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九邊”,字麵意思就是在北部邊防區設立的九個邊鎮。“九邊”真的隻有九個邊鎮?


    不對。


    在弘治十四年,九邊正式形成。然而很快,明朝就因為邊防形勢的變化而拆分設置了很多新的軍鎮。


    比如昌平鎮。


    嘉靖二十九年,薊州鎮拆出西境置昌平鎮,簡稱昌鎮,總兵駐昌平州城。


    昌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護明代皇家陵寢,畢竟明十三陵就在昌平,不過設置昌鎮的時候才是七陵。


    可見他們的工作和駐紮在南京的孝陵衛差不多。


    當然,孝陵衛是衛所建製,現在早爛的不成樣了。昌平鎮好歹是營兵,應該還有一點點戰鬥力吧。左良玉南下剿賊就帶著兩千昌平兵。


    再比如保定鎮。


    保定是出京第一府,又是京師的南大門,地位很重要。


    嘉靖三十年,宣府、大同、薊州三鎮之間設立保定鎮,簡稱保鎮,也叫易州鎮。


    保鎮主要負責倒馬三關的防務,也就是山西和直隸的那段長城的防務。總兵駐保定,春秋兩防駐浮圖峪,遇警駐紫荊關。


    保定總兵麾下編有分守參將4人(紫荊關、龍固二關、馬水口、倒馬關四參將),遊擊將軍6人,坐營中軍官1人,守備7人,把總7人,忠順官2人。


    總兵標下旗軍3220名,正兵營旗軍2187名,奇兵營旗軍1500名,忠順營旗軍1500名,紫荊關將井所轄浮圖峪、白石口、寧靜庵、烏龍溝、盤石口,原額舊數常守並輪班備禦及防秋官軍壯鄉夫共名。


    現在這些都是營兵,但最早在保定的都是衛所兵。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將首督由金陵遷到了北平。


    為了防禦南方勢力可能對京師造成的威脅,朱棣於永樂元年將原駐內蒙大寧的都司部隊主力,南遷到了京師的南大門保定。而且未改名稱,仍叫大寧都司。


    大寧都司原在蒙古時下轄10個衛,統轄軍隊將近人。南遷後兵力大為減少,到保定的初期總兵力為人。


    其中本城守衛3232人,左衛1843人,右衛1766人,中衛3485人,前衛3676人,後為2824人,茂山衛1413人,紫荊關衛977人。平均一個衛才2200多人,比在蒙古時的平均每衛5600少了一半多。


