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等到了沒人的地方,再也忍不住了,開始破口大罵。
「王遠這個老王八蛋真不是東西,他想借機在尚書令大人麵前表現一番卻讓我們去給他打黑工,真是豈有此理!」
「還有,王尚書定是和王澤那小子肯定早就商量好了,兩人一唱一和……」
「王澤那個小王八蛋還想攬此事,那讓他幹就好了啊!王尚書知道這是個燙手山芋,就要甩給你……」
李東一臉氣憤的怒罵王尚書和王澤二人,但一回頭發現劉新彥已經摘掉了官帽,正準備寬衣解帶。
「劉新彥,你這是在幹嘛!」
李東趕忙製止劉新彥。
此時安靜的劉新彥才忽然爆發。
「他王遠和王澤二人不就是想擠兌我,將我擠出這吏部麽?何必用如此卑劣手段,我現在就如他們願。」
「我寧可辭了這官,也不願受他們如此侮辱!」
「我劉新彥十年寒窗苦讀、考取功名,為的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而不是為他王遠的仕途鋪路!」
「我今日要是給他去修了這馬車,豈不是枉讀了聖賢書!」
從劉新彥的這番話,長孫便能看出劉新彥這骨子裏的心高氣傲不是一般的。哪怕他如今隻是一名六品員外郎,但骨子裏仍舊認為自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讀書人。
這個想法在長孫看來是極其愚蠢的,劉新彥作為飽讀詩書的讀書人,「大丈夫能屈能伸」這樣簡單的道理不會不懂。但他卻生動的展現了什麽叫「知易行難」。
而劉新彥這樣的讀書人在這個時代卻占據著主流,或許這也是這個時代落後的原因之一吧。
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終究難以推動時代的年輪前進。
另一邊的李東此時已經被劉新彥的突然爆發驚醒了,聽著劉新彥「大逆不道」的言論,再次嚇出一身冷汗,早已沒了剛才的氣勢。
李東趕忙抱住劉新彥,製止了他寬衣解帶的行為。
「新彥,你冷靜,不要衝動!」
兩人一番角力,李東總算是製服了劉新彥。
「新彥啊,你這般意氣用事豈不是正中下懷。我認為啊,咱們不能這麽輕易就認輸……」
劉新彥目光犀利的看向李東。
「你是想勸我去修那馬車?」
李東趕忙製止劉新彥,開口道:「你可不能亂說,那能叫馬車麽。那是陛下的座駕,是龍輦。」
劉新彥沒有心情和李東爭論這個,依舊目光犀利的盯著李東,就像是在看叛徒。
「那個,新彥啊,我很認同你剛說的一句話「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你看啊,這龍輦乃是陛下的座駕,此次秋狩又是長公主乘坐。所以說,改造龍輦一事與你這句話的初心不違背……」
劉新彥收回目光,語氣鄙夷的說道:「哼,李東你現在的樣子與剛才的王遠一般無二!」
李東有些尷尬,但還是硬著頭皮勸說劉新彥。
「我知道你有傲骨,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形勢比人強。之前科考時我就勸你別跟王尚書對著幹,現在好了,他不斷給你穿小鞋,咱們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劉新彥經過這兩天,也品嚐到了這一後果,但仍舊嘴硬的說道:「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李東見劉新彥一副死鴨子嘴硬的模樣,氣不打一處來。
「行,滿朝文武隻有你劉大才子才高八鬥,剛正不阿。既然你不願屈服於王尚書的官威之下,那你走吧,以你的才氣於何處不能謀個一官半職。去吧,天高海闊任鳥飛,山高水長任君行!」
劉新彥見李東不再阻攔,一時
間反而有些騎虎難下,這官服脫是不脫還沒了主意。
過了良久,兩人都不開口,李東見劉新彥沒了之前的氣勢,這才再次開口勸阻道:「九州是大,但真正能讓你實現這鴻鵠之誌的隻有這盛世帝都。況且,雲玲姑娘一心守在這裏等著你呢,你若辭了官該如何為雲玲姑娘贖身?」
李東說完前半句劉新彥還想嘴硬,但到了後半句劉新彥便徹底沒了脾氣。
「那……可是這改造龍輦我也不會啊。」
見劉新彥終於鬆口,李東暗暗鬆了口氣。
