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總算把目光移到禦史中丞身上:“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起來吧,罰你三月俸祿,以作懲戒。”
輕飄飄一句話帶過,禦史中丞高呼“謝皇上”站起身來,控血漲紅的麵龐上有點兒劫後餘生的慶幸。
他垂手站好,心裏已經開思打起算盤:我說我錯了,皇帝就說知錯能改,那就是皇帝知道他們在作什麽妖,至少也是知道他們在作妖。
皇上罰我俸祿,那就是給我做倚仗,讓我既已知錯就好好“改”:這些人裏肯定有皇上不好下手的人,我一定得把這些人肅清,從禦史台清除幹淨。
好啊,好事兒啊,早就看這幫龜孫兒不順眼了,瞧這一個個咋呼的,私下結派,合力踩人,完全不按照規章辦事!
要不是這幾人都不是自己選任的,早就把他們踢出禦史台了!
禦史中丞心裏打著小九九,皇帝心裏也盤算呢。
按規章,禦史台的禦史在言事監察之前,一定要向禦史台的長官匯報將糾彈什麽事情。
這是因為,禦史需要約束,他們的權利不能淩駕於朝廷之上,否則,未加限製的禦史可能會造成隨意羅織罪名構陷朝臣,甚至成為他人鏟除異己的一把利劍。
但是又不能受到太大製約,否則形同虛設。
所以就需要一個“賢良方正”之人來帶領一群“賢良方正”之人,他們要內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氣,政治上一定要忠君愛國。
所以他親自選任了現在的禦史中丞,希望他能帶好隊伍。
可是,禦史台不是誰的“一言堂”,所以禦史中丞沒有權利選任所有的禦史,而是要由吏部篩選和任命大部分,禦史中丞隻有少量的選任名額,當然皇帝也可以親自任命幾個人。
眼下禦史中丞挑明了這件事與他無關,並敢說出“任人不善”的話,估計這些人都是從別處塞過來的吧?
朕讓你當禦史中丞,就是想讓你把朕不方便動手的幾個老家夥幹掉呢,你到現在都沒給弄出去,你是死心眼兒啊還是腦袋笨哪?
回去給朕好好查去!查不幹淨,哼!朕把你給擼了!
唉,也怪朕,真正的賢良方正之人,哪裏有那麽多花花心思;對付奸佞詭詐之人,還得同類才行,禦史中丞,還有得練哪!
君臣二人各自琢磨,幾位叫囂最狠的禦史就有些忐忑:皇帝這是啥意思?是要解決掉提出問題的人嗎?
剛才皇帝看的是啥?誰給遞的條子?
幾位禦史很想回頭查看,剛才他們好像看到有小太監往殿後方跑來著。
可是他們此時並不敢有大動作,皇帝在上麵看著呢。
“皇上,司棉員外郎是沒有權利幹涉地方政務,但是楚清究竟有沒有這種行為,還需調查才行。”副宰相成楓稟道。
宰相譚勉也出列說道:“皇上,臣認為,‘風聞言事’可以根據風聞提起,但是需要確定信息來源並且保證信息準確方可進行;
否則就是‘捕風捉影’,將造成黨派林立互相攻訐的局麵,對國家有害無益;
當然,除禦史台外,臣以為,其他官員對於朝政弊端和奸佞官員親眼所見,即使沒有言事之責,也應可以據實陳奏。”
都是天天跟皇帝見麵的人,皇帝臉上再怎麽不動聲色,也能被他們察覺一二。
皇帝先前看過一個紙團,然後就不言不語,再接著同意禦史中丞認錯的說法,顯見是這些人對楚清的彈劾讓皇帝不滿了。
雖然這兩位宰相對楚清並沒有直接的觀感,但此人的存在對他們造不成任何威脅,因此並不介意順著皇帝說話。
“嗯,”皇帝點了點頭,這倆人說的還算是人話,“眾愛卿以為呢?”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眾臣躬身附議,這次可沒誰大著嗓門刷存在感了。
一片附議之聲,這時候不趕緊隨波逐流的,是傻子吧?
“臣附議!”工部尚書鄭春秋也附議,但是附議得比別人“高明”:
“臣以為,楚清此人踏實能幹,勤於鑽研,然,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麵麵俱到做好每一件事情,造成些誤會也在所難免;
雖說能者多勞,但總會造成疏漏,不如全情投入其擅長的領域,也能專心致誌,以事其業,也可為朝廷減少虛職,節省俸資。”
罵人不帶髒字啊!
