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李公公看到大皇子端著托盤站在門外,趕緊準備接托盤,這是最近這段時間養成的條件反射。
“給老奴吧,皇上這會兒難得能歇一歇,老奴正準備去催催晚膳呢!”李公公說道。
大皇子輕輕轉了下身體,躲開李公公要接托盤的手:“這……有些燙,也不太好倒手,還是就著我的手送去吧。”
大皇子以銀盅造型容易串位為由,自己端著托盤進入禦書房。
既然皇帝現在不忙,那當然要親力親為,表現嘛,不到位不是表現個寂寞?
果真如大皇子的判斷,皇帝在看到他端著托盤進來的一瞬間,眼睛就亮了。
大皇子端的是給皇帝的托盤,身後小太監端著自己那份,他是打定主意要陪父皇用膳的。
要知道,九個弟弟雖然都給父皇送了餐,可是一個都沒能留下來陪著吃的。
父皇不是忙著吃不上,就是正在生氣,誰都沒混到合適的機會。
看吧,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大皇子不但成功算計到皇帝心中的期盼,也如願得到共進晚餐的機會,而且一切都是那麽順理成章。
今天的吃食新鮮,一小盅一小盅的,一盅也就一兩口的樣子,全吃掉也沒多少。
大宣人吃飯,講究“飯不打鼻”,意思是盛飯不能盛太滿,不然會碰到鼻子,不雅也不敬。
這是配合吃飯端碗的禮儀而產生的一項說法。
端著飯碗吃飯,飯又盛得太滿,端起來就容易碰到鼻子。
大皇子帶來的吃食,不但不存在打不打鼻的問題,而且看起來很精致,也很新穎。
“這是什麽菜?”皇帝饒有興致地問。
“父皇,這是‘銀盅雞蛋蝦’,您嚐嚐,可還合口味。”大皇子用公筷夾住一條蝦尾,順勢一提,一整個雞蛋就被提起來,放進皇帝麵前的碟子裏。
大皇子此舉很是貼心,因為他已經想到父皇定是與自己一樣不知如何吃法,他用給父皇夾菜的舉動,既能告訴父皇怎麽吃,又能表達自己的孝順,很是自然。
與煮雞蛋不同,烤雞蛋的蛋清部分吃起來更有彈性,而蛋黃也浸潤了蝦的鮮味,又有蒜蓉醬搭配,味道獨特,十分鮮美。
皇帝吃一個,好吃,不由得再吃一個,才去嚐蔬菜餅子。
蘸了麵糊的大白菜不但保留住原有的清香,更比平時的烹飪方式吃起來更甜糯。
而且因為麵糊裏有調料,綜合在口中,竟是禦膳房做白菜的三十多種做法都做不出的好滋味。
還有那烤紫蘇餅子,也像烤白菜那樣,被切成三角形,一塊一口,既香甜,又似帶有薄荷的清爽,很是獨特。
尤其是配合蝦仁一起咀嚼,更是爽口,還有絲絲清甜。
“父皇,紫蘇與蝦仁同食,不但有助於去腥增鮮,紫蘇還有清熱解毒和行氣寬中的作用。”大皇子溫和地與父皇聊天。
*************
“娘親,你知道咱家美食街十五文錢一個的‘蝦扯蛋’,我在宮裏賣出多少銀子?告訴你,三兩三一個!”小寶把紙條寫好,裝進竹筒,樹上,“來啊”正在撕扯一塊牛肋條肉。
宮裏這點就是好,食材種類齊全,想要牛肉就有,還能隨便挑部位,不像美食街的食材,都得就地取材——有啥算啥。
不過就地取材有就地取材的好處,像鮮蝦,新倫州那邊的小子們從漁民手裏收購的鮮蝦,五文錢一斤,一斤能有二十幾個。
放到美食街上,結合三文錢兩個的雞蛋一起烤成“蝦扯蛋”就能賣到十五文一枚。
京都鮮蝦貴,雞蛋貴,啥都貴,皇宮裏更貴,三兩三一個“蝦扯蛋”其實也沒賺多少。
可是,除了鮮蝦,小寶用的食材幾乎都是宮裏的,沒花他自己的錢,也就是說,小寶把鮮蝦仁賣到三兩三一個,也不少呢!
