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確實不是進入沃斯的好時節,路上耗費一個多月,到達玉京山下也就該進入十二月,不但寒冷,而且不久大宣就要過年了。
“放心,”小寶說道:“這些人都想去沃斯過年呢!”
小寶送來的這批人,是整合後丐幫中的一小部分,這部分人年輕力壯,想法多,不好約束,正好送到沃斯好好改造一下。
去到陌生的地方,遇到民風彪悍的民族,他們會自然團結,並且小寶承諾的工錢高,還向他們展示了沃斯姑娘這一“宏偉藍圖”:“是真爺們兒,打砸搶自己人算什麽本事,有能耐賺沃斯的錢,娶沃斯的姑娘,那兒的姑娘才有味兒呢!”
楚清也覺得放這批人去勞動改造是個不錯的主意,有他們在,還能為以後過去的大宣人保駕護航。
楚清說道:“行!現在去其實正好,我需要一批修路工人先過去,有路,就不怕運不出來玉石。”
開采期每年隻有三個多月,但是“基建大隊”先行過去,總能提前做個準備。
小寶這次準備充分,不但帶了千人團隊,還帶了不少物資,他說:“我去給娘親做先鋒!”
他竟要親自去!
卓耀不同意:“你個小孩子去做什麽?那邊眼看著就要結冰,凍死你,不許去!”
小寶卻道:“啊對,你有沒有想過,那礦是誰的?他們能踏踏實實讓娘親去采礦?我不去打個前站,以後鬧起事端了,娘親要麻煩的!”
這也是楚清這幾天在考慮的問題。
四王子的玉礦不會隻有一處,他選給楚清的必然隻是他區域中的一小塊地方,想要為難楚清,隻需要斷個路、截條河就可以了。
所以,那邊應該有自己的人提前把守。
“我們一起去!”楚清說道。
*********************
礦區在玉京山脈,四王子撥給楚清拿一小塊,若在楚清的地圖上做標記,怕是都無從下筆。
楚清並不打算進山查看,現在已經十一月,封山了。
她們來到四王子“買一贈一”的那塊河灘附近,考察地形。
四王子顯然沒有想到楚清會在這個時節跑到河灘來,大冬天的,河麵都結冰了,就算沒有水的地方,土地也凍得堅硬,來做什麽?賞景兒嗎?
葛景泰說道:“她要我們確定河灘的具體範圍,免得將來生出不必要的麻煩。”
四王子被他爹禁足中心情極為煩躁,不耐煩地說:“你去!隨便畫個圈就得了!”
沃斯人對數字不敏銳,通常隻會說個大概,比如馬跑三息的距離,或者日出時高山影子的邊緣。
但楚清卻把葛景泰“逼迫”的很緊,她騎馬與葛景泰並行,要求他指出確定位置,讓人放置大石頭作為“界碑”。
不但如此,還用紅漆親手寫上“寶清盛”三字,並讓葛景泰把紅漆手巴掌印按在界碑上為證。
最可氣的是,隨行陪同的,還有和索特和維拉特兩個部族的漢子,楚清請他們作為證人。
因為有證人,葛景泰也不好把區域劃得太小,而這幾名漢子在得到楚清贈與的糧食後,更是幫忙擴大範圍:“難道四王子給的是玉石最少的地方?而且還這麽小?”
葛景泰回去向四王子匯報時,四王子並不在意:“隨他們去吧,玉石再好也是石頭,就算他們能得到,那死沉的物件想運出去是那麽容易的?”
葛景泰:“她還說,開春還要咱們把礦山也劃好範圍。”
四王子:“那你就再跑一趟不就完了?”