胡恒秋透過人縫看著鄭春秋的後背:你咋就有臉站得筆直的?把楚清身兼數職“讚美”成大包大攬、錯漏百出?
皇帝看著他也咬牙:你罵誰呢?她的職務是朕親自任命的,你有意見?她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我給三份俸祿怎麽了?
還虛職,你倒是實職,你都幹出啥了?
還節省俸資,我三個職位養三個人就不浪費俸資了唄?
鄭春秋說完就退回原位,心中暗自滿意:嗯,趕上了!讓禦史中丞攪和的,剛才差點兒就來不及參楚清一本了!
譚勉不是說即便不是言官,也可以“即使沒有言事之責,也應可以據實陳奏”嘛,我就陳奏了!
順著宰相的話說的,誰能說我不對?
好在肚子裏的學問不是假的,反話正說,還把言官們的彈劾給釘死,就算楚清定不成罪也給定成“疏漏”,反正不讓她得好。
上次夫人去找百家興,竟然聽出有楚清調查自己的意思,你不仁在先,別怪我不義。
原本說把二女兒也嫁過去,算是拉近關係,可你們都是什麽態度?
你們對我的態度,直接決定我對你們的力度!
鄭春秋腹誹得正來勁兒,聽到後方傳來“啪啪啪”的鼓掌聲。
自從楚清參加過宮裏“春節聯歡晚會”後,鼓掌都成了人們的習慣了。
眾臣抬眼看向皇帝,因為他們不敢看是誰如此放肆,所以就看向皇帝,等著皇帝喝出那人的名字。
皇帝不言不語。
鼓掌之人踱著步子走到鄭春秋身邊:“本官得好好向鄭大人學習呀!學習鄭大人做事周全!
鄭大人又要嫁閨女了吧,還往楚清她們家嫁?怕人說你聯姻是結黨營私、鞏固權力?那你自己辭官不就得了,幹嘛替親家辭官?
楚清一個人能幹三個人的活兒,你自己隻幹一個人的活兒,你辭官比她辭官來得劃算哪!
再說,就算她幹得多了難免疏漏,不還有你這個勤勉克己之人嘛,親家嘛,幫她查查缺、補補漏,提點提點,都是為大宣效力嘛!”
輕飄飄一句話帶過,禦史中丞高呼“謝皇上”站起身來,控血漲紅的麵龐上有點兒劫後餘生的慶幸。
他垂手站好,心裏已經開思打起算盤:我說我錯了,皇帝就說知錯能改,那就是皇帝知道他們在作什麽妖,至少也是知道他們在作妖。
皇上罰我俸祿,那就是給我做倚仗,讓我既已知錯就好好“改”:這些人裏肯定有皇上不好下手的人,我一定得把這些人肅清,從禦史台清除幹淨。
好啊,好事兒啊,早就看這幫龜孫兒不順眼了,瞧這一個個咋呼的,私下結派,合力踩人,完全不按照規章辦事!
要不是這幾人都不是自己選任的,早就把他們踢出禦史台了!
禦史中丞心裏打著小九九,皇帝心裏也盤算呢。
按規章,禦史台的禦史在言事監察之前,一定要向禦史台的長官匯報將糾彈什麽事情。
這是因為,禦史需要約束,他們的權利不能淩駕於朝廷之上,否則,未加限製的禦史可能會造成隨意羅織罪名構陷朝臣,甚至成為他人鏟除異己的一把利劍。
但是又不能受到太大製約,否則形同虛設。
所以就需要一個“賢良方正”之人來帶領一群“賢良方正”之人,他們要內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氣,政治上一定要忠君愛國。
所以他親自選任了現在的禦史中丞,希望他能帶好隊伍。
可是,禦史台不是誰的“一言堂”,所以禦史中丞沒有權利選任所有的禦史,而是要由吏部篩選和任命大部分,禦史中丞隻有少量的選任名額,當然皇帝也可以親自任命幾個人。
眼下禦史中丞挑明了這件事與他無關,並敢說出“任人不善”的話,估計這些人都是從別處塞過來的吧?
朕讓你當禦史中丞,就是想讓你把朕不方便動手的幾個老家夥幹掉呢,你到現在都沒給弄出去,你是死心眼兒啊還是腦袋笨哪?
回去給朕好好查去!查不幹淨,哼!朕把你給擼了!
