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和馮錫範這回能不能出頭不好說,反正天地會的總舵主已經變成了趙近南。


    不提他們了。


    李自成抓緊時間親自給竇雲章、李守義等人培訓了五,給他們介紹了下毆洲的風土人情曆,講了講需要注意的問題。


    大統領特別強,要時刻牢記自己是天朝上國的使,不要墮了我大順的威風。


    當然也要把困難說清楚。他們要是半路遇到風暴翻船那沒辦,大統領也不可能找老天爺報仇。


    如果是在海外受了欺,遇到不,大統領除了會提供撫恤,還向他們保,「將來我會帶領千軍萬馬踏平蠻夷之國……」


    竇雲章、李守義等人感動的熱淚盈,連忙表示一定會把差事辦,絕不辜負大統領信任。


    兩人帶著大隊人,帶著「使節」和「國書」上路了。


    遞交國書嘛大概也是源於外交「使節」。


    在天朝曆,「使節」並不是對人的稱,而是一種官職的憑證。


    卿大夫聘於諸侯,國君要授其任職憑,這種憑證就叫「使節,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使他國,國君也要給予他出使憑,這種憑證也叫「使節」、「符節」。


    「使節」就是使臣所持的信物。


    作任職憑證的「使節」大多用銅鑄,並根據任職地區的不,分別鑄成不同的動物圖像。在山區任職,授其「虎節」;在平原地區任職的授其「人節」;在湖澤地區任職的授其「龍節」。


    作出使憑證的「使節」一般都用竹子為,上麵綴些犛牛尾等裝飾,故又稱亦稱旄節。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蘇武出使匈,持的就是這種「使節」。狀如旗,用竹杆作,頂部綴犛牛尾。


    蘇武始終把「使節」帶在身,等他在北海放完羊回歸天朝的時,節仗上的須子都爛光了。


    後世狡猾的倭寇們就把「使節」這東西偷回去用了。那些年被殲滅的鬼子部隊不在少,但很少能繳獲到軍旗。


    因為可以說鬼子的軍旗形式實際上根本不是旗,而是「使節」。他們仿造了天朝古代的「受命持節」禮,實際上那根花裏胡哨的旗杆才是他們的「軍旗,旗麵反倒隻是個裝飾物而已。


    扯多了。


    當,後世外交使臣早就不持有「使節」,而是以國家原首簽署的「國書」為憑證。


    老李要維護天朝傳,正如有「文牒」就不必改用「護照」稱呼一,「使節」也要繼承。隻是怕毆洲蠻子們看不懂天朝上國禮,順便再加一份「國書」。


    剛送走這一隊人,李自成還沒喘口,各處陸續傳來消息。


    曹文詔已經退,李過布置好了防,正要和張道濬清繳上黨明軍。


    他們會兵分兩路——


    張道濬領兵由端氏鎮過空倉嶺去大陽,擋住北麵可能會有的援軍;….


    本章未,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李過帶兵南下從陽城到澤,先剿滅左良玉。


    之後二人再合兵北,與太行山高一功配,掃蕩尤世祿等所有明軍。


    隻要把明軍的機動力量消滅,剩下的城池隨時可以拿下。


    李自成剛看完李過、張道濬聯名發來這份,後腳左良玉的信件就到了。


    左良玉在信中說想從陵川縣穿過太行山去河南輝,請大統領行個方便。


    既然對方識時務有求饒之,李自成也不介意給他留個投靠機會。


    再說大順軍在陵川縣那邊隻有兩哨正規,而且兩個山寨離的也不,想擋住左良玉不大容易。


    正好順坡下驢了。


    李自成隻能再給李過發,通報了左軍動,又讓他們按原定路線行進不變。


    仍然有必要去澤州逛一圈。


    除了怕左良玉耍滑頭,也要去震懾一下城裏城外那些以為會「變天」的土豪。直白的告訴他,別指望明軍,朝廷已經管不了澤州的事,那邊大順說了算。


    晌午,李自成收到的第三封信是宣大總督張宗衡那邊送來的。


    張總督接到大統領邀請他來懷慶過年的,很高,已經出發了。


    李自成也很高,算了下路,他專門安排一隊人馬去王屋山迎接老張。


    再一琢,大統領幹脆又給左良玉、曹文詔、尤世祿、王肇生、盧象升、鄧玘、王樸、梁甫、祝萬齡、馬祥麟和張鳳儀等等明軍將領全部寫了親筆,邀請他們來懷慶歡度春節。


    沒指望他們真敢,不過萬一呢?


    李自成最後還給潞王爺寫了封,同樣邀請他來懷慶過年。小朱是絕對不會來的。老李也隻是做個樣子而已。隨信送去的還有從鄭王爺寶庫裏抄出來的兩架古,以及大統領遍的兩首曲子。


    不知小朱收到後會作何感想。


    李自成剛發完一堆邀請,江南邢秀娘和張養默的來信又送到了案頭。


    柳如是的下落終於查到了。那姑娘居然千裏迢迢一個人跑回了老,結果被邢秀娘又抓了回來。她問大統領要怎麽處置。


    也真是為難了小,一路上不知道經曆了些啥才能跑回去。


    李自成怎麽會為難一個小姑娘?本來就是誤打誤撞遇上的。


    對於某些人來,麵對名女,你弄了,不是弄她的本,而是弄她的名氣。


    這樣會有特別的成就感嗎?


