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誌寧一方麵希望李世民把這件事情解決掉,另外一方麵則是來要好處。
我搭上了一個孫女,以後還可能搭上家裏麵的命運,你這個當皇帝的得給一個說法。
李世民看了一眼於誌寧,心裏自然明白。
大唐從立國之初,建立在什麽樣的根基上,李世民的心裏一清二楚。當年他的奪嫡之爭,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場各大世家的權力爭奪。
隋煬帝和他哥哥也是一樣,隻不過結果是隋煬帝獲勝了而已。
各大世家通過操縱奪嫡,來為自己獲取利益,這也不是什麽太新鮮的事情。
當初隋煬帝上台之後,就想要把這些人打掉,用關隴貴族壓製山東世家。
說白了,爭朝鮮的時候削弱了他們很多實力。開通大運河增強南北之間的溝通,把江南的士族引進來,甚至自己跑到了揚州去。隻不過隋煬帝最後玩脫了,所以死翹翹了。
而等到李淵登基,李世民和他大哥三弟的矛盾表麵上看起來是兄弟奪嫡,隻不過他們背後的利益爭奪一直都存在。
一方麵是老牌的關隴貴族,也就是以八大柱國為首,他們一直在支持李建成。而另外則是新興的貴族。
關隴貴族當中是以長孫家為首,還有很多山東的世家,以及新興的軍方權貴。
雙方互相纏鬥,最後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軍事政變,也就是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這場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而終結。
等到李世民登基之後,他的兒子又成了各大世家操縱爭鬥的工具。
奪嫡這種事情,表麵上就有爭鬥屬性。雖然是兄弟,但那個位置實在是太耀眼了、太吸引人了,誰不想坐上去?
甚至都不用別人在後麵鼓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說是利益迫使、犬牙交錯。
隻不過在奪嫡的時候,大家族想要的隻是扶持一個人;而小家族想要的就是借由奪嫡來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從而達到晉升為大家族的目的。
大家族不會公開表示支持誰,頂多也就是嫁一個女兒,或者是讓手下支持一下;而小家族就要拚命了,甚至拚命都不一定能夠達到效果。
於誌寧的於家雖然也是曾經的八大柱國之一,隻不過現在沒落得有點厲害,家裏麵的子弟雖然比較多,但是有成績的卻並不多,在朝中掌權的也就是於誌寧而已。
這些年李世民可沒少打壓於家他們,新興的關隴貴族和軍方權貴全都打壓他們。
現在李承乾要娶於誌寧的孫女,會產生什麽樣的變化,沒人心裏明白。李世民心裏麵都不明白,他甚至都不明白兒子為什麽要這麽做。
不過他也看得出來,兒子的態度很堅決,先斬後奏,還寫了詩。
李世民也不在意。
鬧騰嘛,看你們能鬧騰到什麽程度。無論兒子想做什麽,到了這一步,李世民沒辦法阻止,隻能冷眼旁觀。
看了一眼於誌寧,李世民態度和藹的笑著說道:“既然是兩情相悅,那就成全他們吧。總不能棒打鴛鴦?”
於誌寧角一抽抽。
果然如此,一想你就是這麽辦,
心裏麵雖然明白,可於誌寧還是對李世民的說法很不滿意。
什麽叫兩情相悅?
我那孫女在家好好的呆著,是你兒子闖進了我的家裏,跟土匪一樣,還寫什麽詩。難道不覺得太輕浮了一些嗎?
當然,於誌寧隻能在心裏麵吐槽。當著人家老爹的麵吐槽他兒子,這得是多麽智慧的人才會做的事?
何況那個人是太子,他老爹是皇帝。
於誌寧說道:“謹遵陛下吩咐。”
見於誌寧點頭,李世民也就不再說什麽,而是笑著說道:“以後就是一家人,你也不用太客氣。聽說太子給你寫了一首詩?”
