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都知道,李翔遲早是要開始下一步的進取的。這一點,或早或晚,總會有到來的那麽一天的。
因此,諸侯們派了無數眼線,緊盯晉王王府一舉一動,看看李翔每天做什麽,是沉醉於溫柔鄉中,還是磨刀霍霍呢?
安居而天下息,一怒而諸侯懼,李翔的日常情況,幾乎成了戰爭的風向標了,而打仗的原則之一,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唯有奇兵方能大勝!
因此李翔最近很活躍,頻頻在眾人麵前露相,還大言不慚的說什麽,過段時間再請飲喜酒,以此來傳遞一種消息,自己最近一段時間內,會老老實實待在洛陽城,這樣諸侯們就會疏於防備了。
可是誰又能想到呢,剛剛還大擺宴會,款待賓客的晉王,但此刻,晉軍在南陽,卻是枕戈待旦,做好了掀起腥風血雨的準備。
每一個頂級統帥,都有其不同的用兵風格,白起是一個風格,而王翦就又是一個風格。
既然由王翦掌軍,那他當然不會按照白起的行軍思路來,他也有他自己的想法。
而按照王翦的想法,第一戰便是從築陽方向渡過沔水,沿著太和山東麓的築水西進,突襲直殺房陵、上庸、西城一線,打開漢中東麵的防線,吸引漢中兵力。
隻是,上庸、房陵、西城都是山地,群山疊嶂,既不富庶,也不是兵家要地,無論攻擊巴蜀還是攻打漢中,都很艱難。漢中隻要守住石泉、洋縣一線的山穀小道,就能把晉軍死死擋住。
這樣一來,那第一戰突襲的意義也就大打折扣。
晉軍打出了一個個迷煙,就是為了創造這麽一個突襲的機會。而突襲的機會,也隻有這麽一次,接下來,就應該是真刀真槍的血戰了。
因此,攻打這麽幾個對伐蜀之戰“無意義”的地點,確實是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令得很多將領疑惑聲一片。
可是,王翦卻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上庸有其獨立的地理優勢,僅這一點,就足以讓王翦做出這一個決定了。
以三國時代為例,上庸能夠起最大作用的時候,就是在關羽北伐襄樊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如果劉封、孟達拋棄個人得失,有大局觀念,出兵增援關羽,就有可能改變曆史。
劉封和孟達的援軍可以乘船順漢水東下,幾天內就能夠趕到襄樊前線。有了劉封、孟達這支生力軍,關羽就有可能擴張戰果。
最起碼關羽不用抽調後方兵力,讓公安、江陵輕易落入東吳的手中。這樣,荊州就很可能不會丟失,關羽也不會敗亡。
但是,自從荊州丟失之後,上庸對蜀漢就失去了意義。
諸葛亮引誘孟達回歸,到了他第一次北伐之前,為了配合他的北伐,不惜使用了反間計。他派人去曹魏投降,故意泄露了孟達回歸的消息,使得孟達死於非命。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於上庸的歸屬毫無興趣,他隻是利用孟達,為他的北伐服務。
而上庸落入了曹魏的手中,也並沒有發揮出什麽作用。可以說,上庸根本對漢中起不到任何威脅作用。隻是在曹真的三路伐蜀時,司馬懿從上庸出動過一次。可是那一次也因為天氣原因,半途而廢。從此,雙方在上庸方向上,再也沒有什麽大的軍事動作。
上庸的地理特點就是,四麵群山環抱,與四周的陸上交通十分困難。
可是,在上庸的境內,有一條漢水橫貫其中,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沿漢水而下,便是襄樊,數日之內便可到達。王翦如此做,便是穩中求進,步步為營之舉,真正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拿下了上庸,便可以為晉軍入蜀之後存下退路,不容易出現被困死的風險。