一直旁觀的長孫則在心中暗歎,多虧了劉新彥有李東這樣一位摯友,否則以他這個性子早在官場混不下去了。
長孫現在在劉新彥體內,雖然隻是個「客人」的身份,但幾天下來他發現自己是可以強行改變劉新彥的某些決定和行為的。
就比如那天紅袖閣小聚時,劉新彥展現出遠超平時的敏銳性與縝密性,便是長孫影響的結果。
但長孫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自己所處的事件裏劉新彥到底起了什麽作用,是站在武院長和雲院長的一邊還是站在對立麵。
所以長孫認為現在選擇作為一個旁觀者暗暗觀察事件的發展,盡量不去動手幹預。
「船到橋頭自然直,王澤那小王八蛋花花腸子是不少,但他剛才有句話說的不錯「事在人為」。」
「咱們現在當務之急是先去禮部衙門見見孫尚書,興許他們已經有解決辦法呢。」
劉新彥現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於是便跟著李東出了衙門向禮部走去。
二人在禮部見到了孫尚書,對於二人的到來孫尚書還感到很吃驚。
自己前腳剛從吏部離開,這麽一會兒的時間王尚書便為自己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孫尚書表麵上很高興,但看到劉新彥和李東二人,心裏又有些犯嘀咕。
這兩名員外郎也不像是會符陣的人啊,難道是有什麽特殊的本領或是人脈。
抱著這樣的想法,孫尚書帶著二人來到衙門後院。
二人一進後院便被麵前這架巨大且金碧輝煌的龍輦所吸引。
不得不說這金漆重甲龍輦是將高貴與厚重兩個特性完美融合。
單是遠遠望去便會生出讓人頂禮膜拜的衝動,再想象一下它被六匹駿馬拉著馳騁沙場時的景象,那是何等威風啊。
此時的劉新彥都不由得生出一股豪情,能改造此等戰車將是何其榮幸。
孫尚書在一旁欣賞二人震驚的表情,待二人回過神來三人才開始討論改造的方案。
不過其中更多的是孫尚書在介紹,兩人在提問。
孫尚書最初的期待值也在這一過程中打了一半的折扣。
因為二人明顯是對符陣和機關之術毫無了解。
孫尚書有些納悶,王尚書此舉何意?
孫尚書將禮部的改造方案向二人介紹完後便匆匆離開,秋狩前的這段時間他確實很忙。
後院中隻剩劉新彥和李東二人。
此時最初的衝動過去後,劉新彥又有些後悔了,因為聽完孫尚書的介紹他才發現自己在此方麵真的是一竅不通。
「真不該聽你的來禮部。」劉新彥到了此時仍然驕傲的不願承認自己妥協了。
而另一邊的李東顯然了解劉新彥是個什麽樣的人,懶得跟他爭論,給他翻了個白眼便接著研究龍輦。
二人將龍輦的尺寸全都丈量完後,開始用他們淺薄的見識來討論任何可行的改造方案。
「禮部給出的方案顯然是最可行的,但以孫尚書透露的信息來看,工部是不會出手幫忙的。」李東說道。
劉新彥也點點頭,開始思考別的辦法。
「這重甲確實防禦能力很強,但狩獵場遠沒有戰場那般凶險,並且還有隨行的眾多侍衛。這樣一來重甲便顯得有些臃腫笨拙,可否拆除一些部位的重甲,如此一來便可以將那些承重力更強的車架拆除,改用一些韌性更強的木材。這樣的話龍輦的舒適性應該能夠得到提升。」
李東聽了劉新彥的主意搖了搖頭,反對道:「你這相當於將整座龍輦「脫胎換骨」了,那還哪裏是金漆重甲龍輦,陛下能同意?」
「並且,這狩獵場有沒有戰場凶險這可不好說,要不然陛下為何賜此龍輦,長公主殿下的安危是一切前提,容不得半點馬虎。」
劉新彥點點頭,繼續埋頭思考。
「我們銘刻不出懸橋陣,可否人為創造出懸橋陣的效果呢?」李東開口道。
劉新彥看向李東,詢問如何認為創造出懸橋陣的效果。
「能不能找幾人將龍輦抬起來,這樣哪怕是坎坷的山路也能保證龍輦內的長公主不收顛簸。」
劉新彥翻了個白眼,還以為李東有什麽妙計呢。
「且不說這龍輦重達數千斤,你需要找多少人來抬這龍輦?就算找來了人抬龍輦,那龍輦還需不需要駿馬來拉?不需要的話不倫不類,需要的話平常人抬著龍輦如何能跟上駿馬的速度?」
「那我們請武者來不就解決了?」
劉新彥再次給李東一個大白眼。
李東也感覺自己這個主意有些荒唐,九州大陸雖然盛行武者,但武者的地位也極高。
給皇室充當侍衛還可以,但充當抬車的車夫,那比這次讓劉新彥這個讀書人來修車還要侮辱人。
兩人一番討論,直到禮部散衙也沒想出個可行的辦法,最後隻得先打道回府。