“那是太子殿下謬讚了。”於誌寧笑著說道。
不過他還是把太子寫的那首詩念了一遍。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可是鄭板橋的詩,形容氣節的。李承乾用這首詩來形容於誌寧,說實話有些過了,這裏邊吹捧的嫌疑實在是太明顯了。
“看來太子還是很喜歡你的。”李世民笑著說道:“這誇讚,朕都不知道說什麽。”
於誌寧心中一動。
皇帝擺明了是在提醒自己,你平常總是勸誡太子還教導太子,可以說是對太子影響頗深。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現在這種事情怪得了誰?
太子怎麽沒寫這樣的詩稱讚別人呢?
要懂得收斂,適可而止。
於誌寧站起身子躬身說道:“陛下,太子殿下文采飛揚,最近也轉了性,實在是大唐有幸!如此,不如盡早完婚,正好為東宮添添喜氣,衝一衝煞氣!”
聽了這話之後,李世民頓時大笑了起來,直接站起身子走到於誌寧的身邊,伸手拉住他的手說道:“此言深得我心。好啊,好啊!”
君臣二人相談甚歡,隻不過李承乾還不知道。
此時的李承乾正麵無表情的坐在靜室裏麵,抬頭看著長孫皇後的畫。
大唐,在他眼裏邊曾經就隻是兩個字,代表著一個朝代。但如今卻是他活著的世界。
在李承乾的身邊,燃燒著一個火盆。
輕輕地拿起毛筆在一張竹簡上寫下了一個名字——於誌寧,隨後李承乾就陷入了沉思。
於誌寧這個人出身關隴貴族,八大柱國之一,李世民一直打壓的存在。
隻不過是一種打壓與拉攏並存,李世民允許他們的子弟恩蔭入仕,這就是拉攏了。
想到前身的造反,想到是李治登基,再想想李治登基之後幹的那些事情,李承乾不禁有了一些猜想。會不會和這件事情有關係呢?
史書上所記載的隻不過是寥寥數筆,隻不過是表麵上的事情。這背後利益的搏殺、人心的搏殺,史書上是不會寫的。
況且史書是一個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事情究竟如何,處在事情漩渦當中的人都不一定能夠洞悉真相,何況是負責記錄的人?
我搭上了一個孫女,以後還可能搭上家裏麵的命運,你這個當皇帝的得給一個說法。
李世民看了一眼於誌寧,心裏自然明白。
大唐從立國之初,建立在什麽樣的根基上,李世民的心裏一清二楚。當年他的奪嫡之爭,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場各大世家的權力爭奪。
隋煬帝和他哥哥也是一樣,隻不過結果是隋煬帝獲勝了而已。
各大世家通過操縱奪嫡,來為自己獲取利益,這也不是什麽太新鮮的事情。
當初隋煬帝上台之後,就想要把這些人打掉,用關隴貴族壓製山東世家。
說白了,爭朝鮮的時候削弱了他們很多實力。開通大運河增強南北之間的溝通,把江南的士族引進來,甚至自己跑到了揚州去。隻不過隋煬帝最後玩脫了,所以死翹翹了。
而等到李淵登基,李世民和他大哥三弟的矛盾表麵上看起來是兄弟奪嫡,隻不過他們背後的利益爭奪一直都存在。
一方麵是老牌的關隴貴族,也就是以八大柱國為首,他們一直在支持李建成。而另外則是新興的貴族。
關隴貴族當中是以長孫家為首,還有很多山東的世家,以及新興的軍方權貴。
雙方互相纏鬥,最後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軍事政變,也就是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這場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而終結。
等到李世民登基之後,他的兒子又成了各大世家操縱爭鬥的工具。
奪嫡這種事情,表麵上就有爭鬥屬性。雖然是兄弟,但那個位置實在是太耀眼了、太吸引人了,誰不想坐上去?