***************
一切都如大皇子的計劃,按部就班的完成——製作蝦仁美食、給皇帝送餐、陪皇帝吃飯、在吃飯時表現體貼、孝順和展露一下學識。
雖然有些小插曲,比如李公公差點兒把托盤接走,也被他輕易化解掉,總之,大皇子對自己計劃的周詳、應變的快速、把控話題的走向等等方麵,都自覺完美。
做事嘛,就得三思而後行,他都想好了,等以後他有兒子,就給起個乳名,叫“九思”——三思三思再三思,而後行。
前提是以他嚴重的心疾,能扛得住“播種”的銷魂時刻。
《論語·公冶長》中說:“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對於這段話,資善堂的先生授課時是這麽說明的:春秋時期魯國正卿季文子,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會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說道“再借鑒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大皇子把先生的釋義奉為圭臬,並一直照做,如今效果甚佳。
可若他能知道楚清那個世界的學者有不同意見——孔子所言“再,斯可矣”,未必就是對季文子的肯定——估計做法會有改變。
楚清那個世界有學者認為,孔子的話有可能是對季文子過分謹慎的態度、以及做事過於拖遝的批評。
孔子說的“再”,本就是再次或反複多次,那麽“三思而後行”中的“三”,則往往也隻是一種虛指。
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存在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的做事方式,雖然看起來是一種謹慎的態度,但是孔子卻認為,沒必要考慮那麽多次。
因為做事情之前深思熟慮,雖然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做事行為。但是考慮了很久才去做,又很容易錯過最佳的時機。
就比如大皇子之前就讓兄弟們搶了先,而使自己變得被動,就是久謀不動、錯過時機的體現。
可是大皇子三思而行,也未必如他所想的完美,至少,他這次陪父皇用膳,就帶來了一個出乎他意料的效果。
十個皇子,九個都爭相恐後去皇帝麵前表孝心、刷存在感,可惜未遂;唯獨這一個“遂”了,會怎樣?
第二輪“送外賣”風潮啟動。
“給老奴吧,皇上這會兒難得能歇一歇,老奴正準備去催催晚膳呢!”李公公說道。
大皇子輕輕轉了下身體,躲開李公公要接托盤的手:“這……有些燙,也不太好倒手,還是就著我的手送去吧。”
大皇子以銀盅造型容易串位為由,自己端著托盤進入禦書房。
既然皇帝現在不忙,那當然要親力親為,表現嘛,不到位不是表現個寂寞?
果真如大皇子的判斷,皇帝在看到他端著托盤進來的一瞬間,眼睛就亮了。
大皇子端的是給皇帝的托盤,身後小太監端著自己那份,他是打定主意要陪父皇用膳的。
要知道,九個弟弟雖然都給父皇送了餐,可是一個都沒能留下來陪著吃的。
父皇不是忙著吃不上,就是正在生氣,誰都沒混到合適的機會。
看吧,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大皇子不但成功算計到皇帝心中的期盼,也如願得到共進晚餐的機會,而且一切都是那麽順理成章。
今天的吃食新鮮,一小盅一小盅的,一盅也就一兩口的樣子,全吃掉也沒多少。
大宣人吃飯,講究“飯不打鼻”,意思是盛飯不能盛太滿,不然會碰到鼻子,不雅也不敬。
這是配合吃飯端碗的禮儀而產生的一項說法。
端著飯碗吃飯,飯又盛得太滿,端起來就容易碰到鼻子。
大皇子帶來的吃食,不但不存在打不打鼻的問題,而且看起來很精致,也很新穎。
“這是什麽菜?”皇帝饒有興致地問。
“父皇,這是‘銀盅雞蛋蝦’,您嚐嚐,可還合口味。”大皇子用公筷夾住一條蝦尾,順勢一提,一整個雞蛋就被提起來,放進皇帝麵前的碟子裏。
大皇子此舉很是貼心,因為他已經想到父皇定是與自己一樣不知如何吃法,他用給父皇夾菜的舉動,既能告訴父皇怎麽吃,又能表達自己的孝順,很是自然。