    明中期後,原實行的軍隊衛所製逐漸改為營兵製,那幫大寧都司衛所兵被抽調出來組成了保定鎮。


    或許是因為大順軍的戰績太醒目,晃瞎了崇禎的眼,繼派出昌平和京營兵後,他又加派保定總兵梁甫帶著三千兵南下剿賊。


    保定鎮作為二線關,和尤世祿的山西鎮差不多,不會有啥戰鬥力。


    隻要梁總兵出了城,他就完了。


    ……


    大順軍在館陶修整半日,第二天淩晨時分,全軍渡過衛河北上。


    邢台在館陶西北一百七十裏。雖是平原地帶,但是半路上河流眾多,即便當前是枯水期,李自成也用了兩天時間才潛行到附近。


    偵察兵進城一打聽,梁甫已經率軍離開了。留在當地的密探也尾隨著保定軍走了,行蹤未定。


    李自成無奈,隻得趕忙掉頭領兵沿著驛道往南追。


    天黑之前大隊抵達臨洺關鎮。


    城南北二百二十丈、東西半之,基廣一丈八尺,高一丈九尺,六門,城樓台堞具備,設巡檢司、馬驛,萬曆二十六年移通判駐之。


    城內毫無防備,劉宗敏帶著一支先遣隊直接衝進城門,這就算占領了。


    進城順便找幾個土豪談談心,讓他們“樂捐”點錢糧,再吃頓好的犒勞一下大頭兵。


    李養衝,累官宣府巡撫,崇禎二年,禦史吳牲彈劾其侵盜撫賞銀七萬,及冒功匿敗等罪,論死,斃於獄。


    李養誌,曆任巡按陝西、廣東道監察禦史,終大理寺左寺丞。目前致仕在家。


    李養廉,舉人,地主老財。


    三兄弟撐起的李家是臨洺第一豪。


    還有李芳溏,李養廉之子,去年進士,現任章丘知縣;李芳確,李養廉次子,天啟年舉人,現任文登縣知縣。


    李芳莎,李養衝之子,現任永州府同知。還有李芳蘊、李芳溪等等小字輩就不提了。


    反正李家有錢就完事了。


    大統領找李養誌、李養廉談了談心,他們非常積極的“樂捐”銀子三萬、糧草八萬斤,豬羊雞鵝成群。


    識時務者,能保命。


    同時,城裏包括驛站和大戶人家的兩百多匹馬騾也被“樂捐”給了大順軍。


    感謝他們。


    臨洺鎮位處交通要道。


    從京師下南方陸路有兩條,一條是向南京、浙江、福建等省;一條是到河南、湖廣、廣西。這兩路類似於後世的京九、京廣這種南北鐵路幹線。別的路當然也可以走,隻是沒這種成熟驛路方便。


    所以左良玉、王樸、梁甫等人南下必然會路過邢台、臨洺、邯鄲、磁州等地;川軍和白杆兵由登萊西進,必然會過濟南、聊城等地。李自成隻要提前在相關地方安排人手就可以得知他們行蹤。


    隻是往來傳遞消息不便,沒法時時監控。


    此時梁甫帶著保定兵可能已經走到南邊二十多裏外的邯鄲了。


    派出偵察兵後,李自成今天暫且在臨洺鎮修整一日。


    插幾句閑話。


    直到清末,臨洺的位置也很重要。


    鹹豐三年,洪秀全派林鳳祥和李開芳率領兩萬人北伐。


    當時清軍在紫金山南麓的孝陵衛和長江北岸的揚州建立了江南和江北大營,對天京形成夾擊之勢。


    為打破被動局麵,洪秀全和楊秀清派遣林、李疾速揮師,北進畿輔,要求北伐軍“師行間道,疾趨燕都,毋貪攻城奪地糜時日”,避實就虛“放膽靈變”。


    林鳳祥和李開芳沒有走徐州和山東線北上,而是繞路轉道安徽,入河南,進山西上黨。再出太行山,由武安直襲臨洺關,擊潰直隸總督訥爾經額所設第一道防線。


    接著太瓶軍自臨洺關經邢台各縣,一路勢如破竹,逼近京津,引起朝野一片慌亂。


    太瓶軍沿途張貼布告,申明其“大舉北伐,恢複中原,保護人民,掃除妖孽”之義。由於太瓶軍並未在邢台一帶多停留,這裏的人們便據太瓶軍長發披肩之特征,稱此事為“過長毛”。


    林鳳祥和李開芳水平有限,千裏轉戰中犯了很多失誤。如果由“開國六王”擔任北伐軍統帥,或者洪秀全采納羅大綱的建議,北伐結果還真說不準會成什麽樣。


    當然,那次北伐第一戰略目標基本上實現了,不算完全失敗。


    後來撚軍也跑來臨洺一帶,隻是在大批清軍圍追堵截之下,張錫珠、宋景詩所率黃、白、黑三旗撚軍被迫投降;五旗軍首領張善繼在臨洺之戰中陣亡,餘眾潰散。


    (宋景詩有電影,劇情很無聊,服化道和戰鬥場麵相當寫實。從複原古戰場景來看,是電影史上的高峰,其嚴謹程度甚至遠超很多紀錄片。)


    ……


    當晚,偵察兵來報,梁甫並沒有去邯鄲,而是在臨洺南邊十裏外紮營。


    這可真是個好消息。


    “保定兵該退出戰場了!”


    李自成喜笑顏開,給對方下了定論。


    首發最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自成的明末遊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院老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院老哥並收藏李自成的明末遊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