葛景泰:“……”
千餘丈的高山!心裏苦,不能說。
有玉石的河灘都是荒蕪人煙的戈壁灘,沒樹、沒柴,不能居住,楚清把人馬撒開,就像當年知青下鄉一樣,就近尋找當地人的氈房借宿。
吃不起糧的永遠是百姓,楚清帶的糧食足夠,讓當地人十分主動地接納他們。
有些家庭甚至為了多得些糧食,一大家子人擠在一個小氈房裏,把另一個大些的騰出來供大宣人使用。
不但如此,他們還承包了做飯、洗衣等生活服務。
但生活的艱苦還是讓丐幫的年輕人有些無措。
雖然有衣有食,在沃斯人眼中已經是富足的冬季,可對於來自江南的小夥們,不習慣如此徹骨的寒冷,更適應不了硬巴巴的烤饢就開水就是一頓飯的單調飲食。
在他們並不很長的乞丐生涯中,真沒受過這等苦。
好在楚清帶來的黃豆和大蒜起到巨大的作用。
氈房裏,凡是能盛水的器皿都被他們用來發豆芽,大蒜則容易些,找些有凹陷的石片就能盛放好幾頭蒜。
雖然寒冷,但氈房裏也能取暖,即便慢些也能長出來。
靠敲竹杠、打砸搶和乞討度過青春期的丐幫青年們,在遙遠而寒冷的國度裏,與熱情的牧民說著相互聽不懂的話,期盼著菜苗的生長,竟然讓他們多少有些滄桑的心靈得到淨化。
每天清早,牧民們起來撿糞的時候,小夥子們也都起來,人手一把鐵鍬或鐵鎬,跑到河灘上刨石頭、刨凍土。
不得不說,這批鐵鎬鐵鍬帶的非常好,不但可以當做工具,也能當做武器,起到不小的震懾作用。
要在界碑範圍內,找到不易被夏季山洪衝擊的地方開條路,是個講究活,青年們幹得辛苦。
牧民們因為得到很多糧食,也會好心地教給他們,如何在刨出的石頭中找到玉石。
最用心的是學院的那群小子。
他們比丐幫小子年齡小,刨石頭這種出大力的活他們幹不了多一會兒就得歇一歇,讓他們心中慚愧,所以在跟技術有關的問題上就多承擔一些。
這些學院孩子的存在,成為當地牧民與大宣人最好的連接友誼的橋梁。
這些孩子都是去年就入學的,已經學了一年,帶過他們的是呂師傅和老黃忠,而這兩位師父,又是多才多藝之人,手藝上的事情,都觸類旁通,也把這群學生教的什麽都會一些。
他們利用最少的材料,幫助當地牧民修補氈房、羊圈,還有人會一些獸醫手段,幫助牧民的牛羊治療傷病。
“放心,”小寶說道:“這些人都想去沃斯過年呢!”
小寶送來的這批人,是整合後丐幫中的一小部分,這部分人年輕力壯,想法多,不好約束,正好送到沃斯好好改造一下。
去到陌生的地方,遇到民風彪悍的民族,他們會自然團結,並且小寶承諾的工錢高,還向他們展示了沃斯姑娘這一“宏偉藍圖”:“是真爺們兒,打砸搶自己人算什麽本事,有能耐賺沃斯的錢,娶沃斯的姑娘,那兒的姑娘才有味兒呢!”
楚清也覺得放這批人去勞動改造是個不錯的主意,有他們在,還能為以後過去的大宣人保駕護航。
楚清說道:“行!現在去其實正好,我需要一批修路工人先過去,有路,就不怕運不出來玉石。”
開采期每年隻有三個多月,但是“基建大隊”先行過去,總能提前做個準備。
小寶這次準備充分,不但帶了千人團隊,還帶了不少物資,他說:“我去給娘親做先鋒!”
他竟要親自去!
卓耀不同意:“你個小孩子去做什麽?那邊眼看著就要結冰,凍死你,不許去!”
小寶卻道:“啊對,你有沒有想過,那礦是誰的?他們能踏踏實實讓娘親去采礦?我不去打個前站,以後鬧起事端了,娘親要麻煩的!”
這也是楚清這幾天在考慮的問題。
四王子的玉礦不會隻有一處,他選給楚清的必然隻是他區域中的一小塊地方,想要為難楚清,隻需要斷個路、截條河就可以了。
所以,那邊應該有自己的人提前把守。
“我們一起去!”楚清說道。
*********************
礦區在玉京山脈,四王子撥給楚清拿一小塊,若在楚清的地圖上做標記,怕是都無從下筆。
楚清並不打算進山查看,現在已經十一月,封山了。
她們來到四王子“買一贈一”的那塊河灘附近,考察地形。
四王子顯然沒有想到楚清會在這個時節跑到河灘來,大冬天的,河麵都結冰了,就算沒有水的地方,土地也凍得堅硬,來做什麽?賞景兒嗎?