與煮雞蛋不同,烤雞蛋的蛋清部分吃起來更有彈性,而蛋黃也浸潤了蝦的鮮味,又有蒜蓉醬搭配,味道獨特,十分鮮美。
皇帝吃一個,好吃,不由得再吃一個,才去嚐蔬菜餅子。
蘸了麵糊的大白菜不但保留住原有的清香,更比平時的烹飪方式吃起來更甜糯。
而且因為麵糊裏有調料,綜合在口中,竟是禦膳房做白菜的三十多種做法都做不出的好滋味。
還有那烤紫蘇餅子,也像烤白菜那樣,被切成三角形,一塊一口,既香甜,又似帶有薄荷的清爽,很是獨特。
尤其是配合蝦仁一起咀嚼,更是爽口,還有絲絲清甜。
“父皇,紫蘇與蝦仁同食,不但有助於去腥增鮮,紫蘇還有清熱解毒和行氣寬中的作用。”大皇子溫和地與父皇聊天。
*************
“娘親,你知道咱家美食街十五文錢一個的‘蝦扯蛋’,我在宮裏賣出多少銀子?告訴你,三兩三一個!”小寶把紙條寫好,裝進竹筒,樹上,“來啊”正在撕扯一塊牛肋條肉。
宮裏這點就是好,食材種類齊全,想要牛肉就有,還能隨便挑部位,不像美食街的食材,都得就地取材——有啥算啥。
不過就地取材有就地取材的好處,像鮮蝦,新倫州那邊的小子們從漁民手裏收購的鮮蝦,五文錢一斤,一斤能有二十幾個。
放到美食街上,結合三文錢兩個的雞蛋一起烤成“蝦扯蛋”就能賣到十五文一枚。
京都鮮蝦貴,雞蛋貴,啥都貴,皇宮裏更貴,三兩三一個“蝦扯蛋”其實也沒賺多少。
可是,除了鮮蝦,小寶用的食材幾乎都是宮裏的,沒花他自己的錢,也就是說,小寶把鮮蝦仁賣到三兩三一個,也不少呢!
***************
一切都如大皇子的計劃,按部就班的完成——製作蝦仁美食、給皇帝送餐、陪皇帝吃飯、在吃飯時表現體貼、孝順和展露一下學識。
雖然有些小插曲,比如李公公差點兒把托盤接走,也被他輕易化解掉,總之,大皇子對自己計劃的周詳、應變的快速、把控話題的走向等等方麵,都自覺完美。
做事嘛,就得三思而後行,他都想好了,等以後他有兒子,就給起個乳名,叫“九思”——三思三思再三思,而後行。
前提是以他嚴重的心疾,能扛得住“播種”的銷魂時刻。
《論語·公冶長》中說:“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對於這段話,資善堂的先生授課時是這麽說明的:春秋時期魯國正卿季文子,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會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說道“再借鑒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大皇子把先生的釋義奉為圭臬,並一直照做,如今效果甚佳。
可若他能知道楚清那個世界的學者有不同意見——孔子所言“再,斯可矣”,未必就是對季文子的肯定——估計做法會有改變。
楚清那個世界有學者認為,孔子的話有可能是對季文子過分謹慎的態度、以及做事過於拖遝的批評。
孔子說的“再”,本就是再次或反複多次,那麽“三思而後行”中的“三”,則往往也隻是一種虛指。
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存在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的做事方式,雖然看起來是一種謹慎的態度,但是孔子卻認為,沒必要考慮那麽多次。
因為做事情之前深思熟慮,雖然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做事行為。但是考慮了很久才去做,又很容易錯過最佳的時機。
就比如大皇子之前就讓兄弟們搶了先,而使自己變得被動,就是久謀不動、錯過時機的體現。
可是大皇子三思而行,也未必如他所想的完美,至少,他這次陪父皇用膳,就帶來了一個出乎他意料的效果。
十個皇子,九個都爭相恐後去皇帝麵前表孝心、刷存在感,可惜未遂;唯獨這一個“遂”了,會怎樣?
第二輪“送外賣”風潮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