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贍部洲,中土大唐,長安城外有一座望經樓。
這望經樓是太宗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送唐僧出城後,過了三年也就是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差工部的官員在長安城關之外起建的接經之地。
自建成之後,太宗年年親至,以盼望真經到來。
這一日,太宗一如往年,駕臨望經樓樓上,正翹首以盼,忽然看到正西方滿天瑞靄,陣陣香風吹來,太宗皇帝一看這般祥瑞,正驚疑間,就聽到天上似乎有聲音傳來,隨即金光降落在望經樓旁邊,化作四人一馬,為首的,可不正是他日盼夜盼的唐僧唐玄奘。
太宗大喜過望,連忙和眾多官員下樓相迎,問道,“可是禦弟來了?”
唐僧見到太宗,連忙倒身下拜,“正是貧僧,貧僧不負皇恩,終於取經歸來。”
太宗上前幾步將他攙扶了起來,又問到,“這三個是什麽人?”
唐僧回答道:“這是貧僧在途中收的幾個徒弟。”
太宗大喜,當即命令侍官:“將朕禦車馬扣背,請禦弟上馬,同朕回朝。”
隻是片刻之間,唐皇禦弟聖僧上西天取經歸來的消息,便如大風掃過長安城內的大街小巷,轟動了整個長安城。
數日之後,太宗命唐僧在雁塔寺講解真經,唐僧捧了幾卷真經登台,正要誦讀,忽然看到香風繚繞,半空中有八大金剛現身高叫道:“誦經的,放下經卷,跟我回西去也。”
台下,扮作孫悟空的六耳獼猴三人,連白龍馬平地而起,唐僧也將經卷丟下,從台上起於九霄,相隨騰空而去,慌得太宗與眾多官員望著天空下拜。
忙亂中,誰也沒有發現,離雁塔寺不遠的長安城東謄黃寺內,一個小沙彌輕巧的繞到了寺中寶殿。
這謄黃寺本來隻是一座不出名的小寺廟,隻是因為唐僧進言說要將真經傳流天下,應當譽錄副本,方可布散,而原本應當珍藏,不可輕易褻瀆。
太宗自然是言聽計從,就讓翰林院及中書科各官帶著真經來到謄黃寺譽寫真經,但現在,無論是翰林院、中書科各官都去了雁塔寺,寺中隻有幾個普通沙彌,如何能想到會有人惦記上了這裏的真經。
小沙彌正是石侯,早在十天之前,石侯就已經來到了長安。
原本他是想混入皇宮的,沒想到太宗的皇宮竟然有仙人在暗中守護,無奈之下隻能變作一個普通的沙彌在這謄黃寺等候。
熟讀西遊記的他清楚的知道,當唐僧將真經送回長安後,太宗會先把真經安放到謄黃寺讓人抄寫副本,這個時候,正是各方防備之心最弱的時候。
大唐方麵是想不到有人會動真經的主意,而唐僧師徒乃至漫天仙神佛,關注的更多的是唐僧五人會被佛祖封什麽佛,誰還會留意那作為佛門東渡西遊大戲道具的真經。
而實際上,正像石侯猜測的那般,唐僧師徒將真經交給太宗後,就已經完成了使命,再沒有看那些真經哪怕一眼,就是今天唐僧要講解真經,也是應太宗的邀請才去的雁塔寺。
真經送到了大唐,西遊大戲即將落下帷幕,隻剩下佛祖的論功行賞,誰又在乎那些真經,說到底,這真經就算真有當初觀音菩薩所說的那般的效果,現在也不是重點。
於是,石侯的機會來了。
謄黃寺外有禁軍守衛,但石侯現在卻已經是內鬼,小心的進了大殿,石侯就看到了一卷卷真經被整齊的擺放在供台上。
“吃飯喝粥,可就看這一把了,逆運道蓮啊逆運道蓮,你可別讓我失望才好。”石侯雙手摩拳擦掌,默默念叨了句,正要伸手去拿那真經,忽然手指一頓,縮了回來。
“不行,這真經是如來佛祖的東西,上麵必然有佛門下的禁法,我若是動了,肯定會留下痕跡,一旦被佛門盯上,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石侯警醒,眼珠子轉了下,張口吹了口氣,施展起了《地煞七十二術》中的借風術,隻見一道旋風自他口中吹出,吹的那些經書獵獵翻轉,隱約中有靈光自經文中浮現。
石侯嘿嘿一笑,以手印催風,臨近經文張口便吸,那些經文中浮現的靈光竟然被他引動,吞入肚子中後,轉眼出現在體內空間,隨著雨霧落下,盡數被埋在土裏的那顆逆運道蓮吸收。
一本真經一絲靈光,石侯以借風術翻動經文,不落痕跡又一本不落的將所有真經翻了個遍,經文的內容是一個字也沒看,但真經所蘊含的那一絲靈光,卻盡數被他搜集。
這靈光,正是真經中所蘊含的佛門氣運。
佛門以傳經為由行東渡大事,這真經又是如來佛祖經庫中所藏的三藏真經,自然會帶有佛門的氣運,石侯要逆大勢而行,怎麽會放過這唾手可得的好處。
