中馬。
一匹布二三百文,能換一頭四五歲的牛。
蒙人一雙光禿禿沒花紋的牛皮靴子要二兩銀,全雲的要七八兩,這還是硝製皮。
一張牛皮按五六十尺算,一雙靴子耗皮隻五六尺。
大統領的光澤新皮不怕水,還能做腰帶、皮包、馬鞍……皮衣更拉風。
壞處在於將來斷糧時沒法煮皮帶吃……
“你就說一雙這種皮靴能賣多少錢吧?”
老楊笑得眼都眯縫住了,“成本折下來不過五六十文,咱開頭賣它十兩銀子一雙。”
他又急忙補充道:“每賣一雙提半價給革命軍,大統領的軍需一概按成本價。”
李自成讓他趕緊回去賣,革命軍缺錢呐。
說到缺錢,就要提一下王重新那邊的“保護費”。
王重新在郭峪附近跑了幾天,收效不大。
有些礙於麵子還打兩句哈哈,交情一般的直接甩臉色了。把老王弄的灰頭土臉。
端氏鎮的賈富貴也沒啥進展。讓人掏腰包哪那麽容易。
屯城的張慎言更是不願出頭攬事。
一個個的土豪,不見棺材不掉淚!
大統領反過來又安慰小西兒,說要是將來革命形勢大好,那邊的人給你算潛伏人員,一樣有功。
沈一石感動的直抹眼淚。
接下來兩人又談起開店的事。
李自成準備在沁水弄個錢莊試水。
當下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大概是存款、貸款、銀錢兌換、傾銷銀錠等。
存款業務很少。
小門小戶往往家無隔夜糧,沒得存;中戶積攢個百十兩銀子,沒必要存;大戶人家都挖地窖了——土豪們把錢交給外人保管是不放心的。
而且現在存款又沒利息,還要倒貼保管費。
貸款就不好說了。有的錢莊不經營,有的占比很少,有的算主業。
銀錢兌換是大部分錢莊的主營業務。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銅錢,而市麵上通行的錢幣有無數款。除了曆代朝廷發行的官錢,還有亂七八糟無從統計的私鑄錢。
大明官錢輕重不一,成色各異,有金背、旋邊等幾十種名目。
“永樂通寶”就比粗製濫造的“洪武通寶”值錢。
同樣是“萬曆通寶”,因用料、做工、產地和年代不同,又分七八種版本,價值又不一樣。
“天啟通寶”更有五十多種版別。
總之,老百姓用個錢太麻煩了。
由於錢類龐雜,輕重不一,成色各異,版別之分,銀錢比價差異大變動多等等原因,所以錢莊裏一般兌換業務占比較大。
也有些錢莊以開爐傾銷銀錠為主,相當於銀爐。用來鑄造統一成色的銀錠。
這是因為即便是白銀,同樣是一兩重,也因為成色差異會導致價值不同。
比如說一隻重五十兩的銀錠,如果成色好,可以當作五十二兩四錢來用,就被稱為“二四寶”;如果能多值三兩白銀,這隻銀錠就會被稱為“足寶”或“足色”。
還有些錢莊提供莊票,類似於紙鈔。
依據錢莊的實力和名氣,莊票通行的範圍大小不一。有些小錢莊、小商戶發行的票子隔了兩條街就不被承認了。
聽到這裏,李自成問,“莊票就不怕有人作假嗎?”
沈一石解釋道:“紙片上麵有各種花押、印鑒、暗記,隻有本莊掌櫃才能通曉底細。外人很難仿製的一模一樣。”
為了給大統領科普,他拿出兩張巴掌大的紙。
一張是錢莊莊票,一張是“大明通行寶鈔”。
“商號一旦關張倒閉,莊票便成了一紙空文,毫無價值。這張寶鈔也差不多……”
宋代時就出現了紙幣,稱為“交子”。元、明兩代繼承。
早期朝廷還能以銀為本,虛實相權。等嚐到發鈔甜頭後,很快就開始大肆印行。
尤其我大明,隻管發鈔不回收,不允許紙鈔換銀子,國民納稅也幾乎不能用紙鈔。這種錢有屁用。
所以“大明寶鈔”麵世後一路貶值,又發新鈔換舊鈔,再次飛速貶值。再加上假鈔泛濫,嘉靖年已貶值四千多倍,紙鈔終於玩不下去了。
早先的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就說了,元朝紙幣的流通“用以權百貨輕重,民甚便之”。它的失敗是“去非其法之不善也,由後世變通不得其術也”
意思就是紙鈔很好,是你們沒玩好。然後明朝也走了老路。
葉子奇說,“欲立鈔法,須使錢貨為之本。如鹽之有引,茶之有引,引至則茶鹽立得,使鈔法如此,烏有不行之患哉?”