    或許是的。


    反正老李沒那癖好。


    何況當下的柳如是又不是後來的柳如,八竿子打不,談不上什麽名氣。就跟呂梁山裏的於成龍一,這次因為李自成的攪,他們的命運肯定會改道。


    說起於成,他的歲數倒是跟柳如是相,把他們撮合一下?


    「什麽亂七八糟的……」李自成趕緊驅散胡思亂想。


    總,柳如是不過是個無關痛癢的小人,李自成根本沒想著要收她。跑就跑,隨她吧。….


    本章未,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倒是邢秀娘在信裏說的另外一件事讓大統領皺起了眉頭。


    原懷慶天地會香主張成被調往江,他出發之,李自成千叮萬,讓他小心行,不要再無腦打打殺殺了。


    因為在原曆史線李自成手下的那些小弟,張成是第一個有名有姓陣亡的人物——提前死在稷山縣的李自甲不,他屬於意外。


    所以這次的李自成特別這一,他想讓張成多活幾年。


    張成去了江,自然不會在太行山死於左良玉之手。可惜那家夥不讓人省,到金陵沒幾天就和本地社團幹了起來。


    開始還算小打小,後來一腳踢到了鐵板。


    有道是強龍難壓地頭蛇。


    如果那條地頭蛇的後台正好又是徐弘,那張成有幾條命都不夠死的。玉皇大帝都救不了他!


    徐弘基沒啥名,可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是徐達。就是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明朝開國第一名將魏國公徐達。


    徐弘基是第十代魏國公。


    話說朱棣造反成功後遷都北,由此開始行使雙京製。也即是金陵仍然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行正班底。


    兩百多年下,金陵各衙門多為虛,公務清,任職官員沒有實權。雖說他們的官位不低於京城相對應的衙門官員。


    比如金陵各部裏麵最沒事做的莫過於金陵都察,所謂:「院在太平門,惟操江、全院間來同堂。四五禦,雍容禮,體統森,殊無事事。」


    當,也不能說金陵這一套班底完全沒用。


    金陵戶部負責征收南直隸以及浙薑、江稀、湖廣諸省的稅糧(此四地所交稅糧幾乎占了明帝國的一半,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黃冊的收藏和管理、全國鹽引勘合。


    尤其是鹽引勘,明朝從始至,南驚戶部一直負責這一事,其中隻有2年例外。


    正德三,劉瑾變,由北驚戶部負,「南驚引,俱令銷毀」。但在正德五,劉瑾被誅後戶部奏請「刷印鹽,仍隸南驚戶部,獲得批準。此後一直未變。


    南驚兵部負責南驚地區的守,當地的49個衛都隸屬南驚兵部尚書指揮。


    楠京吏部負責南驚地區官員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北驚吏部不得幹涉。


    南驚刑部負責南驚諸司、公侯伯府、京衛所的刑名。大太監劉瑾就曾經因為某個南驚刑部尚書依法斷案不逢迎他而矯詔令其致仕。可見南驚刑部也有相當的司法權力。


    南驚工部的職責與北驚的工部相,隻是管轄地區限於南驚及附近各省。此,南驚工部也負責部分南方的稅收(名義上叫「竹木抽分」。明朝工部、兵部等都有收稅,並非戶部獨有)。


    另,南驚戶部刷印鹽引勘合的銅版要由南驚工部負責鑄造。


    南京禮部倒是沒有太多職,因為皇帝又不來南,禮儀祭祀活動並不多。


    不過平時南驚的最高行正幾構卻不是南驚的六,而是南驚的守備會議。


    即是掛「參讚機務」銜的南驚兵部尚,會同鎮守太監和南驚守備勳臣共同管理南驚的全部事務。


    所以後來的史可法才有那麽重要的地,因為他當時正是南驚兵部尚書。


    北驚六部裏麵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可以掌握四品以下官員的升遷任免。但是在南,兵部尚書才是六部裏麵最特殊的存,實權很,所謂:「故其職視五部為特重雲」。


    說了半,隻是為說明第十代魏國公徐弘,他就是掌管全南驚的全部事務的兵部尚書、鎮守太監、守備勳臣中的一員。


    早在萬曆二十三,徐弘基就擔任了南驚守,成為三巨頭之一。掌節製南驚諸衛,及南驚留守、防護事務。


    雖然在天啟元,徐弘基的守備職務暫時被擼下去,但人家的地位仍然不減。


    實際,天地會香主張成壓根就沒資格得罪魏國公徐弘基。兩者中間差著十層樓呢。.


    三院老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自成的明末遊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院老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院老哥並收藏李自成的明末遊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