而且,王翦也清晰認識到了接下來伐蜀之戰的過程中荊州嶽飛的重要性。有上庸在手,屆時,荊州若真是有失,大軍也可在短時間內派出一支援軍。
這一次於晉軍而言乃是一場“國戰”,而“國戰”,是真正輸不起的。因此,在“國戰”之中,最重要的並不是為了勝利而兵行險路,那是弱勢一方迫不得已的做法。
在“國戰”之中,優勢一方更應該秉承的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做法。
而剛好,在這一點之上,這才是王翦最為擅長的。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這兩句意思是說:“善於打仗的人往往沒有什麽顯赫的功績,而好的醫生沒有很大的名聲。”
下棋時,也有一句術語叫“通盤無妙手”,原話叫做“善弈者通盤無妙手”——也就是說很會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盤棋你是看不到那種神奇的一招,或者力挽狂瀾的一手的。
而王翦相比於很多統帥,便是如此,很少有像其他統帥那樣精彩的“妙手”。
可是,這些恰恰是高手的戰略,所謂的“妙手”,雖然看起來很酷,贏的很漂亮,但存在一個問題——給對方致命一擊的同時,往往也會暴露自己的缺陷,正所謂“大勝之後,必有大敗;大明之後,必有大暗”。
而且,“妙手”存在不穩定和不可持續性,無法通過刻意練習來形成技能上的積累,一旦“靈感”枯竭,難免手足無措。正如守衛一座城池,隻靠“奇兵”是不行的,終歸要有深溝、高壘的防護。
而與之相比,“通盤無妙手”看似平淡無奇,但是積勝勢於點滴、化危機於無形,最終取得勝利是穩穩當當的,體現的是不同於“妙手”的另一種智慧。
真正的高手是不太會去做這些看起來風光無限的事情,因為他們懂得“善弈者通盤無妙手”。那些看起來很風光的事情,其實風險很大,失誤率高,一次失誤後果就很嚴重。
那些看似沒有妙手的手段,可實際上,或許那些才是真正的妙手,是令你無懈可擊,無從下手,最終隻能夠一步步地去被迫地麵對自己死亡的妙手。
7017k
因此,諸侯們派了無數眼線,緊盯晉王王府一舉一動,看看李翔每天做什麽,是沉醉於溫柔鄉中,還是磨刀霍霍呢?
安居而天下息,一怒而諸侯懼,李翔的日常情況,幾乎成了戰爭的風向標了,而打仗的原則之一,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唯有奇兵方能大勝!
因此李翔最近很活躍,頻頻在眾人麵前露相,還大言不慚的說什麽,過段時間再請飲喜酒,以此來傳遞一種消息,自己最近一段時間內,會老老實實待在洛陽城,這樣諸侯們就會疏於防備了。
可是誰又能想到呢,剛剛還大擺宴會,款待賓客的晉王,但此刻,晉軍在南陽,卻是枕戈待旦,做好了掀起腥風血雨的準備。
每一個頂級統帥,都有其不同的用兵風格,白起是一個風格,而王翦就又是一個風格。
既然由王翦掌軍,那他當然不會按照白起的行軍思路來,他也有他自己的想法。
而按照王翦的想法,第一戰便是從築陽方向渡過沔水,沿著太和山東麓的築水西進,突襲直殺房陵、上庸、西城一線,打開漢中東麵的防線,吸引漢中兵力。
隻是,上庸、房陵、西城都是山地,群山疊嶂,既不富庶,也不是兵家要地,無論攻擊巴蜀還是攻打漢中,都很艱難。漢中隻要守住石泉、洋縣一線的山穀小道,就能把晉軍死死擋住。
這樣一來,那第一戰突襲的意義也就大打折扣。
晉軍打出了一個個迷煙,就是為了創造這麽一個突襲的機會。而突襲的機會,也隻有這麽一次,接下來,就應該是真刀真槍的血戰了。
因此,攻打這麽幾個對伐蜀之戰“無意義”的地點,確實是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令得很多將領疑惑聲一片。
可是,王翦卻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上庸有其獨立的地理優勢,僅這一點,就足以讓王翦做出這一個決定了。
