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原諸侯對夏國休養三年實在不安,私下派遣使者拜訪金王,詢問呼延合為何低頭,又對夏國未來形勢有何看法。
呼延和也不藏著掖著,直接挑破:“你們不打等著我去消耗,妄想。看夏王起家時的姿態就知道,這不過是在醞釀更大的動作,高築牆廣積糧再來一次罷了。”
此番言論後續時有傳播,想暗中掀起對夏國的圍剿,但諸侯彼此爭鬥不休,周柏又一心防守國門,很長一段時間倒沒人真招惹夏國。
歲月如梭,一晃西涼都督府建製三載,距離正式改府為州的日子越來越近。
同治十二年十一月,都督府年末績效考評開始,霎時西北大地氣運翻滾,喧囂不斷。
夏國定製,每年對官員年度小評,登記成冊,不需上報中央;每三年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一地官員的三年考察情況匯總報於中央,中央再派官員據此核實。
一年小計,三年稱大計,按照周柏的設想,未來夏國國祚日久,每十年還會有更全麵係統的官員考察。
都督府設立三年,今年是改府設州的最後一年,也是第一批在西涼任職官員的大計之年。
官吏貴族,豪強士紳,乃至無數平民百姓的心神都為之牽動。
西涼下轄八郡四十三縣,吏部備案及管理的入品官員超過一千五百名,官員數量堪比中域江南的繁榮大州。
這在夏國州級體製來說很正常,甚至相較於本土三州還算偏少的。
以縣級編製為例,除縣令、縣丞、主薄、巡檢、教諭等主流官員外,還有稅課大使、縣倉大使和河泊大使等重要職位許入品流,加上各鄉鄉署的主官、佐貳官、民兵操巡使等等,一千五百人已經是壓縮後的編製。
如此龐大的官員體量,每天支出的國家氣運都是天文數字,年度考評自然會影響整個西涼都督府的氣運變遷。
他們是數百萬西涼人中的精英,社會地位高關係網複雜,氣運牽扯極深。
某縣縣令如果考績上等,那嘉獎右遷便是順利成章,官途順遂氣運蔭佑的不僅是親朋好友,還有其任職期間所在的一縣之地。
周柏完成中央集權後,地方雖難以出現左右朝廷政令的軍閥豪強,但一地發展也就再離不開中央指導和政策。
而中央乃至各級地方官府的政策傾斜,隻是明麵上的普惠平等。
一筆錢撥下,用於修路是用,用於賑災、教育、社會福利支出也是用,都是為了百姓和國家強盛。
可政策具體實施過程中,不管出於什麽考慮,一定會有三六九等,這並不是官僚主義私心作祟。
就如去年都督府完成編戶齊民,稅收大增,將額外給轄下郡縣撥發建設經費。
在客觀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地方班子評價便成了都督府決策的重要因素,一個官衙班子的能力水平高,額外經費能發揮更大作用,反哺中央朝廷的氣運才會更明顯。
對於一輩子難出家鄉的普通百姓來說,地方父母官的能力很大程度決定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莽莽西北,平沙無垠,蓬斷草枯,胡雁哀鳴。
降雨稀少的西涼都督府,黃沙荒漠是常見之景,是以哪怕這片土地無比廣袤,釋放奴隸編戶齊民後的人口仍然不足八百萬。
想開發大西北,建設塞上江南,解決生存繁衍的問題便是重中之重。
人族伴水而居,都督府首先選擇建設水利工程開發良田,僅大夏工部三年支援建設的水渠水庫就達一百二十處。
其中古涼河疏浚工程備受關注,超過十數萬青壯自發參與工程建設,因為擁有十餘條支流的涼河是西北生靈最為倚重的水源。
奈何鬥轉星移,無論是渺小的生命,亦或是“巨大”的山川河流,在無情歲月消磨下都會慢慢腐朽。
古涼河類似定州滄瀾河,水眼日益萎縮,磅礴的水汽從數千年前就開始無休止的衰敗,到如今就連一位正統龍神都無法供奉。