不過半天的時間,當外麵傳來雜亂的腳步聲的時候,石侯已經將所有經書都翻了個遍,一張嘴巴吸的是口幹舌燥,像是上了火一般。
但石侯卻是滿足不已,伸手一抹,所有經書回歸原位,眼看有人推門,施展了個變化術,化作一隻飛蛾飛上橫梁。
進來的正是翰林院的官員,其中幾人手中還拿著經書,正是唐僧丟下的那幾本,石侯本來是為了躲避閑雜人才上的橫梁,看到這幾本經書,頓時眼神一亮,張口一吸,又是幾道靈光到手,而那些官員不過是凡胎俗子,又怎麽能看到異常。
真經所蘊含的氣運到手,石侯知道自己不過是鑽了個漏洞取了個巧,哪裏敢一直停留,當即飛出了大殿,隻是剛離開謄黃寺,一道黃光自天而降,將整個謄黃寺包裹在內。
石侯驚駭,頭也不回的紮入旁邊灌木叢中,定了定神後,才看到謄黃寺上有一張黃紙隱於雲間,上麵烙印有梵文箴言。
“好險,佛門的反應也夠快速的,不過還是被我得了便宜,我閃。”
此行來長安的最大目的已經完成,石侯沒有再停留,直接出了長安城,尋了一座荒山山洞,封了洞口,這才內視體內空間。
靈明石猴本源所化土地掩埋的地方,一縷縷得自真經的氣運靈光流轉,正被蓮種吞吸,唐僧帶回了五千零四十八卷真經,石侯便得到了五千零四十八縷氣運靈光,如此多的靈光被蓮種吞吸,蓮種身上被天譴劈的留下的裂痕正在消失,蓮種越發飽滿。
當最後一縷氣運靈光被吸收之後,石侯聽到一聲啪的清脆的聲音,就看到蓮種裂開了一道縫隙,這縫隙不是之前的裂痕,而是蓮種發芽撐開的生機。
在石侯的注視下,清脆的聲響過後,一抹綠芽從泥土中鑽了出來,瞬時間,整個內空間像是多了一線生機一般,並有異香出現,讓石侯神清氣爽。
“這就是逆運道蓮?”
石侯驚喜,隱約中感應到一縷天機變化,竟然引動了他自身的氣機,讓他氣機玄之又玄,自動有了隱匿之能,隻要他願意,哪怕當麵遇到,尋常仙神也別想看出他的異常。
這對於石侯來說,簡直是意外之喜。
“神算子留下的《天機神算經》提及過,人的氣機隨運勢而變,天機難測者或修為高深外人難以企及,或身懷異寶自動遮掩,或不在五行天地之間無根萍追尋,我本是世外之人,靈明石猴又不入十類,再加上這道蓮遮掩,任誰要算計我都要掂量一下。”
石侯心情愉悅,道蓮蓮子的發芽證明了神算子的《逆運道蓮》不是妄想的功法,而是真的能逆運聚勢,由此所產生的契機,若是運用得當,足以扭轉乾坤大勢。
石侯心中有恨,孫悟空更是死的憋屈,兩者結合,勢必要鬧出個天翻地覆不可,但三界秩序穩固,就是佛門東渡,也已經成了定局,想要逆勢而行談何容易。
可有了這道蓮,一切都不一樣了。
可以說,從吞吸三藏真經上的佛門氣運開始,石侯已經親手掀開了一條艱辛的道路,再沒有僥幸的餘地,對於這點,石侯是絲毫不後悔。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被人擺布一次已經足夠,不管這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他都要親自丈量丈量,看那些掌握乾坤的人,是否真能一手遮天。
道蓮發芽,帶給石侯的好處不僅僅是能逆運聚勢,更重要的是堅定了他的心誌。
否則以他的造化,雖然已經算是很不錯,可放眼三界,卻還不夠看。
“唐僧西行路,看似危機重重,實則早有定數,佛門在這條路上費盡心機,必有圖謀,長安為起點,靈山為終點,這一路是佛門大勢凝聚的關鍵,也是佛門氣運東渡傳法的關鍵,我要逆勢而行,還得再走一趟西行路,看能否截佛門大勢氣運為我所用。”
道蓮發芽,石侯終於確定了自己接下來的路途該如何行走。
這將會是一條很危險的路,佛門必然會一路布局,但佛門在明石侯在暗,也未必就沒有機會。
這望經樓是太宗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送唐僧出城後,過了三年也就是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差工部的官員在長安城關之外起建的接經之地。
自建成之後,太宗年年親至,以盼望真經到來。
這一日,太宗一如往年,駕臨望經樓樓上,正翹首以盼,忽然看到正西方滿天瑞靄,陣陣香風吹來,太宗皇帝一看這般祥瑞,正驚疑間,就聽到天上似乎有聲音傳來,隨即金光降落在望經樓旁邊,化作四人一馬,為首的,可不正是他日盼夜盼的唐僧唐玄奘。
太宗大喜過望,連忙和眾多官員下樓相迎,問道,“可是禦弟來了?”
