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同孩童不能重新投入母胎中的情形一樣,在心理上,他也不能倒轉個人化的過程。如果想要這樣做,就必須采取“服從”的態度,但是,在跟從的過程中,權威與服從此權威的孩童之間的基本矛盾還是未曾消除的。


    ★弗洛姆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植根於他的性格中,那麽,他就能充滿能量,且隻有當這個人的性格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時,他才能改變。


    ★弗洛姆


    夢,給了我們自由。我們借助夢的共同語言,獲得了無意識的神秘——認清了在清醒狀況下弄不清的東西。


    ★弗洛姆


    原始人、埃及法老,斯圖加特人或是紐約人,他們使用的夢語幾乎是一樣的。我們每天晚上都講這種語言。雖然常常忘記自己夢見了什麽,或是根本不記得自己做過夢,實際上我們每天晚上都會做夢。


    ★弗洛姆


    人們在夢中經常可以具有在清醒時無法想象的創造力。他們在夢中可以成為詩人、小說家(比如說,可以寫出卡夫卡風格的那種小說),但在清醒時卻沒有絲毫的藝術能力。如果極而言之可以說一個藝術家就是一個在清醒時仍然具有一般人在睡夢中才具有的那種靈感和創造力的人。


    ★弗洛姆


    在睡眠中,我們不需要再做什麽,而隻要存在著就行了。在睡眠中我們沒有目標,於是可以看清世界的本來麵目,而無需像在白天要達到某種目的時那樣,按照人人預期的麵目看待世界。我們可以說在睡眠時無意識占主導地位。無意識並沒有什麽神秘,它不過使我們認清了在清醒狀態下弄不清的東西。


    ★弗洛姆


    即使在夢境中,我們也會審視自己的夢。我們不敢接受夢境中的自由,不願在夢境中看透自己。多數夢境中的東西與白天的生活不符合,隻會攪亂我們的平安。所以我們常常不記得自己夢見什麽。


    ★弗洛姆


    夢並不需要翻譯,夢語有自己的語法和形式,它不描述事實,而隻是傳遞感受;它是一種非常易學的語言。如果懂得這種語言,我們將對別人和自己了解得更多,這會給我們帶來不少好處,但也會帶來不少麻煩,因為我們常常不想知道的太多。


    ★弗洛姆


    我們都會做夢,但對夢的了解卻不多。這真是奇怪,夢是人類心靈的一種常見的活動,它會讓我們感到好奇,然而,我們卻無法了解它的真實意義。有些人很看重夢的內容,他們覺得夢一定是隱含著重大的秘密,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早在遠古時代,我們就對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通常我們對做夢的原因及做夢時我們的行為並沒有清晰的概念。據我了解,隻有兩種理論在解釋夢的意義方麵合乎科學並淺顯易懂。它們是弗洛伊德學派和個體心理學派。其中,隻有個性心理學派敢宣稱自己的解釋是完全科學的。


    在這之前對於夢的解釋當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它也是有意義的。至少,它反映出古人對夢的理解和態度。因為夢是我們心靈的一種創造性行為,我們可以通過了解人類對夢抱有的幻想來了解夢的目的。在我們開始研究的時候,我們發現人類似乎都覺得夢是對於未來的預測;祖先、精靈和鬼神會通過夢來影響人類,並為人類指點迷津;古代的解夢書會根據夢境來分析一個人的運道,對原始民族來說,夢中隱藏著預言和征兆。