根據定江龍宮那邊的消息,兩千五百年前一次旱魃出世後涼河龍宮就空了,最後一位涼河龍王元氣大傷回歸天江沉眠。
夏國朝廷有疏通滄瀾河的經驗,在對涼河疏浚後,更是耗費大力氣開渠三百裏,以人造運河聯通秦州水係。
這耗費的人力物力無疑非常龐大,一個涼河係列工程支出的氣運占據了全國工程的三成以上,但涼河重生帶給涼州的意義卻無法用一時的損耗來衡量。
從此以後涼州水脈有了後盾支撐,氣運比肩古涼河,源頭還可追溯天江,幹旱缺水將不再是製約西北發展的攔路虎。
隻是涼河真正複蘇並非河道疏浚工程完成,而是西涼都督府八百萬百姓的虔誠祭祀,活生生供出了一位新生河伯。
涼河河伯本體僅為涼河一弱小水靈,機緣巧合之下回應了西涼百姓對水源的祈禱,這才受得香火信仰晉階水神。
但如此得來的神位不僅不穩,煉化的神力也無法掌控涼河水脈,水汽漲跌時有暴動。
同治十二年,夏汛河水暴漲,周柏下達敕封旨意,正封涼河河伯為國家水脈正神。
西涼都督霍飛光攜王旨,率文武百官十數萬督府百姓舉行大祭,建立河伯廟。
廟宇開光當天,涼河水勢難以遏製幾近決堤,河伯金身顯聖於洪峰潮頭,朝大夏王都所在的方向一拜。
“吾為涼河河伯,謹奉夏王鈞令,安撫一州水脈……”
西北大地少有的真正神跡出現了,洪峰須臾壓平,暴躁的涼河水勢變得舒緩,一切重歸風平浪靜。
僅僅三日,涼河水位便降至安全線,多餘水汽盡皆灌入西涼各大支流乃至水渠庫塘等水利工程。
一時間,荒涼的西北大地處處可見良田,河伯廟香火臻至鼎盛,西涼氣運大興自此而始。
因為地廣人稀,每家每戶都能分到可供開墾的上好地塊,可以選擇種糧,也可選擇放牧。
新開的荒田前三年免稅,都督府會提供各類青苗補貼,低價或者免息貸款出售牛羊等牲畜,加上大量夏國本土物資的流入,西涼百姓的生活肉眼可見的在慢慢變好。
這一切都讓桀驁尚武的涼人慢慢歸心,他們並不敢忘記這一切都是誰帶來的。
是展現神威澤潤大地的河伯,是飛天遁地操持道法修建城池的工部道官,是兢兢業業宣傳新政剿匪安民的督府文武……
但不管是誰,都要聽從聖主夏王的命令,是夏王帶給涼人新生。
同治十三年,西涼都督府中央地帶,在複蘇的滔滔涼河邊,一座巨型城池拔地而起。
這座被玉帶圍繞,生機勃發的新城正是涼州城,都督府治所以及未來的涼州治所都設在此城。
觀其規劃建設,涼州城還隻是雛形,外圍仍有極大的擴建餘地。
不過西涼都督府及三十萬涼人已經入駐,這座涼州城自然便成了整個西北大地的樞紐,威嚴高懸的龍虎符籙之影作為核心,凝聚來自四麵八方的氣運。
這段時間涼州城內外喧囂沸騰,大計的各種消息都能引起很高討論度,關心國事的讀書人更是其中狂熱參與者。
街頭小巷,酒肆茶樓,就連靜謐肅穆的書院都不得安寧,三五成群低聲議論。
從夏國本土調來的嚴厲夫子和教導們,破天荒沒有責罵批評,反而視而不見快步趕往辦公區。
沒辦法,夫子也關心大計情況,甚至比士子書生們討論的秘事更多,隻因這關乎所有人的未來。
能到西涼教書的,哪個不是禮部在籍的朝廷舉子,個個前途遠大。
三年支教結束,無論西涼能否正式設州,他們都將被授予八品以上的官職。
“……朝廷派來的大計考評組是陳首輔親自帶隊,這規格也未免太高。”
“定州前兩年大計,我聽說隻是吏部侍郎主持吧,誰叫今年情況特殊,就算王駕親至也不奇怪。”
“是啊,改府設州的盛事叫我們碰上了,以後我等第一批入涼之人也算是名留青史吧。”
“當初新開定州,天庭派使者下凡嘉獎稱中宗為千年不出的明君,僅僅是定州開疆一事,史冊上旭朝的評價就不會低。”
“要是本次大計督府眾官考評合格,就意味我們大夏具備治理西涼的能力,改府設州便是有了法理,順理成章。”
“三年來我西涼都督府上下一心,化荒漠為桑田,鎮動蕩為太平,這些翻天覆地的改變文武百官出力甚多……涼州必成!”