唐僧見到太宗,連忙倒身下拜,“正是貧僧,貧僧不負皇恩,終於取經歸來。”
太宗上前幾步將他攙扶了起來,又問到,“這三個是什麽人?”
唐僧回答道:“這是貧僧在途中收的幾個徒弟。”
太宗大喜,當即命令侍官:“將朕禦車馬扣背,請禦弟上馬,同朕回朝。”
隻是片刻之間,唐皇禦弟聖僧上西天取經歸來的消息,便如大風掃過長安城內的大街小巷,轟動了整個長安城。
數日之後,太宗命唐僧在雁塔寺講解真經,唐僧捧了幾卷真經登台,正要誦讀,忽然看到香風繚繞,半空中有八大金剛現身高叫道:“誦經的,放下經卷,跟我回西去也。”
台下,扮作孫悟空的六耳獼猴三人,連白龍馬平地而起,唐僧也將經卷丟下,從台上起於九霄,相隨騰空而去,慌得太宗與眾多官員望著天空下拜。
忙亂中,誰也沒有發現,離雁塔寺不遠的長安城東謄黃寺內,一個小沙彌輕巧的繞到了寺中寶殿。
這謄黃寺本來隻是一座不出名的小寺廟,隻是因為唐僧進言說要將真經傳流天下,應當譽錄副本,方可布散,而原本應當珍藏,不可輕易褻瀆。
太宗自然是言聽計從,就讓翰林院及中書科各官帶著真經來到謄黃寺譽寫真經,但現在,無論是翰林院、中書科各官都去了雁塔寺,寺中隻有幾個普通沙彌,如何能想到會有人惦記上了這裏的真經。
小沙彌正是石侯,早在十天之前,石侯就已經來到了長安。
原本他是想混入皇宮的,沒想到太宗的皇宮竟然有仙人在暗中守護,無奈之下隻能變作一個普通的沙彌在這謄黃寺等候。
熟讀西遊記的他清楚的知道,當唐僧將真經送回長安後,太宗會先把真經安放到謄黃寺讓人抄寫副本,這個時候,正是各方防備之心最弱的時候。
大唐方麵是想不到有人會動真經的主意,而唐僧師徒乃至漫天仙神佛,關注的更多的是唐僧五人會被佛祖封什麽佛,誰還會留意那作為佛門東渡西遊大戲道具的真經。
而實際上,正像石侯猜測的那般,唐僧師徒將真經交給太宗後,就已經完成了使命,再沒有看那些真經哪怕一眼,就是今天唐僧要講解真經,也是應太宗的邀請才去的雁塔寺。
真經送到了大唐,西遊大戲即將落下帷幕,隻剩下佛祖的論功行賞,誰又在乎那些真經,說到底,這真經就算真有當初觀音菩薩所說的那般的效果,現在也不是重點。
於是,石侯的機會來了。
謄黃寺外有禁軍守衛,但石侯現在卻已經是內鬼,小心的進了大殿,石侯就看到了一卷卷真經被整齊的擺放在供台上。
“吃飯喝粥,可就看這一把了,逆運道蓮啊逆運道蓮,你可別讓我失望才好。”石侯雙手摩拳擦掌,默默念叨了句,正要伸手去拿那真經,忽然手指一頓,縮了回來。
“不行,這真經是如來佛祖的東西,上麵必然有佛門下的禁法,我若是動了,肯定會留下痕跡,一旦被佛門盯上,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石侯警醒,眼珠子轉了下,張口吹了口氣,施展起了《地煞七十二術》中的借風術,隻見一道旋風自他口中吹出,吹的那些經書獵獵翻轉,隱約中有靈光自經文中浮現。
石侯嘿嘿一笑,以手印催風,臨近經文張口便吸,那些經文中浮現的靈光竟然被他引動,吞入肚子中後,轉眼出現在體內空間,隨著雨霧落下,盡數被埋在土裏的那顆逆運道蓮吸收。
一本真經一絲靈光,石侯以借風術翻動經文,不落痕跡又一本不落的將所有真經翻了個遍,經文的內容是一個字也沒看,但真經所蘊含的那一絲靈光,卻盡數被他搜集。
這靈光,正是真經中所蘊含的佛門氣運。
佛門以傳經為由行東渡大事,這真經又是如來佛祖經庫中所藏的三藏真經,自然會帶有佛門的氣運,石侯要逆大勢而行,怎麽會放過這唾手可得的好處。
不過半天的時間,當外麵傳來雜亂的腳步聲的時候,石侯已經將所有經書都翻了個遍,一張嘴巴吸的是口幹舌燥,像是上了火一般。
