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大河流域東,此方大地之龍脈核心處,連綿群山內的神陣之中,首陽神山巍峨矗立,其內生機靈炁盎然,萬物生靈安寧繁衍。
神山並非僅隻一座山峰,在其高聳的主峰之外,還有許多高低不一、形態各異的群峰相伴。
此時,神山群峰中的一處險峻的山峰之上,炎正閉目靜坐其上,身周金銳之氣呼嘯,銳利而純粹。
自從炎進入神山,來到此處,已經又是幾年時間過去,這幾年裏,他一直安心於此,以山中首山之銅,參悟五行大道,感悟金德,沒有離開過半步。
也正是有此金德充沛寶地,借助地理之便,炎這些年,無論是感悟金行,還是參演大道五行,都異常順遂,沒有遇到絲毫波折瓶頸。
到了現在,經過幾年時間的參悟積累,他現在早已開辟金行肺竅,對金行大道的感悟和理解已經越來越深厚。
此時,其安坐於神山之上,心神沉侵於大道冥冥之中,有意無意之間,專注於身下首山之銅上,觀其變化,查其本質,合炁演道,三寶隨之自然而動。
六感生發,精魄勾合天地金行神意,元神冥合天地自然,隨著炎的呼吸吐納,四下天地,無量銳金之炁升騰演化,金風呼嘯,鏘鏘之聲不絕入耳。
一時之間,整座山峰都為之一靜,肅殺之氣鼎鎮八方。萬物奔相退避,唯餘金風陣陣,肆掠呼嘯之間,或成刀兵,或演白虎。
受此影響,本來一直異常安寧和諧的首山洞天,這些年也不可避免的漸漸生出紛亂。炎所在的山峰,更是萬靈退避。
對於洞天內的這些事情,炎也不是沒有察覺,隻是大道浩瀚,讓人沉迷,一時流連大道之中,不舍分心而已。
如此,外界日升日落,炎一直沉侵於大道不理外物,時光苒苒,不知不覺間,又已經春秋幾度。
這日,首山洞天一如往日,兔走鷹飛,萬靈安息,天地間一片欣欣向榮之象。忽然,一聲虎嘯隱隱傳來,由弱到強,最後聲震天地。
隨著這聲虎嘯響徹洞天,天地萬物無不為之震懾,世界為之一靜,天地中一片蕭殺肅然,唯餘輕風陣陣,拂過洞天天地。
隨著清風拂過,天地世界忽然生出陣陣涼意,天地靈機生氣盛極而衰,漸漸收斂潛藏,鬱鬱蔥蔥的山林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一點點枯黃。
涼風習習,夏去秋來,生機潛隱,靈機斂藏,秋煞之意籠罩整個首山洞天世界,麵對如此突變,剛剛被虎嘯震懾的洞天生靈也不由騷亂起來。
洞天世界聚生變化,萬物哀嘯,騷亂漸起,殺機隱隱,天地間彌漫的蕭殺之氣也隨之越加濃鬱起來。
也隻有炎所在的山頭,肅然寂靜如舊,隻是山頂半空之中多了一頭威嚴白虎,清晰可見,正仰頭向天,對月長嘯。
其虎尾從半空中垂下,隱隱連接著下方山頭上,正肅穆而坐的炎。
此時的炎,周身金白之炁環繞,渾身神光灼灼生輝。體內仙骨如玉,纖細可見。又見精血奔流,點點精芒閃爍,恍如鉛汞。
神光照耀下,內腑五髒清晰可見。其統攝五行,演化五德,雖然強弱不一,卻也五色神光綻放,熠熠生輝。
炎之五髒,心、脾、肺早已開辟神竅,更是大放神光。其中,又以肺竅為最,內裏金白之色透體而出,與體外金炁白虎、秋意蕭殺之象遙相呼應。
頓時,內外相合,神意銘通大道,五行生衍,恍惚之間,金行大道道意充斥心間,六感精魄自然收束,統攝渾身金性。
繼而,自然落於肺腑神竅,造化衍生,神性流轉,一尊神聖白虎從中而出,仰天長嘯間,與身外長嘯之白虎幾無二致。
金肺身神成就,外界天地頓生感應,猶如倦鳥歸巢,無量金白之炁裹挾著白虎臆象、肅殺秋意,紛紛向著炎的體內湧來。
金炁入體,秋意入心,金德積累,肺竅與白虎身神不斷壯大,及至某刻,金行驟然圓滿。
白虎盤臥,吞吐元炁,五行生衍,一縷黑氣造化而成,漂浮之間,落入腎府之中,腎髒頓時活力大增,蠕動之間,黑色神光熠熠生輝。