其實就如官學眾人討論得到的答案一般,西涼都督府以及大夏三州對大計審查都很有信心,這是三年安穩發展帶來的底氣。
民間殷富,國力日盛,臻至三登泰平。
二十七年的積蓄,九年遺食,夏國隻用三年便做到。
氣運除開最初一年半載極速消耗停滯不漲外,時至今日,夏國三州的總體氣運已經顯現淡黃,可稱盛世。
如此底蘊,就算西涼都督府的氣運差了點,也能用本土三州的發展來填補。
伴隨著三年大計的進行,西涼都督府各地官員分批有序進入涼州城,接受來自督府及朝廷的聯合考評。
八郡四十三縣的法網不時顫動,白色紅色殘影夾雜,浩蕩的氣運洪流吞吐不息。
接近半月,每天都有各郡縣的官員考評結果公示,屬於他們的一道道個人氣運鏈接法網,凝聚設州大勢。
王林,雲峰縣縣令,考評甲上,其招攬安置無籍之民一萬三千人,同治十三年鎮壓黑穀匪盜,上繳稅款……趙連甲中,西海郡郡丞……
大計結束,平均成績遠遠超出丙等合格達到乙上等次,代表西涼都督府的三年政績非常優異。
中原再增一州,有人道意誌關注,這可無法弄虛作假。
磅礴如龍的氣運紅霞覆蓋涼州城方圓百裏,幹涉現實的顯聖事件,普通人亦能目睹。
同治十三年年關,涼州鼎鑄成,供於涼河之畔,夏王周柏親臨涼州城與涼人同祝夏國新年。
同治十四年一月一日,夏國昭示天下,西涼都督府正式設州,曰涼州。
中原天下四十八州,自此被改寫為天下四十九州,版圖大增。
萬眾矚目,被遺忘三年的大夏出現在天下人視野的核心,而這時諸侯才驚愕發覺,那條沉睡休養的魚龍蘇醒了。
龍目所及之地,是北境,是整個天下。
(本章完)
呼延和也不藏著掖著,直接挑破:“你們不打等著我去消耗,妄想。看夏王起家時的姿態就知道,這不過是在醞釀更大的動作,高築牆廣積糧再來一次罷了。”
此番言論後續時有傳播,想暗中掀起對夏國的圍剿,但諸侯彼此爭鬥不休,周柏又一心防守國門,很長一段時間倒沒人真招惹夏國。
歲月如梭,一晃西涼都督府建製三載,距離正式改府為州的日子越來越近。
同治十二年十一月,都督府年末績效考評開始,霎時西北大地氣運翻滾,喧囂不斷。
夏國定製,每年對官員年度小評,登記成冊,不需上報中央;每三年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一地官員的三年考察情況匯總報於中央,中央再派官員據此核實。
一年小計,三年稱大計,按照周柏的設想,未來夏國國祚日久,每十年還會有更全麵係統的官員考察。
都督府設立三年,今年是改府設州的最後一年,也是第一批在西涼任職官員的大計之年。
官吏貴族,豪強士紳,乃至無數平民百姓的心神都為之牽動。
西涼下轄八郡四十三縣,吏部備案及管理的入品官員超過一千五百名,官員數量堪比中域江南的繁榮大州。
這在夏國州級體製來說很正常,甚至相較於本土三州還算偏少的。
以縣級編製為例,除縣令、縣丞、主薄、巡檢、教諭等主流官員外,還有稅課大使、縣倉大使和河泊大使等重要職位許入品流,加上各鄉鄉署的主官、佐貳官、民兵操巡使等等,一千五百人已經是壓縮後的編製。
如此龐大的官員體量,每天支出的國家氣運都是天文數字,年度考評自然會影響整個西涼都督府的氣運變遷。
他們是數百萬西涼人中的精英,社會地位高關係網複雜,氣運牽扯極深。
某縣縣令如果考績上等,那嘉獎右遷便是順利成章,官途順遂氣運蔭佑的不僅是親朋好友,還有其任職期間所在的一縣之地。
周柏完成中央集權後,地方雖難以出現左右朝廷政令的軍閥豪強,但一地發展也就再離不開中央指導和政策。