唉,也怪朕,真正的賢良方正之人,哪裏有那麽多花花心思;對付奸佞詭詐之人,還得同類才行,禦史中丞,還有得練哪!
君臣二人各自琢磨,幾位叫囂最狠的禦史就有些忐忑:皇帝這是啥意思?是要解決掉提出問題的人嗎?
剛才皇帝看的是啥?誰給遞的條子?
幾位禦史很想回頭查看,剛才他們好像看到有小太監往殿後方跑來著。
可是他們此時並不敢有大動作,皇帝在上麵看著呢。
“皇上,司棉員外郎是沒有權利幹涉地方政務,但是楚清究竟有沒有這種行為,還需調查才行。”副宰相成楓稟道。
宰相譚勉也出列說道:“皇上,臣認為,‘風聞言事’可以根據風聞提起,但是需要確定信息來源並且保證信息準確方可進行;
否則就是‘捕風捉影’,將造成黨派林立互相攻訐的局麵,對國家有害無益;
當然,除禦史台外,臣以為,其他官員對於朝政弊端和奸佞官員親眼所見,即使沒有言事之責,也應可以據實陳奏。”
都是天天跟皇帝見麵的人,皇帝臉上再怎麽不動聲色,也能被他們察覺一二。
皇帝先前看過一個紙團,然後就不言不語,再接著同意禦史中丞認錯的說法,顯見是這些人對楚清的彈劾讓皇帝不滿了。
雖然這兩位宰相對楚清並沒有直接的觀感,但此人的存在對他們造不成任何威脅,因此並不介意順著皇帝說話。
“嗯,”皇帝點了點頭,這倆人說的還算是人話,“眾愛卿以為呢?”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眾臣躬身附議,這次可沒誰大著嗓門刷存在感了。
一片附議之聲,這時候不趕緊隨波逐流的,是傻子吧?
“臣附議!”工部尚書鄭春秋也附議,但是附議得比別人“高明”:
“臣以為,楚清此人踏實能幹,勤於鑽研,然,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麵麵俱到做好每一件事情,造成些誤會也在所難免;
雖說能者多勞,但總會造成疏漏,不如全情投入其擅長的領域,也能專心致誌,以事其業,也可為朝廷減少虛職,節省俸資。”
罵人不帶髒字啊!
胡恒秋透過人縫看著鄭春秋的後背:你咋就有臉站得筆直的?把楚清身兼數職“讚美”成大包大攬、錯漏百出?
皇帝看著他也咬牙:你罵誰呢?她的職務是朕親自任命的,你有意見?她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我給三份俸祿怎麽了?
還虛職,你倒是實職,你都幹出啥了?
還節省俸資,我三個職位養三個人就不浪費俸資了唄?
鄭春秋說完就退回原位,心中暗自滿意:嗯,趕上了!讓禦史中丞攪和的,剛才差點兒就來不及參楚清一本了!
譚勉不是說即便不是言官,也可以“即使沒有言事之責,也應可以據實陳奏”嘛,我就陳奏了!
順著宰相的話說的,誰能說我不對?
好在肚子裏的學問不是假的,反話正說,還把言官們的彈劾給釘死,就算楚清定不成罪也給定成“疏漏”,反正不讓她得好。
上次夫人去找百家興,竟然聽出有楚清調查自己的意思,你不仁在先,別怪我不義。
原本說把二女兒也嫁過去,算是拉近關係,可你們都是什麽態度?
你們對我的態度,直接決定我對你們的力度!
鄭春秋腹誹得正來勁兒,聽到後方傳來“啪啪啪”的鼓掌聲。
自從楚清參加過宮裏“春節聯歡晚會”後,鼓掌都成了人們的習慣了。
眾臣抬眼看向皇帝,因為他們不敢看是誰如此放肆,所以就看向皇帝,等著皇帝喝出那人的名字。
皇帝不言不語。
鼓掌之人踱著步子走到鄭春秋身邊:“本官得好好向鄭大人學習呀!學習鄭大人做事周全!
鄭大人又要嫁閨女了吧,還往楚清她們家嫁?怕人說你聯姻是結黨營私、鞏固權力?那你自己辭官不就得了,幹嘛替親家辭官?
楚清一個人能幹三個人的活兒,你自己隻幹一個人的活兒,你辭官比她辭官來得劃算哪!
再說,就算她幹得多了難免疏漏,不還有你這個勤勉克己之人嘛,親家嘛,幫她查查缺、補補漏,提點提點,都是為大宣效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