以三國時代為例,上庸能夠起最大作用的時候,就是在關羽北伐襄樊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如果劉封、孟達拋棄個人得失,有大局觀念,出兵增援關羽,就有可能改變曆史。
劉封和孟達的援軍可以乘船順漢水東下,幾天內就能夠趕到襄樊前線。有了劉封、孟達這支生力軍,關羽就有可能擴張戰果。
最起碼關羽不用抽調後方兵力,讓公安、江陵輕易落入東吳的手中。這樣,荊州就很可能不會丟失,關羽也不會敗亡。
但是,自從荊州丟失之後,上庸對蜀漢就失去了意義。
諸葛亮引誘孟達回歸,到了他第一次北伐之前,為了配合他的北伐,不惜使用了反間計。他派人去曹魏投降,故意泄露了孟達回歸的消息,使得孟達死於非命。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於上庸的歸屬毫無興趣,他隻是利用孟達,為他的北伐服務。
而上庸落入了曹魏的手中,也並沒有發揮出什麽作用。可以說,上庸根本對漢中起不到任何威脅作用。隻是在曹真的三路伐蜀時,司馬懿從上庸出動過一次。可是那一次也因為天氣原因,半途而廢。從此,雙方在上庸方向上,再也沒有什麽大的軍事動作。
上庸的地理特點就是,四麵群山環抱,與四周的陸上交通十分困難。
可是,在上庸的境內,有一條漢水橫貫其中,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沿漢水而下,便是襄樊,數日之內便可到達。王翦如此做,便是穩中求進,步步為營之舉,真正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拿下了上庸,便可以為晉軍入蜀之後存下退路,不容易出現被困死的風險。
而且,王翦也清晰認識到了接下來伐蜀之戰的過程中荊州嶽飛的重要性。有上庸在手,屆時,荊州若真是有失,大軍也可在短時間內派出一支援軍。
這一次於晉軍而言乃是一場“國戰”,而“國戰”,是真正輸不起的。因此,在“國戰”之中,最重要的並不是為了勝利而兵行險路,那是弱勢一方迫不得已的做法。
在“國戰”之中,優勢一方更應該秉承的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做法。
而剛好,在這一點之上,這才是王翦最為擅長的。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這兩句意思是說:“善於打仗的人往往沒有什麽顯赫的功績,而好的醫生沒有很大的名聲。”
下棋時,也有一句術語叫“通盤無妙手”,原話叫做“善弈者通盤無妙手”——也就是說很會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盤棋你是看不到那種神奇的一招,或者力挽狂瀾的一手的。
而王翦相比於很多統帥,便是如此,很少有像其他統帥那樣精彩的“妙手”。
可是,這些恰恰是高手的戰略,所謂的“妙手”,雖然看起來很酷,贏的很漂亮,但存在一個問題——給對方致命一擊的同時,往往也會暴露自己的缺陷,正所謂“大勝之後,必有大敗;大明之後,必有大暗”。
而且,“妙手”存在不穩定和不可持續性,無法通過刻意練習來形成技能上的積累,一旦“靈感”枯竭,難免手足無措。正如守衛一座城池,隻靠“奇兵”是不行的,終歸要有深溝、高壘的防護。
而與之相比,“通盤無妙手”看似平淡無奇,但是積勝勢於點滴、化危機於無形,最終取得勝利是穩穩當當的,體現的是不同於“妙手”的另一種智慧。
真正的高手是不太會去做這些看起來風光無限的事情,因為他們懂得“善弈者通盤無妙手”。那些看起來很風光的事情,其實風險很大,失誤率高,一次失誤後果就很嚴重。
那些看似沒有妙手的手段,可實際上,或許那些才是真正的妙手,是令你無懈可擊,無從下手,最終隻能夠一步步地去被迫地麵對自己死亡的妙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