同時,在炎體外,首山洞天之內,受其體內變化影響,當秋意越來越濃,肅殺之意達到巔峰之時,天地中的涼意化著寒流,金風化著雨雪,飄散紛落而下。
洪荒世界,雖有四季變化,但因天地元炁充沛,諸神生靈又壽命悠長,因而四季變化對於天地之間的萬物生靈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也正是因此,天地間四季不定,或長或短,並無定時規律。
正是因此,就算炎這樣有著前世的記憶,麵對幾百年來一直不變的氣候,也不由自主的忽視了四季變化的問題。
洪荒尚且如此,首山洞天之內,封閉的環境造就了更加充沛的天地元炁環境,自然也就更加沒有四季的變化之事了。
但是現在,因為炎參悟五行,精修五德,造化五髒五神,於這自成一體的洞天世界內,以金德演繹秋景氣象。
機緣巧合之下,炎體內的金水變化,於天人感應之下,推動天地自然演化,首山洞天之內,深秋自然而然的化生出寒冬。
洞天之內,氣候自然變化,寒意襲人,驟然驚醒了定中的炎。
“啊!下雪了!”睜眼看見飄落的雪花,炎不由微微一愣,他已經幾百年沒有見過雪景了,以至於聚見之下,不由自主的歡呼出聲。
不過,這種驚喜並沒有維持多久的時間,整個洞天之內,此時萬物哀嚎,甚至不乏有生靈,因為不能適應氣候的驟變,在極短的時間裏失去生命。
感應著驟然加身的一縷縷怨念煞因,炎的臉色驟然一變,心念轉動間,手指掐動,瞬間明白了事情的因由。
“四季變化?功德?災劫?”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炎的神情悲喜交加,變幻不定,半響兒後,終是化著一聲苦笑:
“嗬嗬!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還真是應了福禍相依的老話。”
神山並非僅隻一座山峰,在其高聳的主峰之外,還有許多高低不一、形態各異的群峰相伴。
此時,神山群峰中的一處險峻的山峰之上,炎正閉目靜坐其上,身周金銳之氣呼嘯,銳利而純粹。
自從炎進入神山,來到此處,已經又是幾年時間過去,這幾年裏,他一直安心於此,以山中首山之銅,參悟五行大道,感悟金德,沒有離開過半步。
也正是有此金德充沛寶地,借助地理之便,炎這些年,無論是感悟金行,還是參演大道五行,都異常順遂,沒有遇到絲毫波折瓶頸。
到了現在,經過幾年時間的參悟積累,他現在早已開辟金行肺竅,對金行大道的感悟和理解已經越來越深厚。
此時,其安坐於神山之上,心神沉侵於大道冥冥之中,有意無意之間,專注於身下首山之銅上,觀其變化,查其本質,合炁演道,三寶隨之自然而動。
六感生發,精魄勾合天地金行神意,元神冥合天地自然,隨著炎的呼吸吐納,四下天地,無量銳金之炁升騰演化,金風呼嘯,鏘鏘之聲不絕入耳。
一時之間,整座山峰都為之一靜,肅殺之氣鼎鎮八方。萬物奔相退避,唯餘金風陣陣,肆掠呼嘯之間,或成刀兵,或演白虎。
受此影響,本來一直異常安寧和諧的首山洞天,這些年也不可避免的漸漸生出紛亂。炎所在的山峰,更是萬靈退避。
對於洞天內的這些事情,炎也不是沒有察覺,隻是大道浩瀚,讓人沉迷,一時流連大道之中,不舍分心而已。
如此,外界日升日落,炎一直沉侵於大道不理外物,時光苒苒,不知不覺間,又已經春秋幾度。
這日,首山洞天一如往日,兔走鷹飛,萬靈安息,天地間一片欣欣向榮之象。忽然,一聲虎嘯隱隱傳來,由弱到強,最後聲震天地。
隨著這聲虎嘯響徹洞天,天地萬物無不為之震懾,世界為之一靜,天地中一片蕭殺肅然,唯餘輕風陣陣,拂過洞天天地。