但石侯卻是滿足不已,伸手一抹,所有經書回歸原位,眼看有人推門,施展了個變化術,化作一隻飛蛾飛上橫梁。
進來的正是翰林院的官員,其中幾人手中還拿著經書,正是唐僧丟下的那幾本,石侯本來是為了躲避閑雜人才上的橫梁,看到這幾本經書,頓時眼神一亮,張口一吸,又是幾道靈光到手,而那些官員不過是凡胎俗子,又怎麽能看到異常。
真經所蘊含的氣運到手,石侯知道自己不過是鑽了個漏洞取了個巧,哪裏敢一直停留,當即飛出了大殿,隻是剛離開謄黃寺,一道黃光自天而降,將整個謄黃寺包裹在內。
石侯驚駭,頭也不回的紮入旁邊灌木叢中,定了定神後,才看到謄黃寺上有一張黃紙隱於雲間,上麵烙印有梵文箴言。
“好險,佛門的反應也夠快速的,不過還是被我得了便宜,我閃。”
此行來長安的最大目的已經完成,石侯沒有再停留,直接出了長安城,尋了一座荒山山洞,封了洞口,這才內視體內空間。
靈明石猴本源所化土地掩埋的地方,一縷縷得自真經的氣運靈光流轉,正被蓮種吞吸,唐僧帶回了五千零四十八卷真經,石侯便得到了五千零四十八縷氣運靈光,如此多的靈光被蓮種吞吸,蓮種身上被天譴劈的留下的裂痕正在消失,蓮種越發飽滿。
當最後一縷氣運靈光被吸收之後,石侯聽到一聲啪的清脆的聲音,就看到蓮種裂開了一道縫隙,這縫隙不是之前的裂痕,而是蓮種發芽撐開的生機。
在石侯的注視下,清脆的聲響過後,一抹綠芽從泥土中鑽了出來,瞬時間,整個內空間像是多了一線生機一般,並有異香出現,讓石侯神清氣爽。
“這就是逆運道蓮?”
石侯驚喜,隱約中感應到一縷天機變化,竟然引動了他自身的氣機,讓他氣機玄之又玄,自動有了隱匿之能,隻要他願意,哪怕當麵遇到,尋常仙神也別想看出他的異常。
這對於石侯來說,簡直是意外之喜。
“神算子留下的《天機神算經》提及過,人的氣機隨運勢而變,天機難測者或修為高深外人難以企及,或身懷異寶自動遮掩,或不在五行天地之間無根萍追尋,我本是世外之人,靈明石猴又不入十類,再加上這道蓮遮掩,任誰要算計我都要掂量一下。”
石侯心情愉悅,道蓮蓮子的發芽證明了神算子的《逆運道蓮》不是妄想的功法,而是真的能逆運聚勢,由此所產生的契機,若是運用得當,足以扭轉乾坤大勢。
石侯心中有恨,孫悟空更是死的憋屈,兩者結合,勢必要鬧出個天翻地覆不可,但三界秩序穩固,就是佛門東渡,也已經成了定局,想要逆勢而行談何容易。
可有了這道蓮,一切都不一樣了。
可以說,從吞吸三藏真經上的佛門氣運開始,石侯已經親手掀開了一條艱辛的道路,再沒有僥幸的餘地,對於這點,石侯是絲毫不後悔。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被人擺布一次已經足夠,不管這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他都要親自丈量丈量,看那些掌握乾坤的人,是否真能一手遮天。
道蓮發芽,帶給石侯的好處不僅僅是能逆運聚勢,更重要的是堅定了他的心誌。
否則以他的造化,雖然已經算是很不錯,可放眼三界,卻還不夠看。
“唐僧西行路,看似危機重重,實則早有定數,佛門在這條路上費盡心機,必有圖謀,長安為起點,靈山為終點,這一路是佛門大勢凝聚的關鍵,也是佛門氣運東渡傳法的關鍵,我要逆勢而行,還得再走一趟西行路,看能否截佛門大勢氣運為我所用。”
道蓮發芽,石侯終於確定了自己接下來的路途該如何行走。
這將會是一條很危險的路,佛門必然會一路布局,但佛門在明石侯在暗,也未必就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