甚至都不用別人在後麵鼓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說是利益迫使、犬牙交錯。
隻不過在奪嫡的時候,大家族想要的隻是扶持一個人;而小家族想要的就是借由奪嫡來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從而達到晉升為大家族的目的。
大家族不會公開表示支持誰,頂多也就是嫁一個女兒,或者是讓手下支持一下;而小家族就要拚命了,甚至拚命都不一定能夠達到效果。
於誌寧的於家雖然也是曾經的八大柱國之一,隻不過現在沒落得有點厲害,家裏麵的子弟雖然比較多,但是有成績的卻並不多,在朝中掌權的也就是於誌寧而已。
這些年李世民可沒少打壓於家他們,新興的關隴貴族和軍方權貴全都打壓他們。
現在李承乾要娶於誌寧的孫女,會產生什麽樣的變化,沒人心裏明白。李世民心裏麵都不明白,他甚至都不明白兒子為什麽要這麽做。
不過他也看得出來,兒子的態度很堅決,先斬後奏,還寫了詩。
李世民也不在意。
鬧騰嘛,看你們能鬧騰到什麽程度。無論兒子想做什麽,到了這一步,李世民沒辦法阻止,隻能冷眼旁觀。
看了一眼於誌寧,李世民態度和藹的笑著說道:“既然是兩情相悅,那就成全他們吧。總不能棒打鴛鴦?”
於誌寧角一抽抽。
果然如此,一想你就是這麽辦,
心裏麵雖然明白,可於誌寧還是對李世民的說法很不滿意。
什麽叫兩情相悅?
我那孫女在家好好的呆著,是你兒子闖進了我的家裏,跟土匪一樣,還寫什麽詩。難道不覺得太輕浮了一些嗎?
當然,於誌寧隻能在心裏麵吐槽。當著人家老爹的麵吐槽他兒子,這得是多麽智慧的人才會做的事?
何況那個人是太子,他老爹是皇帝。
於誌寧說道:“謹遵陛下吩咐。”
見於誌寧點頭,李世民也就不再說什麽,而是笑著說道:“以後就是一家人,你也不用太客氣。聽說太子給你寫了一首詩?”
“那是太子殿下謬讚了。”於誌寧笑著說道。
不過他還是把太子寫的那首詩念了一遍。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可是鄭板橋的詩,形容氣節的。李承乾用這首詩來形容於誌寧,說實話有些過了,這裏邊吹捧的嫌疑實在是太明顯了。
“看來太子還是很喜歡你的。”李世民笑著說道:“這誇讚,朕都不知道說什麽。”
於誌寧心中一動。
皇帝擺明了是在提醒自己,你平常總是勸誡太子還教導太子,可以說是對太子影響頗深。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現在這種事情怪得了誰?
太子怎麽沒寫這樣的詩稱讚別人呢?
要懂得收斂,適可而止。
於誌寧站起身子躬身說道:“陛下,太子殿下文采飛揚,最近也轉了性,實在是大唐有幸!如此,不如盡早完婚,正好為東宮添添喜氣,衝一衝煞氣!”
聽了這話之後,李世民頓時大笑了起來,直接站起身子走到於誌寧的身邊,伸手拉住他的手說道:“此言深得我心。好啊,好啊!”
君臣二人相談甚歡,隻不過李承乾還不知道。
此時的李承乾正麵無表情的坐在靜室裏麵,抬頭看著長孫皇後的畫。
大唐,在他眼裏邊曾經就隻是兩個字,代表著一個朝代。但如今卻是他活著的世界。
在李承乾的身邊,燃燒著一個火盆。
輕輕地拿起毛筆在一張竹簡上寫下了一個名字——於誌寧,隨後李承乾就陷入了沉思。
於誌寧這個人出身關隴貴族,八大柱國之一,李世民一直打壓的存在。
隻不過是一種打壓與拉攏並存,李世民允許他們的子弟恩蔭入仕,這就是拉攏了。
想到前身的造反,想到是李治登基,再想想李治登基之後幹的那些事情,李承乾不禁有了一些猜想。會不會和這件事情有關係呢?
史書上所記載的隻不過是寥寥數筆,隻不過是表麵上的事情。這背後利益的搏殺、人心的搏殺,史書上是不會寫的。
況且史書是一個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事情究竟如何,處在事情漩渦當中的人都不一定能夠洞悉真相,何況是負責記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