隨著清風拂過,天地世界忽然生出陣陣涼意,天地靈機生氣盛極而衰,漸漸收斂潛藏,鬱鬱蔥蔥的山林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一點點枯黃。
涼風習習,夏去秋來,生機潛隱,靈機斂藏,秋煞之意籠罩整個首山洞天世界,麵對如此突變,剛剛被虎嘯震懾的洞天生靈也不由騷亂起來。
洞天世界聚生變化,萬物哀嘯,騷亂漸起,殺機隱隱,天地間彌漫的蕭殺之氣也隨之越加濃鬱起來。
也隻有炎所在的山頭,肅然寂靜如舊,隻是山頂半空之中多了一頭威嚴白虎,清晰可見,正仰頭向天,對月長嘯。
其虎尾從半空中垂下,隱隱連接著下方山頭上,正肅穆而坐的炎。
此時的炎,周身金白之炁環繞,渾身神光灼灼生輝。體內仙骨如玉,纖細可見。又見精血奔流,點點精芒閃爍,恍如鉛汞。
神光照耀下,內腑五髒清晰可見。其統攝五行,演化五德,雖然強弱不一,卻也五色神光綻放,熠熠生輝。
炎之五髒,心、脾、肺早已開辟神竅,更是大放神光。其中,又以肺竅為最,內裏金白之色透體而出,與體外金炁白虎、秋意蕭殺之象遙相呼應。
頓時,內外相合,神意銘通大道,五行生衍,恍惚之間,金行大道道意充斥心間,六感精魄自然收束,統攝渾身金性。
繼而,自然落於肺腑神竅,造化衍生,神性流轉,一尊神聖白虎從中而出,仰天長嘯間,與身外長嘯之白虎幾無二致。
金肺身神成就,外界天地頓生感應,猶如倦鳥歸巢,無量金白之炁裹挾著白虎臆象、肅殺秋意,紛紛向著炎的體內湧來。
金炁入體,秋意入心,金德積累,肺竅與白虎身神不斷壯大,及至某刻,金行驟然圓滿。
白虎盤臥,吞吐元炁,五行生衍,一縷黑氣造化而成,漂浮之間,落入腎府之中,腎髒頓時活力大增,蠕動之間,黑色神光熠熠生輝。
同時,在炎體外,首山洞天之內,受其體內變化影響,當秋意越來越濃,肅殺之意達到巔峰之時,天地中的涼意化著寒流,金風化著雨雪,飄散紛落而下。
洪荒世界,雖有四季變化,但因天地元炁充沛,諸神生靈又壽命悠長,因而四季變化對於天地之間的萬物生靈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也正是因此,天地間四季不定,或長或短,並無定時規律。
正是因此,就算炎這樣有著前世的記憶,麵對幾百年來一直不變的氣候,也不由自主的忽視了四季變化的問題。
洪荒尚且如此,首山洞天之內,封閉的環境造就了更加充沛的天地元炁環境,自然也就更加沒有四季的變化之事了。
但是現在,因為炎參悟五行,精修五德,造化五髒五神,於這自成一體的洞天世界內,以金德演繹秋景氣象。
機緣巧合之下,炎體內的金水變化,於天人感應之下,推動天地自然演化,首山洞天之內,深秋自然而然的化生出寒冬。
洞天之內,氣候自然變化,寒意襲人,驟然驚醒了定中的炎。
“啊!下雪了!”睜眼看見飄落的雪花,炎不由微微一愣,他已經幾百年沒有見過雪景了,以至於聚見之下,不由自主的歡呼出聲。
不過,這種驚喜並沒有維持多久的時間,整個洞天之內,此時萬物哀嚎,甚至不乏有生靈,因為不能適應氣候的驟變,在極短的時間裏失去生命。
感應著驟然加身的一縷縷怨念煞因,炎的臉色驟然一變,心念轉動間,手指掐動,瞬間明白了事情的因由。
“四季變化?功德?災劫?”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炎的神情悲喜交加,變幻不定,半響兒後,終是化著一聲苦笑:
“嗬嗬!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還真是應了福禍相依的老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