葛景泰說道:“她要我們確定河灘的具體範圍,免得將來生出不必要的麻煩。”
四王子被他爹禁足中心情極為煩躁,不耐煩地說:“你去!隨便畫個圈就得了!”
沃斯人對數字不敏銳,通常隻會說個大概,比如馬跑三息的距離,或者日出時高山影子的邊緣。
但楚清卻把葛景泰“逼迫”的很緊,她騎馬與葛景泰並行,要求他指出確定位置,讓人放置大石頭作為“界碑”。
不但如此,還用紅漆親手寫上“寶清盛”三字,並讓葛景泰把紅漆手巴掌印按在界碑上為證。
最可氣的是,隨行陪同的,還有和索特和維拉特兩個部族的漢子,楚清請他們作為證人。
因為有證人,葛景泰也不好把區域劃得太小,而這幾名漢子在得到楚清贈與的糧食後,更是幫忙擴大範圍:“難道四王子給的是玉石最少的地方?而且還這麽小?”
葛景泰回去向四王子匯報時,四王子並不在意:“隨他們去吧,玉石再好也是石頭,就算他們能得到,那死沉的物件想運出去是那麽容易的?”
葛景泰:“她還說,開春還要咱們把礦山也劃好範圍。”
四王子:“那你就再跑一趟不就完了?”
葛景泰:“……”
千餘丈的高山!心裏苦,不能說。
有玉石的河灘都是荒蕪人煙的戈壁灘,沒樹、沒柴,不能居住,楚清把人馬撒開,就像當年知青下鄉一樣,就近尋找當地人的氈房借宿。
吃不起糧的永遠是百姓,楚清帶的糧食足夠,讓當地人十分主動地接納他們。
有些家庭甚至為了多得些糧食,一大家子人擠在一個小氈房裏,把另一個大些的騰出來供大宣人使用。
不但如此,他們還承包了做飯、洗衣等生活服務。
但生活的艱苦還是讓丐幫的年輕人有些無措。
雖然有衣有食,在沃斯人眼中已經是富足的冬季,可對於來自江南的小夥們,不習慣如此徹骨的寒冷,更適應不了硬巴巴的烤饢就開水就是一頓飯的單調飲食。
在他們並不很長的乞丐生涯中,真沒受過這等苦。
好在楚清帶來的黃豆和大蒜起到巨大的作用。
氈房裏,凡是能盛水的器皿都被他們用來發豆芽,大蒜則容易些,找些有凹陷的石片就能盛放好幾頭蒜。
雖然寒冷,但氈房裏也能取暖,即便慢些也能長出來。
靠敲竹杠、打砸搶和乞討度過青春期的丐幫青年們,在遙遠而寒冷的國度裏,與熱情的牧民說著相互聽不懂的話,期盼著菜苗的生長,竟然讓他們多少有些滄桑的心靈得到淨化。
每天清早,牧民們起來撿糞的時候,小夥子們也都起來,人手一把鐵鍬或鐵鎬,跑到河灘上刨石頭、刨凍土。
不得不說,這批鐵鎬鐵鍬帶的非常好,不但可以當做工具,也能當做武器,起到不小的震懾作用。
要在界碑範圍內,找到不易被夏季山洪衝擊的地方開條路,是個講究活,青年們幹得辛苦。
牧民們因為得到很多糧食,也會好心地教給他們,如何在刨出的石頭中找到玉石。
最用心的是學院的那群小子。
他們比丐幫小子年齡小,刨石頭這種出大力的活他們幹不了多一會兒就得歇一歇,讓他們心中慚愧,所以在跟技術有關的問題上就多承擔一些。
這些學院孩子的存在,成為當地牧民與大宣人最好的連接友誼的橋梁。
這些孩子都是去年就入學的,已經學了一年,帶過他們的是呂師傅和老黃忠,而這兩位師父,又是多才多藝之人,手藝上的事情,都觸類旁通,也把這群學生教的什麽都會一些。
他們利用最少的材料,幫助當地牧民修補氈房、羊圈,還有人會一些獸醫手段,幫助牧民的牛羊治療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