    希臘人和埃及人到他們的廟裏去參拜,希望能得到一些神聖的夢來指引他們未來的生活,他們把這種夢當作治療的方法,能消除身體上或心靈上的痛苦;美洲的印第安人以齋戒、沐浴、行聖禮等非常繁冗的宗教儀式來引發夢,然後把他們對夢的解釋作為行為的依據。在《舊約》[12]中,夢一直都被解釋為未來事情的預兆。即使在今日,也有許多人說他們做過的很多夢後來都變成事實了。他們相信,他們在夢裏會成為預言家,而夢則會運用某種方法讓他們進入未來的世界中,並預見以後會發生的事情。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些想法都是非常荒唐的。從我開始研究夢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一個在清醒時候可以完全控製自身機能的人,遠比通過夢來預見未來的人要強得多。我們很容易發現,夢非但不能預知未來,還會讓人思維混亂。然而,我們必須重視這樣的現象:很多人依然將夢和未來所發生的事情聯係在一起。或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我們保持客觀和理智,或許,能夠發現夢可以提醒我們去注意一些平常被忽略的東西。有些人認為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見,這樣的人做夢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指引,這並不能說明夢有預知未來的功能。我們要清楚,他希望解決什麽樣的問題?他渴望從夢裏得到什麽?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人在清醒狀態下所得出的解決方法一定比夢中所得到的解決方法要好。其實,人隻是希望在夢中能解決現實問題,這樣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弗洛伊德[13]學派看來,在我們的努力下,夢也是有意義的,隻要我們進行科學的理解。然而,這樣的解釋已經將夢劃入了科學之外的範疇。比如,弗洛伊德認為有一個間隙存在於人類白天的心理活動和夜晚的心理活動之間;潛意識和意識是相反的,夢所遵循的規則也是和人類白天的心理活動相悖的。如果我們看到了這些對立性,就可以看到心靈所遵循的規則是不科學的。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說,在原始民族及部分古代哲學家看來,一些概念就是截然相反的。這樣的對立在神經病患者中表現得愈加明顯。在人類的意識中,有很多都是對立的,比如左右、冷熱、男女等。然而,科學卻認為它們隻是同一種東西的不同形態,而不是相悖的。就像是在理想狀態下,依次排列的量表上的不同刻度。同理,好壞也不是相悖的,而是一種變異形態。因此,熟睡和清醒,白天的思維和夜間的心理活動,同樣不是相對的。


    在弗洛伊德學派觀點中,有另一個難題,那就是將性作為夢的背景。這樣,便將夢從我們的主觀努力中分化出來了。假如這是正確的,那麽夢就僅僅是人類人格表現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由於弗洛伊德學派也發現他們最開始的解釋是不科學的,所以,他們提出,我們可以通過夢來發現人類求死的潛意識欲望。或許,這樣的觀點是正確的。我們知道,人類常常企圖通過夢來解決問題,夢體現了一個人勇氣的匱乏。然而,弗洛伊德學派的觀點卻不能讓人接受,我們真的無法看出夢是怎樣表露一個人的人格的。況且,夢裏夢外的事物似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不過,通過弗洛伊德學派提出的觀點,我們獲得了很多很有價值的提示,這真有趣。比如:重要的是潛藏在夢中的思想,而不是夢本身。類似的觀點也出現在個體心理學中。有一個科學的要求是他們忽視了的——我們要了解一個人人格的慣性及他在各種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致性。


    我們可以從弗洛伊德學派如何解釋幾個重要問題中看出這些缺點:“人類為什麽要做夢?”“我們有什麽目的?”心理分析學派的回答是:為了實現未完成的願望。然而,這答案解釋不了一切。如果在做完一個撲朔迷離的夢之後,我們忘記了它,不能解釋它,那它就沒有意義。我們都會做夢,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夢。那麽,我們能得到什麽呢?如果一個人夢的內容是發生在他生活的圈子裏,是和白天的事情完全不同的,並能帶來快樂,或許我們可以了解夢的作用。如果這樣,我們的人格就不統一了,醒著的時候夢也就失去了指導作用。由於一個人無論是在做夢還是清醒時都是同一個個體,所以,夢在他的身上一定要有適用性。但是,有一些人,我們無法把他們的一貫人格和夢中所表達的希望聯係在一起。他們通常是被寵壞的。他們喜歡追問:“我可以從生活中獲得什麽?怎樣才能得到它們?”他們可能會通過夢來尋求滿足。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心理分析學派的理論是適用於那些被寵壞的孩子的。他們會認為其他人的存在是多餘的,別人永遠不能否定他們,他們會好奇:“憑什麽我要對鄰居好?他們愛我嗎?”弗洛伊德學派過分地強調了這一群體的特征,並以此作為研究的基礎。然而,追求優越感的形式有很多,希望被滿足隻是其中一種,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動機。並且,了解夢的目的有利於我們看到,從忘記的夢和無法解釋的夢中可以獲得什麽。


    我是從25年前開始研究夢的意義的。在那時,這確實讓人很困惑。我們不能說清醒時的活動和夢是完全相反的,它需要和我們的其他活動一致。如果白天我們為了某一優越感目標而奮鬥,夜晚也會如此。我們做夢時,常常覺得是在完成一項任務,就像追求優越感目標一樣。夢會有利於鞏固加強生活方式,因為它是生活方式的產物。


    有一件事可以讓我們看清做夢的目的。清晨,我們一般會忘記自己做了什麽夢,那似乎完全沒有發生。真的全忘了嗎?其實沒有。我們會體會到夢所帶來的感覺。由於夢的情節都記不清了,我們無法分析夢,留下來的僅是一種感覺。感覺的殘留就是夢所帶給我們的收獲,這也是夢的一種目的。