而中央乃至各級地方官府的政策傾斜,隻是明麵上的普惠平等。
一筆錢撥下,用於修路是用,用於賑災、教育、社會福利支出也是用,都是為了百姓和國家強盛。
可政策具體實施過程中,不管出於什麽考慮,一定會有三六九等,這並不是官僚主義私心作祟。
就如去年都督府完成編戶齊民,稅收大增,將額外給轄下郡縣撥發建設經費。
在客觀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地方班子評價便成了都督府決策的重要因素,一個官衙班子的能力水平高,額外經費能發揮更大作用,反哺中央朝廷的氣運才會更明顯。
對於一輩子難出家鄉的普通百姓來說,地方父母官的能力很大程度決定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莽莽西北,平沙無垠,蓬斷草枯,胡雁哀鳴。
降雨稀少的西涼都督府,黃沙荒漠是常見之景,是以哪怕這片土地無比廣袤,釋放奴隸編戶齊民後的人口仍然不足八百萬。
想開發大西北,建設塞上江南,解決生存繁衍的問題便是重中之重。
人族伴水而居,都督府首先選擇建設水利工程開發良田,僅大夏工部三年支援建設的水渠水庫就達一百二十處。
其中古涼河疏浚工程備受關注,超過十數萬青壯自發參與工程建設,因為擁有十餘條支流的涼河是西北生靈最為倚重的水源。
奈何鬥轉星移,無論是渺小的生命,亦或是“巨大”的山川河流,在無情歲月消磨下都會慢慢腐朽。
古涼河類似定州滄瀾河,水眼日益萎縮,磅礴的水汽從數千年前就開始無休止的衰敗,到如今就連一位正統龍神都無法供奉。
根據定江龍宮那邊的消息,兩千五百年前一次旱魃出世後涼河龍宮就空了,最後一位涼河龍王元氣大傷回歸天江沉眠。
夏國朝廷有疏通滄瀾河的經驗,在對涼河疏浚後,更是耗費大力氣開渠三百裏,以人造運河聯通秦州水係。
這耗費的人力物力無疑非常龐大,一個涼河係列工程支出的氣運占據了全國工程的三成以上,但涼河重生帶給涼州的意義卻無法用一時的損耗來衡量。
從此以後涼州水脈有了後盾支撐,氣運比肩古涼河,源頭還可追溯天江,幹旱缺水將不再是製約西北發展的攔路虎。
隻是涼河真正複蘇並非河道疏浚工程完成,而是西涼都督府八百萬百姓的虔誠祭祀,活生生供出了一位新生河伯。
涼河河伯本體僅為涼河一弱小水靈,機緣巧合之下回應了西涼百姓對水源的祈禱,這才受得香火信仰晉階水神。
但如此得來的神位不僅不穩,煉化的神力也無法掌控涼河水脈,水汽漲跌時有暴動。
同治十二年,夏汛河水暴漲,周柏下達敕封旨意,正封涼河河伯為國家水脈正神。
西涼都督霍飛光攜王旨,率文武百官十數萬督府百姓舉行大祭,建立河伯廟。
廟宇開光當天,涼河水勢難以遏製幾近決堤,河伯金身顯聖於洪峰潮頭,朝大夏王都所在的方向一拜。
“吾為涼河河伯,謹奉夏王鈞令,安撫一州水脈……”
西北大地少有的真正神跡出現了,洪峰須臾壓平,暴躁的涼河水勢變得舒緩,一切重歸風平浪靜。
僅僅三日,涼河水位便降至安全線,多餘水汽盡皆灌入西涼各大支流乃至水渠庫塘等水利工程。
一時間,荒涼的西北大地處處可見良田,河伯廟香火臻至鼎盛,西涼氣運大興自此而始。
因為地廣人稀,每家每戶都能分到可供開墾的上好地塊,可以選擇種糧,也可選擇放牧。
新開的荒田前三年免稅,都督府會提供各類青苗補貼,低價或者免息貸款出售牛羊等牲畜,加上大量夏國本土物資的流入,西涼百姓的生活肉眼可見的在慢慢變好。
這一切都讓桀驁尚武的涼人慢慢歸心,他們並不敢忘記這一切都是誰帶來的。