「王遠這個老王八蛋真不是東西,他想借機在尚書令大人麵前表現一番卻讓我們去給他打黑工,真是豈有此理!」
「還有,王尚書定是和王澤那小子肯定早就商量好了,兩人一唱一和……」
「王澤那個小王八蛋還想攬此事,那讓他幹就好了啊!王尚書知道這是個燙手山芋,就要甩給你……」
李東一臉氣憤的怒罵王尚書和王澤二人,但一回頭發現劉新彥已經摘掉了官帽,正準備寬衣解帶。
「劉新彥,你這是在幹嘛!」
李東趕忙製止劉新彥。
此時安靜的劉新彥才忽然爆發。
「他王遠和王澤二人不就是想擠兌我,將我擠出這吏部麽?何必用如此卑劣手段,我現在就如他們願。」
「我寧可辭了這官,也不願受他們如此侮辱!」
「我劉新彥十年寒窗苦讀、考取功名,為的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而不是為他王遠的仕途鋪路!」
「我今日要是給他去修了這馬車,豈不是枉讀了聖賢書!」
從劉新彥的這番話,長孫便能看出劉新彥這骨子裏的心高氣傲不是一般的。哪怕他如今隻是一名六品員外郎,但骨子裏仍舊認為自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讀書人。
這個想法在長孫看來是極其愚蠢的,劉新彥作為飽讀詩書的讀書人,「大丈夫能屈能伸」這樣簡單的道理不會不懂。但他卻生動的展現了什麽叫「知易行難」。
而劉新彥這樣的讀書人在這個時代卻占據著主流,或許這也是這個時代落後的原因之一吧。
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終究難以推動時代的年輪前進。
另一邊的李東此時已經被劉新彥的突然爆發驚醒了,聽著劉新彥「大逆不道」的言論,再次嚇出一身冷汗,早已沒了剛才的氣勢。
李東趕忙抱住劉新彥,製止了他寬衣解帶的行為。
「新彥,你冷靜,不要衝動!」
兩人一番角力,李東總算是製服了劉新彥。
「新彥啊,你這般意氣用事豈不是正中下懷。我認為啊,咱們不能這麽輕易就認輸……」
劉新彥目光犀利的看向李東。
「你是想勸我去修那馬車?」
李東趕忙製止劉新彥,開口道:「你可不能亂說,那能叫馬車麽。那是陛下的座駕,是龍輦。」
劉新彥沒有心情和李東爭論這個,依舊目光犀利的盯著李東,就像是在看叛徒。
「那個,新彥啊,我很認同你剛說的一句話「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你看啊,這龍輦乃是陛下的座駕,此次秋狩又是長公主乘坐。所以說,改造龍輦一事與你這句話的初心不違背……」
劉新彥收回目光,語氣鄙夷的說道:「哼,李東你現在的樣子與剛才的王遠一般無二!」
李東有些尷尬,但還是硬著頭皮勸說劉新彥。
「我知道你有傲骨,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形勢比人強。之前科考時我就勸你別跟王尚書對著幹,現在好了,他不斷給你穿小鞋,咱們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劉新彥經過這兩天,也品嚐到了這一後果,但仍舊嘴硬的說道:「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李東見劉新彥一副死鴨子嘴硬的模樣,氣不打一處來。
「行,滿朝文武隻有你劉大才子才高八鬥,剛正不阿。既然你不願屈服於王尚書的官威之下,那你走吧,以你的才氣於何處不能謀個一官半職。去吧,天高海闊任鳥飛,山高水長任君行!」
劉新彥見李東不再阻攔,一時
間反而有些騎虎難下,這官服脫是不脫還沒了主意。
過了良久,兩人都不開口,李東見劉新彥沒了之前的氣勢,這才再次開口勸阻道:「九州是大,但真正能讓你實現這鴻鵠之誌的隻有這盛世帝都。況且,雲玲姑娘一心守在這裏等著你呢,你若辭了官該如何為雲玲姑娘贖身?」
李東說完前半句劉新彥還想嘴硬,但到了後半句劉新彥便徹底沒了脾氣。
「那……可是這改造龍輦我也不會啊。」
見劉新彥終於鬆口,李東暗暗鬆了口氣。
一直旁觀的長孫則在心中暗歎,多虧了劉新彥有李東這樣一位摯友,否則以他這個性子早在官場混不下去了。