    一個人所產生的感覺是和其生活方式相契合的。白天與夜晚的心理活動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它們沒有明顯的不同。簡單來說,差別僅在於做夢時是暫時脫離了現實的場景,然而,這並不是說我們已經和現實脫離。夜間,我們依舊處於現實社會中。比如,我們受到幹擾時,睡眠質量也會受影響;睡著後,我們會控製身體,以免從床上掉下來,這些都是有利的證據;一個母親,會因為孩子的動作而蘇醒,卻不會因為街道上的吵鬧而無法入睡;因此可以說,在睡覺時我們依然會和外界進行接觸。可是,在睡覺時,我們的知覺雖然不會喪失,但也會變弱,我們與現實的接觸就不是那麽緊密了。當我們進入夢境,我們不會再考慮自己所處的環境,因為,我們已經遠離了社會的要求而單獨相處。


    如果想讓睡眠不被影響,隻能消除緊張並確定我們所思索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對於睡眠來說,做夢是一種幹擾。其實,隻有在現實壓迫睡夢中的我們去尋求所麵臨問題的答案,並讓我們感到為難時,我們才會做夢。


    做夢的目的是解決我們所麵臨的問題。現在,我們可以把焦點轉向我們的心靈在夢中是怎樣解決問題的。由於沒有情景的限製,問題看起來並不複雜,而我們所尋求的答案對我們本身也沒有什麽限製。夢的目的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支持,並能夠引起身體的相似感覺。然而,為什麽要支持生活方式呢?是否有東西在攻擊它?對它產生威脅的隻有現實和常識。所以,夢的目的在於讓生活方式免受現實的限製。我們很容易發現,如果一個人麵臨一個在現實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就會通過夢來鞏固他的想法。


    剛開始,這仿佛是和我們的現實生活相悖的,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夢境給我們的感覺和我們清醒時候是完全一樣的。如果一個人麵臨一個不能用現實來解決的問題,他想用一種看似虛無的生活方式來處理,那麽,他一定會找到各種理由來證明它的合理性,並讓人覺得他是可以解決困難的。比如說,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工作,不願意努力,不想為別人貢獻力量,他隻想不勞而獲地賺到錢,那麽,他可能會選擇賭博這種方式。雖然他知道賭博是危險的,很可能會讓他一無所有,但是,他卻心存僥幸。在他腦子裏,充滿了對金錢的喜愛,每天都在幻想自己過著富足的生活,這樣的景象會讓他更加心潮澎湃:他幻想自己買了汽車,豐衣足食,被人羨慕,因此,他開始賭博。此外,類似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在我們工作的時候告訴我們,有一場電影很好看,我們會忍不住想把工作拋開去看電影。很多戀愛中的人都會經常想象未來的美好畫麵,如果他愛著對方,那麽,他的想象會很美好;相反地,如果他的態度消極,想象的畫麵一定滿是陰霾。然而,無論是哪一種,他都會去想象,我們也能從他所想象的畫麵來判斷他屬於前者還是後者。


    如果我們在做夢之後隻留下感覺,它會對現實有怎樣的影響呢?夢和常識是對立的。我們身邊會有一些不希望自己被感覺蒙蔽的人,他們總會按照科學的方式解決問題,他們幾乎是不做夢的。相反,另一種背離常識的人是不願意用科學的方法處理問題的。一般來說,合作能力差的人一般都不喜歡常識,可見,常識是合作的一種構成因素。這種人常常會做夢,他們想躲避現實的問題,怕自己的生活方式被否定。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夢是一種新企圖,夢的起因是一個人想要將個人生活方式和現實問題聯係起來,卻又不喜歡對生活方式提出新的需求。主宰夢的是生活方式,它注定會引發一個人所希望的感覺。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行為特征中發現他夢中出現的東西。不管我們是否做夢,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是一樣的,而夢對於個人生活方式來說,是一種支撐。


    假如這是正確的,對於夢的研究,我們已經有了新的突破。其實夢想都是在自我催眠和自我麻痹,雖說夢可以引發我們準備處理某種困難的心情,但是,其實我們是在自欺欺人。我們在夢裏的表現是和生活中完全相反的。另外,我們可以發現我們清醒時的各種感覺都是通過夢來準備的,如果這是正確的,那麽,從夢的結構和運用來看,我們可以斷定這是欺騙自我的行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自卑與超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並收藏自卑與超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