“以錢為母,以引為子,子母相權,以製天下百貨,出之於貨輕之時,收人之貨重之日,權衡輕重與時宜之,未有不可行之理也。譬之池水,所入之溝與所出之溝相等,則一池之水動蕩流通,而血脈常活也。借便聽入之溝雖通,所出之溝既塞,則水死而不動,惟有漲浸淫,而有濫筋之患矣,此其理也。”
葉子奇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紙幣的玩法。
奈何皇帝們不搭理啊,一發鈔就停不下來。空手套白狼實在太香了,無法抵擋的誘貨,至於將來,誰管他呢。
曾擔任明英宗朱祁鎮禮部左侍郎的劉定之,在大明寶鈔不斷貶值時,仍對紙幣持肯定態度。
他認為:“珠玉金寶可以為用矣,而不能多得;穀粟布帛可以為用矣,而不能致遠。腰萬貫之緝,手方寸之褚(紙幣),寒可以衣,饑可以食,不珠玉而自富,不金玉而自足,蓋亦古人撫世便民之良規也。”
他還讚成以紙幣完全代替銅錢流通。他說紙幣和銅錢一樣,都可以用來交換衣食,可以使人“自足”“自富”。
那為何昔日之鈔有流通,是“利民之事”,而今則成為“病民之本”?
劉定之說:“夫前代許民以昏鈔赴官倒換,而納其工墨之錢,故鈔無濫惡;前代許民以交、會赴官收納,而充其賦役之類,故鈔有流通……
……今也不然,鈔之造於上也,有出無納;鈔之行於下也,有敝而無換……”
道理說的挺正確,奈何皇帝們不管啊,一發鈔就停不下來。終於讓“大明寶鈔”淪落成了廢紙。
當初朱元璋兒子秦王爺看著倉庫裏堆積如山的爛紙,感覺挺可惜的,這要花出去。
於是王爺用“大明寶鈔”強買民間各類財物,致使大量百姓家破人亡典兒賣女。
光是羊就買了幾萬頭。前腳買來後腳就轉手賣出。賣不掉的就攤派給大頭兵,每五家必須買一隻……
王爺為了花掉廢紙煞費苦心。
不止是他,十個宗室起碼有八個這麽幹。
明代紫禁城有個“寶鈔司”,聽起來似乎很牛逼。其實那機構不是印錢的,和鈔票也沒關係,是給皇帝做擦屁股紙的……
看看人家皇帝多明白,“大明寶鈔”可不就等同於擦屁股紙。
天啟年間,由於財政困難,給事中惠世楊曾建議啟用紙鈔。皇帝沒有明確答複,此事就擱置了。1十五年在刑部左侍郎任上被革職還鄉,後投順又投清又反清。順治九年兵敗,下落不明。
崇禎上台,朝廷關於鈔法討論過幾次。在大明即將嗝屁前,皇帝終於頂不住要發紙鈔了。
物料先來200萬斤,工匠召3000,擼起袖子加油幹!
先印刷5000萬貫,每貫麵值一兩白銀,京城商戶們可提前以優惠價兩白銀兌換。
消息一傳出,“京商騷然,綢緞各鋪,皆卷筐而去。”
可見老百姓早清楚朝廷德性,不陪它玩兒。
閣臣蔣德璟說:“民雖愚,誰肯以一金買一紙?”2隆武帝被清軍俘虜後他絕食自盡。
崇禎皇帝看著幾庫房的鈔票愁極了,更愁的是幾個月後他就上吊了。自始至終寶鈔一張都沒推銷出去。
後話不提,言歸正傳。
介紹完莊票和紙幣,沈一石又說道:“有些錢莊、商號還兼辦匯兌……”
商號往來銀錢攜帶不便,須馬馱車載;再加上行程遙遠道路不淨,時有盜匪出沒,所以就有了匯兌業務。有飛錢、會票等稱呼。
同城或者異地的各家相熟錢莊、商號彼此協商,互任對方出具的票據,票到付錢,與現錢無異。
當前匯兌業務比較少,所以還沒發展出專門的票號。
……
李自成將要開的店鋪名暫定了個農工商錢莊。
走遍天下都找不出這麽土氣的商號名字。
農工商錢莊要開辦的業務既全又多,和別家還不大相同。
存款,沒利息,也不收保管費。
貸款,不論人情,隻憑有沒有抵押物。等同於把當鋪買賣合並了過來。如果這項業務有賺頭,以後可以適當的給存款發點利息。
此外還有銀錢兌換、銀爐、莊票、匯兌等通行業務。
莊票就是“大順紙鈔”。