是展現神威澤潤大地的河伯,是飛天遁地操持道法修建城池的工部道官,是兢兢業業宣傳新政剿匪安民的督府文武……
但不管是誰,都要聽從聖主夏王的命令,是夏王帶給涼人新生。
同治十三年,西涼都督府中央地帶,在複蘇的滔滔涼河邊,一座巨型城池拔地而起。
這座被玉帶圍繞,生機勃發的新城正是涼州城,都督府治所以及未來的涼州治所都設在此城。
觀其規劃建設,涼州城還隻是雛形,外圍仍有極大的擴建餘地。
不過西涼都督府及三十萬涼人已經入駐,這座涼州城自然便成了整個西北大地的樞紐,威嚴高懸的龍虎符籙之影作為核心,凝聚來自四麵八方的氣運。
這段時間涼州城內外喧囂沸騰,大計的各種消息都能引起很高討論度,關心國事的讀書人更是其中狂熱參與者。
街頭小巷,酒肆茶樓,就連靜謐肅穆的書院都不得安寧,三五成群低聲議論。
從夏國本土調來的嚴厲夫子和教導們,破天荒沒有責罵批評,反而視而不見快步趕往辦公區。
沒辦法,夫子也關心大計情況,甚至比士子書生們討論的秘事更多,隻因這關乎所有人的未來。
能到西涼教書的,哪個不是禮部在籍的朝廷舉子,個個前途遠大。
三年支教結束,無論西涼能否正式設州,他們都將被授予八品以上的官職。
“……朝廷派來的大計考評組是陳首輔親自帶隊,這規格也未免太高。”
“定州前兩年大計,我聽說隻是吏部侍郎主持吧,誰叫今年情況特殊,就算王駕親至也不奇怪。”
“是啊,改府設州的盛事叫我們碰上了,以後我等第一批入涼之人也算是名留青史吧。”
“當初新開定州,天庭派使者下凡嘉獎稱中宗為千年不出的明君,僅僅是定州開疆一事,史冊上旭朝的評價就不會低。”
“要是本次大計督府眾官考評合格,就意味我們大夏具備治理西涼的能力,改府設州便是有了法理,順理成章。”
“三年來我西涼都督府上下一心,化荒漠為桑田,鎮動蕩為太平,這些翻天覆地的改變文武百官出力甚多……涼州必成!”
其實就如官學眾人討論得到的答案一般,西涼都督府以及大夏三州對大計審查都很有信心,這是三年安穩發展帶來的底氣。
民間殷富,國力日盛,臻至三登泰平。
二十七年的積蓄,九年遺食,夏國隻用三年便做到。
氣運除開最初一年半載極速消耗停滯不漲外,時至今日,夏國三州的總體氣運已經顯現淡黃,可稱盛世。
如此底蘊,就算西涼都督府的氣運差了點,也能用本土三州的發展來填補。
伴隨著三年大計的進行,西涼都督府各地官員分批有序進入涼州城,接受來自督府及朝廷的聯合考評。
八郡四十三縣的法網不時顫動,白色紅色殘影夾雜,浩蕩的氣運洪流吞吐不息。
接近半月,每天都有各郡縣的官員考評結果公示,屬於他們的一道道個人氣運鏈接法網,凝聚設州大勢。
王林,雲峰縣縣令,考評甲上,其招攬安置無籍之民一萬三千人,同治十三年鎮壓黑穀匪盜,上繳稅款……趙連甲中,西海郡郡丞……
大計結束,平均成績遠遠超出丙等合格達到乙上等次,代表西涼都督府的三年政績非常優異。
中原再增一州,有人道意誌關注,這可無法弄虛作假。
磅礴如龍的氣運紅霞覆蓋涼州城方圓百裏,幹涉現實的顯聖事件,普通人亦能目睹。
同治十三年年關,涼州鼎鑄成,供於涼河之畔,夏王周柏親臨涼州城與涼人同祝夏國新年。
同治十四年一月一日,夏國昭示天下,西涼都督府正式設州,曰涼州。
中原天下四十八州,自此被改寫為天下四十九州,版圖大增。
萬眾矚目,被遺忘三年的大夏出現在天下人視野的核心,而這時諸侯才驚愕發覺,那條沉睡休養的魚龍蘇醒了。
龍目所及之地,是北境,是整個天下。
(本章完)