長孫現在在劉新彥體內,雖然隻是個「客人」的身份,但幾天下來他發現自己是可以強行改變劉新彥的某些決定和行為的。
就比如那天紅袖閣小聚時,劉新彥展現出遠超平時的敏銳性與縝密性,便是長孫影響的結果。
但長孫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自己所處的事件裏劉新彥到底起了什麽作用,是站在武院長和雲院長的一邊還是站在對立麵。
所以長孫認為現在選擇作為一個旁觀者暗暗觀察事件的發展,盡量不去動手幹預。
「船到橋頭自然直,王澤那小王八蛋花花腸子是不少,但他剛才有句話說的不錯「事在人為」。」
「咱們現在當務之急是先去禮部衙門見見孫尚書,興許他們已經有解決辦法呢。」
劉新彥現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於是便跟著李東出了衙門向禮部走去。
二人在禮部見到了孫尚書,對於二人的到來孫尚書還感到很吃驚。
自己前腳剛從吏部離開,這麽一會兒的時間王尚書便為自己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孫尚書表麵上很高興,但看到劉新彥和李東二人,心裏又有些犯嘀咕。
這兩名員外郎也不像是會符陣的人啊,難道是有什麽特殊的本領或是人脈。
抱著這樣的想法,孫尚書帶著二人來到衙門後院。
二人一進後院便被麵前這架巨大且金碧輝煌的龍輦所吸引。
不得不說這金漆重甲龍輦是將高貴與厚重兩個特性完美融合。
單是遠遠望去便會生出讓人頂禮膜拜的衝動,再想象一下它被六匹駿馬拉著馳騁沙場時的景象,那是何等威風啊。
此時的劉新彥都不由得生出一股豪情,能改造此等戰車將是何其榮幸。
孫尚書在一旁欣賞二人震驚的表情,待二人回過神來三人才開始討論改造的方案。
不過其中更多的是孫尚書在介紹,兩人在提問。
孫尚書最初的期待值也在這一過程中打了一半的折扣。
因為二人明顯是對符陣和機關之術毫無了解。
孫尚書有些納悶,王尚書此舉何意?
孫尚書將禮部的改造方案向二人介紹完後便匆匆離開,秋狩前的這段時間他確實很忙。
後院中隻剩劉新彥和李東二人。
此時最初的衝動過去後,劉新彥又有些後悔了,因為聽完孫尚書的介紹他才發現自己在此方麵真的是一竅不通。
「真不該聽你的來禮部。」劉新彥到了此時仍然驕傲的不願承認自己妥協了。
而另一邊的李東顯然了解劉新彥是個什麽樣的人,懶得跟他爭論,給他翻了個白眼便接著研究龍輦。
二人將龍輦的尺寸全都丈量完後,開始用他們淺薄的見識來討論任何可行的改造方案。
「禮部給出的方案顯然是最可行的,但以孫尚書透露的信息來看,工部是不會出手幫忙的。」李東說道。
劉新彥也點點頭,開始思考別的辦法。
「這重甲確實防禦能力很強,但狩獵場遠沒有戰場那般凶險,並且還有隨行的眾多侍衛。這樣一來重甲便顯得有些臃腫笨拙,可否拆除一些部位的重甲,如此一來便可以將那些承重力更強的車架拆除,改用一些韌性更強的木材。這樣的話龍輦的舒適性應該能夠得到提升。」
李東聽了劉新彥的主意搖了搖頭,反對道:「你這相當於將整座龍輦「脫胎換骨」了,那還哪裏是金漆重甲龍輦,陛下能同意?」
「並且,這狩獵場有沒有戰場凶險這可不好說,要不然陛下為何賜此龍輦,長公主殿下的安危是一切前提,容不得半點馬虎。」
劉新彥點點頭,繼續埋頭思考。
「我們銘刻不出懸橋陣,可否人為創造出懸橋陣的效果呢?」李東開口道。
劉新彥看向李東,詢問如何認為創造出懸橋陣的效果。
「能不能找幾人將龍輦抬起來,這樣哪怕是坎坷的山路也能保證龍輦內的長公主不收顛簸。」
劉新彥翻了個白眼,還以為李東有什麽妙計呢。
「且不說這龍輦重達數千斤,你需要找多少人來抬這龍輦?就算找來了人抬龍輦,那龍輦還需不需要駿馬來拉?不需要的話不倫不類,需要的話平常人抬著龍輦如何能跟上駿馬的速度?」
「那我們請武者來不就解決了?」
劉新彥再次給李東一個大白眼。
李東也感覺自己這個主意有些荒唐,九州大陸雖然盛行武者,但武者的地位也極高。
給皇室充當侍衛還可以,但充當抬車的車夫,那比這次讓劉新彥這個讀書人來修車還要侮辱人。
兩人一番討論,直到禮部散衙也沒想出個可行的辦法,最後隻得先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