紙鈔成本低廉,仿造不易。
除了開始研究紙張、油墨、雕版要花一筆之外,後麵批量印刷的成本微乎其微。
造假也很難。
多色套印、水印誰都能做,但紙張、油墨是專用的,別人可不好仿。尤其是特製油墨,好吧,就算普通油墨整個大明都找不出第二家。
而且紙鈔圖案隻要足夠複雜,再蓋個印章甚至微雕章,基本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現時的紙張質量也就那樣,三五年回收一次換新版,一舉兩得。
因此就算有人想偽造票版,可能他費心費力好不容易造出來,而“大順紙鈔”已經換新版了。
大順銅錢就不鑄了。
倒不是怕朝廷查,人家真不管。
比如漢代五銖錢,直到唐代還在使用,前後長達五六百年時間。就是明代也仍然在用唐代、宋代銅錢,尤其宋錢,存量相當龐大。
明代二百多年鑄的銅錢還沒有北宋兩年鑄的多。
因為銅錢屬於價值幣,不是信用幣,隻要含銅量實在,就能通行天下。
現今也沒有衝床,銅錢都是采用澆鑄工藝。
先設計出樣錢交由工匠在精銅上雕刻出祖錢;再用祖錢翻鑄出若幹母錢;最後以母錢為本,用翻砂鑄造的方法做出子錢,也就是在市麵上流通的製錢。
其中祖錢要比母錢略大,母錢比製錢略大。這是由於鑄造過程中會發生縮模。打磨拋光時也會導致尺寸及重量的減少,所以祖錢會提前讓出餘量。
鑄錢倒是不難,技術含量不高。問題是要用真材實料,就沒多少利息了。要是銅價再一漲,甚至還會虧本。
官錢為了節省成本,會搞些當五、當十甚至當百大錢,也就是說一枚銅板可以當五文、十文用。
但是這種錢在民間用不大開。因為現在的貨幣不屬於信用幣,不是你標什麽就能當什麽用的。
老百姓隻看錢幣料子。大錢雖然尺寸大一些分量重一些,但也有限。傻子才會拿一文當一百文。
天啟年間兵部尚書王象乾甚至還請鑄過“當千三”大錢,一個銅板當二兩銀子用,糊弄鬼呢。(天啟年還有“十一兩”銅錢,貌似是值十文重一兩,不是一個銅板當十一兩銀子。)
尤其是鑄私錢的,都是銅料,你官錢刻字,人家也會刻字;你刻什麽,造假者就刻什麽。完全沒有防偽技術。大錢的市場很快就爛了。
市麵上的私鑄假錢一直和官鑄真錢如影隨形,無論哪個朝廷都無法解決這個難題。
比如再過幾年後的張慎言就提出明末物價暴漲的一個原因是“非錢少之患,正錢多之患也”。
大明朝廷鑄的銅幣本來就少,而且還流入東南亞、高麗、倭國等地相當數量,市麵錢不夠用。那自然有私鑄的填補,甚至要超過官錢數量。所以“則錢多於私鑄之患也。”
除非是特別劣質的私錢,那倒是好區分。因為偷工減料的原因,比如錫鉛鋅摻多了,工藝又不好,會導致錢文模糊,色澤差,錢質脆容易折損。
比如“千錢不盈三寸”。一千枚私錢累疊在一起高度居然不超過三寸。甚至還有“貫之以縷,入水不沉,隨手破碎”的垃圾貨。
要麽就搞出機製幣來防偽。然而這太難了。就算水力或人工衝床能將就用一下,現今也找不到能刻鋼版模具的工匠。以後再研究吧。
另外,拜朝廷低下的行政效率所賜,大老爺們又不知道市麵上有多少貨,又該發多少錢幣,金融秩序也沒的,各地不時會有銀貴錢賤或者錢貴銀賤的現象發生。
所以銅錢幣值相當不穩定。這個月一兩銀能兌換一千二百製錢,三個月後可能就變九百文了。
甚至還會出現把銅錢銷熔為銅器,反倒得利更多的情況。
明朝的製錢有京、省之異,京錢稱為“黃錢”,外省鑄造錢稱為“皮錢”。京錢比皮錢重一些,含銅量實在,價值也高。
明代中後期的銀錢比價,大致為紋銀1兩可以兌換京錢600文,皮錢1000文。到崇禎五六年後銀價開始漸漲,先是能兌換800文,然後到末年約2000京錢才能換一兩銀。
為啥漲的厲害?
因為歐洲三十年戰爭,稀班牙被英荷玩死,南美殖民地的銀子再也到不了大明。天朝白銀流入減少,所以朝廷沒銀子用,所以大明亡於稀班牙……
還有德川幕府閉關鎖國,那邊出產的白銀也流不進來,所以大明又亡於倭國……1貌似他們唯一沒禁止和大明貿易。
但這些扯淡說法應該不占主要。
可能還是大明內部戰亂原因為主。老財們本來就有囤積銀子的傳統,加之明末持續的天災人禍、商路斷絕、市場蕭條,市麵百貨缺乏,私鑄銅錢多等等,所以導致銀價上漲。
崇禎朝還是明代錢幣最複雜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最複雜的時期,款式計有百餘種。早先銅幣鑄造精良,用料實在,後期就粗製濫造了。那種破爛貨能兌換的銀子當然少,也算個銀價上漲原因。
要是再展開了講,就要細論明末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同時發生的奇特現象,不說了。
閑話暫停。
總之,弄銅錢不劃算,白給鑄幣權都沒用。
銀幣暫時也不實用。市麵上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用銅錢,還有些是以物換物。銀子往往隻是計價單位,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
你要拿銀子出去用,還要擔心損失。因為有些商家或銀號在剪開銀子時會舞弊,比如“飛渣”(碎銀渣藏入夾剪豁口)、“抹蠟”(銀錠底部抹白蠟補足重量)等等。所以一般來說顧客也不太願意用銀子付錢,以免被揩油。
至於大宗交易,稱量銀錠顯然更方便。
海外流過來的銀幣也全被商人們熔成銀錠了。
所以,等將來革命軍勢力坐大了再考慮弄銅錢、銀幣。到時候有了銀礦、銅礦支持,造幣才有賺頭。
李自成之所以弄錢莊,賺利潤是次要的。
一來是讓人們適應“大順紙鈔”;二來搞匯兌方便自己人在外地提錢;三是為小商戶自耕農提供無息貸款扶持;四是吸收存款偷偷自用;還有就是跟地方士紳富商拉關係。
發紙鈔或者搞匯兌,需要本錢厚,不然來個擠兌就完蛋。
李自成的閑錢隻能拿出兩三萬,再四處借一點湊個十萬整。
先在沁水把攤子支起來,試營業一兩個月後再往外地開分號。
……
跟隨沈一石前來的還有個交城毛皮商。
早前在波羅堡,李自成跟沈老西兒攀談時知道他做毛皮買賣,然後在絳州給沈一石的冊子裏就有鞣製皮革方法。
沈家隻做原料生意,就以方子入股了另一家大作坊。
老楊依法熟皮,出來後雖然遠超硝製舊貨,隻是跟冊子上描述的還有些差別。這次特來請教大統領。
新法熟皮有些原料不好找,比如堿式硫酸鉻等,通過紅礬加糖等簡易製備及其它替代品勉強也能用。
李自成當場詳解,又動手演示一番。弄出來琥珀色、黑色皮子各一,上蠟拋光,成皮光澤照人。
沈一石驚呼,“這哪還能看出是原先皮子?賣十兩銀子都不為過。”
一張羊皮多少錢?
一斤劣茶產地不超過十文,拉到草原上就能換一張羊皮。
五十斤重的羊隻值三斤茶葉。遇到酒蒙子,一斤劣酒換一隻羊。
羊不夠可以先賒貨,50羊欠到來年還就翻成了100羊。這也不貴,因為蒙人遊牧呀,第二年去收賬可能連人毛都找不到了。2此是誇張說法,正常情況下還是可以找到欠債人,後麵講。
六隻羊又等價於一匹中馬。
一匹布二三百文,能換一頭四五歲的牛。
蒙人一雙光禿禿沒花紋的牛皮靴子要二兩銀,全雲的要七八兩,這還是硝製皮。
一張牛皮按五六十尺算,一雙靴子耗皮隻五六尺。
大統領的光澤新皮不怕水,還能做腰帶、皮包、馬鞍……皮衣更拉風。
壞處在於將來斷糧時沒法煮皮帶吃……
“你就說一雙這種皮靴能賣多少錢吧?”
老楊笑得眼都眯縫住了,“成本折下來不過五六十文,咱開頭賣它十兩銀子一雙。”
他又急忙補充道:“每賣一雙提半價給革命軍,大統領的軍需一概按成本價。”
李自成讓他趕緊回去賣,革命軍缺錢呐。
說到缺錢,就要提一下王重新那邊的“保護費”。
王重新在郭峪附近跑了幾天,收效不大。
有些礙於麵子還打兩句哈哈,交情一般的直接甩臉色了。把老王弄的灰頭土臉。
端氏鎮的賈富貴也沒啥進展。讓人掏腰包哪那麽容易。
屯城的張慎言更是不願出頭攬事。
一個個的土豪,不見棺材不掉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